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然后用了一个“狡兔三窟”之计,命膝下的两个义子,长子张可望与次子张定国,分率三千兵马,去往北与西两个方向。
只要洪承畴中计,那数万官军就要去打其他同行了,自己便可高枕无忧了,即便没有中计,也会无法摸清自己的进兵脉路。
“八大王”此举便首先单方面撕毁了与其他义军首领的约定,等于是将其他九个人给卖了,“买家”就是洪承畴,正所谓“祸水西引”。
他们闻讯是否骂街,张献忠是管不着的,要是己部去往均州,屁股后面又坠着洪承畴的数万官军,这些人照样会破口大骂。
张献忠选择避其锋芒是极其正确的,要是与拥有大量速射型新式火铳的官军列阵迎战,只怕一天之后,他的三万大军就不复存在了……
王国宁在听说张献忠在白沙洲起事之后,极其高兴,立即派人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小五营”的其他四位首领。
只是这四人的反应不一,杨友贤与常国安二人的态度与王国宁较为一致,只要“八大王”一反,他们就敢跟着反。
而惠登相并未立即表态,有些摇摆不定,处于模棱两可之间,朝廷并未加害于他,而陡然参与复反,有些不近人情。
王光恩则说“今献忠反,而吾辈亦反,是出裤下,吾不为也!”
在“八大王”真的率先重举义旗之后,他仍旧如此认为。
这话的意思就是,张献忠让你们干嘛,你们就干嘛,你们难道是他裤裆里的那物件真要去做,你们去做好了,老子不做。
众人除了要看看“八大王”的行动之外,还要听取老大哥——罗汝才的意见,只有“曹操”点头,这事才能完全成功。
罗汝才在接受招抚之后,只愿意农耕过活,并未接受朝廷赏赐的钱粮财物,但暗地里却与其他首领眉来眼去,心里也是计划伺机而动,并且同意了“八大王”的建议。八八读书,23o≥
只是他过去的士卒都被分散在上津、竹山、南漳、保康、房县等地区,兵力虽有不下六七千人,但集结起来非常费时费事。
若是被朝廷发现,必然会被视为反叛,所以决计不能提前集结,只能等待“八大王”有了动静才能公开招募老部下。
不光是惠登相在观望众人的态度,罗汝才也在这么做,因为义军内部早已不是几年前鼎盛时期的模样了。
如今“革左五营”远走大别山,与湖广西北部的义军各部相距甚远,短期之内是不会在与众人汇合了。
更重要的是刘国能与李万庆这两位麾下部曲实力位列前三的首领无意参与行动,等于义军直接少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
张献忠兵力不少,高达三万两千人。但刘国能所部有两万八人马,李万庆较少,可也有一万八千之众。这俩人死心塌地为朝廷卖命,罗汝才不会不仔细思量一番。
均州与郧县的这九部人马,加起来不过五万而已。若是王光恩与惠登相二人都不参与起事的话,等于不算“八大王”所部,他们七部的总兵力才四万多。
“曹操”的旧部在半路被官军发现并被截杀掉的话,那起事的兵力可能只有四万而已,是否可成大事,还要另行考虑。
若是各路首领都积极响应的话,那么近十三万义军骤然起事,一定可以击败前来进剿的官军,往后裂土称王也说不定。
如今众人各怀私心,根本就拧不成一股绳,己部又难以迅速集结待命,不禁让罗汝才有些头疼。
至于李自成,听说前段时间“八大王”送了他三千两银子与五十匹马,可见混得是何等的凄惨……
对众首领们来说,有一个坏消息和一个更坏的消息,前个内容是刘国能与李万庆均被朝廷擢升为总兵官,也就意味着他们二人再也不会入伙了。
后个则更加劲爆,洪承畴率十万大军前来进剿,原因就是起事的风声被提前泄露出去了,朝廷已经得知众人打算复叛的事情。
王国宁在闻讯之后,急忙找来杨友贤与常国安商量对策,仨人喝了半天的闷酒,最后决定执行原计划,与“八大王”所部遥相呼应。
先将部曲拉到郧县那边,远离洪承畴的大军,等到与在当地驻扎的四路人马汇合,再伺机向其他方向进兵。
而王光恩与惠登相仍然按兵不动,前者态度明确,不会同流合污,后者则在继续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根本没有回音。
决定起事的三路人马鉴于自身实力有限,也就无法教训这两个不识好歹的混帐了,只能舍弃他们,先行逆流而上。
这三位首领很是害怕朝廷对其昔日的所作所为以及今番暗中勾结,筹谋复叛的行径进行清算,若是被官军抓住,定会跟高迎祥一样被磔示……
众人在郧县等了整整两天时间,七个人一起喝闷酒,结果没等来“八大王”,却等来了孙传庭的进剿大军。
孙传庭的秦军在京城剿灭京营的叛乱,又被高杰分出去近五千兵马之后,眼下还剩两万,但某太子将白光恩所部直接调拨过去,使得其指挥的兵力又恢复到了三万多。
考虑到孙传庭这里压力也很大,进剿的兵力又远不及洪承畴那边,某太子又为这位都帅增添了一些帮手。
命李守荣、孙显祖、薛敏忠、姜让、祖大弼、赵光远这六位总兵官驰援孙传庭的秦军,榆林总兵姜让、羌汉总兵赵光远距离较远,得过些天才能赶到。
余下四位总兵在领旨之后,便率部与孙传庭在商南汇合了,进兵神速的主要原因就是某太子说了,之前的所有欠饷都找孙传庭解决……
这位都帅眼下也有这个财力,住在洛阳的福王全家被厂卫请到京城做客了,给孙传庭留下了六十万两饷银和十万石军粮。
孙传庭到了之后,又奉旨将守将王绍禹给宰了,所部两千兵马都被充实到秦军各部里去,带着这些人去收拾流寇,就不怕接管洛阳城防的陈永福会管束不过来了。
在商南地区合兵之后,孙传庭所部也算得上是兵强马壮了,帐下坐拥贺人龙、李国奇、左光先、郑嘉栋、牛成虎、白广恩、李守荣、孙显祖、薛敏忠、祖大弼等十位总兵官。
总兵力约四万五千左右,虽然人数看似不算多,但却是实打实的数额,不像以前那样吃空饷,兑水进去的话,折合起来就是之前的十万大军。
领了饷银,官军士气自然高涨,而且在京城与洛阳两地补充了不少huoyao,所部装备的各型老旧火铳与鸟铳也得到了及时更换,战斗力比以往更为强悍。
从商南往往进兵,穿过丹水,走数十里便会进入湖广的郧县境内,等官军出现在郧县地界时,已经复叛的诸多首领闻讯之后,终于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洪承畴大军虽多,却远在襄阳,且中间有“八大王”率部抵挡,抵达郧县尚需时日,而孙传庭的兵马却是杀到了近前,看来是不得不打了。
按照原计划,罗汝才是打算先去房县招募旧部的,在那里与张献忠的人马汇合,然后两家联手,横扫周边城池。
如今“八大王”在谷城起事之后便杳无音信,洪承畴大军必定选择北上,抓不住张献忠所部,就要前来与他们这些义军进行厮杀了。
而当务之急,便是要先击退孙传庭所率的官军,之后再行计较。不然南有洪承畴,北有孙传庭,义军便要腹背受敌了。
其他六人则问候了张献忠的祖宗几十代,不过张献忠曾经在世的亲属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成为实际上的孤儿的“八大王”对此根本无所谓,卖队友这种事在关键时刻,为了保命,必须要做。
孙传庭特别擅长与义军作战,战绩更是胜多负少,貌似是朝廷在狗皇帝驾崩之后,想出来的对策,这在从千里送来的《京师日报》上,罗汝才便觉察到了。
太子年幼,监国理政就是走个形式而已,真放出孙传庭与洪承畴这两大贼首,只怕对义军来说,形势比被接受招抚之前还要严峻得多。
但义军的首领们也不是徒有虚名,先克均州,后占郧县,连败官军,还俘获了郧阳巡抚戴东旻{同珉音},令周遭负责监视的总兵官龙在田不敢轻举妄动。
熊文灿麾下供有四总兵,左良玉与张任学尚不知所部音讯,而在谷城负责监视“八大王”的陈洪范,多半已经被张献忠给解决掉了。
背后只有龙在田一部人马,义军诸部根本不会担心,分出部分进行监视与防御就行了,主要是须集中兵力,对付杀气腾腾的孙传庭所率的官军主力。
在经过一番侦察,估计前来进攻的官军仅有五万左右之后,众人集思广益,最终决定事实“曹操”罗汝才所提出的建议。
那就是占据郧县县城,在城前列阵,这样能够以逸待劳,与远道而来的官军对战的话,可以占据体力上的绝对优势。
只要将其重创,义军主力便可在洪承畴率军北上郧阳之前,南下竹山,进而入川,迅速占领这片很是富饶的地区。
双方兵力相当,罗汝才认为己方没必要立刻就跑,而且他还想要南下招揽自己的旧部。
不然身后跟着孙传庭的数万兵马,随时有可能对自己发动进攻,他是不可能将以前的士卒集结起来的。
其他首领也同意罗汝才的建议,要不趁着官军疲惫不堪,将其杀退,等到其恢复体力,只怕义军便要跟以往一样,夺路而逃,最后被杀得崩溃四散了。
用四万精锐部曲在原地御敌,阻击五万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义军没理由连打都不打就掉头逃窜。
他们这些人可是厉兵秣马许久,而孙传庭刚从牢里放出来,能否有昔日之勇还另当别论。
若是能够在此一举歼灭这股官军,那么不论北上陕茜还是西进川蜀,都不在话下了。
四月二十八,孙传庭的官军终于出现在了郧县ei,与在此“恭候多时”的义军遭遇。
在缴获了官军装备的不少火铳之后,义军这边也有了阵战的资本。
所以打算这里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个多年来,数次难以战胜的老冤家。
只要孙传庭轻敌大意,不让官军进行修正,直接来战,义军便胜算大增。
而情况也正如诸位首领期望的那样,孙传庭真就率部直接杀来,打算一鼓作气收复郧县城池。
众人也是憋着一口气,要让张献忠瞧瞧,他们不是没有“八大王”就不敢起事,更可以一举灭了孙传庭这个祸害。
往后两路人马再遇见了,他“八大王”也要对他们另眼相看才是,掉头就跑的日子,大伙都过够了。
如今趁着狗皇帝驾崩{虽然报纸上说是仙游,但众人一致认为崇祯已经死了},太子监国的天赐良机,义军便要开天辟地了。
要是最后等够灭掉暴明,将老朱家的一群人给赶下去,那么就推人缘最好的罗汝才为皇帝,其他首领都是一字并肩王。
每人可以分到一个布政司,手里有兵、有钱又有权,算是割据一方的藩王了,而且比大明这有名无实的狗屁藩王要厉害多了。
不少人连以后的封地都想好了,而且要将“八大王”赶回陕茜老家去,反正那个穷地方,他们谁都不愿意去,送给张献忠再好不过了。11
第372章:两军对垒
绰号“曹操”的罗汝才根据各路探马所禀报的官军数量做了一个大致的预估,如若官军兵力为五万的话,那么照往常来说,真正能打的也就不足两万。【≤八【≤八【≤读【≤书,o
还不如义军这边的可战之兵多,义军这边的四万人马虽然隶属于七位首领,可都是些好恶斗狠之徒,都过腻了向朝廷乞食的憋屈日子,在两军对垒时决计不会落于下风。
孙贼能在短时间内凑出这些进剿兵力,想必也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崇祯那狗皇帝已然驾崩了,黄口之年的太子能给予多大的帮助首辅薛国观更是个不学无术的蠢货。
在罗汝才看来,暴明尽管有两百余年的国祚,但在时下气数已尽,即便派洪承畴与孙传庭这两位得力爪牙合力进攻义军,也不能力挽狂澜了。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其他六人的高度认同,大伙也是这么想的,官军来势迅猛,可狗皇帝都已经死翘翘了,朝廷说不定过些天就不复存在了。
与孙贼所率兵马对垒,便是最后一战了,只要能够战而胜之,在与“八大王”合力灭掉洪承畴所部,大明的万里江山便唾手可得了。
这是战略上的考虑,而在战术层面,由于郧县县城背靠汉水,位于汉水的北岸,这时候遣兵马过江,而孙传庭来个半渡而击的话,义军便要大败了。
官军无须及早进攻,只要等到围攻义军最后渡江的一万兵马即可,五万打一万,还是很有把握来个大获全胜的。
各路首领也不想看着所部成为最后过江的一支,既然会遭遇官军的追击,那么干脆大伙都别过,省得再生差池,等击退了孙贼再一起过江。
更重要的是,龙在田的人马在对岸,距离张湾镇不过数十里而已,若与孙传庭联手,恐对义军有所不利,故而众人还是决定一同进退为妙。
罗汝才这么提议也有自己的私心,目前参与起事的七位首领里,就数他的兵马最少,不过千人而已,其他首领麾下至少有三四千之多。
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当初罗汝才耍了小聪明,谢绝了朝廷的封赏,这样所部的人马就都被遣散了,目前分散在从郧县到南漳的广大区域,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迅速集结。
而其他首领都是接受了朝廷的招抚,也得到了游击左右的职务,部曲只被遣散了一部分而已,由精兵所组成的主力尚在。
真要调头跑路的话,罗汝才所部的兵力最少,战力最低,首先被官军灭掉的就是他。出于私心,也要拉上众人做自己的挡箭牌。
八大王在起事之后,选择不与罗汝才汇合也是出于私心,“曹操”连兵马都没集结起来,战力还不如麾下的一位义子所部,那还汇合个屁
在接受朝廷招抚的义军里,革左五营{大五营}是一坨,“小五营”是一坨,“八大王”是一坨,罗汝才带着三个小弟是另外一坨。
原本刘国能与李万庆是最大的一坨,可是这俩货铁了心为朝廷卖命,已经拉不回来了。
而李自成被官军打没了兵马,估计要在山里喂狼了,更不用考虑了。
“八大王”要对付洪承畴,他们要收拾孙传庭。
若能自行选择的话,众人也仍旧乐意如此对号。-八-八-读-书,o≧
洪贼可是比孙贼还要狡猾得多,义军在陕茜作战时没少吃亏。
“八大王”自命不凡,就由他单挑洪承畴好了,大不了过后众人送些银两来犒劳一番。
等待孙传庭的时候,诸位首领也没让麾下士卒闲着,一边要打造过江的竹筏,另一边则要让人多多制造盾牌与盔甲。
义军这边的铁甲很少,皮甲也不多,要达到每名士卒都有盔甲,就只能用竹子和木头来置办。
竹子不如木头结实,防御箭矢比较困难,但容易砍伐和组装,而且重量较轻,每人都来上这么一套也是可以实现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