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而赵平在军校学习期间,由赵维忠主婚,和赵水兰的侍女秋晴结婚,不过由于赵平的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军队里渡过,他们夫妻团聚的时间并不多,而赵维忠也极力的挽留,因此两人在结婚之后,仍然住在赵维忠家里,并没有独立门户。
由于赵平是己婚者,因此在海军的休整期内,他也得6天的假期,于是回到赵维忠的家里,和妻子团聚,不过现在到了返回的时候。
赵维忠点了点头,道:“说的也是,即是这样,我也不留你了。你就安心回部队去吧,秋晴你尽管放心,有我和水兰在,就不会委曲了她的。” 顿了一顿,赵维忠道:“说起来我还想和你商量一下秋晴的事情,我的生意是越做越大了,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不过我信得过的人可并不多啊,水兰现在又是在政府里做事,不好叫她回来帮我,到是秋晴是从小在我家长大,现在又和你成了亲,都是一家人,当然是靠得住的,而且她也识得几个字,所以我打算让秋晴先到一家铺子里去管帐,慢慢学着做生意,以后也可以帮着我管些事情,也让她有些事做,免得闷在家里,闷出病来。”
赵平怔了一怔,没想到赵维忠会让秋晴学做生意,不过他在海军里服役了近4年,眼界也开阔了不少,知道华东政府是主张男女平等、并鼓励妇女参加社会工作,在人民军里就有不少岗由女孑担任,政府里也有女官,而且海外华人中也有不少女子经商创业,还干得不错,因此他到是没有女子就该留在家里,相夫教子。让妻子帮赵维忠做生意也未为不可,不仅是让她有事可做,而且也好报达赵维忠对自己的恩情,只是怕妻子不懂事,把事情弄坏了。
赵维忠见赵平半天不说话,还以为赵平不愿让妻子抛头露面。其实这个念头赵维忠早就存下,一则是他现在身边确实需要信的过的人;二则也是拉住赵平。当初赵维忠把赵平送去参军,并认赵平为侄,一多半是为了抬高自己在华东政府的地位,而赵平在海军到是很努力,军职渐长,赵维忠在心慰之余,也有些担心,赵平虽是孤儿,但如果他在军队里真混得出人头地了,难保不会自立户,毕竟自己和赵平只是出了五族的宗亲而已,那么自己这一番心思虽然不能说是白废了,但效果也大打折扣。
为了留住赵平,赵维忠将秋晴许配给他为妻,并一手为两人安排操办婚事,但赵维忠也知道这未必能将赵平留得长久,而且这次回来,赵平升任少校,己有资格带家属随军,而秋晴自然愿随赵平一起在部队安家,因此赵维忠才决定让秋晴学做生意,这样才能留住赵平。
于是赵维忠道:“怎么,不想让秋晴出来做事吗?女人就应该留在家里?你也是军队里呆过人,怎么还守着这老黄历……”
赵平忙道:“伯父,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秋睛年轻不懂事,把您的生意给弄坏了。”
赵维忠呵呵笑道:“原来是担心这个啊,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做生意的,不会可以慢慢学啊!我看这丫头平讨灵俐得的很,肯定是学得会的,而且我的生意多,就算吴弄坏一二个也没什么,全当是交了学费。”
见赵维忠这样说了,赵平当然也就不拒绝,道:“好吧,我等一会儿和秋晴商量一下。”
赵维忠道:“好吧,我今晚在利顺德定个包间,订几桌酒,请些亲友来聚一聚,也算是为你践行吧。说起来你这回升了少校,又当了舰长,我还没给你庆贸呢,这次就一并都补上吧。”
赵平道:“这不用了,伯父,在家里吃个便饭就行了,又何必破费呢。”
赵维忠呵呵笑道:“那怎么行,你这回虽不算是衣锦还乡,但也算是载誉归来,怎么样也应该显耀显耀,本来我早想着把亲戚朋友请来热闹热闹,只屋前段时间是我太忙,才把你的事情给耽误了,你这都又要走了,那能不再趁着这个时候热闹热闹,这事我做主了,你就不用操心了,晚上等着和我一起出发,把秋晴也带上,也让她认认人,晚上我叫水兰也回来,大家一起聚一聚。”
赵维忠都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赵平只好道:“好吧,我这就回去和秋晴说。”
赵维忠点了点头,笑道:“现在时间还早,有空的话,带秋晴出去买几件新衣服,最好是女首长们常穿的那些,晚上出去,你也有面孑。”
赵平答应了一声,这才离开了赵维忠的书房。而赵平走了以后,赵维忠立刻拉铃叫来管事赵全,叫他去利顺德饭店订席并安排人去请客。
虽然现在华东政府己经开始进行社会物资管治,大部份的餐饮娱乐业都因为缺少食料来源而停业了,但利顺德饭店是由政府控制,物资供应还是可以保障,因此还能够继续营业,不过只是对内经营。而赵维忠是最早追随穿越者的本土人,也算是华东政府的内部人,而且级别最高的一类,当然是有资格在利顺德饭店定餐请客。
现在赵维忠的生意越来越大,名下的产业有近20个,仅自己独资经营的有5家工厂,3个铺号,生意己遍及山东各地,上海等地区,其个人的总资产己超300万银元,每天的流水都在50万左右,同时赵维忠还担任天津工商协会会长的职务,女儿在天津政府机关工作,侄子在军队中服役。可以说现在己是天津的头号商人、仕绅。
而在生活上,赵维忠也是春风得意,他的元配早巳去世,只留下一女儿,但赵维忠的年纪并不算大,在投靠穿越者的时候还不到40岁,而且华东政府成立之后,赵维忠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因此为他说媒续弦的人也不少,赵维忠自然也想留下一男半女,传宗接代,何况女儿也大了,又是在政府任职,也不怕受继母欺负,于是赵维忠不仅续了一门妻室,还纳了两房妾室,并且生下了一男一女,而且今年刚纳的新小妾也有了身孕。
可以说赵维忠己算是终身无憾,只是还有一块心病,就是女儿赵水兰今年已经22岁,但还没有婚配。如果是在清廷统治时期,22岁的女子己经可以算大龄剩女,几乎不可能有正常的婚配,能给别人作续弦就很不错了,赵维忠当初娶的填房韩氏,也只有22岁,当然那是4年多以前的事情了。
其实给赵水兰说亲的比赵维忠更多,不过赵维忠一心想让赵水兰找个海外华人,而其他人都不考虑,不过随着和海外华人的接触越来越多,赵维忠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深,知道海外华人里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一般来说行政官员和军人的地位最高,其次是政府开办的工厂的负责人,再才是自主创业的人,还有一批则是混吃混喝不做事的,海外华人管他们叫“打酱油的”或“酱油众”,虽然赵维忠不知道这种人和酱油是怎么扯上关糸的,但也知道这批人是最没出息的。
而赵维忠自然希望女儿能够嫁个好的海外华人,结果这样东挑西选,一直拖到了现在。因此赵维忠也只能感叹,人生那有十全十美的。
第六九一章 再度出击(二)
赵维忠正在想着心事的时候,只听门有家人道:“老爷,进少爷来了。”赵维忠皱了皱眉,知道来人是续弦韩玉屏的娘家侄子韩进,他今年23岁,其实比韩氏只小4岁,现在正在赵维忠的一家商铺里当掌柜。
赵维忠的续弦韩玉屏原来是出身天津大族,在上几代家族中都有人为官,并不乏有人做到道台、布政司一类较高的官职,在天津也是颇有些名气府书香门弟。不过到了韩氏这一代,家族有些没落,子弟之中能安心读书治业的,安享富贵,游手好闭的多,己没有人为官了;好在是上一代中还有两人为官,并且凭着先祖打下的底子,也还撑得住。而那时赵维忠不过是天津机械局里的一个小管事,和韩家相比有天差地别,根本不是同一层次的人。
但庚子国变的冲击让家族彻底败落,首先是被八国联军肆掠了一番,家族中不少人都死于非命,包括两名朝廷官员,财产也被洗劫一空;随后华东政府攻占了天津,将韩家的田产土地收为公有,由于华东政府的制度和清廷不同,天津彻底被重新洗牌韩家过去近百年积累人脉关系几乎全部作废,也不可能通过科举来复兴家族,而且韩家和清廷的关糸过于密切,也得不到华东政府的信任,因此家族也走向没落,生活也拮据起来。
不过韩家毕竟是百年的官宦之家,深知生存之道就能屈能伸,也不得不自降身份,与天津的新贵联姻,以维持家族的生存,毕竞韩家书香门弟的招牌,在天津还是有一定的名气。韩玉屏其实早已许配了人家,聘礼都定了,本来在庚子国变前就可以过门,只是因为夫家的长辈亡故,不能举行婚礼,因此只能留在家里等着孝期结束,结果拖到庚子国变,夫家不知逃到何方,这婚约自然也彻底黄了。但韩玉屏也算有婚姻的人,再嫁就是二婚,而且年岁又大,于是有人说合嫁给赵维忠作续弦。
那时赵维忠的家产还没有现在这么多,但和华东政府的关系密切,因此正是炙手可热,而韩玉屏毕竞是二婚的人,能嫁给赵维忠作续弦也不算辱没;而对赵维忠来说,韩家书香门弟的招牌还是有吸引力,而且韩玉屏的年龄并不大,又没有过门,娶作续弦也不错。而过门之后不到一年,韩玉屏就有了身孕,给赵维忠生了个儿子。
其实续弦毕竞不是元配,其实也就是比妾高一点而己,在夫家的地位并不高,何况韩家己是没落家族。但韩翠屏生下了男丁就不同了,可以母凭子贵,而且赵维忠己是年过40的人,终于有了后人,于是将韩玉屏的名字记入族谱,并且对韩家也多了支助,韩家的生活也好了许多。
而赵维忠的生意越做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韩玉屏也在赵维忠耳边吹过几次风,希望赵维忠能任用一些韩家的子弟,也给韩家找条出路。而赵维忠一想也对,韩家毕竟是自己的亲家,当然可以信赖,而且韩家是书香门弟,子弟大多都识文认字,到也是可堪大用。
不过赵维忠也知道,韩家到了韩玉屏这一代之后,出了不少纨绔子弟,如果用了这样的人,不但帮不了自己,还非把自己的家业败光了不可,因此在韩家的子弟中认真挑选,找了一批精明强干,能做事的人,安排到自己的商铺工厂里做事,并且都是先从学徒做起,慢慢培养,同时对他们严加管束,然后按材录用,到是提拔了几个人当掌框,并且按制度严格的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也是赵维忠从穿越者那里学到的管理方法。
韩进的能力其实并不够格当掌柜,而且过去的名声也不太好,但他是韩玉屏的亲侄,因此赵维忠架不住韩玉屏的耳边风,给韩进找了个商铺,并安排了两名老成可靠的人帮他,当然也是监视韩进,一但韩进有什么出格的行为,赵维忠就会毫不犹豫的将韩进拿下,这也是从穿越者那里学到的。至于韩玉屏的态度,就不在赵维忠的考虑之内,毕竟这个家还是由赵维忠做主,那轮到韩玉屏当家。
好在是这几个月来,韩进还算比较规据,到没犯什么大事,当然这也是因为赵维忠盯得紧,也不给韩进犯大事的机会,但小事还是犯了不少,如扣下点零头,从供应商那里抽点好处,在店铺里报销一些私人费用等,每个月都有2、30银元的事,但由于数额并不大,因此赵维忠到也没太计较了,但心里多少对韩进还是有些不爽,毕竟一个月2、30银元,这累计起来也不算小数,关建是坏了自己的规据,但为了这么点事闹起来又不值得,赵维忠也只耐在心里不说.
虽然不知韩进找自己有什么事,但赵维忠心里己有3分不耐,但毕竟是妻侄,因此还是道:“叫他进来吧。”
不一会儿,韩进来到书房里,道:“姑父。”
赵维忠点了点头,道:“韩进,铺子上有什么事吗?”
韩进忙道:“姑父,铺子上没事,好得很。”
赵维忠道:“铺子上没事,那你来做什么?”
韩进道:“姑父,昌和商会的曹老板、郑老板、梁老板一直想要求见您一面,找到我的铺子上来了。”
赵维忠哼了一声,道:“我不是告诉过你们,不要理昌和商会的人,要是他们敢在铺子上捣乱,只管去叫警察来处理。”
韩进道:“姑父,这又何必呢?咱们是商人,紧要的是和气生财,常言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又道是伸手不打笑面人,人家求见您一面,也是一番好意,您又何苦拒之千里之外呢?再者说了,曹老板、郑老板、梁老板当初在天津也是有一号的人物,过去和您也常有生意来往,您就见他们一面又有何妨,说不定以后咱们还有事要找他们帮忙的呢?”
赵维忠冷笑了一声,双眼盯着韩进,道:“韩进,他们给了你多少钱,要你在我面前说出这番话来。”
韩进一阵心虚,不敢和赵维忠对视,道:“姑父,我……”
赵维忠猛的一拍书案,厉声道:“说,你收了他们多少钱?”
韩进也不敢再隐瞒下去,道:“5……500银元。”
赵维忠狠狠哼了一声,厉声道:“畜生。”
韩进心里还有些不服气,道:“姑父,他们只是想您一面罢了,您又何必这么不近人情呢?见见他们又能怎样,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
赵维忠又一拍书案,道:“畜生,你懂什么?还以为什么钱都拿得吗?马上去把这钱给我退了,告诉曹剑秋、郑翼之、梁炎卿,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求我也没有用,以后不许再理盛和商会的人。”
韩进还想再分辨几句,道:“姑父,我……”
赵维忠抓起一个杯子,摔在韩进的面前,茶水溅了韩进一身,厉声道:“给我滚,不把钱退了,以后你就再别见我,再别登我家的门。”
韩进也知道赵维忠这里是说不通的,也只好转身离开了书房,然后才有家人进来收拾地上的碎片。
不一会儿,只见人影一晃,韩玉屏己来到书房里,款款道:“老爷。”
赵维忠不由得摇了摇头,道:“那个畜生把你搬来当救兵了?他的人呢?怎么没有一起过来。”
韩玉屏笑道:“老爷这是什么话,都是一家人,什么救不救的,何况姑父教训侄子,就是打他几下也是为了他好啊,妾身又岂敢阻拦。”
赵维忠也不禁苦笑了一声,火也消了大半,韩玉屏到底是大家闺秀出身,知书达礼,自从嫁来之后,到是安守本份,和家里上下相处都十分和睦,对赵维忠尽力伺奉,和赵水兰也处得很是融治,没有后母继女之间的矛盾,后来赵维忠又纳了两房妾室,韩玉屏也十分大度的接纳,并和这两个妾室也相安和睦,又给赵维忠生了个儿子。虽然也求过赵维忠,照应一下娘家,但这也是人之常情,而且赵维忠身边也确实缺人。因此有时赵维忠也觉得十分庆幸,自己结了一门好亲事。现在自然不能冲韩玉屏发火,道:“这个畜生,平时在铺子里卡点油水也就罢了,这油锅里的钱也敢去捞,长了几个脑袋。”
韩玉屏见赵维忠说得这么严重,也不像是有意夸大,因此也有些意外,于是道:“老爷教训侄子自然是应该的,但也要说个明白,总该让他知道那里错了,日后也好不再犯错。”
赵维忠点了点头,道:“夫人说的也是,你是在家里不知道外面的事,但那个畜生未必不知道!也罢,管他知不知道,我就当着你的面,说个明白,你也知道这畜生是怎么作死!他的人呢?叫他进来。”
韩玉屏对门口道:“进儿,进来呢?”
韩进其实就在门口,听了这话,才退退缩缩的进来,道:“姑父,姑妈。”
赵维忠又哼了一声,道:“曹剑秋、郑翼之、梁炎卿是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你知道吗?”
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击(三)
曹剑秋、郑翼之、梁炎卿三人都是原来天津著名的买办商人,在穿越者未登陆之前,都是天津商界里都是风云人物,也是以前的赵维忠需要仰视的人物。而多年从事中国本土与洋商之间的中间人角色,让三人不仅积累下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在外国商人和中国本土,由其是在河北、山西地区,都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关系。
华东政府虽然占据了天津,但对三人的商业经营却并无太大的影响成立以后,反到是由于华东政府重视发展工业、经济,需要大量的原料、物资供应,而三人在这方面有很多门路,因此华东政府和三人有密切的商业来往,由其是在早期,与三人的合作量比重很大,而因赵维忠和三人相识,于是主要是由赵维忠负责和三人联络,洽谈。
后来随着华东政府的实力扩大,三人和华东政府的商业合作比重在下降,但绝对量却大幅增加,而且华东政府的工业发展后,也开始向中国社会提供消费品,三人不仅向华东政府输入物资,同时也将华东政府生产的工业产品销售到河北、山西等地。这几年里互相都合作的不错。三人的资产都大幅增加。
而由于华东政府备战远东战争,所需的物资大增,三人眼前机会到来,于是在2年前,三人联合了30余名河北、山西商人,成立了昌和商会,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与华东政府合作,而且也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本来双方就这样像可以合作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实现双赢,但在普茨茅斯谈判破裂之后,英法二国决定出兵参战,并且为了削弱华东政府的实力,要求本国在中国的商人从经济层上打去华东政府,停止或减少和华东政府的贸易来往。
三人和英法两国的商人都有密切的来往,又与华东政府有较大的商贸来往,因此也是英法两国重点拉陇的人员。一方面以中断与三人的生意来往为威胁;另一方面又许下了一些利益好处,对三人进行威逼利诱,承诺击败华东政府之后,让昌和商会做天津的总代理,要求昌和商会终止与华东政府的贸易往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