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结果经过了3天的激战,韩军阵亡6000余人,受伤12000余人,还失踪了近1000余人,而人民军的防线依久固若金汤,韩军虽然能够在鸭绿江西岸登陆,但无法建立起滩头阵地,因此虽然数次登陆成功,但每次都在人民军强

    大的火力打击下,要么是全部阵亡,要么是撤退回来。虽然儿玉源太郎气得跺脚捶胸,但也没有办法,为此儿玉源太郎还以作战不力为由,枪毙了60余名韩兵,都是登陆以后又撤回来的。

    不过这也让儿玉源太




第五三六章 第二次鸭绿江之战(七)
    谈完了这些事情,进入到登陆朝鲜半岛的议题,肖建军首先道:“罗少将,你对登陆朝鲜半岛的作战方案有什么想法。”

    其实在回程的途中,罗岳就认真的考虑过登陆朝鲜半岛的问题,见肖建军问起,道:“如果只从战术来说,登陆朝鲜半岛当然是可行的,毕竞在旧时空里,有仁川登陆的成功先例,而从战略上来说,登陆朝鲜半岛不仅可以使日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而且也为切断日军的后方补给线,甚致是围歼日军主力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俱体的战术安排,还要详细的研究,当然首先要确定登陆的地点,对此我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首选应该在镇南浦,次选是群山,第三是仁川。”

    夏博海道:“为什么不是仁川,你刚才也说了,在旧时空里有仁川登陆的成功先例,而且仁川登陆靠近韩国的首都汉城,我们可以一举攻占汉城,控制韩国的皇室成员,让韩国皇室发声遣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不是对我们更有利一些吗”

    罗岳道:“此一时彼一时,我们所处的时代技术水平和要达到的战略目地不一样,当然选择的登陆地点就不一样,旧时空的经验也不能生搬硬套。首先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条件都不适合登陆作战,进入仁川港只有一条狭窄的飞渔峡水道,如果有一艘船只在此水道沉没,那么整个航道都将会堵塞;而且受潮汐的水文限制,登陆舰船只能选在大潮高涨时节的黄昏才能接近仁川港岸。这些不利的条件在旧时空里,指挥仁川登陆的麦克阿瑟也是承认的,只是以麦克阿瑟当时的海军技术水平,还可以一抵消部份环境的劣势,而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基本难足以克服这些困难。”

    “其次战术目标不同,麦克阿瑟发动仁川登陆的背景是朝鲜军队已经打到了釜山,韩军和美军几乎已经快被赶下海了,因此仁川登陆的目地切断朝鲜军的补济线全歼朝鲜军,并协助韩**队反击,占领整个朝鲜半岛。这要求” 登陆的地点既能够切断朝鲜军的补济线,又不能离战场太近,这样好留出兵力展开的空间和时间,如果离战场近,就会立刻遭到朝鲜军队的攻击,而且仁川离汉城的距离较近,因此美军登陆之后,才以迅速的收复汉城,这在政治上也有极大的像征意义。”

    “但我们这次登陆的目标,只要能够调动日本从鸭绿江撤军就行了,而且我们也不用全歼日军,只要给日军造成重大损失就够了,最关建的是,我幻并没有占领朝鲜半岛的意图,这样我们占领汉城,控制韩国皇室实在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己经不能用鸡肋来形容了,而是烫手的山芋,一但处理不好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政治上的麻烦,比如说在以后的谈判中,日本以韩国皇室为交换的条件,我们是否接受,如果接受,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道义,并且会让韩国怒迁于我们,对我们日后在朝鲜半岛扩张不利;但如果拒绝,为了韩国皇室而放弃实际的利益,是否又划算”

    “我首选的目标镇南浦,位于大同江入海口,本身是一个港湾城市,也是朝鲜北部最大的贸易港口,从地理来看要远比仁川适合登陆作战。而且现在日本的后勤中心设在平壤,而镇南浦是平壤的海上门户,离平壤只有40多公里的距离,因此我们一但在镇南浦登陆成功,无论能不能攻下平壤,都会迫使日军从鸭绿江边撤军。而群山位于朝鲜半岛的南端,除了地理环境适用于登陆作战之外,就是离主战场较远,在登陆之后有充份的时间将兵员、装配运送上岸,并展开兵力,另外群山离汉城大约170公里,我们在群山登陆之后,同样可以威胁到汉城,牵制日军救同时还给日军救援留出了时间,韩国皇室对我们来说是烫手的山芋,但对日本来说绝对是重要的人员,如果实在是救不了,当然没办法,但只要是能够挽救,日军是一定会尽力挽救的。这样也就达到了调动日军的目地,这也就是我将群山作为第2选择的原因。仁川的位置不错,但登陆的条件实在太差了,只能被列在第三位。”

    夏博海点了点头,道:“很好,罗少将,你考虑得很细。大家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王云鹏道:“罗少将,你提出的其他因素我到是没有意见,但你认为我们控制韩国皇室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我到是有一点不同的意见。这次我们不会占领朝鲜半岛,但在未来必然会将势力扩展到朝鲜半岛去,那时如果我们的手里有韩国皇室,也就出师有问,而且可以减少我们在朝鲜半岛的阻力,你是怎么认为呢”

    罗岳道:“我的想法是,就是

    我们将韩国皇室控制起来,日本也会另找其他人接替,或者是把韩国由帝制改成共和国,甚致是干脆将韩国和日本合并。而我们要向朝鲜半岛扩张,肯定是在建国之后,从时间上来说,大概需要10多年吧,这么长的时间,韩国皇室对国内还有多大的影响力,值得怀疑,因为我并不认为现在的韩国皇室在国内还有多高



第五三七章 袁世凯复出(上)
    人民军东北战场大败俄军,攻取哈尔滨,围困沈阳的时候,国内的河湖根据地的第二次反围剿之战也在同时继续进行。

    在围歼了北洋第三镇军队,俘虏了段祺瑞之后,义勇军挥师北上,一连攻占了大名府、广平府、冀州府、顺德府等地,将被段祺瑞攻占的地方几乎全数又复夺了回来,兵峰又一次直逼到保定府了。

    这一下清廷大为震惊,原来段祺瑞收复河北诸府之后,清廷上下对这次征剿都充满信心的,认为既使不能收以全功,但也能挫动海外华人的锐气,那曾想到短短数日的时间,形势就发生了巨大的逆转,不北洋第四镇全军覆没,段祺瑞生死不知,而且义勇军竟然杀回到河北省境内,再次威胁保定,这才得了,因此清廷立刻下谕给铁良、良弼两人,以十分严厉的措词指责两人治军不利,玩忽职守,贻误军机,有负朝廷信任,并严令两人立刻进军,阻止义勇军的进攻,否则朝廷必将予以重惩。

    收到了朝廷的上谕之后,铁良、良弼也知道现在的事态严重了,因此赶忙调兵遣将,命北洋第二、四镇军队再次出击,向河湖根据地发动进攻,而两人则带领北洋第一镇,赶回去守卫保定府。

    铁良、良弼认为进攻义勇军的根据地,必然会遭到义勇军的强烈抵抗,在上一次进军途中,两人己被义勇军的搔扰战术弄得有些怕了,何况是还有段祺瑞的教训,这样危险的事情就交给北洋第二、四镇去干,而两人领兵退守保定,其实是远离战场,以求自保,因为在第二镇、第四镇发动进攻之后,义勇军也必然会回师救援,这样保定反而不会有什么事。

    那知两人盘算虽好,但局势的发展却没有像两人所预想的那样进行,首先是第二镇统领王英楷、第四镇统领吴凤岭的并没有执行他们的命令。毕竟段祺瑞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两人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那还敢再去进攻河湖据地呢而且明眼人都看待出来,铁良、良弼躲到保定去了,却让自己去和义勇军硬拼,甚致是送死,换了谁都不会干的。于是两人也都是口头答应,但实际却是按兵不动。

    而义勇军又集中了三个师的兵力,在距离保定府约30公里的新乐县一带设伏,重创铁良、良弼统领的北洋第一镇,这一役击毙清军6000余人,俘虏达15000余人,铁良、良弼仅带了数百人逃到正定府去了。而义勇军又趁势继续进军,一举又攻占了赵州府、河间府、保定府。

    保定府的失守,清廷大震,因为保定是北京的南面门户,义勇军可以长驱直入,直逼到北京的范围圈来,难道6年前的庚子国变要再次重演了吗

    而慈禧的心里也里又悔又恨,后悔自己怎么就一时鬼迷了心窍,竟然挑起了对海外华人的战争,那海外华人岂是好惹的吗八国联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日本、俄国也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那是清廷能对付的自己都现在己经是年过70的老人了,还有几天活头不老老实实的等着闭眼,还瞎折腾个什么劲啊;又恨那些满族贵权,如果不是他们在自己耳边唆使,自已也不会犯糊涂,原来自己启用满族贵权是想牵止汉族的大臣,可惜这批人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只会争权夺利,本事没有多少,但胡乱的主意却不少,在满人当中怎么就出不了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干才呢,那怕是出个袁世凯也好啊。

    想起袁世凯,慈禧的心里不禁一动,现在这个局面到是可以启用袁世凯试试,反正这个时候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而且不管怎么说袁世凯要比铁良、良弼强些,因此清廷一面下旨,调北洋第五、六镇立刻驰援北京;一面又下谕袁世凯,立刻回京复职,实际就是要袁世凯担任保卫北京的任务。同时清廷还向各国公使馆求援,希望各国公使能为清廷周旋。

    其他的事情到也好办。北洋第五镇统领吴长纯、第六镇统领王士珍在接到清廷的调令之后,都没有半点迟疑,立刻领军赶到北京,第五镇驻守涿州、第六镇驻守霸州,保卫北京,而各国公使则向清廷建议,尽快和华东政府谈判,并向清廷推荐谈判人——袁世凯。

    那知问题就出在袁世凯的身上,收到清廷的上谕之后,袁世凯居然上折声称自己现在重病卧床,不能理事,因此不能胜任,请朝廷另选贤明。

    其实袁世凯告病之后,他就一直和各国公使有来住,并向各国公使提出,清廷的征剿己基本失利,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华东政府谈判,恢复和平,否则海外华人真的攻入北京,赶走了慈禧光绪,对各国都是不利的,并表示自己有办法让华东政府停止战



第五三八章 袁世凯复出(下)
    对清廷的谈判要求,华东政府并没有拒绝,毕竟现在并不是灭掉清廷的时候,因此这个时候和清廷讲和也可以全精力来对付东北的战斗,当然还要再清廷身上敲一笔,补贴战争的用度。

    于是张之洞来到青岛和华东政府展开了谈判,华东政府向张之洞开出了5条讲和的条件

    一、t清廷必须承认华东政府为独立合法政权;

    二、t清廷退出河南省全境,并将河南省交由华东政府管辖;

    三、t清廷将赔偿华东政府战争损失共计6000万两白银;

    四、t清廷必须严惩主张发动对河湖根据进攻的官员,名单及惩罚措施须由华东政府认可;

    五、t清廷执行以上承诺之后,华东政府退出河北地区,将占领州府移交给清廷。

    虽然现在华东政府事实上己经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了,而且各国也基本认可,在青岛设立领事馆的国家己达到了22个,但从法理名议上说,华东政府仍然不算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因此不如借这个机会,和清廷做彻底的切割,并且逼使清廷承认。而且在接下来和俄、日两国谈判时也方便一些。

    如果是在平时,这样的做法在国内的舆论上肯会对华东政府不利,毕竟清廷统治260余年,正统观念已深入人心,华东政府等于是公然的闹分裂闹独立,但现在是非常时期,由于人民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的一连串辉煌胜利,使得华东政府的声望达到了极盛的高度,在全国各地,由其是在东南各省,要求华东政府取代清廷的呼声绝不是少数,有些甚致是公开在报线上呼吁要求清廷让位,请华东政府接管全国大局。因此华东政府现在公然独立,也不会引起多少反对的声音,相反还会有不少人支持。

    当然独立只不过是个名份问题,华东政府还必须收获实际的代价,在战争之前,河湖根据地实际已占据了大半个河南省,现在向清廷要求占据整个河南省,也并不算过份,而且现在华东政府正是用钱的时候,向清廷索要6000万白银的赔偿,也不算过分,而且华东政府也不是要将清廷干尽杀绝,让出河北省的土地就是向清廷释放的这一信号。

    按照华东政府的预想,这样的条件,清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毕竟和清廷签的那些卖国条约相比,华东政府的条件算是还好的。那知谈判大臣张之洞却当场就拒绝了华东政府的要求,表示这样的条件清廷是绝不可接受,并拒绝和华东政府续继谈判,要求返回北京去复命。

    这到是真的出乎华东政府的预想,因力张之洞似乎并不是这种有决断魄力的人,而且虽然张之洞是谈判大臣,但决定权仍然是在清廷手里,无论谈出什么结果,张之洞都是无权决定是否签约,而是应该将结果上报给清廷,由清廷决定签不签,那有像张之洞这样干的。

    不过既然张之洞要走,华东政府当然不会扣留,而且华东政府也下是求着清廷讲和,因此也让张之洞离开,军事工作组也准备讨论,再不再让义勇军再进一步,攻击涿州,给清廷施加更大的压力。但张之洞在临行之前,给华东政府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拒绝再谈判仍是身不由己,只求保全晚节,清廷自会另派他人来前谈判,请华东政府耐心等待,不要误会云云。

    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张之洞深知,自己绝不能签这个条约,签了就是李鸿章第二,也不能将华东政府提出的条款传回给北京,因为传回去就意味着这些条款是自己和海外华人谈成的,而且朝廷接受了这些条件,还是由自己来签约,那么这锅也就还是该自己背,因此张之洞才拒绝谈判,回到北京。这样自己拒绝了华东政府提出的要求,也没有签约,保住了个人的名节,并将华东政府的条件也带回来,清廷如果接受,大可以再派个人去青岛和华东政府签约就行了。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工作组的几个人也都不禁有些哭笑不得,早知道张之洞爱惜名声,到也是真够拼。不过清廷怎么折腾可不管,但在华东政府面前耍这些小聪明是没有用的,因此工作组决定,还是要再给清廷施加一点压力。

    张之洞回到北京之后,立刻给朝廷上折,说明了自己的青岛之行,将华东政府的条件都详细说明,并且慷慨激昂的表示朝廷绝不能接受这些条件,自己己经明确拒绝了。

    看了张之洞的折子之后,慈禧差一点气得吐了血,她当然看得出张之洞



第五三九章 美国调停(上)
    于是慈禧又招集文武大臣们商议,要不要接受海外华人提出的条件,其实是想有个人能出头建议朝廷接受,自己也好顺个台阶下去,那知没有一个大臣站出来建议清廷接受华东政府的条件,而合都是一付“全凭太后做主”的态度,反到是有少数满族权贵发言反对清廷接受华东政府的条件,还叫嚣着要和华东政府死拼到底。顶 点 x

    原来华东政府的议和条件中,有一条是清廷必须严惩主张发动对河湖根据进攻的官员,而这次征剿就是一批不甘寂莫的满族权贵鼓导出来的,因此一但清廷接受了华东政府的条件,就意味着这批满族权贵将要失势,轻则是丢官弃职,重则充军发配,只有清廷和华东政府继续交战下去,自己才能够开脱。

    虽然慈禧的脸色阴得都要下冰雹了,可惜还是没有人给老佛爷搬梯子来。而就在这时,驻守涿州的北洋第五镇统领吴长绝,驻守霸州的北洋第六镇统领王士珍联名上折给清廷,声称这时义勇军己进驻到定兴县,距离涿州不足10公里。而且义勇军的兵势盛大,两路北洋军都万难抵挡,因此请清廷速增派援军过来。

    这下慈禧也不禁慌了手脚,如果再拖下去,说不定真能拖成第二个庚子国变,因此也只能不顾朝廷的面子,终于正式下诏给袁世凯,表示朝廷愿意接受华东政府提出的条件,请袁世凯迅速来京履职,然后赶赴青岛与华东政府谈判签约。同时,清廷又下旨以铁良、良弼治军不利为由,将两人革职查办,充军张家口服役三年,并将10余名支持出兵的满族权贵都革职降级处置,这也算是响应了华东政府提出的要求。

    不过现在是清廷急而袁世凯不急,因为他已经和华东政府都谈好了,也不差这一二天的时间,于是还想像清廷多要一些好处。因此袁世凯又向清廷推荐了一批人员。一则是为自己在朝中安置党羽;二则是让依附于自己的人知道,只要紧跟着自己,就终会有飞黄腾达的时候。

    而这时慈禧连讨价还价的心情都没有了,因此对袁世凯开出的人员名单也一点折都没打,完全照单全收,各有不同的加封,于是一时间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大增。而袁世凯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满意,这才离开了天津,来到北京,面见慈禧、光绪,并接受了自己的职务,然后才离开北京,赶赴青岛和华东政府谈判。

    其实也没什么好谈的,因为华东政府将条件都开列好了,清廷也都全部接受,因此双方谈的主要是履行条约的手续和时间,然后签约。让出河南到并不怎么困难,毕竟河湖根据地己经占领了河南省的大部份地区,剩下的地区直接派人去接收就可以了,而河湖根据地要交还给清廷的河北诸府州也是如此,但6000万两白银的赔偿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清廷现在刚刚从庚子国变恢复过来,全年的财政收入也不到9千万-1亿白银之间,除去各种开支,能够余下几百万两就算是很不错的结果了,要清廷一下孑拿出6000万两白银,确实是有些困难。

    经过了几天的谈判之后,双方终于谈好,将在一个月内将要移交给对方的土地移交给对方,同时清廷首先支付给华东政府2000万两白银,剩余的4000万两白银,将在今年以内完全支付。华东政府也没有向清廷要求抵押,因为谅清廷也不敢抵赖。

    而在谈判结束之后,华东政府正式宣布,从此以后在各种文件中,在政府名称前面加上“中国”两个字,也就是“中国华东政府”。此前是为了不刺激清廷,尽管华东政府己是一个独立政治体,但在政府名称上还是作了含糊的处理,只是以地理名称取代。现在既然己经和清廷完全揭开了最后一层遮羞布,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再好顾忌的,因此也可以堂而皇之的用“中国”的名号。
1...295296297298299...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