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而海参崴则不同,这是在【中俄瑗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己明确规定,清廷己将海参崴割让给了俄国,因此从法理上说,现在的海参崴己是俄国的领土。那么华东政府攻占了海参崴,也就是确确实实的收复失地。无论是战略还是政治利益,都是相当巨大动。

    华东政府一向善于借战场上的胜利宣传自身,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因此各种宣传机器一起开动,大力宣传华东政府收复海参崴的功绩,当然也没有忘了顺手又把清廷再黑一遍。

    当然收复海参崴的功绩也确实是值得夸耀,再加上有淸廷之前对日俄两国在东北开战应对无能的表现,两个政府的优劣自然是一目了然,就算是还有少数清廷的死忠想帮清廷洗地也洗不过来了。可以说海参崴战役的胜利,将华东政府的声望再度推上了一个高峰,在上海、广州等风气较为开放向地方,甚致有人公开呼吁,让海外华人来接管这个国家算了。

    而在清廷的中枢北京,自然也感受到了这股浪涛的冲击,虽然在北京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宣扬让海外华人来接管国家,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个时候清廷应该和海外华人合作而不是对抗,大量的官员都向清廷上折子,建议朝廷让海外华人来执掌朝政,主持清廷的新法。

    其实这个建议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都是一些中下层官员和地方州府官员上折,而这一次则有不少高级官员,如六部尚书、待郎,地方巡抚、布政司等,还有人则向清廷进言,暂时停止征剿河南匪患,改为招安为上。因为谁都知道河南的土匪是华东政府一个分支,但现在华东政府为了收复中国的失地,保卫中国领土而在浴血奋战,清廷却在背后捅刀子,这也未免太说不过去了。何况现在的民心所向己尽是华东政府一方,说得不客气一点,现在华东政府要是振臂一呼的话,恐怕真的会是从者如云,因此清廷在这个时候进攻河南,只怕是并非上策,就算是成功了,也会尽失人心。

    本来清廷决定,以剿匪平乱为名,出兵进攻河南,打击华东政府,但现在也出现了变数,清廷也不得不连日招开朝会,讨论是否继续出兵的事宜。

    其实慈禧和光绪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也十分复杂,由其是光绪,他可是一度将海外华人视为自已和大清的救星,却没有想到海外华人竟成了清廷的掘墓人。只是现在海外华人做的事情正是光绪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以复失地,扬威列国。但为什么海外华人偏偏就不能扶佐自己呢!如果海外华人愿意扶佐自己,以他们的实力很容易就可以让自己掌握大权,而自己也会赋予他们大权,让他们名正言顺的执掌朝政,这样不是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吗,这可要比困守山东一省强得多,还不用背付叛之名。如果说他们是想称

    孤道寡,开基立朝,但看他们在海外的经历,并没有人称王道霸,而是实行类似于上古尧舜时代的举贤禅让制度。

    不想当皇帝,为什么又要反对朝廷呢难道就是因为他们是前朝的后裔,因此一心只想恢复汉人的天下吗但清廷入关己有近300年,满汉早已融为一体,海外华人也不向是那么心胸狭窄的人啊。

    每当想到这些时,光绪就觉得心里郁闷难奈,坐卧不安,恨不能找个海外华人来当面问一问才好。不过光绪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在海外华人收复了海参崴,这本正是光绪梦寐以求的丰功伟绩,但现在朝廷去打算要趁着海外华人国内空虚时出兵去攻打他们,真是造化弄,光绪心里不禁又想到,若是海外华人助自己夺权,这时也就没有这些制肘之事了,自己必然会全力支持




第五零二章 清廷出兵(二)
    其实袁世凯的那点小心思慈禧是非清楚的,无非不就是为了那点兵权吗。北洋新军是袁世凯一手打造起来的军队,因此袁世凯也将这支军队视为自己的私军,但清廷选择了铁良、良弼为帅进攻河南,袁世凯自然就要让出兵权。而如果清廷放弃了进攻南的计划,那么兵权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袁世凯的手里。于是袁世凯借机阻止朝廷出手,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且在折子的字里行间显然透露着让朝廷不要触怒了海外华人的意思,明显是在用海外华人压制朝廷。

    慈禧从一开始就知道袁世凯要抓兵权,但还是容忍了袁世凯的行为,一来是袁世凯确实是有能力,而清廷也需要这种能力;二来也是现在的清廷换了谁都一样,只要是在那个位置上,就会想办法抓兵权,还不一定有袁世凯做得好。而且慈禧认为自己控制得住袁世凯,也就对他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做得别太过份就算了。

    本来这一次慈禧只是想敲打敲打袁世凯,让他别太忘乎所以了,等过段时间之后还是会重新任用袁世凯的,并非是永远不让袁世凯掌兵了,毕竟现在清廷还需要袁世凯的能力,却没有想到袁世凯还真的有些忘忽所以,居然为自己的兵权,利用海外华人来压制朝廷,连暂时的忍耐都做不到,看来此人的心胸太过狭窄,实在是难堪大用。

    于是慈禧对袁世凯也颇为失望,而既是如此,朝廷就不能停止这次出兵,因为一但袁世凯的威吓有效,难保就没有其他人效仿,那么以后谁还把朝廷放在眼里。毕竟慈禧对这一战的胜负到并不担心,毕竞海外华人的主力正在辽东和日俄大战,朝廷的新军也练了4、5年,如果连这样都打不过海外华人,那朝廷也真就该完了,慈禧的担心主要是在舆论方面,只是现在慈禧也顾不得舆论了,朝廷必须要拿出态度来。而且慈禧也打定了主意,这一战结束之后,一定不能在重要袁世凯了,至少不能再付以兵权。

    其实袁世凯并不是沉不住气的人,也知道这是慈禧再敲打自己,如果自己表现顺从,最奚隐忍个1、2年肯定是又会被重用的。只是袁世凯的心里是并不想隐忍的,因为袁世凯也十分清楚,隐忍的后果无非就是在重用-打压-再重用之间的循环,因此自己也有必要反将朝廷一军,让朝廷知道自己是不能被随意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况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抓手可以利用,如果这一次能够让朝廷吃一个大亏,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出来收拾残局,而自已就可以坐地起价,而且以后朝廷也不敢轻易的打压自己了。

    袁世凯是目前和华东政府接触最多的清廷官员,对华东政府的了解程度自然也最深,他由其是对华东政府的军事能力有相当深的研究,由其是对2年前河南、湖北两省合力围剿河南义勇军的战斗,袁世凯是花了很多的时间来认真研究,并且还招集部下一起讨论,对当时河南义勇军采取的战术相当赞佩。虽然当时河南、湖北两省的兵力并不强,但那时华东政府在河南也只是初俱规模,而且并没有出动山东的兵力,就轻易的击败了河南、湖北两省的联军,可见既使现在华东政府的主力在辽东激战,但朝廷也未必能够轻易取胜。如果自己再从中作梗,如让自己的旧部迟缓进军,故意不配合,让朝廷在这一战中吃一个大亏到也并不是难事。

    袁世凯也当然清楚,清廷和华东政府是不能并存的,因此早晚会兵戒相见,而自己这样做无疑是加大了清廷的内耗,对清廷不利,而且就算是自已争到兵权,但将来清廷和华东政府开战,那么去对抗华东政府的责任就落到自己身上了,袁世凯还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决不是海外华人的对手。

    不过尽管现在争夺兵权,对清廷对自己都是不利的,但袁世凯还是义无反顾的决定拼一把,原因在于袁世凯认为清廷和华东政府翻脸是以后的事情,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自己还是先顾眼前的利益;另外袁世凯里也颇有些不忿,这大清的江山又不是自己的,凭什么要自已牺牲权益去维护,再者说将来真和海外华人对上了,自己才不会为朝廷尽忠,而那时手里有兵权,也是一份可以用来和海外华人交涉的资本。

    而得知朝廷有可能因为华东政府取得海参崴战役的胜利,而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袁世凯的心里也十分着急,如果真的取消了这次作战,自己能不能恢复兵权还不好说,就算是恢复了也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再拿掉的,因此绝不能让朝廷取消进攻河南的计划,于是袁世凯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上折反对出兵。袁世凯相信慈禧见了自己这份折子,一定会立刻决定出兵的。

    结果确实如袁世凯所料,折子递上去之后,立刻就让慈



第五零三章 清廷出兵(三)
    两年前河南、湖北出兵围剿河湖根据地的那场战争,在华东政府的档案中被称为“河湖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战役”。而在这一次战役结束之后,河湖根据地也赢来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是改变了之前只在乡村活动而不占领大城市的原则,当初根据地之所以不占领大城市,就是不想过份的刺激清廷,但既然都打起来了,自然就是撕破了脸,根据地也就没有什么好顾忌的了。

    其实那时不少大城市实际都被根据地分割包围起来,城外的乡村全是根据地的势力范围,并且有大量人员渗入,因此攻占下来十分容易,根据地很快就攻占了归徳府、陈州府、许州、卫辉府等地,并且将根据地的治所设在归德府商丘县,因为这里紧靠山东,不仅可得到山东支援,也方便根据地和山东进行各种物资交易来往,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随后根据地又继续向外围扩张,先后又攻占彰德府、卫辉府、开封府、陈州府、许州府等地,几乎占领了大半个河南省。而清廷仅仅只能保住河南府、陕州府、怀庆,以及南阳府,浅丁府的部份等少数地区。

    而且根据地的扩张不是局限于河南省,也包括河南及山东省周边地区,除了早期的湖北襄阳府、德安府以外,还占领了山西潞安府、泽州府,江苏徐州府,安徽颖州府、凤阳府等地区,只是为了不过份压迫清廷,在华东政府的限制下,根据地并没有向河北境内扩张。

    到了1905年的时候,河湖根据地实际己经包括了河南、湖北、山西、江苏、安徽五个省的地区,总面积达16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700余万,当然根据地的范围主要是还是在河南省,在其他各省中,除湖北之外,仍然只是占领乡村而放过大城市。

    占领了城市,就意味着根据地有了大量的人口,以及工商业,而这时华东政府的工业己初据规模,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业产品,而河湖根据地的发展,又给山东的工业产品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河湖根据地实行土改之后,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的提高,购买力自然也提高了不少,而工业产品的价格要低于手工产品,自然受到农民们欢迎,双方各取所需,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只是河湖根据地成立的时间不长,而华东政府又在准备战争,因此没有在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厂,推进工业化。

    而华东政府参战之后,英法俄日等国都在唆使清廷出兵进攻华东政府,因此为了掩护华东政府,吸引清廷的注意力,河湖根据地这才开始向河北境内扩张,先后攻占了大名府、广平府、冀州府、顺德府、赵州府等地,并且直逼保定府,这一来果然引起了清廷的警觉,决定出兵征剿。

    其实在出兵向河北扩张的时候,根据地政府就考虑到清廷会出兵征剿,毕竟一但向河北发展,就会威逼京师,清廷也决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有所行动,因此根据地在向河北扩张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准备着第二次反围剿之战。

    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军事力量自然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根据地的军队义勇军共计编制了3个师和7个独立团,共计军队约6万余人,而之所以编制这么多独立团,是因为根据地的领地分布太散,各地的驻军又不需要太多,只能多设团一级的军队。另外各地方还有约3万左右民兵。

    义勇军的武器装备虽然不能和人民军相比,但也不算差,每名士兵基本的武器配备,如步枪、刺刀、等都配齐了,每个班还配有两具掷弹筒。

    但炮兵、火力支援武器和人民军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全军仅仅只配一个75毫米野战炮兵团,下辖4个营,共计72门75毫米野战炮,而100毫米、125毫米等大口径火炮则一门也没有;师级作战单位配备了两个82迫击炮连,共计有18门82迫击炮;一个60迫击炮营,共计有54门60迫击炮,而没有配100毫米迫击炮;一个马克沁机枪连,配9挺马克沁机枪;两个通用机枪连,配36挺通用机枪。

    而团级作战单位则只配备了一个60迫击炮连,配18门60迫击炮;2个通用机枪排,配12挺通用机枪,没有配82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

    民兵则只能确保一半的军队有武器,因为华东政府是不给民兵配备制式武器,因此民兵用的都是以前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在根据地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义勇军缴获了1万余支步枪,其中汉阳造88式步枪有6000余发,而且华东政府又拔来了一批,这才装配了一半民兵部队,而另一半民兵就只能用冷兵器了。

    这样的武器配置,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来说其实也不算差,仅仅也就是比北洋新军略差一点,但也没有质



第五零四章 清廷出兵(四)
    清廷终于决定出兵了,最高兴的人却是在天津的袁世凯,自己的计划终于成功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步,要想彻底成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袁世凯这次可谓算是一场豪赌,可以说是把自己的全部资本都押上去了,赢了就可以赢得一切,而输了就是一无所有。

    当然只有袁世凯一个人努力是不行的,毕竞在战场上和清军对阵的是华东政府的军队,如果华东政府不给力,袁世凯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废的。因此这段时间被清廷闲置的袁世凯却十分繁忙,频频和天津新区政府的负责人见面会谈,了解华东政府的备战情况,好做到心中有底。

    不过华东政府对袁世凯是不能完全信任的,一来是袁世凯在旧时空的名声实在太臭了,尽管在穿越的时候,历史界对袁世凯的评价有所改变,由其是在网络界,甚致将老袁洗白成历史伟人,当然平心而论,袁世凯确实是一个有能力,而且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做出了相当功绩的人,但有一点老袁是怎么也洗不白的,就是后来的称帝,因此窃国大盗这个名声,给袁世凯戴上也不算有错,这也就决定了华东政府是不可能对袁世凯充份信任的;二来排除旧时空的历史因素,现在袁世凯毕竟还是清廷的官员,虽然他说是为了清廷的政治斗争而帮华东政府,但谁知道是真是假,万一老袁玩无间道呢自然也不能将自己的底细交给袁世凯。

    但有一点还是向袁世凯说清楚了,就是河湖根据地也是华东政府的地盘,华东政府决不会轻易的让清廷夺去,因此必然会尽全力的保卫,让袁世凯尽管放心好了。

    袁世凯也知道华东政府不可能将实底交给自己,但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自己尽力的帮助华东政府打嬴这一战就行了。

    而在清廷出兵之前,北洋新军2、3、4镇的统领王英楷、段祺瑞、吴凤岭连袂来到天津,向袁世凯请教,这一仗应该怎么打。

    这三个人都是袁世凯的旧部,也是心腹,可以说三人能够有今天,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因此三人也对袁世凯感恩戴德。不过现在三人只能算中层武将,对朝中勾心斗角的那一套认知还不多,只看得出来现在袁世凯是被朝廷打压,也都颇为袁世凯忿忿不平,而且这次出战领军的铁良、良弼都是袁世凯的政敌,三人在平时自然也都视其为敌,这次在敌人的指挥下征战,当然也要来向袁世凯讨教一番,这次到底该怎么打

    三人的来访也让袁世凯十分高兴,这说明三人对自己还是相当忠诚的,这自然是好事,于是袁世凯在天津设盛宴招待三人,还花重金从天津新区请来电影放映组,给三人放了一场电影。三人都是第一次看电影,当然以前可是早就听说过的,今天终于开了眼界,自然是对电影赞不绝口。

    招待完三人之后,袁世凯才和三人进行正式密谈,对于这场战争,袁世凯只告诉三人,海外华人不可轻敌,因此不可轻急冒进,而凡事均以保存实力,保存军队为上,不要和海外华人的军队硬拼。

    但这一番话却让三人听得云里雾里,觉得仿佛是说了许多,但俱体怎么做还是一头雾水。毕竟袁世凯和华东政府的交易是秘密进行,知道的人自然是越少越好,即使三人是自己的心腹,也不能将底全部交给他们,只能这样说得含糊其辞。而这三人现在还嫩了一点,听不懂这弦外之意。

    不过袁世凯也清楚这三人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当天晚上,安排徐世昌去见三人,先送给三人每人一万两白银,以示自己的恩厚,并且把自己不方便说的话也都由徐世昌教给三人。

    徐世昌告诉三人,现在袁世凯遭到朝中满族权贵的打压,己经失去了兵权,而且满族权贵的计划当然不是只打压袁世凯一人,而是要将北洋六镇都收过去,把六镇统领全部换上满人,只是现在大战在即,正是用人之时,才不得不任用三人,一但战争结束,必然会将三人摆职,或是给个虚职闲置起来,就像现在的袁世凯一样。

    三人听了之后,顿时都紧张起来,虽然他们没有袁世凯那么大的野心,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思想还是有的,现在好不容易爬到这一步,自然都不愿再失去目前的官位权势,由其是现在这样



第五零五章 穆棱河之战(一)
    就在河湖根据地的第二次反围剿之战即将开打的时候,在辽东的战场上,华东政府和俄国的战争又重新开始,而这一次的战场,是在中国最北端的地区。

    海参崴失守以后,沙皇尼古拉二世向国内发表了一番讲话,希望能够以外患来转移国内的矛盾,并号招俄国内的各方势力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华东政府的军事压力。但讲话的效果却令尼古拉二世大失所望,俄国国内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有继续恶化下去的趋势。

    其实这时俄国国内的矛盾积累已深,只是在沙皇政府的政治高压之下,才没有被爆发出来,而这两年来俄国在军事上先败于日本,再败于华东政府,不仅损兵折将,竟然连海参崴都丢了,也令沙皇政府的权威大幅的下降,而且近两年的战争,俄国也耗资巨大,积累己花费超过50亿卢布,折算大约等于5亿英磅,几乎是英国打一场布尔战争的两倍。而巨大的军费开支必然拖累国内的经济,现在俄国国内一片萧条,物资奇缺,物价飞涨,失业激增,税收奇高,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几乎达到难以维持温饱的最低限,这样的矛盾根本不是尼古拉二世的这一番讲话能够缓和的。
1...286287288289290...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