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他们傻你也傻是不是嗯谁告诉你盔甲防不住火铳子弹的盔甲防不住的是我大明的子弹,蛮子的子弹配叫子弹吗
那些什么西班牙和荷兰蛮子的火铳你们又不是没有试过,根本就打不穿盔甲的防御,他们就因为我大明的火铳能打穿盔甲,所以就想着干脆不穿了朕告诉你,做梦!”
被崇祯皇帝一顿毒舌喷到生无可恋,张之极忍不住小声道:“那欧洲蛮子不也有了我大明的火铳”
崇祯皇帝脸色一紧,冷哼道:“你再给朕说一遍欧洲蛮子有了火铳又能怎么样没有了子弹,那玩意比烧火棍能强到哪儿去至于子弹,你觉得他们能造的出来”
崇祯皇帝被军府报上来的想法气的想哭——这些混账东西实在是太能作死了。
随着崇祯十九式单发步枪和后装子弹的出现,兵器和五军都督府大量的士卒在验证过后居然一致认为,盔甲这种装备该取消了。
这种说法倒是不能认定是错误的,但是问题的关键要在于看对手是什么人——如果对手的装备跟大明一样,那么穿戴盔甲时受到的伤害可能比不穿盔甲还要大一些。
但是放眼整个世界,有跟大明同一水平的军事装备吗远距离射击时盔甲是没有什么鸟用,一旦进入到弓箭和刀枪的攻击范围之内呢难道还要玩风筝战术
冷兵器和那些蛮子们用的原始火器,对于大明现在装备的盔甲来说很难造成破防,士卒们的安全也就多了一层,现在想取消盔甲等什么时候蛮子们的火铳发展到跟大明差不多再说——大概还有个几十年的差距!
张之极也不得不承认崇祯皇帝说的有道理。
现在欧洲大陆上不仅仅是锦衣卫撒出了大量的探子,五军都督府同样在那边派出去了大量的探子,关注的重点就在于他们的军事动向还有军队装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双方的军事装备差距大概在二十年左右——除非大明现在就向欧洲大量出口蒸汽机才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否则的话基本没希望。
而且因为大明向着神圣罗马帝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教官,现在整个欧洲都被笼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阴影下,几乎所有人都在想办法从大明手里搞到更先进的火铳和火炮。
至于自己研发这种事儿,就算是各个国家有这个心,也没有那个时间——受了二十多年窝囊气的斐迪南三世这回不打算再忍了,直接选择了硬刚回去,将一众蛮子们怼的是欲生欲死。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蛮子们只能选择先想办法购入强于或者不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军火,等把神圣罗马帝国怼回去之后再想办法提升自己国家的军火水平。
大明不可能给他们这个时间。
等到哪一天神圣罗马帝国跟那些蛮子们两败俱伤了,都支撑不下去了,大明很可能就直接介入进去了,还会等到他们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
卢象升看着挨喷的张之极也是心中暗笑。
崇祯皇帝喷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不喷人——那就很有可能是操刀子砍人了。
张之极现在被喷的原因其实大家伙儿的心里都清楚,这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大事儿,只要过去这一段时间就好了。
挥手命张之极赶紧滚蛋之后,崇祯皇帝才问起了卢象升的来意,然后就把卢象升刚刚提出来的,要拆分皇家学院的想法给否了。
拆分学院这种事儿,后世不是没有干过,比如南京中央国立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后来改称为南京大学。
可以说,种花家建国初期的第一大学真不是崇祯皇帝小学时纠结该上哪所好的清华和北大,而是南京大学,直到后来在院系调整中被拆分,南京大学才被清华和北大给压了一头。
南京大学在天朝实施的院系调整中与金陵大学、交通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合并调整,成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第五军医大学,后来又陆续调整出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
调整后的南京大学风光不再,许多被人为加强的大学表面光鲜亮丽,但是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学阀垄断,搞不出不少恶心倒灶的狗屁事。
丘-北之争算是一起典型案例。
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直接在两个演讲之中炮轰他之前的学生,mit知名教授,喷的就是这种事儿,让当时的崇祯皇帝吃
第七百五十四章 都是吃饱了撑的!
崇祯二十一年四月,崇祯皇帝难得的空闲了下来,带着周皇后和宜贵妃等大小老婆们集体出游,而且没带着任何一个皇子皇女。
实际上也没有办法带,女儿已经长大了,婚期都定下来了,两个大点儿的混账儿子干脆赖在蓬莱大陆上不回来,自己想把这两个小畜牲捆起来抽都没办法。
至于那些更小一些的,不是要读书就是还需要人照顾,带出来除了让自己闹心之外啥用也没有。
一众后妃都戴着面纱,不时的跟崇祯皇帝说笑几句,或者害羞或者掩嘴轻笑,让崇祯皇帝有一种净街的冲动。
当然,为了自己办事儿而净街这种事儿,想想就算了,真这么干还真不成,自己怎么着也得要点儿脸面不是。
再说了,就算是自己不要脸,这皇后宜贵妃她们也不能同意不是
在街上闲逛了半天之后,周皇后才开口道:“老爷,咱们这在街上都逛了半天了,该上哪儿去,您总得有个说法不是”
崇祯皇帝左右打量了半天,便伸了指了指:“那儿有个茶楼,咱们去叫些小食和茶水,听听说书的去”
周皇后嗤的一声笑道:“您这一天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明明能把那些说书先生请到家里去,还非得跑到街上来。这要是搁以前,那些管家们不得没完没了的数落”
崇祯皇帝一边带头向着茶楼而去,一边嘿嘿笑道:“没事儿,反正本老爷脸皮厚,随便他们数落。”
等崇祯皇帝和周皇后进了茶楼之后,整个一楼已经坐满了人,便是二楼上也只剩下一张位置最好的桌子,其他位置都已经坐满。
喊来店小二随意点了几样吃的,又点了一壶茶水,崇祯皇帝这才将目光投向了说书先生所在的位置。
只是越听下去,崇祯皇帝就越感觉不对劲,再后来干脆脸色一变,冷哼一声后就带着周皇后等人起身离去了。
向来擅长察言观色的魏良卿在崇祯皇帝起身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不对劲了,悄然打了几个手势之后便随着崇祯皇帝一起回到了宫中。
周皇后等后宫妃子更是人精一般,一看崇祯皇帝的脸色,便各自问了安之后转回了后宫,省得再惹崇祯皇帝发怒。
随手拿起桌子上面的奏章翻了翻,崇祯皇帝却发现一点儿精神都集中不起来,干脆将奏章扔到一旁后,冷哼道:“传关步过来。”
王承恩低声应了,向着旁边的小太监使了个眼色,自己又去倒了一杯茶来端到崇祯皇帝的桌前,低声道:“皇爷,先喝杯茶吧”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接过茶水抿了一口之后就放下了,沉着脸没有再开口说话,王承恩也不敢出声。
当关步见到脸色阴沉的崇祯皇帝后,心中就是一沉。
脸色阴沉到这般模样,在崇祯皇帝身上已经极少能看到了,偶尔看到一回都会出现要命的大事儿,如今再一次出现,还不知道要掀起多大的风浪。
崇祯皇帝却是直接开口问道:“朕想要知道,擅改作物,违背天理轮回,当受天打雷劈这些说法,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背后都有些什么人
还有,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再次出现朕发现了问题而锦衣卫还没有上报的情况,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关步后背上的冷汗顿时就冒出来了。
崇祯皇帝说的事情,锦衣卫不是没有发现,而自己也知道这事儿,现在只是在追查事情的源头而已。
虽然说眼下有了点儿线索,但是还不够明晰的线索拿来向崇祯皇帝汇报,如果中间出了岔子怎么办
但是关步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正是自己报着求稳的心态没有上报,现在居然被崇祯皇帝抢先一步知道并且龙颜大怒。
连额头上的冷汗都顾不得去擦,官步颤声道:“启奏陛下,锦衣卫早就发现了这股子歪风邪气,也一直在追查。
但是这件事情的背后应该有许多人参与,所有线索都被人刻意掩盖过,单凭市井中传播的这些人,很难找到源头。”
崇祯皇帝的脸色停止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阴沉如水:“朕不想听这些解释,也不想知道其中的前因后果。
锦衣卫要做的就是把背后的人给找出来,只要不是屈打成招胡乱抓人,剩下的朕一概不管。”
原本崇祯皇帝还打算让关步趁早滚蛋去查清楚问题到底是哪里出现的,但是匆匆忙忙赶来的马石却又在崇祯皇帝的怒火上浇了一桶油,而且是高标号汽油。
现在已经不仅仅是谣言那么简单了,反而有些愈演愈烈的趋势——大量的百姓开始不满于自己吃到肚子里的粮食是被陈足奇“强行改变了天道循环而得来的种子”所种出来的,甚至于认为自己也会被牵连而受到天罚。
现在已经暗中有人开始串联,打算去皇家学院门前静坐,要求皇家学院给出个说法。
崇祯皇帝顿时怒极而笑——还是让这些人吃的太饱了!
暴怒的崇祯皇帝连内阁和智库那边都没有理会,就直接传了张之极前来:“等到这些人聚集起来后,有一个算一个,统统抓回来扔进诏狱,然后带上他们的家人一起发往库页岛。
从今以后,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不许他们从官府买到这些改良的种子,把以前那些种子翻出来给他们,让他们慢慢的种,着库页卫对这些人严加看管,一旦有什么异动,直接镇压!”
吩咐完张之极之后,崇祯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了关步:“这一次,朕不想再听到任何的解释,锦衣卫如果连这点事情都办不好,朕就换一个指挥使,懂”
甚至于赶来报信的马石同样没得到什么好脸色:“还有你们西厂,跟锦衣卫一起把幕后之人都给朕挖出来,朕倒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人吃了熊心豹子胆!”
实际上,吃了熊心豹子胆的人绝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
数千人集体坐在皇家学院的门口是一种什么感觉
如果这些人不是一眼看上去就是普通的大明百姓,估计就算再多上几倍也早被京营士卒们给清理干净了。
令京营士卒为难的是,十几年一直被灌输着百姓就是军队后盾,军队是百姓子弟兵和守护神的概念,面对着几千个大明百姓,除了戒备之外,剩下的什么都不敢干。
五军营指挥使钱祎来回的踱着步,腾骧左卫提督,东西厂的档头,锦衣卫千户几个人看着钱祎愁容满面的样子,顿时互相对视了一眼。
幸好啊,最外围的就是五军营在负责守卫,过了五军营才是东西厂和锦衣卫,然后才是内行厂直领的腾骧左卫。
现在外围无论闹成了什么样子,最后需要承担责任的都是钱祎而不是自己——现在这种局面换谁上去都是一样,除非直接把最内的腾骧左卫给拉到前面来顶雷。
说白了,腾骧左卫可以不鸟任何
第七百五十五章 皇权不下乡?笑话!
眼下的问题,真正的根子还是出在了大明的政体结构上面——从最上面的内阁到八部再往下到各个布政使司再到县,这一条线是被崇祯皇帝牢牢握在手里面的。
但是从县再往下具体细分,乡镇这一级到村这一级的行政结构却几乎是法外之地一样,有利的朝廷政令就执行,没用的就消极对待,除非是朝廷动了真格的。
大明不断的向外移民属于崇祯皇帝关心的头等大事,自然没有人胆子长毛,敢在这件事情上跟崇祯皇帝唱反调。
可是大量的人口迁移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土地闲置,不仅仅是皇庄的土地出现了闲置的情况下,那些地主更是有大量的土地闲置了下来。
而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就在不断的购入并且囤积粮食,天下最大的粮商绝不是什么徽商浙商闽商晋商,而是少府。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陈足奇搞出来的这些杂交出来的优质粮种了——通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农学院在陈足奇的带领下已经搞出来许多优质的粮种,粮食的产量一再增高,也就进一步的将粮价给打压了下来。
粮价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大明百姓不用担心自己吃不上饭,反而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牲口酿酒,自然也就没有人会因为穷的吃不上饭而出售自己的土地。
再加上现在根本就没有赋这回事儿,又免了一应的徭役,普通百姓更不会闲的没事儿干跑去佃租土地。
虽然那些大地主在这个过程中也捞到了一些好处,但是对比起之前粮价极高的时候来说,现在的好处几乎是成倍的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跟以前一样捞好处该怎么办当然是让粮价涨回去——想要让粮价再涨回去怎么办当然是人为的抬高粮价!
想要抬高粮价,第一关就是朝廷那边。
崇祯皇帝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粮价上涨的,以少壮派为主导的朝堂大佬们肯定也是跟崇祯皇帝站在一条阵线上,同样不希望看到粮价上涨。
第二关就是平民百姓。
大明的百姓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家能不能吃饱饭,其次才是粮价上涨之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吃不饱肚子,粮价再高有个蛋用
甚至于还有一部分百姓则是跟那些大地主一样,同样希望粮价能够上涨——粮价涨高之后,自己手里的粮食能够卖到更多的银子,家里的生活会更好。
还有一个很操蛋的问题,就是大明朝的百姓还没有经历过网络大爆炸,很多消息要么是听说书人说的,或者是听邻居的亲戚的七舅老爷家的三女婿的表弟的二大爷在小儿子说的,能看得懂报纸并且买报纸的普通百姓,始终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真真假假的消息混杂在一起,而官府对于底层控制力度不足,自然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容易被人忽悠。
不幸中的万幸在于,崇祯皇帝自从天启七年登基之后,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让大明百姓吃饱吃好上面,百姓们再傻也能切实的体会到跟之前吃不上饭时的巨大区别。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确实有不少因为不满粮价过低的百姓被忽悠瘸了,但是再瘸也没有傻到将矛头指向朝廷和崇祯皇帝皇帝,而是指向了搞出来优化粮种的陈足奇。
再然后就是崇祯皇帝发火的原因了。
陈足奇跟袁隆平一样,这都是足以封圣的存在,搞出来高产粮食让这些人吃饱了,然后放下碗就骂
天底下就没这样儿的道理,到哪儿也讲不通。
看多了各种狗屁倒灶的言论,没想到在大明居然也出现了这种脑残,崇祯皇帝的心情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美丽:“那些戏子和说书的不是喜欢唱戏喜欢说书么,都挂到杆子上晾一晾,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送到莫卧儿的金奈去开荒,让他们在那里好生反省反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