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至于原因,张之极心里也明白,自己家的张世泽招惹了崇祯皇帝的心尖子,大明的长公主朱靖雪,自己被收拾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等到张之极等人告辞了以后,崇祯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了卢象升:“卢爱卿对于南京上书要求开放报纸之事怎么看”
卢象升斟酌着道:“报纸乃国家之喉舌,就算是开放,也应该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能开放给民间。
至于南京那边上书,无非就是有人在背后使力,想要暗中争夺一些话语权而已,倒也未必算得上什么大事儿。”
崇祯皇帝唔了一声:“继续说下去。”
卢象升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各地印书局还有那些书商,其实都有刊印报纸的能力,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无非就是碍于朝廷上下还没有明确的律令而已。
依臣之见,倒不如先在南京试点,由南京那边另立一刊发行,但是上面所登载的文章,却要经过审核才能刊发,一旦发现问题,或者禁止发出,或者择其重者而治罪。”
崇祯皇帝闻言,也不禁点了点头。
京城日报已经被搞出来了,与覆盖了整个大明所有国土的周报不同,京城日报仅仅是覆盖了京城和周边的一些地区。
如果不是实在没有能力将每天的报纸运送到边疆,陈默都打算将大明周报改为每日一刊了。
现在南京既然上书想要刊发报纸,那就让他们去弄吧,看看他们能搞出什么花样儿来——手里握着刀子和银子的崇祯皇帝从来都不慌。
但是出乎于崇祯皇帝预料的是,南京那边搞出来的报纸还真是别出新裁——提前几百年在报纸上面打广告,谁敢相信
而且就如同早就商量好的一般,第一版是朝廷政令方面的消息,第二版是大明哪里又打了胜仗了一类的消息,后面的全他娘的是软文广告!
当翻到最后一版,看到上面是对于秦淮河各家画舫的点评之后,崇祯皇帝的脸都已经黑的如同锅底一般了。
自己才是穿越者啊,报纸这种大杀器的广告作用居然被一群土著给先弄出来了——自己简直就是丢了起点千千万万穿越众的脸!
原本以为南京那边上奏弄报纸是想要掌握一部分的话语权来恶心朝堂,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南京周报确实是那些商家出声了,但是人家只是打广告而已。
更可恨的是,其中还有一些擦着边的刘备文在其中,说它像《金瓶梅》一类的吧,还达不到那个标准,说它是正常的小说吧,又擦了边。
不光是崇祯皇帝的脸黑,就连卢象升的脸也黑的不成样子了。
原本以为靠着自己和内阁的一众大佬们,怎么样也不可能被南京那边翻了天去,谁曾起这些人转眼就玩了这么一出好戏!
卢象升琢磨着是不是应该禁了南京周报
这《南京周报》的作用实在是太恶心人了,大明立国三百年来,头一次出现了大量的京城人口南迁的现象!
用脚后跟想一想,都能知道这些货是干什么去了——看看《南京周报》里面写的,某某画舫上面的某某小娘,那身段,那模样,惹得卢象升自己都想去南京见识见识了,更何况那些有些闲钱的商人和读书人……
崇祯皇帝则是呵呵一笑,将手中的奏报扔到桌子上面就不管了。
穿越者被土著吊打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自己难道因为这个就开始大开杀戒
见卢象升的脸色依旧有些不太好看,崇祯皇帝便笑道:“卢爱卿何必在这么点小事上生气就算是他们把报纸拿来打了广告,也总得拿来宣传一些不该宣传的东西要好吧”
卢象升则是有些郁闷的道:“陛下,原本他们若是发表一些不该发的东西,那倒也罢了,如今他们拿来打广告,其影响之恶劣,还要更甚一些。”
卢象升从怀里掏出一份崇祯二十年三月的顺天府工作月报,翻了几页后示意王承恩接过去:“陛下且看这里。
自从崇祯二十年二月时南京周报发行并且被人带入京城开始,京城之中不少富商开始外流,而最终的流向就是南京。也就是说,整个京城在崇祯二十年里的商税会大幅下滑。
虽然这税在南京和在京城都一样要解入国库,但是实际上,南京那边往国库解入税收,在路上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损耗,哪怕再少也是存在的。
这还仅仅是京城一地,如果其他地方也跟京城一样,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富商涌入南京,而南京城很可能承受不了这么多人口的涌入,从而会产生极大的隐患。
比如卫生,比如治安,这两个方面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瘟疫或者其他的问题。南京周报搞出来的这个什么广告,极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麻烦。
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突然涌入的人口,会造成南京的所有物价上涨,不管是客栈的价格还是粮食、瓜果肉菜,这些东西的价格必然会上涨,甚至于包括秦淮河那些妓子的价格,也有可能上涨”
想了想,卢象升干脆咬牙道:“而南京物价一旦上涨,就有可能带动周边地区的价格跟着上涨,从而向着整个大明辐射开来,其他地区也有可能跟着涨价。”
大明版的物价上涨哄抬逼价这他娘的都什么跟什么啊!
嗯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道:“内阁的意见呢”
卢象升躬身道:“内阁的意见是,粮价可以涨,但是涨幅不宜过高。现在大明的粮价处于极低的阶段,倘若再低一些,只怕百姓们或者放弃种粮,或者种出来粮食之后也不出售。
而一旦粮食涨幅过高,最终可能导致种出来粮食的百姓却吃不起粮,那就更为可怕了。倒不如一开始的时候就控制住粮价的涨幅。”
不待崇祯皇帝开口询问,卢象升就直接道:“控制粮价的手段,其实无非就是
第七百五十二章 狗胆包天孟传定
卢象升既是想着让京城的人口压力减轻,省得顺天府有事儿没事儿就跑来哭诉,同时也确实盯上了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
国子监下属的京城大学,可以说是当今大明或者说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分类基本上覆盖了方方面面,远超传说中的稷下学宫。
至于奥斯曼和欧洲那些打着大学的名义教授神学的大学,他们也配叫大学开什么国际玩笑!
京城大学不仅学生是千军万马之中杀出来的精英,就连授课的老师也同样如此,除了国子监的大儒之外,剩下的都是皇家学院里面的大牛。
里面差不多两万的学生再加上他们的亲眷下人,足足接近十万人,这么多的人口一旦外迁到城南外,整个京城的人口压力几乎是瞬间减轻——虽然对于整个京城两百多万的人口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整个京城大学和相关的十万人出现在皇家学院附近,对于皇家学院原本的安保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是也仅仅是个考验而已,根本就不会带来多大的压力。
皇家学院的守卫都有什么人
内行厂,皇帝亲军中的亲军,下属的御马监更是直接调拨了腾骧左卫在附近驻扎。西厂和东厂每月轮换一课的番子在皇家学院附近侦辑,锦衣卫也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千户所,京营更是直接将五军营的驻地设置在了皇家学院的附近,以便于就近保护。
而这些所有的防卫力量还仅仅是公开在外,明面上的力量,至于暗中还有多少人守护着皇家学院,除了崇祯皇帝和厂卫的督主、指挥使之外,就再没有任何人清楚了。
早些年的皇家学院外围经常有挂起来的人头,无论是建奴,其他国家的探子或者是想要到皇家学院那边浑水摸鱼的家伙,哪怕是有着京城户籍的三只手,也都被挂了上去——皇家学院的守卫力量向来是有杀错无放过。
到了崇祯六年以后,才慢慢的没有新的人头挂上去,因为皇家学院的凶名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没有谁再有胆子到附近去作死。
现在卢象升打起了皇家学院附近那片土地的主意,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见崇祯皇帝有些不置可否的意思,卢象升干脆又扔出了另外一个大炸弹:“陛下,天津巡抚和天津卫指挥使两人联名上的奏章,请求拆除天津外围围墙的事儿”
崇祯皇帝顿时就更蛋疼了。
其实不止是天津那边的奏章,华亭还有登州、威海等地都上了奏章,打算探一探朝廷的口风,看看能不能把围墙都给拆了。
就像是天津卫指挥使丁汝成在奏章里说的那样儿,当今之世,有谁能够对天津卫造成威胁有能力突破海上防线的,就算是城墙再高大又有什么用
现在城墙已经成了阻碍天津再一步发展的障碍,倒不如提前拆了哪怕不能全拆,拆上一面也是好的嘛。
天津卫说的是事实,就跟京城和南京一样,天津城已经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城里的地价也是一再飙升,城外大量的土地闲置着无人问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城墙。
如果没有那道城墙,也就没有了什么城内和城外的区别,地价基本上也就是越靠近中心越贵,而不会出现眼下这种城内死贵,城外没人要的局面。
城墙的存在也确实是个大问题。
只要有城墙,城内的面积就是有限的,而人口却是在日益增多,就算每年都在不停的向外迁移也没有什么用——晚上娱乐活动就那么多,不造人还能干什么
而且不断的迁移百姓出城,对于民心反而会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谁愿意原本在城内好好的就被迁出城去哪怕是自己运气不好,恰好被抽到了迁移的人群里面,心有不满也是正常的。
如果全都能放稳心态才是见鬼了,更多的还是顾忌着卫所手里面握着的刀柄,敢怒不敢言而已。
实际上,如果不是顺天府和应天府这两个家伙顾忌到这是南北两座皇城,估计已经赶在天津卫之前就上奏章了。
对于拆除城墙的提议,崇祯皇帝倒是有些无所谓。
如果换成几百年的后世,大明的每一段城墙都宝贵无比的文化遗产,拆一段就少一段,再怎么败家也没这么干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玩意既然妨碍了城市化的脚步,拆了也就拆了——毕竟,京城和南京的城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拆的。
就像是皇家学院的那座小型城池一样,早晚会扩建,但是却没有拆除的可能性。
至于京城和南京的城墙,就不拆除了,哪怕是另建新城都不可能拆除,否则后人想要找一段城墙看看都找不到,何其悲哀。
沉吟了半晌之后,崇祯皇帝才道:“卢爱卿既然现在提出来这事儿,想必是与中极殿那边商议过了”
卢象升躬身道:“陛下英明,微臣与中极殿诸位学士已经商议过,也都看过了天津卫报上来的规划图,可以先许其拆除城墙,然后看其效果如何,再决定是否拆除其他地区的城墙。”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那就拆吧,回头内阁票拟了交司礼监用印便是。至于其他地区的,尤其是京城与南京的,还是不要拆了,无论如何,都要留下几座完整的城池给后人。”
卢象升躬身应了是,又将话题兜了回来:“那京城大学外迁一事”
崇祯皇帝却道:“这事儿还是顺天府跟内阁、户部还有中极殿一起商议吧。看看怎么样对京城做出一个百年甚至于三百年的规划,保证一次施工到位,省得重复拆迁。
若仅仅是糜费一些人力物力倒也罢了,惹得百姓怨声载道反而不美。”
等卢象升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对了,京城大学这几年的表现如何可否符合中极殿与内阁、礼部的预期”
卢象升躬身道:“因为第一届的学子还没有毕业,现在还不太好说。
但是通过礼部和国子监暗中在京城大学的调查来看,明经科倒也罢了,明律、明算、生物、医学、工业、化学等一众学院的学子,实在是与之前的科举学子有极大不同。
这些人在八股文章上的水平只能算是一般,充其量不过是三甲同进士的水平,甚至还多有不如。
但是这些人在其专业之上的造诣,却远超其他学子,更多的可以用术业有专精来形容了。
最为厉害的便是工学院的一些学子,他们用手工打造出来的某些器具,已经超过了机床所能打造出来的最好的器具,甚至比之将作匠的大将也差不到哪儿去。”
崇祯皇帝呵的笑了一声,工科狗嘛,里面诞生几个牛逼点儿的钳工难道不是很正常的那些八级钳工打造出来的零件,连高精度五轴联动机床都搞不出来!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道:“若是如此,那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立一所大学比如南京,长安,洛阳”
第七百五十三章 屁的天道!朕就是天道!
内阁之中又是一阵沉默,所有人都知道孟传定说的是正确的。
皇家学院这个机构在整个大明来说都像是一个怪胎。
之前崇祯皇帝倒是说过要将皇家学院扔给内阁,但是上一任的内阁大佬们没要……
现在再想要,崇祯皇帝又不想给了——皇家学院加上少府,每年给内帑带进来不知道多少的金银,就算是花钱如流水又怎么样
花掉的钱是小溪,赚回来的是黄河,孰轻孰重机会只有一次,现在内阁再想把皇家学院要到手里,崇祯皇帝也不愿意了。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
理论上来说应该归内阁管的皇家学院,内阁是一点儿都插不上手,跟兵部、户部、铁道部、交通部、户部、工部都是牵扯不断,除了礼部和吏部之外,剩下的六部几乎都有业务往来,但是又不归任何一部管理。
而自从皇家学院建成之后,就处于不断的扩建当中,尤其是农学院那个变态,更是在大明所有的布政使司都有些分院,就连刚刚弄回来不久的交趾布使司司还有阿萨姆布政使司都已经有了他们的分院。
当然,他们所谓的分院更像是一个研究基地一般,各种各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地方都试验种植,说分院其实还有些不够规模。
还有就是这个庞然大物在一次次的扩充之后,其占地面积已经较当之初的小皇庄大了无数倍,周边的百姓已经迁移了一次又一次,仍然不能满足皇家学院的占地需求。
现在孟传定把主意打到了拆分皇家学院上面,从理论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皇家学院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分类太全了!
不光是大明,就算是整个世界上,皇家学院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无论是什么学科,皇家学院都能稳坐第一把交椅。
但是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最起码,整个大明的所有科研力量都集中到了皇家学院,其他地区反而会造成一种极其落后的假象,倒不如将皇家学院拆分后,让各个地区都有自己拔尖的一方面,也方便人才的流通。
但是当这种想法被反馈到崇祯皇帝面前时,崇祯皇帝正像一条毒蛇一样喷吐着毒液,而目标正是眼前的张之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