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杜岳的话,顿时惹得舱中的炮兵们大笑了起来。
上次轰炸金瓯港时,因为想着快点儿把蛮子们送去见佛祖,炮兵们一个个的都累成死狗,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还是杜岳跑去找了其他的士卒过来帮忙,才把这些死狗们拖回到床上。
但是这些杀才们明显不长记性——又一路轰炸了好几个港口,这些蠢货哪一次都是急着将炮弹打出去,就好像几辈子没打过炮一样。
没办法,舰队的补给充足,吃喝跟的上,一身精力无处发泄就只能化为怒火,通过炮弹倾泄到蛮子们的头上。
这次也是一样,经过一天的休息之后,这些杀才们就再一次精神了起来,各个都摩拳擦掌的站在各自的炮位前,等着炮击金兰港的命令。
又骂骂咧咧的训斥了一通之后,杜岳才道:“行了,怎么打炮还是各个百户说了算,孝子懒得管你们了!”
说完之后,也不管各个百户各自回去指挥,杜岳随便找了一处空地便眯了起来——听着隆隆的炮声入睡,享受!
金兰,缓和,归仁,沙萤,平山,蚬港,顺化,永灵,布泽,一路北上一路打炮,二十四艘主力战船上的常备炮弹全部打光,六艘弹药补给舰上面的补给炮弹也全部打光,东海舰队才算是消停了下来。
不消停也没办法,整个舰队的炮弹都已经打光了,就算是再想打下去也没啥指望了——安南人原本就没几艘战舰,在刚开战时就已经被送到了海底喂王八,难道让舰队的大爷们登陆作战
别搞笑了,登陆是不可能登陆的,这几天打的爽,估计卫所的那些杀才们都恨死东海舰队了,这时候登陆去抢军功,他们还不得气死啊!
发现整支舰队已经没什么用了之后,南居益干脆带着东海舰队跑路了,打算到文昌海军基地去补充弹药。
东海舰队在各个卫所的大骂声中跑路之后,憋了一肚子火的卫所干脆就把气全撒到了安南猴子的头上。
崇祯皇帝暗中吩咐张之极的命令被得到了完美的执行,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安南就已经宣告了安定。
虽然这个速度与之前在做推演之时预估的差不多,但是实际上,还是远远的超出了徐弘基等人的想象。
任谁都没有想到灭国之战会这般轻松——如果以后可以把这个套路复制到别的地方,估计自己能活着看到大明统一整个世界的那一天
摇了摇头之后,徐弘基等人将这个可笑的想法甩出了脑海。
平定安南的速度之所以这么快,是因为安南的特殊地形决定的——几乎是一个长条的形状,舰队过去用炮火洗地之后,陆地上就没有什么人能生出抵抗的心思。
而且,这次挑头举旗的那几个人原本出身就是士绅和富商家族,根本就没有治国的经验和人才储备,在造反之后昏招错招不错,在灭国的关头更是上演了一出互相出卖的大戏。
再加上整个大明的所有卫所都在向着精兵加大炮兵主义的线路发展,许许多多的条件凑到一起,才造成了这种快速灭国的特殊现象,估计以后很难再出现了。
最起码,只要不是像安南这种沿海的长条形国土地形,以后再想用舰队炮兵洗地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
卫所的炮兵洗地,最起码得先清理出一块安全区,再布置炮兵阵地,同时还要做好炮兵的防护,说不定还会发生一定的伤亡,总之麻烦的很。
而舰队炮兵洗地的最大优势就是不用接触近战,一旦失去这个优势,再想像这次一样快速向前平推,几乎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故老相传的历史,不光是中原堂口,就连安南猴子们也有。
在安南猴子们的传说之中,大明曾经在几百年前就进攻过安南,但是在安南人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赶走了邪恶的大明,所以后人们才能安稳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不过,虽然大明是邪恶的,但是好歹会讲一些规矩,比如不会随便杀人,比如只要投降就可以得到饭吃等等。
现在不同了,明军士卒确实不会随便杀人,但是他们会用火炮展开犁地式的轰炸;投降了也确实可以得到饭吃,但是要进行无边的劳动。
这跟传说中的不一样,安南人开始怀念起没有作乱之前的生活了,甚至于想起了之前官府的好处。
从安南百姓的身份到大明百姓的身份,再换回到安南百姓的身份之后又成为了现在的俘虏身份,所有人都开始后悔起来。
然而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后悔药这种东西,时光也不可能再倒流回去,七百多万的安南猴子除了极少数逃入了南掌或者跟南掌交界的山里,剩下的非死即降,统统都被五军都督府卖给了铁道部当猪仔。
以至于洪承畴整个人都显得年轻了几分。
之前最头疼的问题是什么
不是材料。
除了工部之外,还有少府这么个怪胎,还有民间无数的工坊,只要有银子,什么样儿的材料买不到
而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
所有人都清楚,国库里面和内帑里面有的是银子,以后也会越来越多,根本就不需要为了银子发愁。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人力。
大明的百姓大约在两万万之数,想要挑出三五千万的壮劳力其实很简单。
然而不管是修建铁路还是疏通河道修建桥梁,都是有生命危险的,总不能拿大明百姓的命去填吧明明有那么多的蛮子……
现在好了,安南被解决掉了,大概抓回来的五百万安南人就统统变成了劳工,怎么着也能有一百多万的壮劳力仅铁道部慢慢消耗,铁路修建的速度也将大大加快。
洪承畴的一张老脸都快笑成了九月的菊花,但是郭允厚的一脸老点就黑成了墨汁一样。
安南猴子被卖给了铁道部当猪仔,钱是户部从国库支给五军都督府的,至于五军都督府再怎么把这笔钱分给士卒,那跟户部的关系不大。
问题在于百姓。
安南那里原木倒是有些大明百姓在做买卖,然而相对于整个安南的土地来说,那么点儿人加一起都填不满一个镇南卫。
那剩下的土地怎么办闲置着不管了等以后移民
别搞笑了,那里的粮食产量那么高,现在不赶紧移民过去耕种起来,自己死后都没脸去见各位先贤!
&
第七百三十二章 凌烟阁(第三更,万更完成。)
根据穿越者定律来看,一百个穿越者里面大概有九十九个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如意的那种,偶尔才会有那么一两个的高配也大部分都是因为绝症一类的原因才穿越的。
生活中不太如意的直接后果就是穿越时没钱充值开挂——就像是另一个马爸爸说的那样儿,不充钱你玩个鸡儿
当然,很多穿越者是走狗屎运开了挂的,比如姓云的姓方的姓林的,这几大姓都是好开挂的。
但是像崇祯皇帝这样儿的苦逼也不是没有,甚至于有倒霉的刚刚穿越过去,看着旁边的美少妇正暗自心喜,然后就听少妇说了一句:“大郎,该起来吃药了。”
崇祯皇帝还算是好的,刚穿越过来就有一个偌大的帝国等着自己继承皇位,虽然煤山上还有一棵老歪脖子树在向自己招手,可终究还是有几分机会。
像这种没开挂的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绝不是什么造枪造炮——先不提会不会造的问题,就算是会造,古代有合格的钢铁技术和火药有合格的机床能使用
更不是什么眼光有多鸡贼——能混居庙堂的,随便哪个不是人精论到心眼和站队的本事,崇祯皇帝这种小白就算是十个也未必顶得上人家一个。
崇祯皇帝最大的优势在于头铁,在于对历史大势的了解,一旦脱离了这一点,崇祯皇帝自认为玩不过温体仁他们那些人精。
而随着时间一点点的推移,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四年,十五年的时间过去,崇祯皇帝先知先觉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不见,哪怕是崇祯皇帝自己也在不断充电学习,依旧感觉在治国方面的吃力。
比如移民问题,这种以百万甚至于千万为单位的移民,除了强制性的湖广填四川之后,哪里还有经验可供借鉴还有这么多的国土,上哪儿找相应的经验去借鉴
就像是作者写小说,没有了章评书评,作者还抄个鸡儿
作者没得抄了还能瞎鸡儿写,好歹能忽悠几个读者来看,但是崇祯皇帝瞎鸡儿治国试试搞不好还得挂到那棵老歪脖子树上去!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考虑,那就是后世天朝玩过的特区,崇祯皇帝同样搞出来一个天津特区。
然而坑爹的是,崇祯皇帝搞出来的天津特区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他都看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特区,比之大明其他的州府根本就没有大太的区别。
至于玩实验田就更没什么可能了。
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学习鹰酱玩棒子一样弄个实验田出来,然而碍于现在的通讯和交通,还有大明一家独大的国际形势来看,根本就没办法玩。
既然没有先例可供参考,想弄实验田也没得弄,那倒不如把施凤来这样儿的老油条们和大量的官场萌新们都利用起来,搞一个皇家智库出来。
最先产生变化的就是大明半月报。
在改版成为了周报之后,又再一次进行了分割,其中一部分依旧是正常的周报,另一部分则成为了内部参考周报。
参考周报不会对外发行,甚至于连地方官府都看不到这份报纸,专门提供给崇祯皇帝和内阁,八部尚书,还有智库的那些人。
智库以退休之后又被崇祯皇帝抓回来发挥余热的施凤来为首,每天别的事情不用管,只需要针对参考周报的内容做出推演,推演一切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无论是好的坏的都推演出来,以供崇祯皇帝和内阁八部进行参考。
再然后,崇祯皇帝就发现自己又没什么事情可以干了。
政务有内阁和朝堂上面的大佬们在操心,到了自己手里之后无非就是同意或者不同意,军事上有五军都督府在操心,下面的卫所都磨好了刀子等着砍人。
唯独自己这个皇帝,每天都闲的蛋疼,除了在躲在后宫里面创造下一代,就是带着大小老婆和几个孩子出宫游玩。
整个崇祯十四年几乎就是这么过来的,唯一值得关心的事情大概也就是大明律里面的户律部分了。
从正常的角度来讲,对于大明律的制定和修改,只需要刑部来办就可以了,但是按照崇祯皇帝的要求,几乎是将整个大明律都要修改一遍,这项工程就已经不是刑部自己可以解决的了,甚至于已经牵涉到了其他几部。
比如《户律》里面涉及到的平民蓄奴部分,户部认为老百姓有钱买奴婢是老百姓的事儿,官府不应该过问,礼部则认为哪怕是蛮子也不能像畜牲一样买卖,尤其是涉及到奴婢这一点上,更是重中之中。
再加上兵部现在就相当于五军都督府打入文官系统中的一颗钉子一样,对于士卒和军属方面又大量的提高要求,户部蛋疼不已只下也得只跟着扯皮。
铁道部就更加的逗乐了,洪承畴打算自己单独另立一个衙门或者干脆把锦衣卫引入铁道部,以保证火车上运行途中的安稳,同时对于偷挖铁轨一类的罪名再加重处罚力度。
很多官司就此打到了崇祯皇帝面前,然后被崇祯皇帝扔给了内阁和智库去头疼。
至于扯什么只从百姓的意见,搞什么民意调查一类的,庙堂上的大佬们没这个兴趣,崇祯皇帝也没有这个心情——受限于识字率和社学没有完全铺开的限制,能在这种事情上掺合的也就是读书人跟商人,指望他们提出什么靠谱的律法,根本就是扯蛋。
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崇祯皇帝也难得的没有着急。
毕竟修律这种事儿是关乎整个大明近期几十年甚至于以后数百年的大事儿,想要在一年两年内修完,没可能能。
等到时间晃晃悠悠的到了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按照虚一岁的传统来计算,崇祯皇帝已经三十七岁,离着煤山的老歪脖子树又近了一步。
从崇祯十四年到崇祯十七年,整整三年的时间,崇祯皇帝都老老实实的留在了大明,没有跑出去搞事情。
不是崇祯皇帝不想跑出去,而是实在没办法出去。
温体仁和施凤来这两个被人唾骂了无数间的阉党奸贼,最终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
施凤来在崇祯十五年末时候就咯血而死,哪怕是太医院加上皇家医学院拿着各种珍贵药材不要钱一般的堆,最终也没能从阎王手里抢回来。
温体仁没能撑过崇祯十六年,当崇祯十六年的年初,温体仁拿着刚刚编修完成的《大明律》目录哈哈大笑几声之后便气绝于文渊阁。
苏茂相和薛凤翔,还有孟绍虞,还有已经告老还乡的房壮丽分另死于崇祯十四年秋和崇祯十五年春。
崇祯十六年中风的郭允厚最终也告老还乡了,连奏章都是郭允厚的大儿子代笔。
文武大臣总是相对应的,崔呈秀老死于崇祯十五年四月,朱纯臣病死于崇祯十六年五月,许显纯死于崇祯十六年冬,田尔耕比许显纯还要早上两个月。
魏忠贤则是老死于崇祯十五年冬。
伴随着一大批追随自己开创出崇祯盛世的老臣纷纷故去,又随着崇祯十七年一天天的到来,崇祯皇帝也是神伤不已。
那棵老歪脖子树没什么好等的了,崇祯盛世加上自己还有几
第七百三十三章 煌煌天威(4000字章第一更)
崇祯皇帝很讨厌大朝会,但是却又不得不去,因为南掌国与暹罗为内藩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算小,不是单凭早朝就行的,必须得通过正式的大朝式予以确认。
绫阳王李倧和琉球王尚丰,还有东吁王他隆恨恨低头望了一眼大殿门口,眼神中不时闪过一丝不善之色,互相对视一眼又彼此点头致意之后,三人便如同木偶一般随着百官行礼拜见天子。
三人的心中都很不爽。
最早是尚丰看李倧不顺眼,后来是尚丰和李倧一起看他隆不顺眼,现在则是三人一起看着南掌国主和暹罗国主不顺眼。
现在整个大明周边的所有藩国加在一起,再把一些比较远的外藩全算上都没有几个了,三个最先内附的国主的表率作用也就不再那么明显,这让三人觉得崇祯皇帝在外面有别的狗了……
崇祯皇帝难得的穿戴起了十二旒冕十二章服以示郑重,再次捡起了面瘫影帝的演技,无声的高坐于龙椅之上,望着下面的一众大臣。
倪元璐现在已经成了礼部尚书,学问足够高,而且坚守着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哪怕是崇祯皇帝都没能把他完全带跑偏,放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自然是最合适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