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或许没有他们,自己也一样能撑的过来,但是绝不可能撑的像现在这样儿轻松更大的可能是把大明彻底打烂,然后重新来过。
事实上,后世所有叫嚣着应该把大明的局面彻底打烂再重新洗牌的人,包括没穿越之前的崇祯皇帝自己,都只是想想而已。
打烂局面很容易,开创出新的局面,靠着自己超前几百年的见识或许也很容易,但是真正苦了的是谁呢?
崇祯皇帝始终是个皇帝,哪怕是行军打仗,也苦不到哪儿去,其他的高官还有豪商士绅们大致也是如此。
苦了的只有底层的百姓,死伤最大的也是他们,而不是军队。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选择了大杀特杀之后慢慢改变的原因,而不是选择了最爽的打烂重来。
忘记苏联的人没良心,想要让苏联重生的人没脑子大明也是一样,嘴里喊着打烂重来,简单粗暴解决问题的人,要么是些衣食无忧,没见识过百姓穷苦的人,要么就是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绝望之下喊出来的口号。
等到温体仁等人进宫落座之后,崇祯皇帝便直接将目光投向了薛凤翔:薛爱卿如今也是八十有六了吧?
薛凤翔欠身道:劳陛下挂念,微臣今年确实已经是八十有六。
崇祯皇帝干脆从椅子上起身,向着温体仁等人摆了摆手道:卿等且先坐着,朕有几句心里话,想和众卿说一说。
停顿了一下,崇祯皇帝便接着道:朕还记得当初开始允诺藩王们置换封地到海外的时候,曾经也允诺过诸位爱卿。
朕当时承诺的,乃是诸位爱卿可以花上一些银子,从朝廷的手里挑一些海外之地为封地,虽然不如诸藩可以累世传承,但是几代人下来,也多少能得一些好处罢。
只是这个允诺已经许下了好多年,除了温爱卿家里被朕赏下了新明岛上的一块地之外,其他的诸位爱卿可都没有来找过朕?
朕今天便再重复一加大,想要买一块封地的,尽管开口,十两银子一亩地的价格,朕也不会追究诸位爱卿手里的银子究竟是从何而来。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崇祯皇帝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你们这几个人,给朕流血流汗的功绩,朕都看在眼里,也认可了诸位,现在想买块封地自己浪的,可以提出来了。
至于你们买地的银子,朕知道大家伙儿都不干净,但是却也不打算追究各位,这就是给你们的福利,大胆的要,不要怕。
施凤来欠了欠身子,开口道:启奏陛下,微臣前番便已经说过,不打算再从海外买地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微臣已经给他们挣下了比别人要强无数倍的基业,若是他们争气,自己想办法买封地便是。
若是他们不争气,微臣现在再置办下多少土地,早晚也会有败光的一天。
崇祯皇帝摇了摇头道:施爱卿说的确实没错。但是朕有一句话要告诉你,便是人生本身便是不公平的,起点便大大的不同。
朕的儿子再如何废物,也必然会有一块封地在手,诸卿的儿子再如何不成气,也都会比别人的起点高了无数倍,这是没办法否认的。
所以,诸位倘若有了封地,以后子侄的起步便是一地总督,较之普通生员的起步,又高了无数倍。
朕虽然也不喜欢这种情况,但是朕也不会想着去改变这种情况,人生本来便是不公平的,刻意强调公平,原本便是不公平。
面对着崇祯皇帝几乎是挑明了的话题,薛凤翔干脆拱手道:陛下,臣等家中子侄与普通的生员比起来,纵然学问有些不如,但是论到治家或者为官上,却要比普通生员强上一些。
但是真要让他们去治理封地,却是力有不逮,说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来。与其如此,便不如让他们安安稳稳的走下去。
温体仁也欠身道:陛下必然也是清楚的,犬子在新明岛上虽然勤勉,然则施政之上错漏百出,若不是唐王殿下等人尽心帮衬,只怕早已闹出来大乱子了。
由此可见,为官一任与治理封地,两者相差甚远。
臣也早已有心请陛下收回封地,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正好趁着今天这个机会,请陛下收回微臣家中的封地!
说完之后,温体仁干脆起身,一揖到底。
崇祯皇帝伸手虚扶了一下,笑道:新明岛上没有蛮子,闹出来乱子自然不行,若是将诸位爱卿的封地置换到莫卧儿那边呢?
朕便直说了吧,大明百姓,便是大明的命根子,诸卿祖上同样是我大明的百姓,因此大明百姓乱不得。
但是换成了外邦蛮子,朕不在乎他们的死活,更不在乎他们是不是会造反,卿等若是有意,大可以将封地置换到莫卧儿。
朕今儿个给大家一个承诺,便是在莫卧儿闹出了天大的乱子,南海舰队和南御林卫也足以摆平!
温体仁等人顿时陷入了纠结之中。
崇祯皇帝掏心窝子是掏心窝子,但是要说崇祯皇帝完全没安什么坏心,只怕也不见得还不是看中了大家捞的那点儿小钱钱,把本来就没有完全实际控制的莫卧儿甩给大家,一边掏光了大家手里的银子,一边还通过大家的手完成了移民实边的事儿。
好处都让崇祯皇帝和朝廷给占了,以后可能出现的骂名却是大家伙儿来背。
但是这个条件确实诱人。
就像是崇祯皇帝说的那样,在新明岛上搞出来乱子,肯定是不成的,没办法向皇帝和朝廷交待,但是到了莫卧儿,就算是天大的乱子,也不过是把蛮子们扔出来交差便是。
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才是最让人纠结的。
沉吟了半晌之后,温体仁干脆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愿将新明岛封置换到莫卧儿。
施凤来也开口道:陛下隆恩,臣愿意购买两千顷土地为封地,购买土地的银子,微臣会尽快安排人送到户部。至于招募百姓等一应事宜,微臣也会安排家中子侄做好。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便又将目光投向了薛凤翔:薛爱卿怎么说?
薛凤翔欠身道:启奏陛下,微臣愿如施顾问一般,购买莫卧儿土地两千顷,一应招募百姓之事,同样安排家中子侄去做。
有了温体仁和施凤来,薛凤翔三人的带头,剩下的几个内阁和户部大佬们也纷纷下定了决心,分别购买了不同数量的土地,就连没有致仕打算,估计还能再干个二三十年的洪承畴,也认购了两千顷的土地。
望着一众大臣,崇祯皇帝心中也叹了一声,估计这是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给大臣们封地了。
至于下一次,估计要等欧洲那边的土地被占下来,或者再出现这种大批尚书阁老们致仕的情况,才有可能了。
强自打起精神后,崇祯皇帝便将目光投向了洪承畴:崔侍郎回去之后,应该与洪爱卿说过了吧?
洪承畴躬身道:是,崔侍郎已经与微臣说过关于跨黄河大桥的事情。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回到椅子上坐了下来之后,才接着道:那洪爱卿是怎么打算的?眼下可有思路?
洪承畴道:陛下,崔侍郎说陛下曾经提到以钢铁为骨,为水泥为肉的筑桥墩之法,微臣已经安排人去试行了。
不瞒陛下,原本臣便想着是不是可以用水泥加上竹枝或者芦苇,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做成桥墩,也试验过几次。
崇祯皇帝这下子就更感兴趣了。
洪承畴这个家伙虽然在历史上是有鼎鼎有名的大汉奸,但是把他用好了,其实还是很好用的嘛。
最起码,有他操持着铁道部,自己基本上都不用怎么操心,只需要随口吩咐一句,洪承畴就能把事情办得明明白白的。
自己当初不过是随口提了一次,要想办法让铁路通过黄河,想不到洪承畴已经开始在琢磨了。
果然,这些能在史书上留下自己名号的家伙,就没有一个简单的。
洪承畴斟酌了一番之后,便接着道:其实除了跨河大桥之外,铁道部的诸位同僚倒还有另外一个想法,也不知道是否可行?
崇祯皇帝哦了一声道:什么想法?洪爱卿不妨说说看。
洪承畴道:启奏陛下,若是跨河大桥没办法修,或者造出来的桥墩不合用,是不是可以从黄河底下挖一条隧道?
臣记得许多条铁路都是要通过山体,便是挖开的隧道,如今换到黄河,岂不也是一样?只要一边派人开挖,一边用水泥和钢铁等支撑起来,这河底隧道,似乎也可以?
崇祯皇帝差一点儿便喷出一口老血。
还河底隧道,你怎么不挖个海底隧道呢?现在大明的技术,能他娘的支持你开挖河底隧道?
黄河有多宽?你要挖多深?做梦!
第七百零四章 就依皇后
彼其娘之,以洪承畴为首的大明铁道部,疯了!
这些渣渣们在想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在黄河底下挖隧道?你们咋不说从登莱修一条隧道直接挖到金州或者朝鲜去呢?
大明眼下是开挂了没错,可是这自己这个挂在穿越的时候,他就没充值啊!
指望着现在这技术修一条地底隧道,那他娘的得花多少时间?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真要是像他们说的那么搞,还不如直接几年换一次桥墩子来得实惠靠谱呢!
尤其是这种地下的隧道,一旦发生垮塌,又正好赶上一列火车在经过
到时候想挖都挖不出来!
摆了摆手之后,崇祯皇帝干脆道:此议暂缓吧,贸然通过海底开挖隧道,一旦出了问题,这个责任谁都背不起来。
洪承畴总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刚刚在提出来这个意见之后,洪承畴就发现自己犯傻了真要是这玩意塌了,那后果就不是自己能抗下来的,就算是崇祯皇帝这位爷,也未必能抗的住。
洪承畴也知道自己着急了,被黄河两岸通火车这事儿搞的自己精神有些紧张,这才冒冒失失的提出了这么个建议。
算了算了,还是老老实实的合计一下怎么修桥来得更靠谱一些。
崇祯皇帝瞧着洪承畴的样子有些好笑,便开口道:这桥墩的事情,等回头有时间了,咱们一起去皇家学院那边找墨铧一起研究下,看看到底怎么样才更好一些。
洪承畴躬身道:是,微臣回去之后,也命人整理一下这些实验的相关数据,一并带去皇家学院之中以为参考。
在铁道部跟皇家学院的科研实力对比上面,洪承畴也知道自己并不占优势,反而是皇家学院那边更牛逼一些,自己这边得到的数据拿过去,对于皇家学院来说可能会有点儿用处。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之后,便算是将这个话题揭了过去,转而开口道:前面的事情都说完了,也是眼下就能办的事儿。
但是还有一件事情,却是眼下没办法办到的,或者说,短时间内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朕想与众位爱卿商议一下。
温体仁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还是官员之事,想必自崇祯十二年起,房爱卿就在不断的埋怨朕吧?
房壮丽的脸上已经满是褶子,似乎随便一动就能挤死个蚊子,虽然冬天也没什么蚊子能让他挤着玩。
听到崇祯皇帝的玩笑话之后,房壮丽便欠身道:陛下若是现在让老臣挑几十个县令出来,老臣也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崇祯皇帝笑道:所以,朕也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不是?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朝堂上的诸位爱卿,有些年纪也不少了,很多人也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朕也实在不忍心再让他们操劳。
但是朕又有什么办法?这恩科开了一次又一次,哪怕是现在定到了两年一次的贡试,却依旧不够用,朕为之奈何?
如今海外之地又是数千里之广,需要的官员数量也是多不胜数,朕又上哪里去找这许多的官员出来?
按照大明的制度,一个县,需要一个正七品的县令,一个不入流的典史,一个正八品的县丞,一个正九品的主簿。
其中,县令和县丞主簿,属于文职系统,典史是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理论上来说属于武职系统,但是在县里没有县丞和主簿的时候,典史就得兼任。
在这种情况下,典史这个职务也就成了吏部铨选皇帝签批的朝廷命官。
崇祯皇帝当初脑子一热,为了给退伍的老兵寻个出路,曲史这个职务又被改成了县尉,属于正八品的武职,归了五军都督府。
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可以抽调出来的县丞和主簿又得重新设置,然后分别任命。
因为朝堂上不可能接受曲史兼任县丞和主簿却归五军都督府管辖这个局面啥事儿都让县尉干了,还要县令干什么?
就崇祯皇帝本身来说,也不可能接受这样儿的局面分权,互相制衡才是王道,一人独揽县中大权纯属于找麻烦。
只是这么一平,一个县里面除了县尉一职以外,剩下的县令县丞主簿就是三个人,就算是莫卧儿那边把一个县的面积划的再大一些,也得划出来几百个县,需要的官员数量直接就上千了。
被崇祯皇帝宰过一波,又外调出去大量的官员之后,整个大明现在一时半会儿的还真就凑不齐上千的官员。
除非把国子监的学生都外放为官,然后崇祯皇帝再开一次恩科,直接将录取人数定在一千,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这一千多人还是得经过学习,否则到了地方上,一样容易出现问题,搞出乱子,或者过于依赖师爷偏偏崇祯皇帝又不喜欢师爷这种角色的存在。
房壮丽也好,温体仁等一众朝堂大佬也罢,对此都是心知肚明,却根本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真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除非是等到崇祯二十五年以后,被崇祯皇帝恢复的社学里面的学子那一批成长起来,科举的人数大大增加之后才有可能。
问题是,这种事情能拖到崇祯二十五的去?
沉默了半晌之后,房壮丽才欠身道:陛下,不若从我大明现有的县丞之中择其优者外放为县令,再从国子监中择其优者为县丞?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道:便是将国子监所有生员尽数补录为县丞,又能解决多少空缺?还有本身便缺少的那些县丞呢?
听到现在,房壮丽和温体仁等人也算是弄明白了崇祯皇帝的意思。
说白了,崇祯皇帝就是打算把吏变为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