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区别实在是太大了,京城就像是个年过四十的沉稳中年人,而天津则更像是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一样精力十足,片刻都不得消停。

    然而跟崇祯皇帝预想中的情况不一样,天津城里面的美食虽多,可是狗不理呢?十八街麻花呢?耳朵眼炸糕呢?

    这回崇祯皇帝是彻底的失望了,想吃的没吃到,想看的没看到,自己还留在天津城里干什么?不如直接乘坐火车回京城算了。

    施凤来自然是无所谓,温体仁和郭允厚可就很蛋疼了。

    公务倒也没什么太大不了的,左右京城离着天津也不算远,公文往来也是极为方便,不至于误了事情。

    可是看着近在咫尺的京城却回不去,家里老妻还在倚门以盼吧?

    崇祯皇帝又一次打算跑路,天津城里的知府衙门却热闹了起来。

    上一任天津知府是个倒霉蛋,刚刚迎接完崇祯皇帝没几天的时间,就因为牵扯进福寿膏的案子里面被凌迟,这一任天津知府是刚刚上任的。

    崇祯皇帝还在天津,新上任的知府自然不敢想些有的没的,连年都没过好的新任知府干脆也不好好过年了,直接在大年初四就开始办理上一任知府遗留下来的公务。

    最主要的还是一个问题,移民。

    天津这一回要迁移一千户的百姓出去,按照比例分往奴尔干都司,乌思藏和朵甘思,还有莫卧儿和安南那里,同样还要准备一百户的住宅和土地,给迁移出来的安南人居住。

    新任知府大人的选择很简单通过抓阄的办法来解决。

    天津治下的几个县令统统抓到天津城里来现场抓阄,几个分别写着不同地方和数量的纸条团成了一个个的纸团,然后装在了一个开口的箱子里面,知府倪秋平抱着箱子晃了几下之后,才淡淡的开口道:诸位,请吧。

    下面五个县令大眼瞪小眼的互相望了半天,终于有一人先伸出了手,拿起了一个纸团。

    有了一个带头的,剩下的就好办了,其他四个县令也是各自拿起了一个纸团放在了身前的桌子上。

    倪秋平打量了五人一眼,开口道:都打开看看吧?

    最先拿起纸团的县令展开纸团之后便是一脸喜色,对着倪秋平拱手道:下官这里乃是奴尔干都司,需移民三百户。

    其他几人顿时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投向了此人奴尔干都司离着天津算是最近的了,就算是百姓想要回来看看也是最为容易的,就算是需要移民三百户那也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事情。

    第二个展开纸条的县令在看了一眼之后,整个人的脸色就黑了下来,向着倪秋平拱手道:启禀大人,下官挑吕的乃是莫卧儿,移民一百户。

    还没有展开纸箱的三个县令到时有些幸灾乐祸起来。

    纸条上的莫卧儿,指的不是莫卧儿国,而是刚刚从莫卧儿手里搞来的那些土地据说很远,也很大!

    想要劝动百姓去移民到莫卧儿,估计这位县令有的头疼了。

    又一人打开纸条后,脸色同样不太好看:下官挑中的乃是缅甸,需移民一百户。

    剩下的两个县令就更高兴了除去了最好的奴尔干都司和最差的莫卧儿之外,就数缅甸那边最远了,比朵甘思和乌思藏都要远的多。

    同样的,这也意味着自己两人手里就是剩下的朵甘思和乌思藏了,这两个地方虽然也不近,但是跟莫卧儿和缅甸比起来,无疑要好上很多倍了!

    倪秋平连问一下两人各自抽到了哪里都没在问自己写的,乌思藏二百户,朵甘思三百户,反正这两个家伙肯定就是这两个地方了。

    扫了五人一眼之后,倪秋平才开口道:远的近的,不远不近的,五位都已经抽完了,回头便可以准备移民之事了。

    当然,回去之后怎么挑选百姓,或者说诸位怎么劝说百姓,那是诸位的事情,与本官无关。

    不过,本官也会在天津城里面挑选一百户的百姓前往安南,并不会比诸位容易多少。

    听完倪秋平的话后,五个人的心里顿时都平衡了,就连过年休沐时都要被抓来办公的不满都消散了很多。

    安南那个破地方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属于比岭南的环境还要恶劣几倍的烟瘴之地,想要弄一百户百姓过去,同样不是什么太简单的事儿。

    等到五个县令都离去之后,倪秋平又铺开了县图,将手中写着十户的纸条团成了一团,扔向了天津城的位置。

    低团刚一停下,倪秋平便抓着笔在纸团的位置上画了个圈,对着马班班头吩咐道:就这里了,挑选十户。

    等班头躬身应了,倪秋平便再一次将纸条扔向了县图。

    如是再三,扔了足足有十回,也对着班头吩咐了十遍之后,倪秋平才放下了手里的纸条,开口道:都记下来了么?就是刚才那些方,每地择十户百户,移民安南。

    记得告诉百姓,朝鲜该给他们的,官府这边不会克扣他们一文钱,该分给他们的土地,也不用担心会有人来抢,记下了么?

    班头连忙躬身道:是,小人记下了。

    新人知府大人会玩啊,上一任知府大人头疼了好久的问题通过一个简单的抓阄就解决了,高,实在是高!




第七百章 流氓不可怕
    望着道路两旁的景色和树木在不断的倒退,崇祯皇帝在心中暗自估算了一番。

    跟后世电瓶车差不多,甚至还要慢一些的速度,按照时速来计算的话,大概也就是每小时能跑三十公里左右的样子?

    跟后世动不动就百十公里的速度比起来,大明的火车无疑是慢的一逼,连电动车都跑不赢的垃圾货色。

    然而就是这么被崇祯皇帝无限鄙视的垃圾货色,放眼整个大明乃至于全世界,这垃圾都属于黑科技的存在了。

    其他国家还没有蒸汽机这个概念的时候,大明已经率先把蒸汽机应用到了机床和铁路交通上面。

    这才是崇祯皇帝最大的外挂。

    科技这玩意,自己懂不懂的没关系,自己只要大概的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扯出一通似是而非的理论然后再安插到什么孤本典籍上面,一切就都能解释的通了反正没有人敢揪着崇祯皇帝非得要个明确的说法。

    温体仁等人坐在车厢里面,也觉得挺神奇。

    崇祯皇帝所乘坐的这一列火车,倒没动用皇室专列,而是特意调拨过来一辆用于以后载客运营的车厢,连车头也是如此。

    铁轨的距离,比崇祯皇帝后世所见的要宽的多,车厢的宽度也同样如此,一众文武大臣加上锦衣卫和内厂番子,接近二百余人在同一节车厢里面坐下都不显得拥挤,反而有几分宽敞的感觉。

    同样好奇的张望了半天之后,温体仁才拱手道:陛下,这火车的速度较之刚刚运行之时,似乎又快了许多?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将目光投向了旁边不远处的铁道部左侍郎崔永安:这火车上的事情,还是让铁道部的崔爱卿来说一说罢?

    崔永安拱手应了,又指了指脚车的火车,才开口道:陛下,诸位大人,这次所调拨的车头和车厢,都已经不再是第一代的东西了。

    最开始第一代的车头和车厢,想必诸位大人也曾经体验过,最快的速度也不过是每个时辰跑上五六十里地,比牛车快些,比马车要慢的多。

    如果不是火车不需要草料便可以日夜不停,兼之运载能力又大,只怕这东西完全就是鸡肋一般了。

    现在用的车头代号是崇祯十三年型,车厢也是如此,属于经过皇家学院的无数次改进之后定型的第二代车头与车厢。

    现在的车厢每节可装载二百人,如果挤一挤的话,大概可以装下二百六十人左右,甚至接近三百人。

    按每列火车编组十二节车厢,一次可运送两千四百人接近三千人,已经是半个卫所的兵力了。

    就算是一次装载这么多的人,这列火车的速度依然可以达到每个时辰向前运行一百二十里地,而且是在保证不会太过于摇晃的情况下。

    也就是说,如果不顾及车身摇晃的幅度和车内人员的安全,一味的拼命向前奔跑的情况下,速度大概可以达到每个时辰一百四十里左右。

    崔永安的话音刚一落下,整个车厢便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每个时辰一百二十里,一天有十二个时辰,这东西如果换人不换车的向前一路奔跑,岂不是可以日行一千四百余里?

    能够日行八百里的都能称得上神骏了,那一行一千四百余里的是什么?比千里马还牛逼的存在?

    问题是,千里马这玩意倒也不是没有,崇祯皇帝家里肯定就有好几匹,可是其他人谁有拥有这东西?

    火车这玩意不一样啊,皇家学院不光是把这玩意给研究出来了,甚至还给生产出来了,这也就意味着,整个大明,以后遍地都是千里马?

    尤其重要的是,这玩意它不用吃草料!运载量大!普通人花银子就能乘坐你花银子去租一匹千里马试试?

    至于说火车要烧煤和水,这才多大点事儿?

    别说大明自己就产煤,就算是大明一块煤都不产出又能怎么样?新明岛那里可是有露天煤矿,只要派人过去捡煤矿也就是了!

    事实上,唐王朱聿键和庆王秦王等等的藩王们光是靠着那座煤矿不断的产煤就已经发了大财了这还是在南海舰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想象,如果舰队的运力问题得到解决,朱聿键等藩王根本就是坐在金山上面捡银子!

    温体仁突然感觉到一阵心疼:陛下,新明岛

    望着欲言又止的温体仁,崇祯皇帝简直就是一脸懵逼:新明岛?新明岛怎么了?咱们现在说的是火车,怎么又跟新明岛扯上关系了?

    温体仁道:陛下将新明岛封给了众多藩王,那里的煤矿原本应该是我大明的,可以归到户部的。

    温体仁的话一落下,郭允厚就觉得自己的一颗心已经噼里啪啦的碎成了无数的小碎块新明岛,煤,火车,成本,银子

    无数类似的字词开始在郭允厚的脑子里面打转,跟温体仁对视了一眼之后,顿时决定黑朱聿键那些藩王们一把煤炭这种国之重器,岂是藩王可以拥有的?

    只是还没等想出什么好主意,郭允厚又感觉有些泄气,最后干脆放弃了坑藩王的打算。

    崇祯皇帝是有些不太靠谱,经常想一出是一出,自己嗨了完全不管大臣们的死活。

    但是崇祯皇帝好歹有一点还是很不错的,那就是说话向来算数,比如说要杀人全家就肯定会杀人全家,连只鸡都不会留下。

    崇祯皇帝既然已经把新明岛都封了出去,那肯定也不会找理由再收回来了新明岛上产煤,大明本土也产煤。

    最关键的是,这次收回了煤矿,下一次会不会收回铁矿?

    这些藩王们看不到好处,还会那么积极的想要跑到海外去?那些百姓能同意?

    就算是把他们都给干死,大明不还是得重新派人过去,到时候最蛋疼的不还是自己这个户部尚书?

    温体仁倒不是太关心郭允厚这个户部尚书会不会很蛋疼,从藩王的手里面抢东西,温体仁同样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问题是,一旦在这件事上跟唐王等人闹僵了,会不会影响到藩王移封的大计?会不会逼反唐王那些人?

    逼反藩王的罪名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崇祯皇帝以外,整个大明就没有人能抗得起来,哪怕自己是内阁首辅也扛不动。

    望着欲言又止的温体仁和郭允厚,崇祯皇帝则是淡淡的笑道:行了,不就是区区一个煤矿么,我大明又不曾少了这东西。

    再者说了,唐王他们也没有把煤矿据为己有,而不是断的将采出来的煤炭运回大明,这是好事儿。

    煤炭这玩意大明又不是没有,而且新明岛跟莫卧儿和奥斯曼那两块地方有很大的不同。

    莫卧儿和奥斯曼加起来,就是后世的土鸡和骆驼还有三哥等狗大户所在的地方,那里有着黑乎乎的石油,这玩意大明并不太多。

    这两块地方是一定要弄在手里,并且把石油运回到大明的。

    新明岛就不同了,那上面能找到的矿产,大明基本上都有,而且不像石油那样儿产量极低。

    所以,崇祯皇帝决定继续保持自己一言九鼎的形象,不去算计新明岛上的煤矿了。

    但是转念一想,郭允厚又把主意打到了其他地方:陛下,现在南海舰队北海舰队东海舰队三大舰队都在海洋之上征战不休,新明岛的煤想要运回大明,又缺不得船队。

    臣以为,不如另外再组建一只舰队,专司海上运输之事?

    崇祯皇帝道:之前交通部不是已经在组建这样儿一支舰队了么?

    郭允厚老脸微不可察的红了红,随即又理直气壮的道:交通部所司乃是天下之交通,无论于陆地抑或是海洋,故而重心不可能单独放在煤炭之上。

    然则新明岛的煤炭何其重要?我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用煤,铁路方面需要用到煤,若是皇家学院能成功的将蒸汽机移植到船上,则舰队也需要大量的煤。

    因此,臣以为单另组一支舰队,专司从新明岛往来运送煤炭才是。

    崇祯皇帝笑道:所以,这支舰队最好是挂在户部直辖?这回不跟朕哭穷了?

    听着崇祯皇帝话里的取笑之意,郭允厚很是有些理所当然的道:陛下,煤炭已成国之重器,事关百姓民生与天下安危,不可不慎啊!

    至于国库之中,微臣便是拼了老命,也要挤出些银子来组建这样一只舰队,否则,微臣有又何面目担任这户部尚书一职?

    崇祯皇帝被郭允厚气的想笑:罢了罢了,就依着郭爱卿罢。只是这海上之事风云多变,要注意的事项繁杂无比,只盼着郭爱卿不要叫苦才好。

    等郭允厚躬身应是了之后,崇祯皇帝才又将目光投向了崔永安:铁道部递上来的奏章,朕已经看过,也与温阁老他们商议过了。

    只是朕还有几个问题,不如当面问问崔爱卿,这样儿也更直观一些。

    崔永安心中一紧,生怕崇祯皇帝再问出一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来,当下只得硬着头皮道:请陛下明示,臣知无不言。

    崇祯皇帝笑道:爱卿不要紧张,朕只是想要问问,铁道部对于以后的规划,还有以后打算开通哪些线路的打算?

    崔永安这才放下心来只要不是牵扯到票价的问题上,其他的问题其实都好说。

    伸手从桌子上面铺开的地图上面比划着,崔永安开口道:启奏陛下,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现在夫规划的几张线路,在崇祯十五年以前完全可以通车并且正式开始运行。
1...506507508509510...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