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浅浅的尝了一口杯子中的浊酒,崇祯皇帝不禁皱了皱眉头。

    地瓜烧这种好东西,让李团长过来喝肯定是没问题的,换成自己来喝,总觉得有些不太习惯,实在是太冲了。

    不止是崇祯皇帝,温体仁等人也是一样东西还行,酒太差,直接把所有的意境全部给打破了。

    一顿饭吃的有些意兴阑珊,匆匆收场,有些狼籍的桌子很快便收拾干净,换上了一壶清茶,里正又端过来一盘瓜子放在了桌上,整个人的笑容怎么看怎么猥琐。

    崇祯皇帝对于瓜子没什么兴趣,对于桌子上的茶水同样也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淡淡的开口问道:村子里面没有社学,便是连蒙学也没了?

    里正的腰佝偻的有些厉害,整个人倒像是一只被煮熟的大虾一样:回大人的话,村子里面确实没有社学,原本的蒙学也被官府给关了,现在娃子们上学,要到三里之外的胡家镇上。

    崇祯皇帝好奇的道:那娃子们去胡家镇是怎么去的?莫非都是走着去的?

    里正的目光再一次恢复了刚见到崇祯皇帝等人的时候,那种看二傻子的目光:这位大人说的可真有意思,不靠着走过去,那怎么过去?

    若是有甚么大户人家,倒也好说,只要派了家丁护送,乘着马车牛车一类的便去了,可是咱这小村子里面哪儿来的大户人家?都是让娃子走着去便罢了。

    崇祯皇帝更好奇了:那便不担心有人贩子?也不担心孩子走丢了?

    里正咧着嘴笑道:人贩子?那也得敢才行!咱庄子是小,可是却安全的很,早几年起就没有人贩子敢在咱们这里出现了。

    而且,大人难道不知道?皇帝下令说谁敢贩卖孩子,可是要凌迟还是诛九族来着,反正是够狠的,哪儿还有人敢干这个?

    崇祯皇帝心中也不禁有些自傲。

    盛世用重典怎么了?犯罪成本低,就会引着其他人来犯罪!

    通过早些年那次下重手处置过参与折割的那两个兄弟之后,这些年几乎没有再出现过人贩子和采生折割之事。

    可以想象,经过天津卫这一次处置福寿膏的事情之后,以后大明再有人想向福寿膏下手,就得好好考虑一下这个成本有多高了凌迟,诛三族,九族余下之人流放,这个成本还有人敢犯么?

    当然有,毕竟诛九族的造反都有人敢干,区区三族算得了什么?

    可是,造反的又有几个人?整个大明能找出几个来?

    把跑偏的思维拉回来之后,崇祯皇帝又笑着道:正如老丈所猜,本官与身后诸位,皆是御史台御史,此行正是奉天子诏来民间走走看看。敢问老丈,现在家中的日子如何?

    里正的脸上显出一丝得色,摸着已经花白的胡须,咧开了满嘴黄牙笑道:家中的日子么,倒真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往年过年的时候能有什么吃食?便是有些干菜,能吃上两个白面馍馍就算是过了年了。

    前几年的时候,倒是比以往好了许多,好歹见到一些荤腥也不过是别人挑剩下的骨头什么的,直到这两年,才算是真正的好了起来。

    里正端起桌子上的茶水,美滋滋的喝了一口之后又接着道:就像今年吧,往年舍不得杀的鸡也杀了,还有闲钱去买上一两尾鱼,肉也能切几块大大的肥肉回来,当真是极好的日子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隔着有些破旧的窗户望向了窗外,看了看已经走过正中的太阳,便干脆的起身道:烦请老丈带着我等在村子中转一转可好?

    里正也赶忙起身道:官爷愿意在村子里转一转,小人引路便是了。

    几人走出了院子,来到了街上。

    路不算太好,黄土路上面覆盖着一层白雪,偶尔有些地方会漏出一些炉灰渣滓,很明显就是蜂窝煤的煤渣。

    崇祯皇帝指了指地上的炉灰渣子,笑道:这东西烧着可还行?

    里正道:还行吧,这东西也就是胜在便宜,火力也够,还不需要太过分心照顾。

    只不过这东西也有不好的地方,除了火头比不过木柴之外,就是需要多加小心,否则一个弄不好,便会让人中了炭毒。

    崇祯皇帝一愣:炭毒?

    里正点头道:不错,就是炭毒。凡中此毒者,大半死于睡梦之中,脸上会显出一抹嫣红,不像正常死了的人那样儿脸色发青。

    不过也还好,这几年不知道从哪儿兴起来的,在炉子上面弄了烟囱,中炭毒的事情便越发的少了,几乎没有再听说过。

    里正的话说的半文不白,但是崇祯皇帝却是听明白了。

    所谓的炭毒,其实就是一氧化碳中毒,当然没有什么知觉和反应了,只要现在没有人知道中毒的具体成份,便以一氧化碳统称罢了。

    向前走了几步之后,里正指了指旁边的一个院子。

    透过敞开的院子大门,可以看见院子里面有几间青瓦大屋,倒是比里正的家里都气派,两个穿的厚厚的小屁孩儿正拿着竹杆去捅房檐上的冰溜子:这一家里姓孙,在庄子上外来的,在此安家也有十来年了。

    早些年的时候别说娶婆娘了,他家连衣服都穿不起!后来,还是在崇祯十年的时候娶下的亲,后来又有了这两个娃子。

    崇祯皇帝闻言,便摆出了一副好奇的样子,问道:哦?不是说都穿不起衣服的?现在看这两个娃娃身上穿的也不算太差啊?

    里正的眼里闪过一丝羡慕,撇嘴道:这家的汉子也是个硬气人。

    崇祯八年的时候,自己光着一双大脚板去了辽东抓蛮子,直到崇祯九年年尾的时候才回来。

    这一回来可了不得啊,身上除了刀伤剑伤,还揣着百十两的银子,把原来的破草屋给推了重修,置办下了这好大的家业。

    好大的家业?这糟老头子是不是对这几个字有什么误会?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问道:既然这汉子能置办下这般的家业,可见是在辽东赚到了大银子的,按理说这汉子应该接着去赚银子才是,怎么就这么安生的在家了?

    里正撇了撇嘴道:还不是挂着想娶个媳妇?

    都是农村人,虽然此人身上落下了不少的刀伤剑伤,可是没瞎没瘸,手里又有银子,自然也好说亲,这不,崇祯九年根上娶了媳妇,这家伙就没再出去,置办了几亩地,便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便接着向前走去。

    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只要不违背良心与律法,自己活的开心,对得起自己的老婆孩子便是顶好的日子了,不愿意打打杀杀的也很正常。

    一边向前走着,里正一边接着道:说起来,这汉子也是奇怪了。

    明明是在辽东杀过人见过血的,可是回来之后,种地跟咱们这些成天在地里刨食的比也差不到哪儿去,对待乡里乡亲的也极为和善,一点儿都看不出来杀过人的样子。

    老汉不傻,他那一百多两银子,起码也得是二十多个建奴才能换回来,这般的猛汉,被他媳妇一吓,便会跟那小鸡崽子一般,倒是有趣的紧。

    崇祯皇帝却是哈哈一笑:他自好生过他的日子,只要不违了大明律,何必去管他?

    正说话间,迎面走来一个铁塔一般的壮汉,身后远远跟了几个孩子,不时有孩子笑着喊道:杀人如麻孙老七,娶个媳妇娇滴滴,要问老七怕什么?怕婆娘!

    不伦不类的儿歌就这么被几个孩子在这壮汉身后喊叫,壮汉恼了,回头骂道:小兔崽子!抓到你们,非打烂你们的屁股!

    众多的孩子笑着闹着散了,孙老七又回过头来打量了崇祯皇帝等人一眼,面上不禁浮起一丝的惭色,向着里正行了礼之后,便大步往着自己家的方向而去。

    崇祯皇帝扭头看了孙老七一眼,便又抬步向前走去。

    怕老婆咋了,后世有几个不怕自己家老婆的?就算是大明,其实也没有谁是不怕老婆的妻不同于妾,怕妻子不被人笑话,怕小妾的才是笑话。

    怕自己家的正妻,这是美德,得发扬传承!




第六百九十九章 大人高明啊!
    又走了一段路后,里正指了指旁边一个已经破败的院子道:这家人算是绝了后了,两口子一生无儿无女,又纳不起妾,这香火也就断了。

    崇祯皇帝瞧了瞧已经接近于荒芜的院子,脸色有些难看:这院子都成了这样子,还能住的了人?

    里正见崇祯皇帝面有不愉之色,倒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咧着嘴道:倒也不是这么说的,这两口子虽然绝了后,但是命好,摊着了个好皇帝!

    见崇祯皇帝的脸色依旧没什么变化,里正便接着道:太祖高皇帝时便立下的养济院,便和那故宋时的福田院一般,托圣上的洪福,这老两口已经被送去吃皇粮,倒也衣食无忧了,哪怕是百年之后,也有漏泽园给烧埋哩。

    崇祯皇帝的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

    崇祯皇帝算是看明白了,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专挑一些读书人不喜欢但是却挑不出理的事情恶心人。

    就像是之前的孙老七之一样,这种杀才怎么可能会招读书人和文官的喜欢?倒是军中极为喜欢这样儿的人。

    还有养济院这种福利机构,大明一共有三种,分别是养济院和漏泽园,还有惠民药堂。

    养济院干的就是收养鳏寡孤独和那些被遗弃婴儿的事情,漏泽园的性质类似于后世的国家公墓针对百姓免费的公墓。

    还有惠民药堂,基本上就是平价大药房,甚至于允许百姓先赊了药去看病,等以后再还钱。

    虽然这个世界上没几个人敢赖着皇家的账不还,可是阎王爷可不管这个,该收人的时候就收人,人都死了,自然也就不存在还钱的问题了所以这惠民药堂自洪武年间开始就烂账一堆,到了崇祯十七年还是一个鸟样。

    这么好的福利措施,应该会让这些读书人高兴吧?毕竟这些福利加一起,也有几分圣人所说的大同世界的影子了。

    可是读书人偏不满意!

    因为这些福利机构都是早已有之,却又被朱元璋给发扬光大,跟读书人没啥太大的关系再加上崇祯皇帝总是派太监下来核对这些福利机构的运转情况,读书人能满意才怪了。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些福利机构跟读书人没啥关系,想占便宜也占不着

    读书人但凡是有了秀才功名的,基本上都衣食无忧,娶媳妇纳妾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种面对普通百姓的福利机构自然跟他们没关系。

    再者说了,读书人不要脸面的?好意思来沾这个便宜?

    所以,读书人都不满意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而现在这个里正误会自己是御史,专门挑了杀才和福利机构的事儿来说,摆明了就是恶心自己来的。

    然而崇祯皇帝却又拿这个里正没办法。

    首先是自己没有表明皇帝的身份而是冒充了御史,其次则是被大明律给坑的死死的。

    嘉靖八年令:巡按御史於守令官不许作威挫辱。知府相见不许行跪礼。

    反正大明自打洪武年间起,除了官员奏事听宣诏旨以物进贡及受赐祭祀上香奠帛祭酒读祝等事行跪礼,余者行揖礼如常仪。

    凡稽首四拜,复叩首一拜为见上之礼,稽首四拜为见东宫之礼,其余一切胡礼,悉禁勿用。

    简单点儿说就是,崇祯皇帝浪里个浪的跑出来装逼,结果人家里正就是不给面子,正常行礼之后故意恶心人,崇祯皇帝还一点儿的毛病都挑不出来。

    至于动不动就是见了上官下跪,民见官也要下跪什么的,那是螨清玩的,跟大明根本就没有啥关系拜礼是汉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跟跪礼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

    被这糟老头子气了个饱的崇祯皇帝也失去了再看下去的兴致,带着温体仁等一众马仔辞了里正之后,便向着里面所说的胡家镇而去。

    胡家镇明显要比刚才那个恶心人的小村子要强的多,命王承恩草草的写了一份钦命御史巡查天津预备仓的旨意,又用随身印玺盖了章之后,崇祯皇帝就带着一众马仔直接找上了门。

    胡家镇子上的预备仓不算太大,里面的粮食倒也不缺,而且基本上都是崇祯十二年和崇祯十三年收回来的粮食,没出现崇祯十二年以前的陈粮。

    想要挑毛病都不没得挑,崇祯皇帝干脆带着温体仁等人往社学而去。

    最命苦的就是王承恩,刚刚奉命炮制出一份钦命巡查预备仓的旨意没多长时间,接着又要起草一份钦命御史巡视社学的诏书。

    到了社学之后,崇祯皇帝才一脸懵逼的望向了温体仁:今儿个是大年初三?社学里的学子都在放假?

    温体仁顿时也是蛋疼无比您老人家跑来社学是想看童子们上课的?

    可是问题在于,今天是大年初三,就算不在家里待着也会出门走亲访友,谁吃饱了撑的才会跑来上课?

    崇祯皇帝没看到大明版小学生上课是什么样子,只得怏怏不乐的带着一群马仔们回了行宫。

    等到了行宫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下来,一角弯弯的月牙已经挂在天边,洒下了并不怎么明亮的月光,也多亏了地上的雪才不至于太暗。

    留下温体仁等人用过了晚饭之后,崇祯皇帝便直接送客了没意思,好好的一个年跑到军营里面耍酒疯,被一个糟老头子恶心了半天还没看到社学!

    回京城,天津这个地方对朕不怎么友好,不待下去了。

    著名哲学家王境泽先生曾经提出一个真香定律人总是会否定自己从前的想法,没有人能够例外。

    崇祯皇帝也没能逃脱真香定律,原本打算第二天就跑路回京的崇祯皇帝又留了下来,只是没再往城外跑,而是在天津城里面逛了起来。

    大年初四的天津城,跟崇祯皇帝见识过的京城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一定要找出什么区别来,那就是京城更为安逸,天津更有进取意识,或者说商业意义。

    在京城过了十几回年的崇祯皇帝经常出宫闲逛,而且不同于其他皇帝要偷偷摸摸的出宫,崇祯皇帝出宫根本就没想着避过百官。

    就跟后世的某些网络作者任凭读者怎么催更都欠更不还一样,崇祯皇帝出宫也根本不担心被官员们弹劾随便弹劾,朕会在乎么?

    不在乎弹劾的崇祯皇帝曾经在大年初三的时候带着周皇后等人出宫游玩,甚至于在正月十五看过灯会。

    大年初三,甚至于一直到正月十五,京城的街上根本就没有多少铺子开张,也不会有多少商人出来做生意。

    天津不一样,路边的铺子已经开了十之七八,街上也有小商贩们的身影,巡查的衙役和锦衣卫也多了起来。
1...505506507508509...5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