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当个闲散亲王跟关起门来当土皇帝能一样?根本就是两个概念好不好!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整个大明的南边那些小国,都打定了主意装死或者先观望——看看他隆会得到什么样的待遇再说。
他隆的心情也很忐忑。
自己这回的操作绝对够骚,但是也绝对够险——如果大明的皇帝同意了还好说,不同意的话,那自己就得面临着周边这些小国,甚至于包括大明在内的压力。
但是,汉人有句老话说的好,开弓没有回头箭,自己的表单已经到了路上,也没有什么反悔的余地了。
而且这事儿要是成了,自己和整个缅甸能得到的好处,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前面的朝鲜和琉球确实内附了是没错,也确实是两个闲散的亲王没错,可是看看朝鲜和琉球的百姓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原先是个什么样子?
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琉球和朝鲜之所以内附,是因为当时的外部压力问题,而缅甸没有这个问题,所以缅甸要求内附,价值比这两家更高,得到的好处也就更多!
毕竟,汉人还有一句话说的好,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真要是等着大明皇帝把眼光盯向这边,打又打不过,内附也没了价值和意义,还不如早早的请求内附,自己和缅甸百姓得到的好处也能最大化。
崇祯皇帝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句,放眼整个大明乃至于整个世界,估计都找不出来比锦衣卫更牛逼的情报机构了!
他隆王的表章通过正式官方渠道送到缅甸使节的手中时,崇祯皇帝已经带着温体仁和朱纯臣等文武大臣们讨论了好几回。
因为崇祯皇帝本身也是想不明白。
换成自己在他隆的位置上,根本就不可能上表内附,大不了就鱼死网破,内附什么的,不存在的。
可是偏偏他隆王就选择了内附!
难道说,他隆是真心仰幕大明天朝上国的生活,所以才想着内附?
崇祯皇帝没想明白,哪怕是使节已经正式通过鸿胪寺递交了觐见的请求,崇祯皇帝依然有些懵逼。
缅甸使臣锡真在刚刚进入御书房之后,就赶忙趴在地上行礼道:下国小臣锡真,叩见大明皇帝陛下,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皇帝则是笑眯眯的道:起来罢。
难得的,崇祯皇帝没有命人给锡真准备凳子——温体仁和朱纯臣这些大佬们求见崇祯皇帝,通常都是有凳子可以坐的。
锡真从地上起身之后,又向着崇祯皇帝施了一礼,才躬身站好,拱手道:启奏陛下,小臣这里有我国国主表章一封,要呈于陛下。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吩咐道:呈上来。
王承恩躬身应了,先是从锡真的手上接过来他隆王的表章,接着又仔细查验了一番后才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却是连看都没有看,反而盯着锡真道:他隆王表章里的内容,想必锡真爱卿也是知道的?
锡真躬身道:启奏陛下,我国国主的表章,小臣不敢擅自拆开,但是我国国主另有一封给小臣的书信,大概的也说了一些。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点头道:那对于内附之事,爱卿是怎么看的?
锡真躬身道:下邦小国,臣民无不盼着内附大明,得为圣天子治下百姓!
锡真一番话说的是斩钉截铁,甚至于连崇祯皇帝都相信了——现在的大明就是世界的明灯,大明的月亮也是世界上最圆的,想着成为大明百姓,不是很正常的事儿?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后,才打开他隆王的表章看了起来。
略过了前面一大堆的问候和各种没用的屁话之后,崇祯皇帝直接就看向了重点。
大意很简单,就是崇祯十一年的时候,自己已经把缅甸的所有数据都统计清楚了,只要崇祯皇帝陛下点点头,自己就屁颠屁颠的带着这些数据上京,让整个缅甸成为大明的内藩。
自己一心为了皇帝陛下的宏图霸业等等,不敢奢求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只求能在京城,混吃等死就行了
对于这些屁话,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
如果他隆王是真心内附,按着他的带头作用,大明就不可能亏待了他,不说最基本的袭罔替亲王待遇,最起码也得给人家点儿实权啥的。
如果他隆王是玩什么其他的套路,想要搞出什么事情来,这份表章上面所有的话就全都是屁话,屁用都没有一点儿。
现在一切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隆王到底是真心内附,还是想要搞事情。
点了点头之后,崇祯皇帝才接着道:既然他隆王有这份忠心,朕便允了他入觐的请求。
锡真爱卿回去之后,便回书给他隆王,告诉他,朕允了他入贡的请求,使团人数随他自己,一路之上,大明以亲王之礼相待。
既然他有这份忠心,朕为他破一回例,倒也算不得什么。
锡真面色一喜,躬身道:多谢陛下天恩,小臣回去后便修书给我国国主,请他尽快入京觐见。
等到锡真退出了宫外之后,崇祯皇帝又再一次的拿着厂卫送来的情报合计了起来。
从眼前所有的情报综合起来判断,他隆王倒是真心想要内附,
只要他隆王是真心的想要内附,现在不管是给出什么样儿的待遇,其实都不为过。
毕竟,这是第一个不需要大明的帮助,而且跟大明有交易往来的藩国请求内附,跟之前的朝鲜和琉球比起来,意义上完全不同。
他隆王在接到缅甸使臣的回复和崇祯皇帝正式的旨意之后,便打点起了一众使团,浩浩荡荡的往大明而来。
刚刚到了孟定府,一队骑士就拦住了他隆王的使团。
颇为羡慕的打量了一眼前方拦路的骑士,他隆王的侍卫首领便拍马前行,朗声道:前方何人?
对面为首的骑士朗声道:奉大明黔国公之命,特来护送他隆王前往应天府!
一路到了南京城之后,他隆王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天朝上国——就算是翻遍整个缅甸也找不出来这么高大雄伟的坚城!
可是,这么高大雄伟的坚城,不过是天朝上国已经废弃不用的旧都城,新的都城比这还要雄伟!
这么雄壮的坚城,就算自己举国来攻,只怕也攻不下吧?这样儿的坚城,就不应该出现在人间!
扭头看了看自己身旁的护卫,再看看一路护送自己前来南京,现在正在与南京军府骑兵进行交接的那些大明骑兵,他隆王心中顿时又感觉到一阵苦涩之意。
自己也算是个英明有为的君主了,自从登上王位这些年,自己也算是励精图治,可是结果呢?
整个缅甸都凑不起来这么一支精锐的骑兵出来!
至于象兵什么的,那玩意在暹罗那几个扑街小国眼里是够厉害的,可是放在大明的眼里,估计就算不得什么了吧?
毕竟,中原历史上跟象兵交手的次数也不算少,而象兵占上风的次数却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趁着一开始中原军队不熟悉象兵的时候才能沾到一些便宜。
当中原王朝的军队反应过来之后,基本上就轮到象兵被各种按在地上摩擦了
他隆对于这些事情看的很清楚,对于这个跟自己前后脚登基的崇祯皇帝更是深有了解。
只不过,崇祯皇帝一登基就是皇帝,是天下共主,自己登基不过是一个小国的国主。
自己从一开始就输了,输的很彻底。
除非是崇祯皇帝作大死,把天下搞的大乱,自己或许有希望能混得比现在更好,甚至于更进一步。
然而崇祯皇帝登基之后的一系列动作,却是将整个天下都死死的。
远了不说,光是自己国内那个让人头疼的东印度分公司,自己就拿他们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那个东印度公司却被大明按在地上各种摩擦,据说连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和吕宋的人都快被杀光了,也没见东印度公司搞出来什么事情。
而更加让人恶心的是,据最终传到自己的手里的情报表明,东印度公司正在扩大在缅甸的分公司,而他们的目标,是奴隶交易!
他隆王自认摆不平东印度公司的人。
靠着海却没有什么水师力量的缅甸对于东印度公司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哪怕是自己现在就大力的发展水面力量也没有什么鸟用!
这么一来,全面的倒向大明还是等着跟东印度公司发生冲突,最后再请求大明爸爸出手之后被吞并,就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了。
其他的什么仰慕天朝啊一类的,这些话说说也就算了,是事实,但是绝对不是真正让自己内附的真正原因。
只不过,这个原因只要自己就好了,任何人,包括自己的那些妃子都不能让她们知道。
毕竟,在不说出这个原因之前,自己就能在崇祯皇帝那里得到最大的好处。
如果这个原因说出去,整个缅甸也就变得不值钱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隆王甚至于对自己进行了深度催眠,让自己都相信了所谓内附是因为仰慕大明这个理由!
只不过,当他隆王见到了南京城外靠北一些的车站,并且被南京鸿胪寺安排乘坐火车上京之后,他隆王再一次被震惊到了。
缅甸国内不是没有关于大明蒸汽机车的传言,但是这种真正见到了实物,并且亲自乘坐火车之后的震撼,却远不是传言能比得上的!
对比起高大坚固的南京城,火车才是真正不应该出现在人间的神器!
他隆不傻,对于火车这种东西的作用自然能看的出来。
哪怕是现在的火车再慢,这种东西的作用也是无法抹去的——不管是运送物资还是投送兵力,根本就不是靠人力能比得上的!
老天爷太偏爱大明人了!
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在接到了锦衣卫的回报之后,便再一次召集了几大龙腿子进宫,商议起了关于他隆王进京面圣的事宜。
他隆王进京,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觐见,也不仅仅是他隆王请求内附那么简单。
涉及到的事情,远不止这些。
比如,他隆王内附之后,涉及到的周边国家,比如暹罗等等的小国,他们会怎么看?
另外,还有缅甸原本的百姓该如何安排?
:献祭一本历史新书《晚明霸主,老作者青铜剑客的新作,现代人随身携带武器系统穿越到明末,驱除满清,雄霸四海,感兴趣的书友搜索关注下。
第六百三十二章 宣缅甸王他隆觐见!
他隆一直以为南京城就是天下第一坚城,已经不属于人间该出现的奇迹了。
然而通过南京到京城的一路之上,这样儿的坚城,他看到了足足有十余座!
虽然很多都是远远的看到一角,或者是大概的一点儿轮廓,可是那种像是盘踞在大地上的远古巨兽一般,于无声中镇压天地一般直冲人心的威慑,还是让他隆一阵阵的心惊。
当他隆好奇的询问陪同的鸿胪寺官员时,鸿胪寺的官员们也有些懵逼——不走近那些城池,谁知道那到底是哪座城!
大明这么大,难道光凭一个远远的轮廓就能看出来究竟是哪座城池?
开什么玩笑,这事儿问铁道部的那些家伙还差不多,铁路都是他们修的,线路是他们定的,有事儿问他们去!
如果一定要问本官的话,也没问题,等着靠近城池了,让本官看清楚城门上写的啥字之后再问!
很显然,南京鸿胪寺的官员们并不是有意隐瞒,而是他们自己都闹不清楚那些城池都具体叫什么名字——大明之雄,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靠近城池是不可能的事儿。
除了京城与南京两地的火车站是直通城内之外,剩下所有的火车站都被修建在了城外,远远的绕开了城墙,最近的也有三四里地的距离。
出于什么目的,没有人知道,连崇祯皇帝都没有关心过,这些决定都是洪承畴带着铁道部的马仔们干的。
除了一路上不断出现又消逝在身后的巨大城池之外,剩下的就是一片片的农田,还有忙碌的百姓了。
崇祯十三年,很让人蛋疼的一个年份,老天爷不赏脸,连自己儿子的面子都不给,就是不下雨。
往上到崇祯皇帝,往下到平民百姓,再算上中间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就没有一个不头疼的。
不下雨能怎么办?祈雨这种事儿干了不是一回两回了,然而老天爷说不给面子就是不给面子,难道还想让皇帝陛下发罪己诏求雨?
这种想法,想想就得了,谁要是真敢说出来,那就是作死——先问问大明上上下下的百姓还有卫所士卒们会同意不?
既然不能让崇祯皇帝下罪己诏,老天爷又不给面子,那么就只剩下一个办法了——靠井水!
反正早在崇祯六七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大面积的打井工程,为此而死掉的蛮子几乎达到了两万。
井水再少,起码也能浇一些地不是?哪怕是取水困难了些,总是能浇地的!
他隆看到的就是大明的百姓们在取水种地。
取水很简单,从井里把水打上来,然后灌到平板车上面的大桶里,然后再盆子一点点儿的向地里扬着浇。
没办法,现在水少,就只能这么省着浇地——虽然浇了也不过是聊胜于无,可是好歹也能让庄稼有些收成不是?
他隆的嘴巴张的有些大,愣愣的问道:大明的百姓,就是这么浇地的?
陪同他隆一起北上京城的,是南京鸿胪寺少卿廖锦中。
他隆王看到的景象,廖锦中同样看在了眼中。
听到他隆王的话,廖锦中的脸色不禁有些阴沉:殿下一路北上,应该也注意到了,这许多天的时间都没有下过一滴雨,可是这田地却不能荒了吧?
官府现在只能发动百姓,靠着从井里取水以灌溉,多少能保住一些收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