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可是万一子孙后代不争气,这公国就宣告完蛋,自己的一番经营就付诸东流。
从国公降为伯爵,这中间的地位和待遇,差的可就不是一星半点儿了。
但是一直留在大明的土本之上当国公,虽然说也是爽的很,可是跟一国之主比起来,却始终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崇祯皇帝显然不是光拉着勋贵们就不管文臣的皇帝。
做皇帝嘛,最重要的就是雨露均沾嘛。
崇祯皇帝望着温体仁道:至于如温爱卿这般同样为国操劳的大臣,大明自然也不能亏待。
这样儿罢,等以后时机成熟之时,内阁辅臣们若是勤恳为国,在致仕之时没有被锦衣卫查到什么不法之事,朕便许尔等可买海外一郡之地,封郡公,许传袭五代。
至于五代之后,若是没有大功于国家,没有再出内阁辅臣,则其地如同国公之地,一样由大明回收。
温体仁心道当真是好算计。
有了这等诱惑和由头,就等着看外面的那些勋贵武将还有那些文臣们是怎么替崇祯皇帝卖命干活的吧。
但是这事儿就像是朱聿键说的那样儿,把事情做在明面上,就是堂堂正正的阳谋。
这些文臣武将们有人会拒绝吗?
答案肯定是没有的。底层的那些向上爬但是却没有多大希望的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但是顶层的这些大佬们可就在意的很了。
而为了让自己能顺得的弄个爵位,海外弄个地盘给子孙后代,他们自己就会先把手下的那些小扑街们看的死死的,谁也搞事情就是跟自己的爵位过不去。
有胆子跟自己爵位过不去的,老子就能让他一家子过不下去。
自古以来的家国天下的理念在这一刻显露的淋漓尽致。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在意生儿子?
还不是为了死后有口血食,能得享子孙后代的供奉?
那么在生前,一门心思的为了自己家考虑,也就成了很正常的事儿了。
至于国?那是皇帝的。
至于说子孙后代不争气,致使封地回收什么的,这个就只能看各家自己的教育了。
看看人家英国公,至今已经是第七代,但是代代恩宠不绝。虽然老国公张惟贤已经老了,但是下一任的小公爷张之极却也已经开始独当一面了。
据江湖传闻,小公爷张之极小时候没少被老公爷张惟贤吊在树上抽。
由此充分证明了,想要家里的孩子争气,多揍几回就妥了。
崇祯皇帝看着温体仁等人的脸色一变再变,便笑道:诸位爱卿都不要推辞了,这事儿么,也就咱们君臣心里有个数就好。
如今大明辽东未平,北方未靖,陕西处烽烟虽熄却是遍地余烬。
今天这番话要是传了出去,凭白惹人笑话。
温体仁却是对于崇祯皇帝的这几句话表示不会有半分的相信。
说什么怕人笑话?那才是真的笑话崇祯皇帝什么时候要过脸了?当街骂人的事儿都干过了,这时候说什么怕人笑话?
只怕自己这些人前脚出宫,后脚这流言就会满天飞,但是最后散布流言的一定是自己这些人干的!
只是崇祯皇帝已经这般说法了,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今天在场的这些人都得表示自己相信了。
温体仁和张惟贤等文武官员们便一起躬身谢恩。
崇祯皇帝却又接着道:刚才把话题扯偏了。接着说段小荣那本新书的事儿。
朕之所以如此关心,乃是朕从欧罗巴传过来的西书之中得知,欧罗巴的一众小国国王登基,皆要受到教皇的加冕才行,否则便是不合律法。
等以后英国公或者其他的藩王开国于欧罗巴之地时,难道不受我大明的册封,却要受那什么教皇的加冕?
有了郡公的诱惑,温体仁此时的积极性比谁都高:启奏陛下,那蛮夷教皇不过是侍奉上帝神的侍者,有什么资格替一国之主加冕?
若教义如此,则其为窃人主之权,乃淫祀擅权也。
温体仁这一句话可是够很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指的祭祀。
如今一个应该管着祭祀的教宗却跑去册封国王,这在温体仁等人看来可就是大逆不道了。
而淫祀就干脆把基友教给打成了另类,是要被连根拔除的。
一直不曾出声的魏忠贤却是阴恻恻地开口道:启奏陛下,奴婢以为彼辈不得妄称教皇,应以教宗称之,亦应如龙虎山张天师例,由陛下册封之,方可即位为教宗。
温体仁纵然是当首辅当的久了,却还是比不过魏忠贤揣摩崇祯皇帝的心思更到位老魏一听崇祯皇帝这话的意思,再结合前面说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就知道崇祯皇帝到底想要干什么了。
但是现在自己跟魏忠贤等人可都是一个战线上的好兄弟,为了子孙后代,卖掉区区一个教皇算得了什么?
别说是教皇,就是孔夫子也卖得!
温体仁当下便躬身道:臣附议。臣以为陛下乃代天牧民,天下一应宗教之教首,皆应由陛下册封,否则便是淫祀。
这下子卖的更彻底了。不管是什么教派,没有经过崇祯皇帝的皇家认证,都是违法的,都应该被打倒。
等到施凤来和张惟贤等人都是一起躬身附议之后,崇祯皇帝便接着道:朕允了,诸位爱卿平身。
等温体仁等人都直起身子后,崇祯皇帝又理了理思路,接着对段小荣道:这人间的来历么,便是女娲娘娘看天地初开之后取生生不息之息壤掺入自己精血所造。
只是前面并无参考,因此娘娘只得亲力亲为,故而先造的第一批人之中息壤较多,娘娘的精血却是不够,故而土性极重,色黑,蠢笨无比,不为娘娘所喜。
第二批人么,则是精血较多,然则息壤不足,故而其皮肤色白无比。然则失了息壤土性的厚重,虽然也堪称聪明,却是德薄轻浮,亦为娘娘所不喜。
唯有我等炎黄贵胄,乃是精血与息壤兼备,既聪明却又稳重,最重德才兼备,乃受娘娘喜爱,故而使我等占据中原宝地。
此时别说是段小荣了,就连饱读诗书的温体仁等人都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
女娲娘娘造人这事儿,别说在场的这些老油条,便是乡间稚子也都是知道的。
可是从来就没有人想过依着崇祯皇帝这般解释来想。
如今按照崇祯皇帝的说法,不仅是完美的解释了人类的起源,还把人种肤色的问题给解释了。
只是崇祯皇帝的话明显还没说完:远在上古时期,有树,名建木,其高通天。
那些西方蛮子不思自强之道,反而想要通过在建木上搭建高塔以登天,享受极乐生活,因此惹得玉皇上帝大怒,乃命巨灵神毁去了建木,到此世间无存。
又因西方蛮子人数众多,玉皇上帝便派文曲星君抹去了蛮子的记忆,乱了他们的语言,故而欧罗巴之地的蛮子皆是忘了天朝语言文字,反而一国一语。
只是正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故而蛮子们虽然忘了天朝语言后一国一语,却也是极为相近。
温体仁等人此时已经不只是怀疑人生了,简直都开始怀疑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玉皇上帝,而天子是不是又真的承天受命而生了要不然崇祯皇帝怎么知道这许多神界秘辛的?
若说是崇祯皇帝编出来的,温体仁等都表示不信。
如此严密的逻辑,如此完整详实的资料,若说是编出来的,肯定不是一时之功没看那西游释厄传里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若是真个有玉皇上帝,那十殿阎罗是不是真的?
那之前崇祯皇帝给阎罗天子下的旨意是不是真的会被执行?陕西的那些家伙们真个就在油锅地狱里受刑不止?
那陛下所许的带我等登天为官
崇祯皇帝看着目瞪口呆的一众文武大臣,心中却是暗爽不已。
感谢起点穿越者培训中心,感谢梦入神机大佬的《佛本是道和众多大佬们的洪荒流小说。
朕是没办法像《我要做皇帝里边的刘野猪一样自证君权神授了,但是朕能记得住这些说法,能忽悠啊。
决心把大忽悠事业进行到底的崇祯皇帝接着吩咐道:还有关于大禹治水一事,也需要记载其中。
昔者十二祖巫之中的共工祝融等大巫与东皇太一和帝俊等相争。为了打破大妖东皇太一借着先天至宝混沌钟并周天星斗布下的周天星斗大阵而撞断了不周山。
由此天河倒泄,人间洪水泛滥。失了撑天的不周山与建木,又引发了洪水,这才有了大禹治水。至于定海神针,后来为那泼猴所得,到也没甚么好说的了。
只是女娲娘娘补天之后,玉皇上帝怜悯人族受此无妄之灾,再加上之前那些白皮蛮子们想要登天之事,玉皇上帝便命元始天尊以无上法力将人间界与诸天神界分离开来。
至此以后,人间界便与天界失去了最后的联系。至于残留在人间的一截不周山,如今就在大明极西之地,山高数千丈,上面终年冰雪覆盖。
过了不周山,便是身毒之地,再往西,就是欧罗巴那些蛮子们所在了。
朕承天受命而生,便是要让这天下复归一统。
第二百九十章 宁德长公主
温体仁所料的不错。
他们这些人前脚出宫,后脚京中的流言就已经开始满天飞了。
比如国公们可以选择在海外开立公国后递减爵位传袭,每三代降爵一等;
比如内阁辅臣们也可以在海外买块地盘开立公国,但是由于是买的而不是如同勋贵一般打下来的,所以每两代就要降爵一等;
比如当今天子是真正的承天受命,乃天帝之子下凡。
还有崇祯皇帝的某些话,比如谁敢让老百姓不好过,朕就让他也不好过;
比如伟大的崇祯皇帝指示说,一切挡在大明身前的敌人都是纸老虎,一打就倒。
一天的时间还没有过去,诸如此类的传言就已经传的满城风京,京城之中尽人皆知。
外面的风言风语,自然有锦衣卫挑重要的和好玩的向崇祯皇帝汇报,这个倒是不怎么放在崇祯皇帝的心上。
左右都是自己命人放出去的风声,偶尔关注一下也就是了。
崇祯皇帝在头疼另外一件事。
穿越之前的崇祯皇帝倒是有过当爹的经验,但是那是个儿子。
儿子和女儿能一样么?
很显然,儿子是不能和女儿比的。没听说过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么。
至于儿子,儿子算什么?军大衣么?
年前出生的大明长公主朱靖雪如今已经快满百天了,崇祯皇帝开始头疼这乖女儿的封号了。
宗人府那边送来的封号,崇祯皇帝都不太满意。
坤兴,长平,长安,长宁,新安,太平,这几个是根据崇祯皇帝的要求用的吉祥字。
还有金州,辽南,平辽三个根据大明的传统依着封地而起的封号。
但是崇祯皇帝看了半天也没有满意的,尤其是长平公主和太平公主这两个封号。
平,平你妹啊平,朕的闺女必须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迷死那些扑街。所以这两个封号划掉划掉。
坤兴公主是个什么鬼?大概原本的封号就是这个?这个不行,不吉利,划掉。
新安?长安?长宁?
也没有喜欢的。
犯了选择困难症的崇祯皇帝干脆把宗人府递上来的奏章扔到了一边——老子不选了,老子自己起一个。
然而历史小白的崇祯皇帝对于起名这事儿也不咋样——前世儿子的名字还是自己的老爹给取的。
想了半天没想出来个满意名字的崇祯皇帝干脆对着周皇后说道:干脆,就封为靖公主。
周皇后白了崇祯皇帝一眼道:陛下当真是个有学问的呢。千年以降,何曾有过单字封号的公主?倒是那些藩王亲王甚么的有过秦王赵王呢。
崇祯皇帝有些抓瞎了。
大明的公主封号,多是些长,平,宁,永,福,寿,安,康之类的字眼。
剩下的还有些以地名为封号的,诸如临安公主,宁国公主,汝宁公主之类的。
但是崇祯皇帝明显对于这种封号有些看不上眼——没一个配得上朕的乖女儿的。
但是周皇后说的倒也对,单字的公主封号也有些说不过去,还是两个字的好听一些。
但是长平和坤兴这两个封号是肯定不能用的。
一个是建奴给的,一个是原本的封号。
想了半天,崇祯皇帝才开口道:这样罢,就封为宁德公主。
周皇后想了半晌,最后只得赞同道:也好,就依陛下。
别人起的封号,自己家的这位皇帝看不上。好不容易想出来一个还是单字的靖公主,怎么样儿看都有些不伦不类的意思。
如今好不容易起了一个看起来正常一些的宁德公主,干脆就依了皇帝算了,要不然再让他给想出来个其他更不合常理的封号咋办?
崇祯皇帝见周皇帝也没有异议了,便对一直等着自己吩咐的宗人令瑞王朱常浩吩咐道:就定宁德公主吧,有劳瑞王叔了。
朱常浩躬身应是,随后便向崇祯皇帝告退,回宗人府去了。
崇祯皇帝却是从周皇后怀中接过来大明长公主朱靖雪,笑道:瞧瞧,父皇替你想了个封号,乖女儿可满意么?
还不满百天的大明长公主此时除了吃就是睡,偶尔才会在白天的时候瞪着眼睛玩一会儿,如今已经是晚上了,又怎么可能会理会崇祯皇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