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看着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人包括连魏忠贤这样儿的死太监都是满脸的黑线,崇祯皇帝却是视若未见,接着道:咱们说完了礼尚往来,再来说说这个仁恕之道。
就像是刚才说的,建奴杀我一个大明百姓,咱们就要杀他十个,百个,这叫礼尚往来。
但是,子曾经曰过,要以德服人。
那么等我们把建奴杀到老老实实的投降了,他们的土成成了大明的,他们的金银也成了大明的,我们再宽恕他们。
这是什么?这就是以德服人,这就叫仁恕!
被崇祯皇帝的胡言乱语搞的万般无奈的温体仁只得躬身道:陛下,以德服人不是这般用的。故宋范文公《奏上时务书之中说,臣闻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
崇祯皇帝却是问道:以德服人的出处是哪儿?
温体仁躬身道:启奏陛下,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崇祯皇帝却是笑道:那便没错了。范相公断章取义,他自己都没搞清楚到底什么才是以德服人,所以故宋被伪元的那些混账们给按在地上欺负。
温爱卿要记住,我大明也是以德服人,但是当德服不了人的时候,别管用刀子还是用拳头,总是要让他们服,不服的就埋到地里去。
见温体仁还想再辩驳几句,崇祯皇帝干脆就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亚圣孟子都说了,力不赡也。说直接些不就是打不过,所以口服心不服么?
不过,我大明也不需要他们心服,只要他们老实的听话就行。比如林丹汗,他现在就很服,温爱卿明白了么?
温体仁一直都很明白,崇祯皇帝把话说的如此直白,谁要是不明白就是傻蛋。
只是崇祯皇帝显然并不在意,只是接着说道:刚才说到了仁是吧?那就继续说仁。
旁边奋笔疾书的陈默趁着崇祯皇帝喘息的时候,赶忙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子,又接着写了起来。
崇祯皇帝接着道:我等生而为人,自然是要讲究仁的。
但是,仁这个字不是对谁都能讲的。
比如说建奴,比如说林丹汗,比如说那些蛮夷。
尔等应该知道,便是孔圣人亦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一诺千金的季布曾经说过夷狄璧如禽兽,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也。
盛唐时被夷狄尊为天可汗的太宗皇帝也曾经说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
哪怕是到了前宋,苏东坡也说过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譬如禽兽然。
这一番话说的温体仁和施凤来等不断的点头表示赞同。
崇祯皇帝也是心中暗自得意。
为了这一天,自己可是准备了好久,不光把记忆中还有的那些历史参考资料都仔细回忆了一遍,还把这些儒家经典外加史记什么乱七八糟的资料都看了一遍并死记硬背了下来。
如今温体仁等都表示赞同,那说明自己准备的没问题。
既然如此,崇祯皇帝便接着道:所以说嘛,仁,是要对于我大明的百姓来说的,他们才是人,至于建奴和那些佛朗机人葡萄牙人什么的,不过是些人形禽兽罢了,所以这仁是用不着跟他们讲的。
当然,若是有一天,他们彻底的融入了大明,那这仁,肯定就要跟他们讲了。
至于怎么让他们融入大明,怎么样儿去传播圣人教化,这是五军都护府和内阁该干的事儿,总不能事事让朕亲力亲为罢?
如今已经荣升为大明军机处军机大臣的英国公张惟贤闻言,便赶忙躬身谢罪道:臣等无能,使陛下劳神,请陛下恕罪。
崇祯皇帝对于张惟贤的感官一向是好的很,如今看英国公的样子也撑不了几年却依旧是忠心耿耿的替自己替大明考虑,崇祯皇帝对于英国公也是越发的尊重。
挥挥手表示自己并不在意之后,崇祯皇帝却是看着魏忠贤和一众阉党成员开口了:朕有几句话,却不适合温爱卿和施爱卿来说,尔等替朕在私下里传出去。
魏忠贤此时对待崇祯皇帝比对待天启皇帝都上心天启皇帝脾气要好的多,而且要脸,需要自己跟文官系统打舞台,所以对于自己也是优容有加。
但是眼前的这位爷不一样。
别说是自己了,现在只要这位爷愿意,朝堂上全换一遍也只是几天的时间就能搞定。
现在的自己别说是什么九千岁,便是连阉党之中,自己说的话也不如天启皇爷时管用了都他娘的一帮子白眼狼。
眼见崇祯皇帝对于东林党还有其他一些狗屁倒灶的家伙们看不惯,阉党的这些成员都自觉自动的向着崇祯皇帝靠拢了。
对于自己现在的地位看的很清楚的魏忠贤躬身道:请陛下吩咐。
崇祯皇帝纠结了半晌,才开口道:为什么要对大明的百姓讲仁义?
他们交赋纳税让大家伙儿有钱花,耕种粮食让大家伙儿有饭吃,出儿子当兵替大明征战天下,出女儿供着达官贵人们玩乐,这样儿的百姓不对他们讲仁义,那就是良心喂狗吃了!
至于那些不听话的外族,他们交钱给大伙儿花差了吗?交粮食让大家伙儿吃了没?他们的儿子是会来抢走咱们的东西的,他们的女儿也不会让大家伙玩儿。
那你们说,对这样儿的外族讲仁义,是不是脑袋有病?
身体残疾了好说,这脑子要是残了,可就是无药可医了。
魏忠贤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躬身道:是,奴婢一定把这话儿给传出去。
温体仁此时的动作和魏忠贤的简直就是神同步同样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不只是说给魏忠贤听的,同样也是说给在场所有人,或者完全可以说是给大明上上下下的文武勋贵们听的。
崇祯皇帝却是不理会众人擦汗的动作,只是接着道:我们为什么要向这些蛮夷传播圣人教化?
等他们受了教化,融入了大明,给大家伙儿交钱交钱,出儿子出女儿的时候,那我们也要对他们讲仁义嘛。
这才是我们传播教化的目的不能因为我大明百姓生而高贵就瞧不起这些蛮夷,要先富带动后富,让他们这些禽兽也能沐浴到圣人教化的光辉。
话音一转,崇祯皇帝又杀气腾腾的道:但是,在这些禽兽进化成人之前,谁要是再他娘的跟朕说讲什么内修德政,朕就让这种脑残货去教化这些蛮夷。
还有,凡是没有进化成人的蛮夷,都需要五军都护府和内阁去想办法,传播圣人教化的光辉给他们,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觉得自己脑门上的青筋都在乱跳的温体仁躬身道:陛下,这些议论若是传了出去,恐于陛下圣誉有碍?
崇祯皇帝却冷笑道:碍个屁!刚才那些夷狄禽兽论本来就是那些先贤们说的,还有仁义礼德,这些也都是先贤们说的。
朕身为末代衍圣公上书请尊的儒学大宗师,难道朕的解释还会有错?
若是认为朕的解释有错,这天下还有第二个儒学大宗师么?
既然没有,那就说明朕的儒学学识是最好的,那就不可能错!
崇祯皇帝一番极其不要脸兼之**裸的话让在场的人都擦了一把汗。
原本还以为崇祯皇帝这段时间没跳出来搞事情,总算是有了一些皇帝的样子,谁知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位爷竟然憋出来这么一个大招。
只是崇祯皇帝的下限值明显不是温体仁和张惟贤这些文臣勋贵能猜测的。
甚至于距离大明阉人之中的佼佼者魏忠贤所猜测的下限值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崇祯皇帝把头转向了段小荣,又开口道:你写的那本甚么《布木布泰秘史,朕是看过的,写的不错,以后要努力写出更好的来,为建奴那边的娱乐生活添砖加瓦。
待段小荣躬身应是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朕会诏龙虎山张天师,还有少林寺彼岸海宽大和尚进京。
到时候你与他们一起研讨一番,给朕写一本新书出来。
段小荣躬身问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笑道:这大明的漫天神佛太乱了,比如《封神榜与《西游释厄传之中的记载便有许多冲突之处。
朕要你与张天师和海宽大和尚一起,把这些神佛的来路,职位都给弄清楚,重新写一本书出来,以免百姓不明其中各路神明是干什么的。
比如这天肯定是盘古开的,盘古开天身殒后,元神化为三清,精血化为十二祖巫,都受天帝也就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节制。
至于其他的六御中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皆是要受三清符诏与玉皇天帝的圣旨册封。
而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化身万千,比如五老之中的如来佛祖,西方蛮夷们说的上帝,皆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的分身。
段小荣擦了擦汗,躬身道:陛下,若是依着陛下的说法,张天师那边肯定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彼岸海宽那边?
段小荣的担忧不无道理。
如今的佛门在大明,也算是颇有势力的存在了,至于道教,向来处于被打压的局面。
但是,在崇祯皇帝看来,这个不能忍。
一家独大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正好一块儿处理了算了。
在现在的大明,世人大部分知道达摩东渡,却很少有人知道老子西行化胡为佛的说法。
如今崇祯皇帝更是要从根子上把佛教的漫天诸佛安排个出身,这事儿传了出去,天下间的秃驴们还不得翻天?
只是段小荣却低估了崇祯皇帝的决心。
本土道教的那些牛鼻子不争气,一个个的成天想着修仙,至于发展信徒传教这种事儿,向来都不怎么放在心上,一副爱信信,不信滚的模样,只要不打扰他们修仙,便很是有些万事不萦于心的高人模样。
崇祯皇帝气的就是这点。
你修仙没问题,可是眼看着被秃驴们怼,被基友教怼,被真主教怼,这些牛鼻子们还是一副别打扰老子修仙的高人模样,至于道统什么的,随缘就好。
既然你们不上进,那朕就逼你们上进!
至于段小荣所担心的秃驴们要反对,崇祯皇帝冷笑道:反对?会昌年间武宗灭佛的旧事在我大明重来一遍又能如何?
秃驴们反对,莫非是欺朕手中钢刀不利不耶?
崇祯皇帝这番话一出来,在场的人谁也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
在温体仁和张惟贤等人看来,这样儿的崇祯皇帝看着还更熟悉一些果然还是原本的配方,原本的那个爱搞事的皇帝。
只是打一巴掌就得给一个甜枣,尤其是现在自己要搞大事的情况下。
崇祯皇帝沉吟了半晌才道:朕闻欧罗巴极西之地有一国,名曰英吉利,其国女王治政。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朕承天受命
其国名为英吉利,简称英国,然则由女王摄政,此牝鸡司晨之举也,岂非有违圣人教化?
根本就不知道此时的英国国王是个纯爷们的崇祯皇帝还在得意洋洋的信口胡扯。
见温体仁和张惟贤等都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板,崇祯皇帝心中暗爽不已,接着道:既然彼英国有违圣人教化,而我大明又有英国公,此岂非天数?
张惟贤心中一动。
英吉利,简称英国,大明英国公。
这三个关键词串连在一起,让张惟贤的心开始抑制不住的噗通噗通的跳了起来。
这种忐忑不安的感觉,比之年轻时第一次背着妻子出去风月之地还要刺激。
果然,从来不曾让人失望的崇祯皇帝这一次依然十分的给力:大明不会亏待了曾经为国效命的人们。
朕觉得英国公一系有责任,也有义务到英国去宣扬圣人教化。
张惟贤正想推辞一番表现自己的知情识趣,温体仁却先跳了出来:陛下,自古来皆是藩王开国后称孤道寡,若是国公们也能开国,那侯爷们又当如何?
张惟贤此时已经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挖过温体仁家的祖坟了,这种千年不遇的,从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儿你他娘的竟然阻拦?
什么仇什么怨?
但是温体仁说的也没有错。
若是自己这些国公也出去开国称王,那大明本地还有甚么国公?新出来的国公以后再建国,那地方不够分怎么办?
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时候大明的这些勋贵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捞到这种好处而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
若是勋贵们开干也就算了,怕就怕这些混账们拉起山头,在大明内部再干起来,那乐子可就大了。
崇祯皇帝却是毫不在意的一挥手道:这国公自然与藩王不同。
西方欧罗巴之地,万人称国者不少,其国主便是自称为大公甚么的。
彼辈蛮子都可称公建国,独我大明的国公不可耶?
再者说了,其他的国公和侯爷们不满?
不满可以,先有了英国公一系这般忠敬为国,自初代英国公自现任英国公再到下一任的英国公一般,代代为国疆场效命再说。
自己躺在祖宗的功劳薄上不思进取还想着如同英国公这般能够去海外风光?这世上断无这般的道理。
至于温爱卿所担心的问题,其实也不必要。国公不同于藩王,三代之中可世袭。三代之中若无开疆扩土的大功,三代之后便要依次递减袭爵,由国公降为国侯,国侯降为县侯。
等降为伯爵之时,那这封地自然要收回,其后代便世袭伯爵。
这当真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有了足够的功劳出去当个公国的土皇帝,这自然是爽的,从头爽到尾的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