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贰蛋
用过膳后,赵洞庭陪着众女在花园内逗弄着赵安、赵如两个小家伙。
第1412章 1088.
第1412章 1088.
在江湖上,广南东路威名素来较之广南西路要盛。名震江湖之辈也要超过广南西路许多。
莫问道在广南东路广州设处招募,成效可谓颇为喜人。虽不如聚众许多江湖高手的江陵府,却也胜过广南西路许多。
其中登记在册的有上元境高手十一人,天才二十八人,再有够格成为武鼎宗门的大派四个。
只没有真武境强者。
这实是因为江湖上真武境强者太过凤毛麟角,寻常游侠很难达到那个境界的。而达到那个境界的游侠,也多不再在乎荣誉功名。
于他们而言,帮助朝廷消灭些许棘手逆贼是顺手而为。但要他们入武鼎堂完完全全为朝廷办事,却是为难。
他们多数都不愿为世俗牵绊。毕竟到这个境界的游侠,年岁也估计不小了。
而那些个门派中的真武高手,他们以门派为主,当然更不可能进武鼎堂。让门派成为武鼎宗门才是最好的选择。
赵洞庭在看过莫问道的花名册后,便让刘公公宣了易诗雨过来。然后亲笔书信给广南东路安抚使,让其调查这花名册上高手、天才的来历以及那些报名武鼎宗门的大派情况。
哪怕现在大理、新宋已经岌岌可危,不大可能再掀起什么浪花来。但赵洞庭仍然不愿给任何势力机会。
武鼎宗门等于是武鼎堂外宗,算是有半个官方身份。若是审查不严格,这些门派以后为虎作伥,将会对民间造成极大危害。
而纵然是之后在取消这些武鼎宗门的名头,有些遗憾却也永远无法弥补。
做好最初的把关,远远比以后的亡羊补牢更有效果。这便和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相同的道理。
荆湖北路靖州城。
朱海望、余飞航、钟健等人带着家属在经过一个月的跋涉后,终于是风尘仆仆地赶到这里。
刚进城,他们便直接往张珏的镇南元帅府求见了张珏。
张珏亲自赶到府门口相迎,将他们迎接进去。
或许这并非是看在余飞航这位即将成为大理副转运使的份上,而是他看重朱海望这个军中新秀。
朱海望、朱河琮兄弟两个在广南西路抵抗大理军队时的表现的确极为不错。
刚见面,张珏便颇为亲密地喊了声海望贤侄。
这或许在外人看来,余飞航、段实等人难免是遭受冷落。
但余飞航、段实等人心中却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笑吟吟给张珏打招呼。
若是从官职上来说,张珏完全不必出府来迎接他们。
既然出来,那本就是看在私人份上。
当然,或许他们也不敢计较。
张珏是何许人
是现在大宋在军中地位、资历仅次于文天祥的存在。
他可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且手握重兵。哪怕是余飞航真正执掌大理,在朝中的地位也是绝不如他的。
朱海望在张珏面前执后辈礼,对着张珏躬身,喊道:“张伯伯!”
张珏轻轻笑着点头。
然后又给段实、余飞航等人打过招呼,便带着众人往府内走去。
在府内正堂落座。
朱海望便是颇有些急切地将赵洞庭给他的密信拿出来递给张珏,“张伯伯,这是皇上给您的密信。”
张珏当着众人的面将信拆开,看过,脸上笑容始终不散。
信上的内容是让他调遣两支集团军随着朱海望等人进大理。朱海望任其中一军军长。
这事,赵洞庭其实已经早就给过他交代。
当初在辰州分别的时候,赵洞庭就让他组建天微、天究、天退三军。
只如今这封密信上,又再改主意,让张珏再多组建天寿、天剑两军而已。
这是要将段实、封合璧两人麾下投降的五万降卒全部收编到大宋禁军的行列
中。
而这段时间以来,张珏自是早已经在着手安排。镇南军区内,天微、天究、天退三军已经成型。
张珏现在麾下的天孤、天贵、飞天三军中,飞天军因是特种集团军,并未被打乱,但天孤、天贵两军却是截然不同。
两军中的将士被他重新打乱,和五万降卒中挑选出来的精锐组成五支禁军。
这五支禁军中,属于天孤、天贵两军中的将士自然只是少数。有三万多人是出自降卒之中。
而虽然这新组成的禁军战斗力自是远远没法和之前相比,但经过这些天来的思想灌输,那些降卒们倒是颇为老实。
他们甚至有很多人因为能够再度回到大理而热泪盈眶。
剩余的那些没能被选上的士卒也是卵足力气想要被选
第1413章 1089.天究军长
第1413章 1089.天究军长
天微军张珏是暂且不打算让其入大理的。
而天退军,既然由原天孤军副军长顾俊英打理。那想来即便进理,短时间内也应该是由顾俊英管着。
葛再新在军中地位、职位都不如顾俊英,却被派往天究军中主持大局。
很显然,张珏早就未雨绸缪,打算将天究军让给镇南军区以外的将领管理。
微微沉吟过后,朱海望终是忍不住问:“莫非张伯伯您早就知道我要率军入理”
“这倒不是。”
张珏轻轻摇头笑道:“皇上让我组建天微、天究、天退三军。刘诸温、苗成、张红伟虽率军进攻大理,但他们却是不可能留在大理的。我镇南军区总不可能容下十余万将士。我早就知道,只是帮皇上打好基础而已。这回我们大宋各地都是大捷,军中无数将士立下大功。而降卒却大多聚集在我们镇南军区,皇上定然会派人来接手。”
朱海望也笑,“那张伯伯您为何又让顾俊英副军长管天退军呢”
张珏挑眉道:“顾俊英在这回战事中也立功颇多。我调不调他往天退军,他怕是都要调往某军升任军长的。”
纵是赵洞庭当时没有对张珏说出自己全盘部署,但张珏自想也想得到,赵洞庭会要再度大鼓增兵。
不说元朝让出来的那几路,光是赵洞庭必要覆灭的新宋、大理,就需要不少士卒前去镇守了。
原来大宋的那二十一支禁军,不可能能够覆盖疆土越来越浩瀚的大宋。
余飞航、段实、钟健等人在旁听着,始终没有插嘴。
哪怕张珏将自己的打算全部说出来,他们也都只是轻笑。
张珏作为镇南军区大元帅,当然要为自己的麾下谋将来。这点儿小心思,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只不多时,顾俊英和葛再新便匆匆来到了府内正堂。
两人虽然脸上都是有些疲惫,但神情却算得上是神清气爽。
显然,被调往天退、天究两军中,虽暂且只是训练士卒,磨合新老将士,也仍让他们觉得颇为舒坦。
毕竟实权是涨了不少。
进正堂后,两人便对着张珏拱手,“末将参见元帅!”
张珏只摆摆手,然后站起身笑着给顾俊英、葛再新两人介绍余飞航、段实、朱海望等人。
他们之间都还并没有见过。
当初张珏率着大军追击封合璧、段实的大理军,并没有和朱海望等人遭遇。
介绍时,众人都是互相见礼。
没见过面,但也大多都听说过名头。
哪怕是朱海望,也在这回的广南西路之战中让得大宋诸禁军将领都听闻他的名字了。
顾俊英、葛再新两人都不吝啬地向朱海望表达了佩服之意。
当初广南西路在遭受大理、越李朝数十万大军围攻,且境内并无多少守军坐镇的情况下,朱海望、朱河琮兄弟两个还向皇上请缨前往广南西路作战。光这胆色,就已经能让得军中将领对他们颇为认同、佩服。
这毕竟需要莫大的勇气。
更莫说,当初朱海望和朱河琮还只是没上过战场的雏儿。
介绍过后,张珏便直接看向葛再新,道:“葛团长,皇上有命,以后朱海望朱贤侄便是天究军军长。”
年纪约莫四十余岁的葛再新微微怔住。
若是可以,他当然希望继续管理天究军。
不过很快他的脸色便也就恢复如初。
以他在军中的资历威望,还有立下的军功,想要直接升任军长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这回大宋各地作战,跟随张珏奔赴辰州的他们,立下的军功其实是不算大的,起码比广南西路的那些将士还有江陵府、福州的那些将士要相差甚远。皇上纵是要提拔新军军长,也大概是从那些禁军中的副军长或是都虞候中挑选。
葛再新其实想过这事。
以他的表现,能够升任副军长已经是极致。这都还需要运气。
回过神后,他对着朱海望拱手,道:“末将葛再新见过军长。”
他既然现在已经被调
派往天究军中,那以后,自是朱海望的属下了。
朱海望连忙上前,将葛再新的手给压下去,道:“海望并无多少领兵经验,以后还得有劳葛团长你多多帮忙才好。”
葛再新道:“军长言重了,这是末将应该做的。”
张珏轻轻咳嗽,打断两人的客套。
随即眼神便落在顾俊英身上,道:“顾副军长,你也准备跟着余副转运使他们进理。”
顾俊英拱手,“末将领命。”
这事,他怕也是有过预料。
不过对于前往大理,他倒也没什么抵触。
现在的皇上不同于以前的皇上。大宋禁军也不是以前的大宋禁军。
以前的大宋军卒有很多都只能算是百姓,而现在的大宋禁军,却都是专业的军人。
他们要远离故土家乡,是难免的
第1414章 1090.镇南军区
第1414章 1090.镇南军区
走出张珏的镇南大元帅府,朱海望等人骑马带着数十士卒沿着大街穿过两个十字路口再往西行,便出了靖州子城。
眼前的大街忽然显得人声鼎沸起来。
许多百姓在街上行走着。
从他们的穿着上,能看得出来他们的身份差异。只到如今,大宋虽穿着破旧者不少,但穿着破破烂烂衣服的已不多见。
朱海望放眼瞧过川流不息的人群,忽的感慨道:“从未想过大宋能在短短数年内就出现这样的盛景。”
他以前虽是出自大富之家,没吃过什么苦,但在大庾城,总也见过民间疾苦。
那时候江南西路还在元军的霸占之下,赋税极重,且元军还常常纵兵做虐。大庾城县令又是个欺下瞒上的贪官。大庾城的百姓能够不饿死都已经算是不错,而能穿着颇为体面的,那都是十足十的有根底的家庭。街道上到处都是穿着打满补丁的破衣服的百姓,哪能像现在这样,个个都还算穿得体面。
这看起来事小,但全国范围内都能发生这样的转变,就足以说明许多问题。
如果不是赵洞庭的分田制,如果不是他拓展海运,引进新品种农物,且极力鼓动各地商业、农业、畜牧业等发展,大宋根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或许,数十年都未必能够达到。
光从民生上来说,现在的南宋,怕是较之南北两宋时期最为鼎盛的时候都不差分毫了。
顾俊英和葛再新两人都是在旁边点头,顾俊英道:“这都是皇上的功劳,社稷能够出现皇上这样的明君,是天下苍生之福。”
朱海望重重点头。哪怕是现在再回想起赵洞庭在御书房内的那些奇思妙想,他也仍旧感觉到惊讶佩服。
那些点子,怕也就皇上能够想得出来。真不知皇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当然不知道赵洞庭是从后世穿越而来,许多政策,沿着后世照搬便是。
虽后世和这个年代天差地别,但无疑还是有许多政策能够适用的。
边走边瞧。
不知不觉便又出靖州内城。
到外城。
外城的范围较之内城要大许多,而繁荣景盛,自也不如内城。
内城到底汇聚着靖州城内的大多数富贾,内城里面的店面也要较之外城的体面许多。
这倒不是靖州城内官员们的发展方式有问题。而是城池的发展必然是由内而外的,哪怕是赵洞庭处的后世也是如此。
这年代的子城、内城、外城,甚至再有卫城等等,其实就相当于是后世的一环、二环、三环的差别。
每个城市都会有其相对繁荣的地段,往往都是内城。
只外城虽然不如内城那般古色生香,阁楼花样繁复,但看起来也还算不错。
如果说内城相当于是后世的古镇,那外城,大概也就相当于人丁较为兴盛的古村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