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血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tx程志

    ……

    翌日清早,尹阿鼠死了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

    尹老鼠虽然罪有应得,众长安百姓,特别是吃了尹阿鼠亏的人,无不拍手称快。

    毕竟,尹阿鼠是一个小人。作为小人,他行事没有顾忌,就连街上收夜香的费用,他落得下脸,敢赖掉。像吃个炊饼不给钱,强买强卖,欺负个老实人这类的事情,他平时可没有少干。

    长安县与万年县光收下的案宗足足一尺高,可是没有办法,没有人敢管。特别是他揍了秦王府的属官杜如晦之后,非但没有受到惩处,反而,李世民得到训斥,这让尹阿鼠的名声在长安城迅速传扬开来。

    尹阿鼠就成了跋扈的典范。

    虽然尹阿鼠跋扈嚣张,但是他从来不得罪有权有势的大人物,只有两个人除外,那就是秦王府与驸马都尉梁国公府。

    不过,却没有人提及此事,反而加油添醋,将尹阿鼠被女鬼吓死的消息,尽量夸张,尽量娱乐化。

    “你不知道吧,尹阿鼠逼死的那个翠儿,是九天娘娘在凡间的肉身,如今九天娘娘神归天界,顺手把尹阿鼠收走了,省得他祸害人间!”

    诸如此类的传言不知凡已。

    所谓的九天娘娘,就是九天玄女,又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娘娘、九天玄母天尊。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战争女神,后经道教奉为高阶女仙与术数神。

    她是一位深谙军事韬略,法术神通的正义之神,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各类古典小说之中,成为扶助英雄铲恶除暴的应命女仙。原本九天玄女,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因为尹阿鼠之死,九天玄女反而一下子,被受到人间的追捧。

    拜祭九天玄女的百姓,不知凡几。

    ……

    当尹德妃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感觉异常荒谬。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父亲,尹阿鼠就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生命力极其顽强。当初尹氏没有发迹的时候,尹阿鼠敢跟野狗抢骨头。

    而且,据尹德妃所知,别看尹阿鼠看上去很老瘦,实际上他的年纪刚刚超过三十五岁,身体相当不错。没病没灾,再活二三十年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偏偏他死了。

    尹德妃再三确认这个消息后,并没有悲伤,反而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没有尹阿鼠,就没有人对她指手画脚了。尹德妃最后得知居然是被前些日子,尹阿鼠逼死的翠儿的鬼魂咽吓死了。

    尹德妃也没有声张,她甚至没有向李渊提及尹阿鼠的死因,只是向李渊说其父突然暴毙,李渊命礼部派出了一个郎中,负责其丧事,又对尹德妃的亲弟弟尹弘毅,封为云骑尉。

    原本,陈应以为这种戏法只是把尹阿鼠吓得神志不清,或者精神失常,让他怀疑人生,不再作恶,陈应的目的就达到了。

    可是当陈应得知尹阿鼠被吓死的消息,他还有点担心,毕竟死了一个国丈,而且还是李渊最受宠爱的尹德妃,这可是连李世民也头疼的人物,一旦她要严格逼迫官吏调查,应该可以查出蛛丝马迹。

    可是,陈应却没有想到居然会是这一种结果。

    既然没有人追究,陈应自然乐得清静。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长安的一处宅子里。

    一个带着青铜飞鹰面具,只露出两只锐利目光的黑衣人,大马金刀的坐在胡床上,斜着眼睛,望着下面跪着的一个老者。

    这名老者年过半百,头发和胡子几乎没有了,而且头上、脸上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伤疤,就这副面孔,哪怕胆子再大的人看了也会做恶梦。

    那名青铜飞鹰面具男子,沙哑着嗓子道:“宇文化及,你的计划失败了,还什么谋国之计,我看都他娘的是狗屁!”

    这名满脸伤疤,丑陋万分,如同厉鬼一般的男子,就是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并不是鲜卑宇文部的后裔,他的祖上是匈奴人,姓破野头。代郡武川人,北周上柱国宇文盛之孙,右卫大将军宇文述长子,杨广为晋王时,宇文述曾参与策划拥立杨广为太子,炀帝即位后为了感谢宇文述的拥戴之功,特将自己的大女儿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第三子宇文士及。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策划了禁卫军骁果军兵变,弑君杨广,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杀。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宇文化及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火灼伤面目,即使是他最亲近的弟弟宇文士及,看到他的样子,也绝对不会联想到那个风度翩翩的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第四十章鼻子要受罪(一更)

    “一千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三升”司农寺卿惊叫起来:“亩收四石五斗”

    “亩收四石五斗很多吗”陈应撇撇嘴,不以为然的道。

    当然,与后世普通平均亩产动则上千斤相比,陈应这个四石五斗,大约五百四十斤出头,还真不高,还不及后世的一半。可是比起这个时代的栗米来说,这个产量就有点高得吓人了。

    在战国时期,栗米的产量折算成斤的话,在风调雨顺这个前提条件下,亩产平均约二百零五点八斤,在战国后期,由于铁制农具以及播种工具的使用,亩产提高到的二百四十七斤。

    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所有的科技都倾向于军事领域,南北时期的粮食产量也没有突破三百斤,唐初基本上在二百斤左右。也就是陈应此时的单位亩产居然是普通亩产的将近三倍。

    陈应虽然不是农民出身,却也知道,要符合任何农作物生长,都非常具备水分充足、肥料充足,科学种植、合理化管理。陈应想在大唐推广他的原始化肥,所以特意下令,在试验田里,使用了水车灌溉,哪怕盛夏的时候,关中少雨,可是陈应三千亩田却一直没有缺水。

    李渊得知这个数字,下巴都快惊掉了:“居然有这么多”

    裴寂抹着额头上的汗水,也不知道他是热的,还是吓的。裴寂语无伦次的道:“太吓人了,这三百亩地,快赶上人家一千亩良田的产量了。”

    陈叔达捋着自己那稀疏的胡子,眼珠直转。脑袋不禁想着,陈应如果不是三千亩,而是三万亩,不三万倾施过化肥的良田,全部都是这个产量的的话……那画面太美了啊!

    萧时文对李渊笑道:“老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陈驸马果然有能能耐,他不仅打仗厉害,每攻必克,每守必固,还能炼钢,允文允武,就连种地也比人家厉害,一亩地顶人家好几亩,臣贺喜陛下得此佳婿!”

    李渊听到这话,心中非常高兴。他淡淡的笑道:“再看看其他几块田产量如何!”

    寺农寺卿常骥一听这话眉飞色舞的道:“你们都别杵着了,赶紧的,下去收割!”

    除了一旁边的禁卫军将士负责保护李渊等大佬之外,其他随从、小吏、甚至司农寺的官员们也亲自下地干活。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陈应原本只有三千亩田,结果乌央乌央涌进去大几千人马,还有无数仆妇前来帮忙,足足上万人集体劳动,很快就将三千亩地收割完毕。那些掌管着斗量器皿的官吏,迫不及待的称重,记录,很多就得到了以下数字。

    乙田共计三百零六亩,总计收一千四百一十一石三斗。

    丙田,共计三百亩,共计收一千五百零二亩。

    丁田,共计三百二十一亩,共收一千四百三十七石九斗六分。

    戊田,共计三百零六亩,共收一千三百六十九石又五斗二分。

    己田,共计三百零五亩,共收一千五百四十四石。

    ……

    也就是说,平均每亩产土豆栗米四石五斗之五石之,最高记录是五石又三分。每一石石是一百二十到一百三十斤,一亩田的收获就是五百多斤!所有人都又惊又喜,在一边看着栗米如流水似的抬上来,那些此时已经没有力气欢呼了,因为他们见多也就不感觉奇怪了。

    李渊虽然不精通农事,但是他作为世族门阀出身,也不是长在深宫大内的皇帝,所以李渊也多少了解一些农事。李渊甚至知道,如果不惜一切代价追肥,有可能让一亩良田,单亩亩产高达六七石,但是这需要每亩地追肥两千斤以上。哪怕豪门门阀,这样的做法也得不偿失。

    可是当三千亩亩产均超过四石五斗的时候,李渊坐不住,亲自走到人群中,看着有点失落陈应道:“陈卿,你这地种得不错。”

    陈应神色中有些萧索,事实上增产他早已预见。可是这个结果,却让陈应非常失望,因为他感觉只要上了磷肥,粮食的产量也应该增加三五石,而非现在的四石五斗。

    陈应苦笑道:“陛下,臣弄这些磷肥可吃了不少苦,只是可惜,看来试制的磷肥还不成功,一旦成功了,高出四五石不成问题。”

    饶是李渊见多识广,此时也目瞪口呆的道:“高……高出四五石怎么可能!”

    陈应解释道:“没什么不可能的,磷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肥料,施用磷肥跟没施用要差很远。”

    此时,别说李渊不淡定了



第四十一章磷肥引发废除死刑法案(二更)
    第四十一章磷肥引发废除死刑法案

    制造化肥也好,磷肥也罢,其实就是一个苦差事。像陈应原本开出每天三十文钱的工钱,可是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特别是这个酸臭味,它和一般的粪臭味不同,不仅鼻子遭罪,而且还辣眼睛,虽然使用的硝酸并不像浓硫酸一样猛烈,可是一旦沾到皮肤上,也会灼伤皮肤。

    三十文一天的工钱,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高薪了,当然陈应也不差钱,只得提高工人的工资,直到增加一百文每天,才有工人愿意干这个臭活。不过,这样以来,相应的磷肥的成本就提高了不少。

    陈应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一亩施上磷肥五十公斤,增产差不多三石左右。按照眼下长安的粮食价格,每亩地可以多收一百五十文钱,然而投入成本却达一百文,这还不算种子,并不划算。

    当然,因为长安没有丰富的磷矿,所以矿石需要从外地运输,加工和大量人工成本,没有办法把磷肥的价格降下来。如果按照大唐一贯钱相当于后世四千二百五十八块折算,一百斤重的磷肥,就要高达四百二十五块,实在高得离谱。

    因为价格原因,没有办法大规模推广。

    李渊耐心的观看完陈应的磷肥工坊,又详细了解了这个磷肥的价格,在这个情况下,众人都沉默了。

    毕竟,一百文一代的磷肥,对于大唐百姓来说,这个价格实在太高,难以承受。更何况,陈应是就地制造磷肥,自己使用,中间没有经销商和运输成本的环节,如果这样的磷肥销售到百姓手中,恐怕一百五十文都打不住。

    那么问题来了。

    因为成本的原因,恐怕百姓没有办法使用这个东西。哪怕粮食增产很有帮忙,如果一袋可以降低至十文钱,或者十文以下,那么推广起来将不再会有难度。

    李渊叹了口气道:“磷肥是一个好东西,可惜太贵了,收入和投入不太划算。”

    李渊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事实上何止不划算,简直根本就没有可操作的空间,因为农民要想获得丰收,必须及时灌溉,除草、除虫、松土,施肥,仅仅肥料这一个环节就抵消了增产增收的经济效益,那么谁还愿意费时费力的去使用这个磷肥

    萧瑀虽然南朝梁明帝萧岿第七子,然而作为亡国皇族之后,萧瑀年轻时代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虽然不至于家里饿死人,却也知道民间疾苦,他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他也不求名垂青史,能让老百姓吃上一碗饱饭,少被骂几句“狗官”他就满足了。他的偶像是李冰,李冰是战国时代的大水利,他在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白木江、洛水、绵水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他也修筑了一条连接中原、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派出所与云南的五尺道。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很多治水经验在数百年之后还在沿用,造福子孙万代。【…… #!最快更新】

    哪怕现如今百姓早已忘记了当初谁称孤道寡,却依然记得李冰是一个天大的好官。

    作为一个官吏,能做到李冰这个地步,也就没有遗憾了。他自问没有李冰那么厉害的治水技术,只好在发展农耕方面下苦功————能让老百姓粮满仓、食有肉,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很骨感。当他将理想付诸实施之后才知道阻力有多大,他的政令根本就没有办法贯彻下去,甚至连河池城都出不了,总有那么多人阳奉阴违,有意无意的拖他的后腿!更加要命的是,他好不容易组织老百姓开垦出一些荒地,没多久地方缙绅就拿着地契上衙门闹了,老百姓跟缙绅打官司,赢的永远是缙绅,他们总有那么多强有力的证据和证人能够证明被开垦出来的地是他们的!一次次深受打击之后,

    萧瑀都有点沮丧了,现在他的官已经当到了大唐的财相,左民尚书加中书侍中,看到陈应种田搞得这么好,他那颗原本死了的心,已经活了过来。

    萧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望着陈应道:“陈驸马,这个磷肥能不能降低成本,推广天下”

    “难……很难!”陈应摇摇头道:“你们也看到了,我是自己制造,自己使用,成本价还一百钱一袋,若是作为商品,推广开来,就要有运输损耗,这样以来,势必让磷肥的价格更高……不过……”

    李渊原本好一阵失望,陈应发明了一个可以让粮食增产,却无法使用的办法。这就像是一个鸡肋,食之而无味,弃之可惜。

    可是听到陈应这么说,李渊也激动道:“不过什么”

    陈应道:



第四十二章历史的拐点(一更)
    第四十二章历史的拐点(一更)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地方发生的极大天气变化。称之为“蝴蝶效应”。

    盛唐如诗如画,陈应虽然两世为人,似乎看得比古人远,可是事实上,陈应的思绪方式,并不见得会比古人有多聪明。

    至于上一辈子的诸多思潮,且不说陈应大抵也只是一知半解,可即便他当真精通,又理论过于超前,带给社会的,可能是更大的危害。

    王莽新制怎么完蛋的,这是前车之鉴啊。陈应也不是不知道,就理论而言,那王莽新制的内容,放在了大唐朝,都算是先进呢。

    所以,哪怕要改革,陈应从来都没有想到去影响大唐朝廷,去推广全天下。然而,陈应没有想到的是,他一点一点正在影响大唐的发展方向。

    原本,陈应并没有想过要修筑一条唐朝的驰道系统,他只是单纯的效仿后世矿山矿山运输的铁轨系统,省力省时运输发掘出来的河泥,可是李建成看到这一幕之后,决定修缮大唐的驰道系统,第一条驰道从洛阳修向潼关的将近四百里驰道即将完工,预计武德四年的春天就应该可以全线通车。

    这只是大唐的一个变化。然而陈应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他只是用湿法制造了一些原始的磷肥,却从而影响大唐废除死刑。

    虽然只是部分废除,可是显而易见,一旦这个政策出台,大唐的人口,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至少,人口基数会庞大许多,只要是劳动改造,都有可以刑满释放的那一天,那么这些人的子子孙孙,将会对大唐繁育无数人口。
1...181182183184185...3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