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奶爸大文豪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肉都督

    俞壁笑道,“为难我他听说我拿了学校的基金做项目,高兴得合不拢嘴,非说要过来送我上飞机,我是好说歹说才把他劝下来。不过他人没来,资金却到位了。我从小到大就没见我爸这么大方过,给我打了两万块钱。”

    “你爸土豪一个,两万块钱对他来说不是洒洒水。”

    “我爸确实有点钱,但是他抠啊,上次我想换个手机磨了他半个月都磨不下来,最后零零碎碎去他工地搬了近一个月的砖才换了部手机。”

    “这点我支持你爸。”老秦笑道,“要不是你爸不停地磨练你,哪有你现在这样耐操的身板”

    几个人正在热闹地聊着天,后座的李进却忽然说道,“趁着这个时间,你们要不倒倒时差,要不看看资料。两个月的时间,对我们即将要做的研究来说还是有些短,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

    李进的话像是一盆清水从其他几人头上淋下,让他们瞬间清醒,他们此行可不是为了玩来的。

    既然学院通过了他们的申请,还拨了三万块钱过来,那他们就不能辜负学校的期望。

    如果说一开始他们只有一腔热情的话,现在他们则是多了一份使命感。

    几个学生在内心暗暗告诉自己,这两个月一定要干出成绩让院长他们看看。

    相对于606寝室,张重他们这边的旅途要更加漫长一些。

    张重他们一家坐前后两排,杨凤霞就坐在张重的左手边。

    旅途刚到一半,杨凤霞笑着说道,“到地方之后,交流会并不会立即开始,咱们还有两天的时间休整。”

    “那不如杨主席给我说一说这次文学交流会的具体事项吧,我也不能一点功课都不做。”

    杨凤霞点了点头,“行,那我给你说说。这次咱们要在两个城市停留,第一站是纽约,第二站是洛杉矶,这你应该知道了。”

    张重笑着点头,这他当然知道,当时他们这边确定签售站的时候,两边都交流过。

    见张重点头,杨凤霞继续说道,“纽约这边接待我们的是文学消息报和哥伦比亚大学,按照行程,我们要先去文学消息报本部进行一场文学研讨会,随后再去拜访哥伦比亚大学。这两边都有一些美国本土的著名文学家参与进来,他们给的名单比较长,我捡几个比较重要的跟你说一说吧。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卡莱尔了,你有听说他么”

    “有些耳闻,他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元老人物,七十年代凭借中篇小说从这里到永远名声大噪,当时他才只有十九岁。美国的主流文学圈对他评价颇高,很多青年作家也都表示卡莱尔是他们心中的圣塔,一座一直追逐,却永远都越不过去的圣塔。”张重说道。

    杨凤霞笑了起来,张重嘴上说只是对卡莱尔有所耳闻,但是却说得这样详细。

    卡莱尔在美国主流文学圈确实举足轻重,只不过现如今文学的风向使然,让现实主义文学只能生存在夹缝之中。

    也是因此,如今美国的现实主义作家们才会大力推崇卡莱尔,因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们需要一个领头羊。

    卡莱尔就是他们需要的领头羊。

    当代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是战后出现的第一股文学浪潮,但是要说当代的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不得不先提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来源。

    受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欧洲的现实主义思潮和文艺运动影响,现实主义很快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潮。

    十九世纪后半叶,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垄断集团的迅速形成,财富的迅速积累,构成了一个时代特点:一个过度和极端的时代,一个衰退和进步的时代,一个贫困和财富炫耀、郁闷和充满希望的时代。

    就在这样一个时代,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们写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反应美国西部、南部、东部人民生活的小说。

    这些小说广泛地表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人,并力图将人们的生活画面真实、清晰、透彻地表现出来。

    近几十年,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华夏能够有生存土壤,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当社会极速发展,矛盾就会无形中形成。

    批判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也会逐渐增多。

    “说起来,他跟你还有些渊源,之前你写的许三观卖血记出来之后,他作过评价,称这本书是华夏二十年来最优秀的作品,评价颇高。”杨凤霞说道。

    张重摇了摇头,“这个我倒是不知道。”

    他确实不知道,每天评价他的人太多了,他总不能一一记下来。

    而且人总是这样,舒伯特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文学界混子他能记住,但是卡莱尔评价过他的事情他却不知道,这完全是因为人总是能记住批评他的人,而忽略那些赞美他的人。

    其实杨凤霞还有一句话没说。

    固然卡莱尔对许三观卖血记评价颇高,但是却对张重大量的科幻作品和侦探小说颇有微词,他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不应该把太多的精力浪费通俗文学上。

    在他眼中,通俗小说即便再精彩,也只不过是娱乐产物,登不上大雅之堂。

    而且之前卡莱尔还点评过边城,他认为张重的“浪漫主义尝试”是不合理的。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不折不扣地处理原始材料,即强调文学作品在反应社会现实方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卡莱尔是代表文学消息报的作家,我们第一站就能见到他。除了他之外,还有就是像珍妮奥斯汀、新丁克诺顿这些”

    虽然杨凤霞是挑一些重要人物跟张重介绍,但是整个过程下来也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张重接受信息没怎么累,杨凤霞却已经说得口干舌燥。

    “还有一些细节,回头咱们再慢慢说。而且你这次的任务比较简单,估计只会在开研讨会的时候需要你发言,具体怎么发言,你自己发挥。”

    虽然是代表华夏作协,声势浩大,但是说起来也是普通的文学交流会,自由度当然很高,张重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他自己都可以决定。

    再者说了,张重不管是文坛地位还是英语水平都超过这次访问团其他人一大截,杨凤霞除了给他介绍介绍流程信息也没有其他什么能够说的了。

    她相信,到时候张重的表现不用让她操心。

    张重嗯了一声,靠在座位上闭目养起神来,昨天晚上他睡的时间不长。

    倒不是为了倒时差,而是昨天傍晚的时候他抽到一本新书,为了这本新书,他在书房里面一直工作到半夜。




第六二八章 活着(补昨天那章)
    说来也巧,张重这次抽到的新书恰巧跟现实主义有关。刚才杨凤霞说到卡莱尔的时候,他就在想这个。

    活着,这是张重抽到的第二本余华的书,也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人们往往会将这部作品归纳在现实主义之中,不过跟传统的现实主义,乃至后来的伤痕文学以及反思文学甚至是改革文学不同的是,这本新现实主义小说从当前现实景况出发,冷静客观地剖析社会现状,塑造生活在人们中间的普通人。

    作家也不再以启蒙者地身份俯瞰人世,而是以一种平视的角度把自己融入平民的生存空间,表现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当然,在活着当中,很难看到作者余华对主角福贵的关爱和同情。

    零介入的叙事手段,让整部作品拥有着完美的第三视角,而发生在福贵身上的自始至终似乎都是悲剧。

    虽然都是余华的作品,表现的主题也有些类似,但是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却是两本完全不同的作品。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的悲剧像是一条涓涓小河,缓缓流淌,除了最后的,似乎整本书的波澜并不明显。

    读者在体会许三观的悲剧时,除了淡淡的无奈之外,很少会有沉重的冲击。

    但是活着却不同,读这本书就像是坐在一叶漂浮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扁舟一样,浪头一阵一阵地扑过来,让置身其上的人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很多人在读第一遍的时候都来不及去品味这本书深处的意义,完全被余华牵着鼻子走,在一波又一波的悲剧中愤怒、感慨。

    张重第一次读活着的时候就是这样,根本来不及反应。

    如果把悲剧比作从天而降的刀片,那么余华在这本书中抛出来的刀片之密集程度,简直让人闻所未闻。

    主角富贵原本是旧时代一个地主家的儿子,衣食无忧。

    这家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混球,天天混赌坊青楼,甚至还会骑着身材魁梧的女招摇过市,顺便羞辱一下他的岳父。

    后来赌坊有人设计把他的家产骗光了。

    悲剧也是从这时候开始。

    随后这本书似乎就成为了一个死亡流水账。

    福贵的父亲先死,在村头茅坑拉屎的时候掉进去溺死了。

    后来福贵为了给母亲看病去请郎中,被拉了壮丁,再回家时,母亲死了,女儿凤霞大病一场成了聋哑人。

    接着他儿子有庆给县长夫人鲜血的时候被抽血抽死了。

    女儿凤霞嫁了人,却死在了生产的床上。

    老婆家珍病死了。

    女婿二喜干活的时候,被砸死了。

    孙子苦根吃豆子撑死了。

    余华认为,苦难和重复是一对孪生兄弟。

    许三观卖血记中,重复的是一段一段语言和后面的几段卖血情节。

    而在活着中,重复的却是死亡。

    张重一度认为余华把这本书写成这样,就是为了赚取眼泪

    飞机经过一阵气流,有一些颠簸,这阵颠簸将张重的思绪从活着中抽回。

    新书他已经写了几万字,估计再有个一两天就能完稿。

    他准备在八月份发售这本新书,至于他一直构思的那本原创侦探小说,可能要延后到九月份了。

    访问团到纽约的时候,文学消息报派来接他们的人举着大大的牌子,上面写着醒目的华夏文字:热烈欢迎华夏作协代表团来到纽约。

    来往的人不管是认识华夏字还是不认识华夏字的,都忍不住要多看上几眼,毕竟这牌子也太大太醒目了。

    张重他们远远地就能看到牌子。

    杨凤霞边走边笑道,“这文学消息报的作风挺高调的啊。”

    “不算高调了,至少他们只写了华夏语标语,如果真高调的话,可能其他各种语言也会出现。”

    张重的话还没落音,原先华夏语牌子旁边又竖起了另外一个牌子,上面是一条英语欢迎语,跟华夏语那条意思一样。

    这还没完,英语牌子刚升起来,又一条法语牌子升了起来。

    啪啪啪。

    张重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

    看到张重吃瘪的表情,杨凤霞忍不住笑了起来,“他们像是听见你刚才说的话似的,配合得还挺好。”

    张重摇了摇头,“走吧,去见一见咱们这些高调的朋友们。”

    机场里面不仅仅只有文学消息报的人,还有一群穿着黑衣的大汉一直护在旁边,警惕地看着周围的人群。

    他们是张重请的安全团队,在张重之前先来了纽约。

    带了保镖的事情,他提前跟杨凤霞知会过,所以杨凤霞注意到这些人之后,还笑道,“别的不说,跟你出行,至少安全是有保障的。”

    她没有觉得张重这样是大题小作,以张重今时今日的身家地位,不防着点宵小确实不行。

    张重他们下榻的酒店就在曼哈顿那边,是文学消息报安排的,张重的安全团队已经提前摸过点,保证万无一失。

    “杨主席,张先生,我是报社派过来迎接你们的。”

    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年男人迎了上来,开口就是地道的华夏语。

    杨凤霞饶有兴趣道,“你是华裔”

    “是的,我叫杨笑,说起来杨主席咱俩还是本家。”

    “那还真挺有缘分的,不过你们这阵仗弄得有点大啊。”杨凤霞指了指悬在头顶的几面牌子。

    杨笑笑眯眯地说道,“我们报社希望贵团能够感受到咱们的热情和诚意,车子已经安排好,请大家随我来,咱们先去酒店。”

    张重看着在前面带路的杨笑,对杨凤霞说道,“杨主席你这位本家挺有意思的。”

    “哦,怎么说”杨凤霞有些意外道,她没看出来杨笑有什么特别的,文学消息报这么大一个报社,有一个华裔工作人员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张重努了努嘴,“他表面看着热情,但是却只跟我们两个打了招呼,团里的其他人他只是笑着扫了一眼。现在走了十多步,一次都没回过头,这可不是一个正常接待的态度。当然,最主要的是你看看他的手表,我恰好认识,价值两百六十万华夏币,你觉得一个普通工作人员能戴得起这种表么”

    听到杨笑手表价格的时候,杨凤霞有些咋舌,别说是普通员工了,她身为作协主席也戴不起这种表啊,当然,就算她能买得起,也肯定不敢戴。

    听张重这么一分析,杨凤霞顿时感觉杨笑的身份神秘起来,她看着张重说道,“你果然不愧是侦探小说大师。”



第六二四章 拐了个余冬雨回去
    从王孟住处走的时候,吴子云已经有些醉了,走路都不太稳当。

    他平时不喝酒,不过今天情况特殊,所以喝了一点。

    吴子云喝的跟张重差不多,不过他却先顶不住了。

    许雨涵开着吴子云的车,先把他送回去住处之后,张重他们三个才又打了个车回到酒店。

    回到酒店之后,芃芃忍不住要拆礼物。

    之前王孟送給她们的盒子,在人家家里一直没好意思拆。

    “盒子好漂亮,里面的东西肯定更漂亮。”

    芃芃满心期待的打开盒子,看到里面的东西,却有些失望,“也不是很好看……”
1...226227228229230...3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