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北宋振兴攻略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这么看来,的确是非常蠢。

    赵桓从这三米长的小车里,钻了出来,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发明。

    马力人助自行轨道车

    “这陆地飞舟能飞多快”他看着拉环的位置,仔细监视了一遍,之所以造的只有两米多高,主要还是怕侧翻。

    李纲俯首说道:“日行千里,不在话下,不过得在每站都要换马,大宋马匹不是很多,所以这陆地飞舟还不是很多。”

    “那八人在车里蹬,完全是为了节省马力用的。”

    赵桓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没有马!

    从自己来到大宋开始,这个话题就一直徘徊在自己的脑门上,从来没有远去过。

    现在的草原劣马,仅仅够大宋的军队用,这一看就是运送粮草用的驰道,优先级,还不如军用的高。

    “孙翊在大同的马场,还没出马吗不是号称百万军马场吗”赵桓继续往前走着问道。

    李纲点头说道:“孙翊、杨总管的马圈,也就刚做起来不到两年,哪里有那么快的”

    “这是个什么”赵桓看着面前的车,满脸好奇的问道。

    在这座黄河渡口处的起点站,并不只有陆地飞舟和赵桓的大驾玉轳,还有一辆不是很高的小车。

    一米高,不到两米长,六尺宽左右的模样。

    李纲叹气的说道:“还没起名字,就是觉得现在这样太费力,也不知道怎么改。做了个样品。”

    “今年广备攻城作一直在做陆地飞舟的调教,结果做出来,没有马用,驰道最快的这个铁木轨路,只能这么干放着,大家都有点急,就寻思着用人力。”

    “这中间可以坐两个人,和陆地飞舟一样可以踩踏,但是这样坐在里面实在是占地方。就放不了多少货了。”

    赵桓点了点头,他知道李纲想要什么了!

    大宋缺马,这是事实,上京路刚刚收复一年不到,别说反哺中原,连自给自足都还吃力。

    缺马就要想办法更换动力,李纲的想法是人力代替马力。

    在陆地飞舟上,已经能看到李纲这个改良的想法了。

    他现在想做的,是一个能在铁轨上,跑动起来的小型人力板车来,先把修好的铁包木轨道用起来。

    “拿笔来!”赵桓大喝一声!

    刚才自己,是被李纲那整的玄乎的名字,奇怪的设计给忽悠了,现在到了他擅长的部分!

    赵英听到赵桓的呼唤,跟着另外一个小太监一溜烟的跑了,没一会儿就抬着一张桌子,发梢插着笔,跑了回来。

    赵英从发梢上拽下来笔说道:“给,官家,不是羊毫,官家要是不习惯我再去找找。”

    赵桓看着气喘吁吁的赵英,说道:“不用狼毫的,朕也能用。”

    赵桓刷刷刷的在纸上画出了一个三视图来,然后又画了几个图,看着旁边的小太监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两天老是看到你。”

    小太监好像还没反应过来,听到赵桓问话,赶忙说道:“臣小黄门孙历。”

    小黄门看起来带这个小字,可是在内宫的品秩里可不低。

    而且能被赵英带在身边耳提面授,想来是一个伶俐的人。

    就比如刚才,赵桓要装逼…

    不是,赵桓要画画,孙历就做的很好,压住了被风吹起来的纸角。

    赵桓拿着纸张指着图说道:“人力轨道车,你可以叫他手轧车,可以设计成两个人,也可以设置成四个人。”

    “利用杠杆原理,带动斜轴,斜轴带动曲轴,自重不到两百斤,大概能驮三四百斤的货。”

    “完美符合你的要求,不需要马力,只需要人力,跑的也挺快的。大概一个时辰能跑八十里地,速度不算快,拉的不算多,但是制造简单。”

    李纲看着这张图看了好久,俯首说道:“官家英明啊,这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啊。”

    赵桓深知人力轨道车,最后会被淘汰,笑着说道:“哪里是什么大问题,就是个小问题而已。”

    “等到几个马场出马了,陆地飞舟估计才是货运的主力,我这个两人小车,还是太小了些。”

    李纲小心翼翼的将官家画的话收好,说道:“官家,有所不知啊。这驰道没少花钱。”

    “尤其是这铁包木轨道,一里就是七千贯还不够啊,燕汴驰道,花费了整整将近七百万贯!”

    “还不算各站点的花费,还有以后更换全铁轨,那更是一笔高昂的数字。”

    “其实广备攻城作压力很大,这路修好了,却迟迟不能用,没东西可以用!多少人都等着抓工赈院的小辫子呢,好参上一本。”

    赵桓听到这,脸色突变,大声的说道:“我看他谁敢!”

    赵桓最烦这种人,没事就顶着顶好的国政,死命的找缺点!

    恨不得化身成为胡元,整天带这个放大镜看人!

    “不给时间、不给机会、不看全部、甚至纠缠起来成群结队,把这种利国利民的国政,往死了黑。”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等到朝廷没钱修路的时候,把这些路扑买的时候,他们自己占了去!”

    “那是为了朝廷那是馋金桥银路的利润!”

    “下贱!”

    赵桓的气很大,赵英和孙历瞬间趴在了地上,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官家在文德殿杀那一百多个大臣的时候,都没这么生气啊。

    连李纲都低着头不敢说话,他原来只想抱怨两句国事艰难,没想到惹了官家这么大的火气。

    李纲当然有这个资格抱怨,作为赵桓登基以后,赵桓头号大臣!

    至今都是独臣的他,这些牢骚话,他没法跟别人说,只能和皇帝说。

    没成想一个小小抱怨,抱怨广备攻城作设计不出合适驰道的产品,没思路的几句闲谈,引来了官家这么大的火气。

    赵桓依旧余怒未消,想了半天,说道:“就是马拉着在驰道上跑,那也比马车快!比马车省劲。”

    “有一个算一个,谁言驰道需要停下的。”

    “朝堂之外暂且不论,朝堂内的朝臣,第一次一律罚俸半年!第二次一律给朕扔到上京路去种牧草去!再有一次就流放岭南去。”

    “不!第二次就给朕罢官扔到岭南去!反了天了!吃国朝的粮,不给国朝办事,还净扯后腿,砍了都不过分!赵英记下来,成为常例!”

    赵英哆哆嗦嗦的问道:“官家言废驰道之事,是罢黜还朝还是砍头啊。”

    “你说呢”赵桓瞪着眼问道。

    赵英不敢再问,就记上了个砍头。

    李纲也擦着脑门的汗,他也不敢问,也记成了砍头……

    毕竟,砍头都不过分,是官家说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啊。

    “官家,为何生这么大的气啊。”李纲左右看了看,也只有自己问合适。

    朱琏一直注意着赵桓这里,看到赵桓这么生气,也走了过来。搀着赵桓说道:“官家,不要太生气了,出了什么事,解决什么,气大伤身,赵都知,去取些茶水来。”

    孙历麻溜的爬起来,去车驾那边取水去了。

    朱琏笑着说道:“喝口水,顺顺气。臣妾出发前烧了些生姜红糖茶,袪寒暖胃。”

    赵桓终于把气消了一大半,这顿火发的,的确有些没来由些。

    他看着李纲问道:“李太宰,你说咱们脚底下这是什么”

    李纲跺了跺脚,说道:“官家,咱们脚底下是大宋!”

    赵桓点了点头,李纲的答案,是标准答案,但是他说的不是这个。

    他踩了踩脚底下的碎石头说道:“咱们脚底下是道砟。”

    “那李太宰你说这道砟,有什么用”赵桓笑着问道。

    道砟是铁木轨道下的那层小石子。

    朱琏也是好奇的看着李纲,她还是第一次听到君臣奏对,显然这不是国政,她可以听。

    李纲愣愣的说道:“排水啊,减震啊,这夏天大雨,没这层道砟哪里能把水排了这陆地飞舟一个都五百斤了,加上货物,没这层石子,早压下去了。”

    “还有一个妙用!李太宰。”赵桓笑着说道。




第五百四十九章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道砟的石头都是从浊水溪上游,采后筛选后方可铺设。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粗砂和碎石。马匹也可以踩在上面奔跑。”赵桓笑着跺了跺脚,说道:“也就是说这驰道,在冬日里,也能够来回运货。”

    “马匹在冬日里不能随意的奔驰,是因为地面会冻住,这也是为何有进攻窗口期的原因。”

    “但是,有了驰道,冬日的货运,也不会再受到天气的影响!冬日战备,春季进攻!”

    “驰道所及之地,皆为汉土!”

    李纲沉默的品了品这句话,笑道:“正是如此。”

    赵桓踩着道砟走了很远,赵英跑过来,俯首说道:“官家,一切都准备就绪,可以出发了。”

    赵桓踢了一脚石头说道:“李太宰问朕为何生气,朕其实就是担心大宋的朝堂缺钱的时候,扑买盐铁、驰道罢了。”

    “赵都知,把刚才让你记下的那句话,再加上一句……”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亲自经历过一段时间疯狂私有化的经历,而这段经历让他对这等事莫名的讨厌。

    富商也好,官宦也罢,在国政混乱的时候,都会变得疯狂起来,化身为国家的蛀虫,疯狂的扑在这些东西上吸血。

    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的手段,鲸吞国产。

    他也是这个过程的受害者之一。

    家里的自来水厂一直在亏钱,后来私有化之后,水价从五毛翻到了三块七,瞬间盈利。

    上学的那条铁路,原来票价一百三十块,私有化之后,字头和g字头一个价。自此以后,他宁愿绕道也不愿意去乘坐。

    这些都是过去的生活经验,在大宋做不得数。

    但是在大宋,什么时候炸出个保路运动来,那对大宋的冲击力,可不是闹着玩。

    “国之公器,不谈盈亏。”

    赵桓说完走上了自己的大驾玉轳,车驾缓慢而平稳的发动。

    赵英赶紧把这句记下来,一溜烟的跑向了车驾去。

    最前面开路的事运兵的轨道马车,车厢里,坐着数名士兵。

    大驾玉轳经过改装以后,平稳上更进一步,而且行驶在铁木轨道上,更加平稳至极。

    景色在车窗中飞快的倒退着,赵桓显然注意到了,李纲没有介绍的地方,那就是大驾玉轳的车窗变成了玻璃窗。

    数百辆车辆飞快的在驰道上奔驰着,马蹄声隆隆而去,赵桓也看到了,道路两边的百姓在驻足观望。

    河北路上的坑终于填的差不多了,均田正在稳步的落实当中,

    这些耕田终于恢复了他们本来的作用,产粮去养活更多的大宋百姓,而不是变成沼泽洼地,阻拦铁蹄南下。

    也阻拦不了。

    “大宋正在变好啊。”赵桓看着田间耕作的百姓,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大驾玉轳变了样子,内饰上到没有多少变化,赵桓又想起三年前自己跟着种师道,放下身后一切,前往河东路的场景。

    那时候的青山绿水,却遍地都是狼烟,没有炊烟。

    颠簸的车驾,耗尽了种师道最后一点生命力,打完大同府后他长病不起,在岳飞收复燕京的时候,他也在在大同府的行在宫中,合上了自己的双眼。

    “种少保啊,现在这破车,终于不那么颠簸了。”赵桓拍了拍腿,拿出了札子。

    要是当初大宋有这等驰道……

    这些札子都是些汇总的札子。

    大宋从汴京调往燕京的粮草,还有租赁陈家大船,将江南的交纳的税粮,押解到燕山东麓,以及河东路和永定军路,对云中的粮草押运的汇总,以及各地军器院改良陶炉,冶炼步人甲送到前线的种种札子。

    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

    赵桓从来不喜欢战争,但是又不得不打。

    “现在大宋披甲率已经覆盖了五成了吗很好,有熙宁二年的水平了。”赵桓放下了手中的一本札子,笑着说道。

    熙宁二年,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距离靖康三年,正好五十九年。

    大宋的披甲率正式恢复到了熙宁二年的水平。

    赵佶在位这二十六年,大宋的披甲率年年刷新最低,以至于赵桓继位的时候,就只有五营百甲的水平。

    五营是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百副。

    熙宁二年,大宋禁军五营两千五百人,共计大全装甲胄一千二百五十副。

    不到五十九年的时间,大宋就把军队的甲胄都败光了。

    大观年间,钱引大规模刊印,就需要更多的钱去支撑,大宋的薄铁钱,吃掉了甲胄用的铁。

    吃完新甲的铁还不够,赵佶又把目光看向了库存的甲胄,一时间把甲胄打成铁钱,蔚然成风。

    大宋商贸发达,大宋的朝堂却没有足够的武力,去征服更多的铁山,银山,金山。
1...227228229230231...4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