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宅男完美生活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八爪章鱼
“这里是最大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山塘,原来包给别人养鱼的。”米大力介绍说。
“后来呢”米嘉问。
“后来人家就不肯租了啊。”米大力说,“很多人去偷鱼,把人家老板都给偷哭了。”
“谁这么无耻啊。”米嘉说。
“村里这种事很多的。”米大力嘿嘿一笑。
“等以后大家有钱了,不能干这种事。”米嘉说。
“嘉哥你是我们自己人,那当然不会的,谁敢偷嘉哥的东西,我抽死他!”米大力说。
“别人来投资也要保证人家的安全。我一个人能做多少生意,要引入别的老板。”米嘉说。
“对对,只要是嘉哥介绍来的,那都是自己人。”米大力说,“上次那老板也不能全怪我们,他贿赂了原来的村委会主任,低价包地。那么大一个山塘,一年租金才一千块钱,20年才两万块。他养鱼,都没怎么管理,花几千块买鱼苗,到年尾打鱼,一年就卖了四五万。”
不管是不是米嘉介绍来的,人家愿意来投资,就是好事。为什么非要偷人家的东西。人家赚了钱才会留下来,村里才有租金收入。
而且还会有别的附带效应,去农场打工的机会,肥料,人家还会在村里买东西消费。
说人家租金太低,宁愿商量涨租也行。把人赶跑了能有什么,什么都没了。
“人家这么好赚,为什么我们本村人没有接着干的”米嘉说。
“额……”米大力无言以对,讪讪的笑了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养鱼就是养不大。”
“所以人家养鱼是有技术的,没技术养不了。”米嘉说。
“也是我们太穷,没本钱,有钱的话去买几本书学上一学,很快就弄懂了。”米大力说。
“看书就能懂,那还要学校干什么。当时要是没把人家赶跑,帮着打工,打几年不就弄懂了。”米嘉说。
“对啊,还是嘉哥有见识!下回再有谁来租,我们就偷偷学技术,学好了技术再把人赶跑,自己把地方盘下来。”米大力说。
“你就不能想点好的吗!”米嘉说。
“那要怎么着”米大力问。
“学好了技术自己租地方啊,把人家赶跑干什么。万一以后碰上么学到的问题呢”米嘉说。
“对对,老虎跟猫学艺,人家猫还留一手上树不教给老虎。”米大力说,“要把人留下来,暗中学艺,全学完了才能赶跑。”
和这些人说话简直就说不清楚,米嘉叹了口气,不理他了。开着车沿着小路进去,忽然就出现一大片水面,一直延续到山林里,又深又宽。
光是看到的地方就有好几百亩,没看到的地方还不知道有多少。这可是冬天枯水期,夏天的话水面有多大
“这是个山塘”米嘉问。
“是啊。”米大力说。
“这分明是个湖吧。”米嘉说。
“不同的,湖得有河流或者小溪流进流出,山塘只有雨水和地下水。”米大力说。
“这么大,一年一千块”米嘉说。
“是啊,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米大力说。
“不愿意也不能偷人家的鱼。”米嘉说。
“这里挺好的。”战兰说,“附近有人住吗”
“没有,附近没有人家的,只是偶尔有人过来捕鱼。”米大力说。
“那我们租下来的话,建围墙围起来没问题吧”战兰说。
“那当然没问题。”米大力说,“租多大”
“水塘周边所有地方都租下来。”战兰拿出地图,花了一大个圈。
米大力上去看了看,“没问题,这么大的话,租金可能要五六千。”
说着他看了一眼米嘉,赶紧解释,“嘉哥不是我坐地起价,嫂子画的范围比上回养鱼那个老板大多了。”
“没问题。”米嘉说,“我也不给五六千,给你一万,租20年,要是以后进展顺利,再涨租金。涨到十万八万也不是不可能。”
“一万太多了。”米大力说。
“我们用来养猪的,到时候别看着我这里赚得多又来偷猪。你嫂子家里那些保安队都是拿枪的,看见偷猪就开枪。”米嘉说。
“都不用嫂子开枪,谁敢偷猪我就亲自打死他。”米大力把胸脯拍得啪啪响。
“我不是开玩笑的啊,真开枪打的。”战兰说,“丢几条猪是小事,要是传染了猪瘟,那是要把整个猪场的猪统统杀掉的。”
“绝对不会!”米大力说。
“这边能养多少”米嘉问。
“这边环境很好,我们再塘边养猪,猪屎用来肥塘养鱼,可以节省很多处理费用。按照这边的面积,养五六万头应该没问题。”战兰说。
“我还以为这么大面积,能够养十几二十万头呢。”米嘉说。
“我们那边的二十万头养猪场你又不是没看过,面积比这里大多了。那是建了好多年才有这样的规模。”战兰说。
“养猪
第三一零章 小河两岸
今年非洲猪瘟闹得很厉害,明年可想而知猪肉缺口有多大。只要建了养猪场,把生猪养出来,绝对不愁卖。
正好趁这个机会,把大桥村建成商品猪得生产基地,以此来支撑龙津得经济。
要建成商品猪基地,除了自己的消耗,起码也要年产一百万头以上的生猪。
不算牛头山养猪场的话,原本龙津就有十几万头左右的生猪产量,堪堪足够龙津自身的消耗。
再加上牛头山养猪场的二十万头,还有八十万头得空缺呢。山塘这边养个十万头,还有七十万头。
接下来又看了好几个点,战兰一看就摇头。条件不够,养不了猪,勉强养也就是千把两千头,更多会亏本。
“两千头也好啊,一年能赚十万八万的不错了。我们村穷人多着呢。”米大力说。
“那可以啊,你去问问村里谁感兴趣的,包下来养猪。我们贷款给他。”米嘉说。
“没有技术,不敢啊。”米大力说。
“很简单的,我卖给他们小猪和饲料,还有技术员,只要按时喂饲料就能养大。”战兰说。
“那好啊,我去问问有谁感兴趣。”米大力说,“我听人家说,养猪最大的开支就是饲料,饲料要是能自己解决才能赚钱。要是从外面买现成的饲料,方便是方便了,赚不了多少钱。”
“不是这么算的,你要自己种饲料,人力物力都划不来。从外面买玉米豆粕然后自己配就好了。你自己种玉米来喂猪根本不划算。”战兰说。
“不是用玉米,就是用那些菜叶子,地瓜干之类。我们是农村,总有很多卖不掉的菜。”米大力说。
“猪的生长是有周期的,每一个周期需要多少营养都是确定的。用玉米豆粕可以算出来热量蛋白质,你用地瓜菜叶子怎么算没法子算。”战兰说。
“我看那些野猪在山上什么都吃,也长得挺好。”米大力说。
“野猪长多慢,我们这些要四个月出栏。”战兰说。
“慢一点出栏也无所谓,只要成本低就能赚钱。”米大力说。
“这样啊,那就不要养普通的商品猪了,弄点野猪来配种,你们养混血野猪吧,慢慢养,抗病能力强,成本低,味道好,当特种肉卖,价格更好。”战兰说。
“对对,养野猪,还可以卖给那些游客,作为我们龙津特色。”米大力说。
后面又看了几个点,还是不合适,最大的也建不了万头养猪场。但战兰还是标定了范围,做好规划,要是有村民感兴趣,可以开发来建小养猪场。
“还有没有我记得快要到小坑村了吧”米嘉说。
“还有最后一个点。”米大力说,“在我们和小坑村之间。”
这个点在深山里头,有一条小路进去,要走好几公里。这条小路已经完全被青草淹没了,要不是米大力指路,根本看不出来。
走了好久,地势忽然开阔,一条小河从山里蜿蜒流出,水量不小。两岸全都是向阳的坡地,位置很大,坡度很缓。可惜就土地贫瘠,草都长不长。
“这个地方不错。”战兰看到眼睛都亮了,指着小河说,“这条河两边,我全都租下来!”
“不行。”米大力说,“这条河是我们和小坑村的分界,河南边是我们村,北边是小坑村。”
“以前这里是做什么的”米嘉问。
“以前不知道啊,一直都没人租过。这条小溪没什么鱼,附近也没有树林,连蘑菇都不长。”米大力说。
“那怎么会有这么一条路”米嘉说。
“啊”米大力摇了摇头,“这么一说好像是很奇怪啊,为什么会有一条路进来呢。”
能够走车的路,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开的。米嘉下车仔细观察,路上的草虽然不长,但显然是一代一代都长在这里的。
路是用碎石头铺得,这些石头边角都已经风华了,显然年纪不小。沿着路一直走进去,到了小河上游,米嘉发现这里的坡地上似乎有什么。
走过去一看,是一些破碎的泥砖,看起来也是很老了,至少有几十年历史。
这些泥砖用的是普通的粘土,烧硬以后叠起来。因为温度不够,所以很容易碎。
很久以前,泥砖是村里很普遍的建筑材料,因为简单易得,价格便宜。随便找个泥瓦匠,少个窑就行。
这种建筑材料很透气,然而不保暖,很容易碎,穷人采用。解放后大家能买得起砖头了,就很少用泥砖盖房子。
剩下的一些泥砖房子,要么是放农具的,要么是养猪养鸡,或者用来做仓库,总之不用来住人。
“这里原来有房子。”米嘉说。
“还不少。”米大力到处看,很多地方都有碎泥砖。
“原来这里是村落吗”战兰问。
“没听说啊,这是山里,没地方耕田,养鱼又养不了,谁会住这里。”米大力说。
“也许是米山先祖。”米嘉说。
“啊米山先祖”米大力问。
“他攻破县城之后不是带着人跑进山里了吗,也许就是跑到这里来。”米嘉说。
“很有可能啊!”米大力说。
这便是深山,没有本地人带着绝对找不到。米山他们又带着粮食,可以专心躲藏。等避过了风头,再回家生活。
因为是临时住所,这边又没有条件,只能盖泥砖房,等风头过了,扔下房子回家住,这里的泥砖房就垮了。
“我们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留下来的痕迹。”米嘉说。
一车人到
第三一一章 小坑村
“越久越好。”米嘉说。
可惜现在法律不支持,最长也只能租20年。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意思就是属于全体村民,不能买卖。
理论上来说,只有村民才能在村里拥有宅基地,非本村村民是不行的。
要是米嘉的父亲过身,那栋围屋没法子留给米嘉,因为米嘉不是大桥村的村民。
围屋如此,养猪场也一样,要不然米嘉干脆把地买下来,更加稳定没后患。可是不行,只能租不能买。
以前有一种99年租约的,后来也被推翻了,租期不能这么长。再后来有五十年的,还是不行。三十年也不行,最长只能二十年。
说是二十年后能续租,可那时候村委会都换好几茬了,谁知道租金会涨成什么样。
很多村子就是这样,改革开放初期把土地租了出去,过了二十年,村民都觉得租金太低了,于是猛涨。
可是生意不好做,人家的成本很高,租金又涨了一截,没法子干下去,只能退租,结果闹出很多纠纷。
“最长只能租20年呢,要是你租20年的话,我可以给你八千块一年。”陈玉起说。
“你这也太贵了。”米大力说,“那边什么都没有。”
“有水啊,要按照水田来租。”陈玉起说。
“有水你还的有田才行,那边地这么贫瘠,根本什么都种不了,没人要的。”米大力说。
“改造一下还是很好用的嘛。”陈玉起说。
“改造不花钱啊。”米大力说。
“哎,这不是米老板吗!”有个头发花白的村民闯进来,“我是钟大盛的父亲。”
钟大盛是米嘉公司的电工,原来在刘东那边干活。刘东倒了以后公司落到米嘉手里,他就一起跟着过来了。
现在钟大盛也还在米嘉的公司里,做后勤经理,管着全公司的电工维修等等。
以后还要负责重建区的电路检修,责任重大,工资当然也高,一个月拿几万块钱,年底还有奖金。
“哦,是钟叔啊。”米嘉说。
“米老板来小坑村是做什么”钟叔问。
“我来包一块地,打算养猪。”米嘉说。
“哎陈主任,米老板来包地,那是大好事,得给人家算便宜一点。大桥村是从小坑村分出去的,其实都是一家人。”钟叔说。
“我也很为难啊,要是太便宜,村民们不答应,我签了也没用。”陈玉起说。
“你是不是傻,米老板是什么人,不但是我们自己人,还是大老板。在这里赚那么一点租金有什么意思,当然是一起去城里给米老板打工才赚得多。你看我儿子,一个月好几万工资,不比你这里斤斤计较几千块钱租金来的多。”钟叔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