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唐之绝版马官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东风暗刻

    随即想到今天将是自己到长安后,同英国公李士的第一次见面,总该想些什么措辞。

    高峻自问,此次出兵讨伐高丽,前任兵部尚书带兵、而自己年纪轻轻却留在家里总有些不仗义,一会彼此见面时一定要客气一些。

    不过,总算自己的姿态摆得够端正,凡是与英国公有关的话,自己出口时都极为谨慎,尽量不去干扰他,军需供应之事做的也算圆满。

    一会儿见面时,卸职兵部尚书可能会有些尴尬,因为大军班师在即,而英国公的职位还没有确定下来。

    不过他相信谢金莲听到的传言总有不实之处,早朝时皇帝并未说将尚书左仆射之职补实一事。那么他猜测,也许这个极需威望与经验的职位,八成是给李士留着的。

    一至未时,有一骑快马由东方的官道上飞驰而至,通报说英国公的人马已至。

    很快,远处烟尘滚滚,先是一层层的旗帜冒头,随后大队人马出现了

    乐队开始鼓吹,人们欢呼。

    皇帝也没病,太子也没事。

    只是李士偷偷地、先期派入城来的信兵,给皇帝送来一个消息颉利部首领思摩,因为身中箭毒不治,在行至营州时已然故世了。

    这是大唐此次出讨损失的身份最高的将领,而且还不算本部的,这件事带来的巨大变故,一时间连皇帝都想不细致。

    思摩的出征,说起来象征的意义更浓一些,他代表着关内道北部、大范围内游牧部落的归化、以及同仇敌忾的大好局面。

    但就是这么个意外事件,令本来充满喜气的班师减色不少。

    李士没有送明信、而是先私下报至内宫,说明他也感到后怕了。因为他在密信中说,思摩所带的三千骑兵从过了营州后便不大安稳骂骂咧咧的还算好的。

    李士的这种担心,自过了幽州后就更是一日甚过一日,因为过了幽州,他的四万大军已经全部散入了原属各折冲军府了,他的身边只带着本部的三千马、步兵。

    而思摩的人也有三千,清一色的骑兵。

    他们带着焚化的大首领思摩骨灰、从营州起便打起了层层的白幡,说要到长安来见他们的公主思晴。

    皇帝想,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可能还会有更过激的行为。

    皇帝与太子李治说:不出东郊迎军了,李士惹下这么大的娄子,有什么脸让皇帝亲迎

    另外,散朝时定下的事,几乎全部的高级官员都要去城外,高峻也一定会去,他突闻此事后是个什么反应

    皇帝对李治说,要是按着英国公所说的、那些颉利骑兵的波动情绪,高峻最好当着迎军官员和百姓们的面、将李士暴揍一顿才行,这样才能给那些颉利部骑兵降火。

    高峻举荐了李士的干外甥李继,让他到西州出任司马,李士却没有照顾好高峻的舅子,他挨这顿打说不定就是平息众怒最好的法子。

    但如果皇帝、太子也在场的话,高峻未必下得去手。

    李治暗乐,心说父亲这是拿准了主意要给高峻创造条件。但长安各界都在场,兵部尚书将出征大军的主帅暴打一顿又极为不妥,那样会让不明真相的人怎么想

    李士可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当众挨了打,皇帝要怎么表态李治看皇帝优哉游哉的样子,好像胸有成竹。

    可不这么做的话,颉利部三千人如何甘心离去

    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而且,以高峻的脾气,到底是动手的面大、还是不动手的面大李治也想不明白。

    皇帝看着李治,“朕知道你在想什么。”

    李治脸一红,“父皇,难道是儿臣将事想简单了”

    春明门外,当高峻看到颉利部人马随在主队的后边,挑着层层的白幡,而李士上前来、表现出极度难言的尴尬时,高峻就已经意识到了什么。

    再换其他任何一位颉利部将领的阵亡,也不会有这个阵势

    颉利部马队前方的正中央,主将的大旗之下没有那个令他熟悉的身影,高峻的心再度一紧,喉头有些哽涩。

    数月前在长安北郊,思摩率队离去时还是生龙活虎,想不到此时已是阴阳两隔。

    没有人发话,但太乐署的乐队已经停止了演奏,欢迎的人群中出现骚动,却很安静。思晴在身边扔晃了两下,脸色煞白。

    高峻回身往奴必亚的方向看了一眼,她跑了过来。

    当李士艰难地说出这个消息时,站在高峻身边的思晴一下子昏了过去,被奴必亚适时扶住了。

    英国公十分过意不去,站在那里没有动。

    他身边年轻的亲卫们面色紧张地、盯着兵部尚书高大人铁青的脸,他们都知道新任兵部尚书与颉利部首领思摩的关系。而他身边的女子一定就是思摩的亲妹妹。

    这些人不知道,万一有什么意外,他们要不要保护国公。

    高峻面色铁青,挺身冲着英国公拱手道,“国公辛苦,”他不知再说什么了,他真不该出现在今天的场合。

    李士也拱手道,“高大人,李某奉皇命出师,虽肝脑涂地不敢言苦但将员阵损一千有二,更有颉利部思摩将军以身殉国,更是令人痛心”

    高峻道,“国公,战绩已经不错了不过现在不是说这些的时候,陛下本欲亲至,但龙体欠安,高某只算前站。后边有赵国公、江夏王爷在,国公应去速见过。”

    说罢闪在一旁。

    话音方住,在一名内谒者的引领下,一支仪仗队拥着赵国公长孙无忌、江夏郡王李道宗到达,陪同的是内侍省通直散骑常侍褚大人。

    他们是奉皇帝的诏命,持节来迎候英国公的正副使。

    高峻扶住了思晴,让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肩上,手在她腰里扶住了、不让她瘫软下去。

    他担心的是,万一思晴此时醒过来一哭出声,后边颉利部的三千人马难免会有骚动,甚至可能会有人冲过来。

    英国公多次出征,深知班师的礼仪,但他仍然依照着内谒者的教导行礼,司仪官唱赞,奏乐。




第1073章 一月之期
    皇帝道,“倒是贴切,不过朕看英国公的才能更重于军旅、行武,用在兵部倒是极妥贴的,就回兵部任个侍郎吧,侍郎崔元礼另作他任。”

    连太子李治听了都有一惊,英国公从原兵部尚书的任上出征高丽回来,降为了兵部侍郎,顶了原侍郎崔元礼的位置,从正三品的职事降至了正四品下阶。而且这还是高峻说了好话。

    “兵部尚书依朕看,还得是高峻兼任为好。”

    众人听出来皇帝刚说的是“兼”任,赵国公问,“那陛下是想将尚书左仆射之职委于高峻了以微臣看来,妥当。”

    江夏郡王李道宗也出班道,“微臣看,也妥当。”

    褚遂良道,“微臣看,也妥当。高大人行事不拘泥死法,灵动跳跃,但往往能出奇制胜、殊途而同归,正可开六部之风。”

    但是皇帝说,“不,尚书左仆射之职,朕不想再设了”

    满堂皆惊

    不设尚书左仆射一职了,那高峻要做什么才兼得起兵部尚书之职官场上一提到“兼”字,向来是任高、兼低,这是肯定的,刚才还夸呢

    高峻脸上没有表情,但也想到了这一层,此时皇帝问道,“高峻,你可知为什么吗”

    “房大人任尚书左仆射十几年,彪炳当世,无人出其右。陛下此举,乃是为了牢记房大人的功勋。”

    皇帝点头,虽然没想过这一层,也有点意外,但是很满意他这样的回答,于是嘬着嘴道,“尚书令之职,自朕早年任过之后,已经空置多年了。不过褚大人提醒了朕,尚书左仆射、右仆射各只管三部,如何能开六部之风高峻,你就给朕出任尚书令,赐辅国大将军。”

    尚书左、右仆射与太子少师是一个层次,是从二品,高峻若升任此职,则只升上去一阶,但皇帝将此职空置了。

    而尚书令因为总管六部,是响当当的正二品,而且在现有的正二品职位序列中是唯一的,再没有什么官职是正二品了。

    本朝实行群相制,宰相是授予重要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长官被认为是宰相。

    自隋代以来,尚书省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部门,因为省内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均是维持政权运作的头等重权衙门。

    尚书令,管的就是这六部。

    因为以前尚书令曾由现在的皇帝出任,所以自贞观皇帝登基之后,尚书令之职一直空缺,以示对皇帝的尊崇。

    因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一直是两个,即左右仆射,同时以左为大,因而房玄龄以从二品尚书左仆射的职位,一直居于宰相之首。

    后来,也有其他省的长官加入了相列,尚书右仆射也有了宰相之荣,但都高不过房玄龄。中书令虽属第二位的宰相,但品阶只是个正三品,与六部尚书是同样品级。

    这么看来,在真正手握实权的高官当中,尚书令高峻,以无可比拟的正二品位置高居首位。

    这样的人事变动不亚于一场飓风,从龙座上直接刮了下来连长孙无忌都感到了震撼因为高峻出任兵部尚书也才不过半年的光景。

    人们忘了对皇帝的决定作出礼节性的恭维,就连高峻一时也没想好说什么,他都感到了惊讶,更别说其他人了。

    因为再往上的从一品已经几乎没什么人敢想了,那是专属于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三个职位的,但这三个职位已经空置的更久了。当然从一品也属于郡王爵但那只是爵位,而不是实职。

    皇帝道,“朕与英国公都老啦,或许缺的不是持重稳当,但说到不拘泥、灵动则谈不上啊。朕认为兵事宜慎,不可轻动,正该由英国公回兵部辅助。谈到朝气蓬勃、开六部之风,朕认为高峻最合适。”

    至此太子才知道,自己想的是真简单了。

    他知道皇帝在今天之前还做着打算、由高峻出任尚书左仆射之职,而兵部尚书腾出来的空缺,也没有定下来由谁出任。

    但陛下的主意这么快就变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他打算抓个只有两人在一起的恰当时机,好好地请教一下。

    接着,皇帝突然又搬出来另一件事:他想放一批宫人出宫。

    太子暗道,还说不灵动,还要怎么灵动先一时还研究尚书令人选这样的大事,然后就端上来这些婆婆妈妈的事。

    像是回答太子心头的疑问,皇帝道,一家一户虽小,但遍布于四海,王者之责,便是取象于天道以顺应天时。上天有星宿陈列、各循其位,下边有三教九流以司其业啊

    他说,这样的道理本来很简单,但末隋却不知检省,奢淫而搜求无度以致有亡国之危。自朕嗣膺大宝,常常巡顾宫廷,那些宫人过于的多了

    “朕不忍那些正当韶华的女子幽闭的时间太久,她们远离亲族,恐怕会时时幽怨,还是令她们各归亲戚、任其婚娶罢”

    于是,命中书省拟诏,速速颁行。

    太子心头一颤,不知皇帝乍提此事,是不是对太子别宫有了什么发现。

    但皇帝话风一转,又道,“中书省文犊之功不可轻视,褚遂良,你就到中书省,出任中书令。”

    转眼间,皇帝说着说着宫女的事,又任命了一位宰相。

    褚遂良由从三品到了正三品,连忙谢恩。而高峻愣愣的,这才想起自己一直不知道谢恩,但此时再站出来已经有些晚了。

    他在想,陛下这样云遮雾罩地、东一锒头西一杠子,看似没有规律可循,其实都在讲一件事规矩。

    那么,自己初登首相之位要如何行事联想到方才摔英国公那一跤,高峻的脸上微微有些发红,不由想起柳玉如的一句话,“你性子太直,不懂得隐忍”

    正在胡思乱想,冷不丁皇帝问,“那么高爱卿,颉利部大首领思摩阵亡一事你如何考虑”

    “回陛下,微臣万分痛心,两天两夜没能合眼”

    李士勣暗道,怪不得满眼的血丝。听高峻再道,“思摩是微臣的妻兄,性情豪爽、胸怀宽广,远非小肚鸡肠的人可以掂量微臣伤他兄弟思拿在先,他嫁妹予微臣在后,只此一件事,便令微臣感念不忘他对陛下实心拥戴,不然也就不会自请去高丽前线了”

    “嗯,这是实情。思摩故世,北方折柱,朕也很痛心如何封赏他谁来接替他不可不慎啊不知高爱卿有什么想法”

    高峻想了想,回道,“陛下,因微臣与思摩的关系正该回避此议,不好妄谈。不过微臣有个建议:方才诏命放出宫的三千名适龄宫人,是否可以赐予随思摩出征的三千骑兵”

    刚刚决定放出的三千宫人都是二十四、五岁、容貌娇好的女子,想来也个个懂事,未婚,但年龄都不算小了。

    她们的身份与经历自然使眼界高过一般乡下女子,婚事很可能高不成、低不就,万一官配的话还指不定嫁个什么人。

    但是有皇诏赐婚就不同了,随颉利部首领思摩出征的三千骑兵,可都是千挑万选的青壮勇士,而



第1074章 父子对话
    等从上边下来,李治毕恭毕敬对皇帝道,“父皇,儿臣有诸多的事不大参详得透,务求父皇指点”

    皇帝道,“嗯,朕想即刻回翠微宫去了,不过你可以问一件事。”

    “父皇,那儿臣便问思摩这件事。父皇为何临时决定不去春明门迎军本来定下由高峻出任尚书左仆射,因何改任尚书令还有,今天临上朝前,父皇因何示意儿臣不急着出去,是猜到英国公有那一跤儿臣本以为,高峻升任了,那么兵部尚书之位总该空出来的,父皇多半会委于英国公,但是”

    “嗯,你问了这么多,却都是因思摩一件事所起。”皇帝道。

    他们父子一前一后回太极宫,此时只有两人,皇帝低声抱怨了一句,说此宫宫舍老旧、低潮,他住在这里越发的不习惯了,还是翠微宫好。

    李治急于想知道问题的da an,竟然没有回应他这句话。

    皇帝一笑,一边慢慢走,一边对儿子说道,“朕老了再不复当年金戈铁马的精力,魏征、秦叔宝、马周、高士廉、岑文本、房玄龄哪一个不是当世人杰可他们都不在了朕总有一天也会不在,总会把这么大一片江山交在你手上,”

    “父皇,你春秋鼎盛”

    “因而朕更要抓紧时间,给你做下个令人放心的人事局面。”

    “而且翠微宫东面的子午谷行苑马上竣工,儿臣看那里还不错,”
1...284285286287288...45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