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记事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木嬴
周管事的功劳,东乡侯在替苏锦请功的时候一并写在了奏折里。
信差快马八百里加急快马加鞭把信送回京。
皇上还以为边关出了什么大事,一看是他女儿平安到达边关了,顿时松了一口气。
东乡侯没在信里提谢景宸半句,哪怕送信的人是心腹,谁也不能保证这信就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中了。
东乡侯没提谢景宸,却替了那个搜苏锦身,把苏锦扔在粮草马车上导致她动胎气的人……
皇上看信后,是勃然大怒。
要不是知道东乡侯疼苏锦,欺负苏锦的没好下场,不然皇上都要点名东乡侯活捉信中人,吊他个三天三夜。
信上之人就是谢景宸的事迟早瞒不住,他这一顿骂是铁定少不了了。
皇上来回看信,福公公给皇上找了个空折子,道,“公主在去边关的路上都立了不少功劳了,如今人在边关,立功的机会就更多了,往后请功的折子肯定不少。”
“皇上把想赏赐公主的东西都写下来,等公主回来一并赏给她。”
这个提议,皇上欣然接受了。
但女儿在边关,还动了胎气,皇上担心啊。
边关那地方风大,要什么没什么,辛辛苦苦才去的,他也不好让她现在就回来。
边关苦,但也不能苦了他女儿和外孙儿。
然后——
皇上送了个御厨来边关给苏锦做御膳吃。
这个御厨还不是别人。
正是当初苏锦想要没给的李御厨。
李御厨做的海棠糕是云妃最爱吃的糕点。
云妃不在了,但朝华宫还在。
皇上偶尔也尝几块。
这要是别人,皇上决计不会放李御厨出宫的,更别提去边关那么远了。
他要让女儿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这个父皇对她的关心。
他怎么也不能做的比东乡侯差!
之前苏锦离京,为了她安全,她偷偷去边关的消息一直瞒着。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就瞒不住了。
不过皇上也不担心,他派那么多人去找女儿都没有找到,不信刺客能找到。
尤其南梁敬王教了苏锦易容术。
虽然苏锦的易容术是用来查案的,但她去边关的一路肯定也易容了。
易容过后,要那么容易分辨,易容术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本来苏锦离京,大家只是私下议论,皇上一派御厨去边关,大家就正大光明的议论了。
真的没有皇上这么宠爱女儿的爹了。
女儿去边关,不训斥她,还怕她吃不好,派御厨去给她做吃的……
皇上是要让天下的女儿都羡慕死公主吗
就在大家羡慕苏锦的时候,李御厨正在赶去边关的路上。
马车一路狂奔,颠簸的他五脏六腑都差点颠倒了位置。
半个月后,马车在军营前停下。
李御厨从马车内下来,那是天旋地转,吐的昏天黑地。
&nbs
第九百六十八章 赔偿
边关的日子清苦,但也充实,只要你不想歇息,能忙的你脚不沾地。
和在镇北王府待的无聊调制药膏打发时间全然不同。
虽然累了点,但苏锦觉得累的很值得。
边关打仗,有时候一打三四天,大半夜的还在攻城,军中突然传来的号角把人从睡梦中惊喜,有时候又一歇五六日。
苏锦虽然身处边关,除了来的那天被俘虏,其他时候她只能从将士们身上看到战争,她没上过城楼,没再见过两军厮杀的惨烈,上到东乡侯和老王爷他们,下到杏儿和雪兰,都不许她做任何涉险的事。
东乡侯也不让苏锦太忙,怕她累着动胎气,不过军医每天都给她请个平安脉。
军医说没事,东乡侯也就由着她了。
再说同州府,之前苏锦绕道从同州府乘船,无意间发现粮草被烧的阴谋,到了禹州后,赶紧托林大少爷给朝廷送信。
崇老国公要去同州府查粮草一事,皇上没同意。
南安王管着军器监,脱不开身,便交给了定国公府大老爷。
定国公府大老爷去办这事,崇老国公是放心的,他是信得过的人。
可这一次粮草被烧,事情做的也算是滴水不漏了,谁也不知道齐王和崇国公是不是就在同州。
定国公府大老爷去,崇老国公不放心。
崇老国公执拗,皇上也只能依着他了。
京都还有三万兵马,皇上让崇老国公带一万去同州,崇老国公也没同意。
崇老国公只带了三百兵丁,绕道去调了三千兵马,然后才去同州。
到了同州,崇老国公就头疼了。
同州府为了运送粮草,征用了十几艘民船,一把火烧了个干净,那些商家要官府赔钱。
天天来衙门闹,同州府大门紧闭,钱知府根本就不敢露面。
崇老国公一到同州府,别说查粮草被烧一案了,直接被那些跪在地上的商民给堵住了去路。
那些折损了船只的商人求崇老国公体恤他们做生意不容易,赔他们损失的船。
于情于理,朝廷都该赔他们,但一艘船价值不菲,国库空虚,边关又正在打仗,赔钱的是朝廷,他崇老国公说了也不算啊。
当众许诺,到时候朝廷迟迟没法拨钱下来,这是他失信于人。
崇老国公先进了同州府衙,钱知府已经被吵的病倒了,至于这是真病还是假病就不得而知了。
知道崇老国公来,钱知府从病榻上挣扎起身道,“粮草被烧,老国公爷怎么来我们同州府了”
崇老国公看着他,道,“那些商民的事,钱知府打算怎么办”
钱知府头疼道,“粮草被烧,皇上正在气头上,这时候我上奏说那些船被烧毁,大家要赔偿,无疑是雪上添霜……。”
“我也正为此事头疼,急的都病倒了,也没想出两全其美的法子来。”
如果不是知道被烧毁的不是粮草,崇老国公当真要被钱知府的急皇上之所急感动了。
等钱知府再问崇老国公来同州府所为何事的时候,崇老国公道,“粮草被烧,边关又催着要粮草,我来同州府再调一拨粮草去边关。”
钱知府愣了下,赶紧说同州府已经没有粮草了。
崇老国公也没说什么,只说先去同州府粮仓看看还有多少存粮,再决定调多少去边关。
钱知府要陪同,崇老国公没让。
崇老国公是想打钱知府一个措手不及,可真到粮库一看,粮库里有存粮,但并不多,更达不到被烧毁的数目。
朝廷从各州府调粮草,也不可能不给人留一点儿,万一遇到点天灾**,等朝廷拨粮草来救济,黄花菜都凉了。
虽然知道同州府有问题,但捉奸捉双,捉贼拿脏,没有确凿证据,崇老国公也奈何不了钱知府。
他也相信那么多粮草从同州府运出去,不可能没人知
道。
崇老国公暂且在同州府住下,以待查证。
崇老国公在同州府待一天,钱知府就寝食难安一天,还得让人小心伺候着,不敢怠慢。
为了让崇老国公早点离开,钱知府暗中煽动那些商人,让他们堵在崇老国公下榻之处,跪求崇老国公让朝堂赔他们的船。
这是件棘手的事,没人愿意管,尤其对崇老国公来说,这不是他分内的事。
可闹的再凶,崇老国公也没走,还真把那些商人给摆平了。
让朝堂现在赔他们船那是不可能的,给他们欠条,那些商人也不敢收,尤其现在局势动荡,谁能保证朝堂就不会被推翻
一旦换了个朝廷,这欠条的账找谁收去
&nbs
第九百七十章 缺粮
这一日,苏锦和秦菡儿她们在军医处帮忙调制金疮药。
在战场,没有比金疮药消耗更大的药了,多少都用得掉。
这还多亏了苏锦的药方改良过,用的药材分量少一些,效果还更强。
就这一张方子就给朝廷不知道节省了多少钱,救了多少人命。
有些乏了,也到了吃午饭的时辰,苏锦就和秦菡儿回营帐。
从军医处离开,看到那些将士们蹲在营帐外吃馒头,碗里是稀饭。
苏锦看了一眼,眉头拧紧了几分。
稀饭比前几日淡了不少,都开清可见底了。
“朝廷的粮草还没有送来吗”苏锦问道。
杏儿摇头,“还没呢,侯爷已经连送了三封奏折去催了。”
幸亏他们带了银票在身上,还坑了周四姑爷和孙知府两万两,买了粮食来,不然这会儿将士们都饿的没法训练了。
苏锦迈步去了军中大帐,东乡侯在问粮草还能管几天。
负责伙房的将军道,“勉强还能撑四五天。”
东乡侯眉头拧的紧紧的。
朝廷往边关送了多少粮食,心底有数,这么久还不送粮草来,是让他们靠喝西北风打仗吗
粮草未到,兵马先行。
没有充足的粮草,这战怎么打!
南梁这几日也没有攻城,看来是知道军中粮草不足,等将士们断了米粮,兵困马乏之际攻城,事半功倍。
东乡侯派南安郡王和北宁侯世子去催粮草。
两人带了七八个官兵,星夜兼程赶路。
两人前脚往京都方向走,后脚周老爷和魏老爷带着粮草从另外一条道上过来。
南安郡王和北宁侯世子赶了两天的路,和朝廷运粮队碰上了。
遥遥相望。
运送粮草去边关的必经之路上的一座桥被人给毁了。
运粮队过不去。
修桥和绕道花的时间一样,只能选择修桥了。
而且还不只是遇到断桥,之前路被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挡住,又耽搁了好几天。
只是挡住去路,没有烧毁粮草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北宁侯世子看着南安郡王道,“为什么只挡住运粮队,而不是直接烧毁粮草”
问他
他问谁啊。
南安郡王看着那些粮草道,“可能在他们眼里,这批粮草是他们的吧。”
“边关顶不了几天了,就算我大齐将士骁勇善战,也扛不住饿。”
南安郡王见不得齐王和崇国公这种暗搓搓的手段。
要么就直接不顾太后的死活谋反,要么就直接隐姓埋名苟延残喘。
这种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背后捣鬼的做法实在令人唾弃,虽然没有明着举旗谋反,却是里通外敌了!
南梁,敌营。
南梁将军们心情颇好。
大齐军营已经开始在镇子上买米了,足见军营没粮食了。
他们这些训练强度大的将士,一顿饭至少三四个大馒头的饭量,一天不吃,就能饿的腿脚发软。
两军交战,敌我军营里都会有细作,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只是接触不到重要机密而已。
这么绝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必须要一举攻城,拿下大齐一座城池!
“让将士们给我吃饱,随时准备攻城!”
南梁的伙房炊烟直冲云霄。
南梁将士们也士气高涨。
这边大齐士气就没那么足了
。
东乡侯更是火气大的厉害。
他们在边关卯足了劲打仗,结果一堆拖后腿的,也是他大意了,只顾着边关,照应不到粮草。
这才打仗没多久,粮草就这般困难了,往后只会更难。
也是,齐王有心谋反,崇国公又把持朝政三年之久,崇老国公出事后,他能那么迅速的继承爵位,排除异己,把朝堂牢牢的掌握在手中,手段岂是一般
当初他带着飞虎军往边关运粮就该察觉了。
那些粮草若不是给齐王谋逆准备的,为何欺瞒朝廷说没有粮草了,而是要朝廷派钱派米赈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