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镇海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中华田园牛
“还能怎么了,肯定是还没有吃饱。”
另一边的李贞小脸微微泛红的说道,接着手就开始不老实起来。
都老夫老妻,刘晋的尿性,她们两个也太懂了。
尽管从来不出去拈花惹草,也是始终只有她们两个,但是在家里面,各种各样的花样都玩得出来。
“我在想我已经多久没有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这天天大早上的起来上早朝,忙着国家大事,有点累。”
刘晋抱紧了身边的两个大美人,将自己闷闷不乐的原因说了出来。
“相公,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这位置越高啊,人就越累。”
徐婉儿一听,顿时就笑了笑说道。
她太清楚刘晋了,很懒,特别是早上需要上早朝的时候,刘晋每次都是需要在她们的再三催促下才能够起来。
这是一个对上早朝没有任何兴趣的人,却偏偏又位高权重。
“我知道,但是这天天早起,天都还没有亮就起来赶着去上早朝,夏天的时候还还好受一点,到了冬天的时候,实在是太难起床了。”
“还有这一年到尾,都没有几天休息的日子。”
刘晋撇撇嘴说道:“我想向陛下这边谏言,将现在的早朝制度改一改,将早朝改到辰时,同时再制定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比如每工作五天就可以休息两天,另外每年还要有十天半个月的假期。”
“我都好久没有陪你们两个出去玩一玩了。”
“相公,这个好~”
正在忙碌不停的李贞从被窝里面钻出来表示支持。
“这个建议倒是很不错,但是陛下和其他大臣肯定不会同意的,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朝的制度可是从古延续下来的。”
旁边的徐婉儿双脸泛红,因为刘晋的手又不老实了。
“不试试怎么知道大家会不会支持。”
刘晋看了看自己身边的美人,一个翻身,立即变成了勇猛的骑士,开始在战场上冲刺起来。
第二天早朝结束之后,弘治皇帝照旧留下了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张懋等重要大臣到尚书房内开小会议。
“陛下,波斯帝国皇帝伊斯玛依派遣使团抵达我们大明,他们这一次来我们大明是希望能够从我们大明手中购买一些火器。”
礼部尚书傅瀚向弘治皇帝汇报起大明的外交工作来。
大明和波斯的关系还算不错,因为今年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波斯帝国也是给大明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没有波斯帝国的帮助,杨云的二十万大军在奥斯曼帝国这边是很难百战百胜的,最起码的一个,粮草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明和奥斯曼帝国是签署了停战协议,但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却是始终势同水火,现在依然在打的不可开交。
奥斯曼帝国实力强大,即便是在和大明的战争当中损失惨重,同时又要和欧洲人开战,但依然压制波斯帝国打。
波斯帝国这边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大明,想要求购大明的火器。
“诸位爱卿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弘治皇帝想了想将这个绣球抛给了众大臣。
“陛下,火器乃是我大明镇国神器,我大明天军能够横扫四方,所依靠的就是我大明强大的火器,断然不能将火器出售给波斯人。”
张懋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在他看来,火器这东西可是大明的宝贝,是明军致胜的法宝,怎么可以对外出售。
“臣以为张公所言甚是~”
刘健也是站出来表态。
其他的大臣也是跟着纷纷点头,国之神器,绝对不可以对外出售。
“陛下,臣以为,其实也是可以出售一些火器给波斯人的。”
然而,刘晋却是有不同的意见。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纷纷露出来诧异的神情,齐刷刷的看向刘晋。
“刘晋,说说你的理由~”
弘治皇帝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连忙问道。
“陛下,火器其实并不单单我们大明有,奥斯曼帝国有、波斯帝国有、欧洲人也有,只是我们大明的火器比所有国家的火器都要更先进,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精度高、射速快~”
“波斯人向我们大明求购火器,也是看到了我们大明火器强大的威力,所以才来求购我们大明的火器。”
“臣以为向波斯出售一些火器对我们大明是有利,首先来说,奥斯曼帝国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同时两线作战都可以压制欧洲人和波斯人打,足见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实力。”
“我们大明这一次狠狠的教训了奥斯曼帝国,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的,等他们实力恢复、强大起来,也必然会再次向我们大明开战。”
“如果我们能够支持波斯人,让波斯人牵制奥斯曼帝国,甚至于削弱奥斯曼帝国,那我们大明南云省的安全就多了一层保障。”
“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可是世仇,彼此之间的仇怨非常深,帮助波斯帝国就可以起到压制奥斯曼帝国的作用。”
“第二个理由就是对外军售,对我们大明的武器制造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大明的武器制造一直以来主要是向军方提供武器装备,以军方的需求为主,虽然日子过的还可以,但是和现在兴起的纺织业、海洋贸易业相比就差远了。”
“发展的速度也更慢,而先进武器的研究是需要大量投资的,仅仅只是靠陛下内帑的拨款,这显然有点不够,也会形成依赖。”
“如果能够对外出售一些武器的话,这对外出售的武器价格肯定是要卖高价的,其中的利润就非常的丰厚,可以促进我们大明武器制造的发展。”
“让我们拥有更强大的武器制造、研发的能力,从而制造出更先进、更强大的武器出来,也可以给我们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第三理由就是可以节省我们军队的开支,现在我们大明的军队是义务兵役制度,全部脱离生产,每一年的军费开支非常庞大,单单是去年,我大明的军费开支就高达两千万两白银。”
“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全部都是需要靠陛下的内帑来支持,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在庞大的军费开支当中,武器的更新换代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旧式的武器装备更换下来放在仓库之中就是一堆废铁。”
“如果能够将这些淘汰换掉的武器装备卖出去,不仅仅可以大赚一笔,也还可以加快我们大明军队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
“以前的时候,因为军费不足的缘故,军备废弛,武器装备的更新很难实现,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纵然是现在军费充足,但长久以往,依然会慢慢的导致军备废弛的问题出现。”
刘晋想了想也是缓缓的开口说道。
开玩笑,军火武器买卖可是三大最暴利的买卖,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没看到后世的白头鹰是全球最大的军火武器商?
全球世界到处打架,拥有最强大的武力,也拥有最强大的武器制造能力、研发能力,也是全球最大的军火武器商,一战的时候,靠着两边卖武器都不知道赚了多少钱,硬生生的将约翰牛和高卢鸡几百年殖民积累的财富都给吸得干干净净。
可想而知这军火买卖是何等的暴利。
现在奥斯曼帝国和周围的国家都在开战,大明不趁着这个机会狠狠的捞上一笔,那就太傻了。
不仅仅波斯帝国这边可以卖,奥斯曼帝国也可以卖,欧洲人也同样可以卖,只要有银子,都可以卖给你。
至于说担心他们这些国家卖了武器之后会不会对大明构成威胁,后世那些买了白头鹰武器的国家对它构成威胁了吗?
“可是,如果出售武器给波斯人,他们会不会反过来攻打我们?会不会泄露我们大明的火器制造技术?”
听到刘晋的话,有人就立即问道。
“首先我们绝对不可能将最先进的火器对外出售的,这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对外出售只能够出售那些淘汰、落后、更新换代的武器装备。”
“最好的东西自然是我们自己人用,在这一点上面,对海外的藩国也是如此。”
“其次我们大明之所以强大,并不仅仅只是因我们有强大的军队,更重要是我们大明整体国力的强大,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们大明这样庞大的国土,庞大的人口和繁荣的经济。”
“纵然是我们出售武器给波斯人,他们也对我们构不成威胁,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控制出售武器的质量、数量等等。”





大明镇海王 第1083章,重要的会议人不多
“嗯,有道理~”
听到刘晋的话,众人也是微微点头。
大明之所以强大,可不仅仅只是因为大明军队强大,更重要的是大明有着广袤的国土,无尽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和雄厚无比的经济实力。
否则随便换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像大明这样一年在军费开支上面支出两千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庞大无比的数字。
也只有大明这样的庞大帝国才能够支撑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
大明拥有一百多万常备军队,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也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军队,能够维持如此庞大军队的国家,也只有大明。
奥斯曼帝国实力非常的强大,但是也不可能维持住一百多万的庞大的军队,只有在战时,奥斯曼帝国才会征召百万军队。
但是这百万军队也都不是常备军,平时也都是在各自的土地上面耕种,并没有脱离生产,而大明的军队则是完全脱离生产,专业化的军队,这也是大明军力强盛的重要愿意之一。
一百多万人天天吃饱了没事做都在进行严格的训练,自然而然会变的更加强大,即便是一开始他们这些人可能是农民出身,但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依然可以成为出色的战士。
反之,一个优秀的战士,如果放下了刀剑,拿上了锄头,长期在田地里面干活,疏于训练和学习,自然而然就会慢慢的变成农民。
这也是朱元璋当初打天下的无敌军队在军户制度之后,过上十几、二十年之后,无敌的大军就变成了农民,不再是精锐大军的重要原因。
明军的强大,是诸多方面因素造就的,武器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纵然是没有先进的火器,明军依然可以非常的强大。
“那这样看来,倒是可以卖一些淘汰换代的武器给波斯人了?”
弘治皇帝沉吟一番,想了想说道。
军费开支可是由皇帝私人的内帑来支付的,是一笔非常沉重负担,也就是有刘晋开办的诸多产业在支撑,这些产业每年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为弘治皇帝带来源源不断地庞大财富。
但军费开支太大依然让弘治皇帝非常的头痛,现在听到对外出售军火武器的好处,他也是相当心动。
按照大明军队建设的诸多规定,明军的武器装备是要定期进行更换的,最简单的来说,军队衣服的开支这方面,军队的每一个士兵,一年四季,每一季度都要发放五套衣服,一年就是二十套衣服,这是每年固定的开支。
武器装备上面也是一样,无论是手中的刀剑、火枪、弓箭、铠甲等等,都是要定期进行更换的,即便是有时候,这些东西都还很好,也要更换。
这是军备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让明军的武器装备始终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也是固定的军费开支。
大量淘汰、更新下来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放在仓库里面,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起来,一旦有战事,如果常备军不够了,还可以紧急动摇预备部队,使用这些淘汰、更新换代下来的武器装备参加。
这样的制度,很显然也是出自刘晋之手,也是参照了后世的军备制度来制定的。
作用很明显,那就是明军的战斗力非常强大,军备精良,始终能够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坏处就是需要银子。
以前军户制度的时候,朝廷一年的军费开支非常小,军户们有自己的田地,自己的耕种田地获得粮食,边军则是由盐引制度让盐商运粮过来供应。
至于武器装备之类的,那更是只有有战争的时候,朝廷才会调拨银子和物资让工部这边去制造,平时用的那都是‘汉阳造’了,都不知道是猴年马月打造的刀剑,有些甚至于还都是从朱元璋时候传到弘治朝来的。
在这样的一套制度之下,朝廷军费开支非常小,恐怕所有的加起来也都没有现在的零头多。
自然而然的,以前的明军战力低下,别说是出城和鞑子野战了,就是守城都很困难,破落的军户骨瘦如柴,穿着破烂的衣服,拿着破铜烂铁,有时候甚至于只有木头做的木枪来战斗。
不仅仅自身的战斗力低下,战斗的意志也是非常薄弱,纪律涣散,杀良冒功都是惯例了。
这样的军队能够有什么指望?
“陛下,确实是可以,仓库里面还有大量淘汰换掉的武器装备,如果能够以不错的价格卖出去的话,倒也是不错的。”
张懋站出来表示了支持。
他负责五军都督府,太清楚现在明军每年更新换代下来的武器装备数量是何等的庞大了,每当看到一仓库、一仓库的武器装备被灰尘给掩盖的时候,他都觉得心疼。
要知道很多武器装备都是非常不错的,放在以前,那都是奢侈品。
“出售一些淘汰、落后的武器装备倒也没有什么。”
“是啊,是啊,陛下也不容易,一年两千万两白银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了。”
“这也是为了开疆拓土,开支是大,但是也给我们大明带来了无尽的好处。”
“我们这些臣子也该为陛下分忧,出售一部分淘汰的武器装备可以节省一部分的军费开支。”
其他的大臣也是站出来纷纷表态。
现在大家都是尝到了军力强盛的好处,至少来说,大明每年扩张的庞大领土,他们这些文臣也是跟着享受到了诸多好处的,在场的这些大臣谁没几个种植园?
南洋的甘蔗种植园、西域、河中的棉花种植园,现在大家又都往南云省这边搞棉花种植园、牧场,可谓是跟着享受到了很多的好处。
所以对于军队也是更加的支持,因为都清楚的知道,大明军队越强大,他们就能够跟着享受到更多的好处。
“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的话,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了。”
“嗯,此事张懋、刘晋你们两个负责,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对外军售制度出来,以后对外军售都参照这个制度来执行。”
弘治皇帝见大家都没有意见,也是满意的点点头,沉吟一番也是将此事交给了张懋和刘晋来负责。
张懋管五军都督府,参与此事也是理所当然的,刘晋参与进去,主要是弘治皇帝觉得刘晋坑人是一把好手,有刘晋在,肯定不用担心武器装备被贱卖,也能够制定出详细的对外军售制度来。
“是~”
张懋和刘晋也是齐声的回道。
“陛下,今年的秋收已经差不多基本结束,今年我大明又迎来丰收之年,大江南北,海内海外都大获丰收,产出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我大明百姓吃上几年的时间。”
“哈哈,好~粮食乃是根本,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吃饱了才能够去谈其它的事情。”
“陛下,南洋暹罗、真腊派遣使团前来我大明,向我大明递交国书,希望能够成为我大明的藩属国。”
“哼,当年我大明制定藩属国制度的时候,南洋诸国,只有吕宋被逼成为我大明的藩属国,其它国家见没有什么好处,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成为我大明的藩属国。”
“现在我大明威服四海,朝鲜、倭国等藩属国也是跟着强大起来,享受到了诸多的好处,暹罗、真腊肯定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想成为我大明的藩属国。”
“他们想的倒是很好,只是暹罗和我们的协议都还没有履行完,还欠我们大明几千万两银子的战争赔款没有偿还,臣以为等他们偿还所有战争赔款之后,再考虑此事。”
“臣等附议!”
“……”
“陛下,西班牙国王驻大明使臣向我们大明表达了对蓬莱城事件的不满,不过态度还算不错,同时也是表达了希望能够继续和我们大明结盟的意愿。”
“不满归不满好了,谁叫他们的人在我们大明闹事,不杀一杀,他们还以为我们大明好欺负呢?”
“蓬莱城县令做的不错,官升一级。”
“至于和西班牙继续结盟的事情,我们大明已经不需要他们西班牙了,所以给他们明确的回复,我们大明不参与欧洲的事务,不和欧洲任何国家结盟。”
“……”
“陛下,朝鲜国君燕山君派遣使团来京,向陛下进献朝鲜美女九九人,百年人参五十斤,东海明珠、绸缎、宝马等等。”
“同时他们希望我们大明能够允许朝鲜国在天竺和非洲这边开辟殖民地。”
“燕山君有心了,礼部这边制定相应的回礼,同时回复燕山君,我大明允许他们在天竺、非洲等地开辟殖民地,但不得于我大明藩国、商行、殖民地等相争。”
“是…..”
一件件国家大事在这个小小的尚书房内不断的提出来,然后经过弘治皇帝以及诸大臣的商议之后迅速的定下来。
“早朝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大事基本上都是在尚书房内商量完了,这早朝制度,是要改一改了。”
刘晋仔细的听着一件件事情,脑海中也是思索着,等到大家将事情都商议差不多了,这才缓缓站出来。




大明镇海王 第1084章,睡眠的重要性
“刘晋,你还有什么事情?”
弘治皇帝看了看站出来的刘晋,笑了笑问道。
其他正准备回家的大臣也是纷纷看向刘晋。
“陛下,臣其实一直在思索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的早朝制度以及工作制度。”
刘晋恭敬的回道。
“哦,早朝制度、工作制度?”
众人一听,顿时就来兴趣了,弘治皇帝笑了笑说道:“你有什么看法?”
“陛下,早朝制度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一项制度,天子和大臣们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处理国家大事。”
“早朝制度从出现开始,初衷为了督促天子和朝中的大臣们重视国家大事,正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国家大事就应当要高度的给予重视,早朝也是为了时刻提醒君王和臣子们肩膀上肩负着国家兴旺、江山社稷的重担。”
刘晋站出来想了想缓缓的开口说道。
其实早朝制度很早的时候就有,不过在宋朝以前的时候还是比较人性化的,早朝的时间比较晚,大家都可以睡的久一点。
其次就是早朝的时候,大臣们还可以坐着和天子一起商议国家大事,并不需要站着、跪着来上早朝。
但是到了明朝的时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工作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不嫌累。
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度仇视官员的皇帝,为此也是制定了诸多严苛的法律,发明了很多以前朝代没有的制度,给官员的薪水也很低。
并且在早朝制度上面进行了一些改变,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早朝时,大臣必须午夜起床,穿越半个京城前往午门,凌晨三点,大臣们抵达午门外等候。
当午门楼上的鼓敲响之后,大臣们要排好队,到了凌晨五点左右的时候钟声响起,宫门开启,百官依次入内,过金水桥在广场上面整好队伍之后,等待入殿上早朝。
可以说这个制度真的是非常恶心,半夜三更起来上早朝,单单是在外面等都要等几个小时,一天、两天的还好一些,关键是这早朝是长年累月,日复一日都要如此。
即便是最精力充沛的政治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让人厌倦的事情,大家想一想,嘿嘿完毕之后睡的正香就被叫起来去上早朝,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
不仅仅是大臣厌倦,明朝的皇帝不爱上早朝那也是出了名的,也就是弘治皇帝这样的勤奋皇帝会天天坚持上早朝,其他的皇帝,很多时候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上正德皇帝、万历皇帝之类的,十几年、几十年不上朝,都很讨厌这个早朝。
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还好一点,早点起来还比较凉爽,但是如果是秋冬季节的话,京城的气温非常低,起来上早朝是真的非常难受。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季节,半夜三更起来上早朝,在宫门外站着等几个小时的感觉何等的酸爽。
纵然是这些大臣们个个身上都穿着貂皮大衣、锦衣绸缎的也是难以抵挡寒冷的天气。
在春夏的时候,春寒料峭或者是大雨滂沱的天下起来上早朝,这其中的酸爽,估计是很难体会的。
除了大大的提前了上早朝的时间之外,朱元璋同学也是制定了一套繁琐的早朝制度,大臣们必须要站着上早朝、跪着奏事,以至于大臣们人人的膝盖上面都绑着东西,貂皮之类的做成,不然跪久了,很多上了年纪的大臣都起不来。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明朝早朝制度的恶心了,很多地方都是朱元璋同学故意弄出来整这些大臣们的。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臣子对它深恶痛绝,皇帝也是有苦难言,起得太早了,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皇帝也不好过啊。
要知道不仅仅大臣要注意早朝的礼仪,连皇帝也是如此,比如皇帝就必须要坐的端正,始终保持威严什么的,否则御史言官就可以吐你一脸唾沫。
大家都想要改一改这个早朝制度,不过一直以来,却是从来没有人敢提出来,主要还是因为这早朝制度是祖制,祖制这东西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即便是皇帝也要遵循。
1...488489490491492...1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