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网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深蓝的国度
按照与陈明翔达成的私下协议,长芦盐场的食盐分红是三成,供应沪市的两千吨按照一吨两千五百元的利润计算,这是每月一百五十万。
实际上现在沪市的食盐已经到了五块钱一斤,每斤增加三块多,可新增的部分这次就不计算了,总得给陈明翔一点好处。
塘沽盐场的两块盐田外加在当地收购的私盐,供应给其他地区的食盐很快就要达到六千吨,每吨同样按照两千五百元计算,总计等于一千五百万元,三成是四百五十万元。
也就是说,华北方面的驻北平总领事馆、宪兵队和特务部,每月能够从陈明翔手里拿到最少六百万元中储券。
华北地区的钞票是联银券,按规定和日元等值,华北地区银行和华中地区银行的协议,联银券与中储券的比例是一百比十八,这样算起来,六百万中储券折合一百零八万元联银券。
可实际上呢,大家心知肚明怎么回事,联银券的发行基础比中储券还要烂的多,是一种想怎么印就怎么印,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废纸,拿着联银券在华中地区根本花不出去。
“我们也考虑过陈君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华北地区的麻烦,要比华中地区小很多,我们的阻力只是华北盐业股份公司这一家国策公司,至于各地的盐商,还有地方政府的干预力度可以忽略不计。”田岛彦太郎说道。
“如果他们坚持要搞垄断,宪兵队自然有办法对付他们,我会要各地宪兵队,出面找下游的盐商谈谈,找新民会和合作社的头目们谈谈,然后上报给华北派遣军司令部,从长芦盐场划出一定的份额,由宪兵队负责操控,直接切断他们和下游的利益链,钱再好,那也得有命去花才行!”矢野音三郎说道。
华北派遣宪兵队司令部的这种做法,比驻沪宪兵队司令部的做法药温和的多,直接就向华北盐业股份公司下游的盐商实施警告,向食盐配给的合作社实施警告,没有这两方面的支撑,华北盐业股份公司的食盐就没法销售。
面对宪兵队的威胁,财阀就不够看了,这两大配给系统,肯定知道应该怎么选择,自然是先保住命要紧。
第九百零六章 盐业之战 二
日本侵略者占领下的华北地区,食盐配给是由两方面来完成的,不像华中地区还简单一些,除了各地区的盐商,还有一个叫做新民会的汉奸组织兴风作浪荼毒老百姓。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份的二十四日,在日本华北方面军特务机关长喜多诚一引导下,成立了由日军在幕后操纵的新民会。
这个势力主要由沦陷区的华夏人组成,当然,从会长到基层头目,全都是汉奸,“聘请”日本人担任顾问,对外称之为“民众团体”。
伪新民会主设中*央指导部,作为日常事务的处理机构,会长是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委员长,每个省设指导部,通常是由伪高官来兼任部长的,省以下设各道办事处及县市指导部。
伪新民会在日伪占领的华北地区,势力是非常庞大的,甚至就连各行各业、学校和团体等,也都建立了基层组织,简直是无孔不入,其特点是分布广和成员多,集民众团体与行政机构于一体。
合作社,这指的是沦陷期间由新民会操纵成立的组织,最低层的单位甚至到了村这一级,这是日军为了方便控制农村资源,特别是为了抢夺农村的粮食物资而指使新民会成立的机构。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公布《华北合作事业总会暂行条例》,正式成立华北合作事业总会,这是华北地区实施配给制度的开始,食盐就是其中的一项。
之所以重点提到所谓新民会合作社,就是要点明白日伪方面在华北地区的食盐配给供应体系,华北盐业股份公司控制的长芦盐场,把食盐分到各地的盐商同业会。
但配给制度下,盐商只是作为食盐的中转,在市区这样的地方还有一定销售权,农村方面是要由新民会合作社来承担的。
县区和农村的老百姓想吃盐,先要由甲长统计然后到县级的物资对策委员会领取食盐购买凭证,再拿着这个凭证到食盐同业小卖组合购买,这得需要当地的警察局出具人口数量符合证明。
而食盐同业小卖组合也是要凭借辖区内的人口数量,包括村庄、户数、年龄等等,做成申请表到物资对策委员会领取食盐购买许可证,然后再去盐商那里交款,领取购盐凭条和路票,经过盐警的核对才能领到食盐。
最后一关是警察和宪兵队的检查,当然,警察是受到宪兵队指挥的,买多少食盐,能不能领到多少食盐,这都是要由宪兵队说了算,你买一百斤,宪兵队就说给你一斤,你难道还敢和宪兵队争论?
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这三者的关系中,华北盐业股份公司反倒是最弱的,宪兵队卡住后面的两道环节,财阀们也只能干瞪眼,有盐也得卖出去才是钱,堆在盐场里什么都不是!
“矢野将军说的这个办法,我认为是最符合实际的操作思路,其实我们都知道帝国财阀们的做事风格,自身巨大的利益诉求,促使他们冒着得罪军方的风险,坚持不肯退让,反正军部也不能和财阀撕破脸。”
“我建议啊,一旦两边的意见不和,谈判陷入僵局,我倒是建议华北派遣宪兵队司令部果断采取措施,拖得时间越长,事情越是会出现变数。”陈明翔笑着说道。
“其实长芦盐场的食盐是否提供给华中地区,缓解目前面临的盐荒,这并不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他们没有领会到帝国会议明确提出的要求。”
“集中所有资源为圣战服务,这是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任何与这个原则相违背的现象,都要得到遏制和改变!帝国现在面临着两线战争,一边是山城政府,一边是南太平洋的美军,眼下正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容不得他们拖后腿。”盐泽清宣说道。
两边经过简短的谈话,就确定了各自的任务,上层方面的沟通和协调,是两个总领事馆来负责,财阀的动向,由特务机关来负责,具体行动的落实,由宪兵队来负责,食盐销售和运输,自然是陈明翔的海源盐业公司来负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享受食盐行业的利益。
对于这群日军高级将领来说,这点事还真不算个大事,没见过商人能够和军队抗衡的,财阀的影响力虽然很大,但是行为却不招军部和政府待见。
“明翔,我觉得很奇怪,这些日本军人应该袒护日本财阀才是,怎么还帮着你夺取食盐资源,难道日本****到这个程度了?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做的出来?”王真好奇的问道。
这是在日军将领离开马拉别墅赶往机场后,她才问出来的问题,也是一直都没有想明白的事情。
原盐是日本大肆掠夺的重要工业原料和日常物资,华北方面和华中方面的关系又不怎么好,凭什么要支持陈明翔从长芦盐场拿货分销到华中地区?
“为了钱?你把这些****分子看的也太简单了,真是见钱眼开的话,那倒是好办了,这只是其中一个附带的原因而已,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我刚开始和华北方面接触的时候,我从长芦盐场每月运来两三千吨食盐,的确是少数日军将领以及宪兵队和我的私下交易,性质比较单纯。”
“没有人不喜欢钱不喜欢财富,日本鬼子也是如此,利用职务的方便为自己获取利益,这也是宪兵系统的常态,可是规模绝对没有现在这么大。”
“牵涉到每月上万吨食盐的交易,占据整个长芦盐场十分之一的产量,那就不是单纯的为个人谋私利了,而是日本军方与财阀之间的博弈行为。”
“说得更直接一些,日本军部要建立***战争经济体制,集中所有资源为自身服务,而财阀同样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对此并不赞同。”
“为什么关东军要在满铁之外再增设一个满业,就是这样的缘故,军方是借助我的手,敲打日本财阀,要他们为战争提供更多的支持,特别是眼下日本战争资源匮乏,财阀的物资供应就更加重要了。”陈明翔笑着说道。
第九百零七章 盐业之战 三
长芦盐场每月连明抢带走私,一月差不多一万吨左右,两淮盐场每月的标准是一万吨,两万吨食盐的数量,哪怕一吨赚一千块,那也是两千万中储券,陈明翔还真是不缺钱。
但除了王真之外,长芦盐场的输送量谁也不太清楚,加上人工和船只等费用,明明是两千万中储券,在外界看来也就是能落两百万左右,还得送礼拉关系,自己落下的肯定不到一百万。
这一百万中储券,还得应对整个直属站的开支,应对日常的人情关系来往,捉襟见肘不敷应用。
“局座,我们接到了直属站情报一处和情报二处秘密发来的消息,直属站本部已经下发命令,要求各个情报处在年底之前必须压缩开支,减少对伪军方面的收买力度。”
“华通贸易公司老板陈明翔,在苏洲的三家纺织厂,关闭了第二厂和第三厂,大批工人返回了沪市,剩余的都集中到了第一厂。”有人说道。
这是个穿着浅蓝色旗袍的女孩,稍微画着一点淡妆,在局本部工作的人员,穿军装的非常少,男的要穿中山装,女的要穿浅蓝色旗袍,而且戴老板有规定,女职员不准浓妆艳抹。
戴立确实是疑心病很重,他暗中借助向直属站情报处派遣人员的机会,把自己的耳目撒到了情报处里面,遇到重要消息随时报告,这个女孩就负责两边来往的电文。
“你把经理处的徐处长喊过来,再通知毛主任和潘秘书。”戴立说道。
听到这个消息,他就皱起了眉头,陈明翔的三个纺织厂,为军统局生产了大量的棉纱和棉布,也是用来交换物资的主要稀缺物资,没想到局面糟糕成这样,陈明翔连工厂都关闭了两家。
老板召唤,三个军统局的重要人物,急忙来到了老板办公室。
“局座,有什么吩咐?”毛仁凤先开口说道。
“你们都坐下吧,刚才接到消息,华通贸易公司把苏洲纺织二厂和苏洲纺织三厂给关闭了,估计是因为棉花紧缺,没有办法继续开工了。”戴立说道。
在场的三个人倒吸一口凉气,就连陈明翔这样的关系,都扛不住棉花不足的压力,局面似乎紧张起来了。
没有华通贸易公司的棉布和棉纱,局本部交换物资和获取资金的渠道,瞬间就折损了一多半,棉纱布在国统区,简直就像是钞票,属于绝对的硬通货,堪比黄金这样的稀有金属。
“局座,我接到联丰公司的报告,虽然长安贸易行恢复了和延州方面的食盐交易,可是数量却遭到大幅度的削减,三四月份加起来勉强有一千吨食盐,川省和陕省的盐商都在抱怨,要求我们加大供货量。”徐处长说道。
“这一千吨食盐的货款,你们经理处又给扣了吧?”戴立问道。
“局座,我们也是不得已,大会刚刚结束,各地前来核销费用的很多,我们也是入不敷出,没办法,只能先挪用这笔钱。”
“而且局本部从现在开始,每个月都要往沪市发价值三千万的货物,各地收购点的资金极度紧张,我已经打了三次报告,请局座尽快向军需处申请经费,再这么拖延下去,势必影响到每个月的经费核销拨付。”
“我倒是觉得,华通贸易公司借助军统局的关系,这几年也赚钱不少,长安贸易行的食盐销售,只要保持在每月一千吨,能翻一番就更好了,我们军统局暂借这笔款项,也能维持下去。”徐处长一点也不尴尬。
经理处的职责,表面上是负责从军需处领钱,并且把钱拨给局本部各部门和下面的省站,然后核销经费的使用。
但实际上,经理处负责军统局的各种走私交易款项,特别是和华通贸易公司的走私往来,只是从三月份开始,变成只出不进的局面,没有钱,经理处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每月发三千万货物的事情,内情你不知道,但我告诉你,我向委座申请了一笔数目巨大的款项,不用动局本部自身的经费。齐五啊,特券的实施计划开始执行了没有?”戴立问道。
按照陈明翔的计划,局本部至少要在五个月内拿出三亿元,作为打击李仕群的资金,这笔钱军统局肯定拿不出来,只能从委座的特批经费里走。
好在上峰对这个计划也很看好,至少能为山城政府军队换来三万吨大米的军粮,所以就很痛快的批了,上峰对春风的工作能力,信心不比戴立小。
只是这样一来,军统局自身就难受了,那么多人等着经费吃饭开展工作呢,没钱是万万不行的。
“已经开始了,首批从浙省和苏省开始,数量为两千万特券,由军统局浙省站和苏省站负责落实,想见到成效,那得需要一个过程。”毛仁凤说道。
这就是说,远水解不了近渴,借助特券来缓解军统局的经费不是不行,而是需要过程,这种手法,不可能一上来就能奏效。
事情又回到原点了,军统局能够支撑的进项,就剩下食盐买卖的货款,可直属站自身财务紧张,要是局本部再扣货款,那也有点太过分了。
戴立也觉得很难张开嘴和陈明翔说,在他的心里,这个学生做的到了极致,表现是无可挑剔的,军统局那么多人,遇到事就让陈明翔旦压力,其余的人呢?就等着享受陈明翔的心血付出?
“局座,这个事情还得由华通贸易公司来解决,除了长安贸易行的食盐,我听说陈明翔最近正在从津城的长芦盐场走私食盐,而且苏省站报告,食盐都是从镇江港口和浙东的杭洲、甬城港口卸船。”
“我们和他协商,每月让陈明翔拨给军统局一千吨食盐,算是我们暂借他的,等特券计划的资金到位了,我们再给他连本带利返回就是了。”潘琦吾说道。
既然老板遇到了难处,做下属的当然要挺身而出了,宁愿让陈明翔难受,也不能让老板难受,这也是作为秘书的职责。
越是这样的时候,能够为军统局分忧解难的下属,越会得到老板的赏识,陈明翔自然需要这样的机会,这是作为老师的责任。
第九百零八章 盐业之战 四
“局座,我先回办公室了,您这边有了决定再通知我。”徐处长看到大老板一脸的犹豫,就知道事情很复杂,急忙溜了。
“这样做是不是不太妥当?从长安贸易行每月借一千吨食盐,从长芦盐场的走私盐每月借一千吨食盐,要知道华中地区的食盐到了每斤两块多钱,一吨就是四千块,这可不是一笔小钱。”
“我得到消息,直属站连下面情报处的经费都在大幅度削减,不是以往财大气粗要多少给多少的时候,春风的财务状况也很困难,局本部不但不体谅,反而不断的索取,这样会伤害他的积极性。”戴老板说道。
他的语气并不是十分坚定,因为他现在也没招了,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他再是军统局的大老板,也被这种玩意给打败了。
事实摆在眼前,如果不难为直属站或者说是难为陈明翔,那受难为的就是局本部就是他自己,这个选择还用犹豫吗?
“春风在沪市那么多的关系呢,手里有那么多部门,东挪西借坚持两到三个月是垮不掉的,特券顶多两个月就能见到成色,我们又不是不给他了,就算不给,他也不能说别的,身为军统局的战略特工,又是甲种站的站长,就该为局本部承担压力。”潘琦吾说道。
抗战时期陈明翔能够成为甲种站的站长,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在潘琦吾的心里,等于是混了一份资历。做过甲种站的站长,这就为以后铺平了道路,早晚还能做到这样的职务。
如果抗战胜利之后,军统局势必要进行洗牌,陈明翔的资历还是差了很多,潘琦吾的意思是为学生在戴老板心里加深印象,能够安排一个肥缺。
直属站现如今收入大跌,财务方面肯定不像以前那么富裕,但是潘琦吾心里明白,即便如此,也绝对不会到压缩经费的程度。
这都是陈明翔那小子做出来的假象,就冲过年期间给局本部贿赂了一百万美元的过节费,他手里肯定不那么紧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