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谭纶当然知道杨聪的用意,他感动的拱手道:“多谢恩师教诲,弟子定不会让恩师失望的。”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对一旁的王宣道:“先生,这修筑铁路之事就交给你了,这次的情况比较特殊,这铁路还不能完全按地形来修,需得离长城近点才行,这样才能保证铁路不被鞑子破坏。”

    王宣闻言,不由回头看了看长城内的地形。

    这家伙,这铁路还真是不好修啊,因为长城大多修建在险要之处,而险要之处基本都是山峦又或者河流密布,要在这样的地形修铁路,难度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他微微皱了皱眉头,这才拱手问道:“大人,这铁路一定要伴着长城修吗?”

    杨聪微笑着摇头道:“当然不是伴着长城修,那难度也太大了,我的意思,是尽量离长城近一点,如果可以,最好是在三十里范围之内,如果地形过于复杂,五十里甚至一百里也是可以的,到时候我们再想办法调屯卫过去驻守便行了。总之,就是越近越好,这样也有利于我们调兵。”

    王宣闻言,若有所思的点头道:“下官明白了。”

    杨聪紧接着又道:“先生,这事还得抓紧了,最好能在一年之内将铁路修到保德州,这样一来,我们进可出兵河套,退可派兵协助长胜驻守陕西三边,收复河套的大计就可以全面展开了。”

    这家伙,又是一年之内修筑一千多里的铁路,而且还是在边关这种地形复杂的地方修,还真是要命啊。

    不过,就算是再难,也得按时完成,王宣可是知道,十多万大军一年的消耗,这大军集结操练了一年还不能出征,不说皇上会怎么想,这粮饷的消耗那也不是开玩笑的。

    他咬牙点头道:“大人,你放心,下官定当竭力而为,一年之内,怎么也要将铁路修到保德州。”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又对一旁的张居正道:“叔大,你跟着先生,好好学学。”

    张居正闻言,不由一愣,他可是状元郎,这会儿假假也是个翰林院修撰,学修铁路,开什么玩笑?

    不过,这忤逆恩师的事情他可不敢做。

    他只能硬着头皮拱手道:“弟子谨遵师命。”

    这家伙,好像还有点不乐意呢。

    杨聪也懒得解释,这张居正他可是当内阁首辅来培养的,不多磨砺磨砺怎么行。

    他紧接着又对一旁的海瑞道:“汝贤,为师给你请个宣府、大同、太原三府巡按,你好好帮先生盯着,修铁路一事,地方官员,但有懈怠者,一律革职查办!”

    这差事好啊!

    海瑞闻言,不由兴奋的道:“多谢恩师,弟子会盯紧他们的。”

    张居正见状,心里不由一阵委屈,同样是弟子,为什么这个海瑞这个成绩最差的二甲第三能当巡按,他这个成绩最好的状元郎却只能跟着王宣学习呢?

    这个杨聪也不会解释,海瑞的才能就在这方面,他相信,慢慢的,张居正也能看出来。

    这一通安排下来,他的策略就比较明了了。

    山西三镇主攻,陕西三镇主守,先修铁路,待铁路修到河套附近再一举发动攻击。




第二卷 第七十五章 阳谋
    杨聪总督西北,大肆征召边军屯卫,准备一举收复河套,彻底解决鞑子的隐患,这原本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但是,有的人却不认为这是好事,甚至,还有的人认为这是一场灾难,灭顶之灾!

    比如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他就被杨聪逼的想死的心都有了。

    杨聪的征兵计划,简直吓死个人。

    陕西的甘州、榆林、延绥三镇各征召屯卫边军两万,总计六万;

    山西的太原、大同、宣府三镇各征召屯卫边军三万,总计九万;

    如果再加上他带去的四万东南屯卫精锐,西北集结的大军足足有十九万之巨,这,比当初曾铣提出的征兵计划还要多上一万人马,粮饷如何供应?

    这家伙,简直要人命啊!

    鄢懋卿收到杨聪的征兵计划之后,真的想死的心都有了。

    这次,他可不敢玩什么幺蛾子,因为皇上都特意下了圣旨,命他全力为西北边军调拨粮饷,而且,皇上还派了个太监专门监督粮饷。

    什么伪造公文,什么勾结边军将领虚报粮饷数量,这些手段他都不敢使了,因为皇上派的监督太监是李芳,大太监黄锦的人,跟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传闻这家伙收了杨聪的好处,专门帮杨聪说话。

    他如果玩什么幺蛾子,那简直是找死。

    怎么办呢,难道真的给杨聪调拨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吗?

    他很想对嘉靖说,皇上,微臣办不到啊!

    开什么玩笑,就算他公正廉明,两袖清风,一文钱都不贪,盐引收益也不足以供给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啊,更何况,他手底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贪腐体系,从南京户部官员到盐场小吏,那都是要从中拿好处的,内阁首辅严嵩还要拿大头。

    也就是说,哪怕他自己一文钱都不贪,筹集九万大军的粮饷都难如登天,十九万大军的粮饷,杀了他,他也筹集不起来啊。

    很明显,这就是杨聪有意报复,杨聪这是要弄死他!

    面对如此“绝境”,他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没错,杨聪就是要借机收拾鄢懋卿,让嘉靖进一步看清严嵩的嘴脸。

    他已经掌握了很多鄢懋卿贪腐的证据,只是一直没有理由发动对鄢懋卿的弹劾而已。

    这次,如果鄢懋卿不能按时提供十九万大军的粮饷,他就有理由了。

    他也算准了,鄢懋卿一半的粮饷都筹集不起来,不出三个月,这家伙必定洋相百出。

    这就是一个阳谋,他就是摆明了跟严嵩说,老狐狸,我就要借机砍掉你的贪腐之手,你能怎么办?

    严嵩能怎么办呢?

    他还是有点低估严嵩的能耐了,或者说,严嵩的奸诈已经超出了常人的理解范围。

    这种“小伎俩”对于老奸巨猾的严嵩来说,那只是小意思而已。

    如果他来阴的,让严嵩蒙在鼓里不自知,可能还能阴到严嵩,跟严嵩来明的,那纯粹就是白费心机!

    严嵩,可不是那么好整的。

    他这一招,对严嵩根本就没有用。

    很快,严嵩便写了封密信,让鄢懋卿装病,病的越严重越好,最好是病的半死不活,只剩下一口气!

    卧槽尼玛,你怎么不装病,你怎么不病的半死不活,你这不折腾人吗?

    鄢懋卿刚收到密信的时候,真想骂严嵩一顿,有没有搞错,让他好好一个人装病。

    不过,他仔细一想,顿时就明白了。

    装病好啊!

    装病就能躲过这一劫了!

    他都病得半死不活了,这南京户部尚书自然是当不成了,既然南京户部尚书当不成了,那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就与他无关了,就这么简单!

    至于怎么装病,怎么让自己病的半死不活,这个也很简单,吃大黄就得了。

    这大黄,可谓是贪官污吏的良药,当初,赵文华为了避免牵连其他人,可是活活把自己给吃死了!

    他只要吃的差不多了,吃得奄奄一息了,让别人看看就得了。

    于是乎,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很快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病得奄奄一息,病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消息传到京城,严嵩当即便拿着奏折去找嘉靖了。

    嘉靖这个奇怪啊,严嵩怎么又来打搅他修炼呢?

    以前,严嵩可不是这样的,再大的事情,这家伙也不会在修炼的时候来打搅他。

    上次,那是鞑子要进攻蓟州镇了,十万火急,严嵩来打搅他修炼,还说的过去。

    这次,又会是什么事呢?

    这会儿鞑子都被杨聪打回河套去了,倭寇也已经被杨聪打的销声匿迹了,按理来说,没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了啊。

    嘉靖虽然有点不爽,还是无奈的停下了修炼,将严嵩招了进来。

    这次严嵩倒是没有急得礼节都忘了,不过,一番君臣之礼后,他还是一副火急火燎的模样,直接将手中的奏折举到嘉靖跟前,焦急的道:“皇上,不好了,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你无聊不?

    生老病死不是很正常吗?

    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又没修炼长生之术,一病不起,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嘉靖接过奏折,淡淡的道:“病了就赶紧医治啊,用得着上奏吗?”

    没想到,严嵩依旧焦急的道:“皇上,鄢懋卿病了倒是小事,问题是西北边军的粮饷没人管了啊,按杨聪杨大人的意思,西北可是要召集十九万大军,一旦粮饷不能及时供给,那可就麻烦了,当初曾铣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发放粮饷而导致兵变的啊!从奏折上来看,鄢懋卿可是病的不轻,恐有性命之忧,他要是一撒手,这西北边军的粮饷怎么办?”

    嘉靖闻言,终于反应过来了,南京户部尚书鄢懋卿可是肩负着西北十九万大军的粮饷调拨,这十九万大军要是没有粮饷,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啊!

    他连忙问道:“此事如何处置,你可有良策?”

    严嵩装出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诚恳的道:“皇上,为今之计唯有让原南京户部尚书张时彻顶上了,张时彻毕竟担任南京户部尚书多年,对这粮饷调拨之事熟悉无比,微臣相信,有他在,这西北十九万大军的粮饷供应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嘉靖闻言,不由欣慰的点头道:“嗯,惟中,你的提议很好,就让张时彻重新出任南京户部尚书吧,至于南京刑部尚书,你们再商议一下,推举个人出来即可。”

    他还以为严嵩是真的大公无私,连阳明一脉的官员都推举呢。

    殊不知,严嵩这是在反将杨聪的军。

    他认为,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南京户部绝对凑不出来。

    鄢懋卿凑不出来,张时彻同样凑不出来。

    你想坑鄢懋卿是吧,老子让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二卷 第七十六章 是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严嵩之奸诈,着实有点出乎杨聪的意料。

    鄢懋卿竟然往床上一躺就没事了!

    这样也行?

    他可以肯定,鄢懋卿是在装病,问题在于,嘉靖这糊涂蛋不知道啊!

    这种事,如果他咬着不放,还有可能被严嵩反咬一口呢。

    怎么了?

    人家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你不但不慰问一番,还要收拾人家,你几个意思?

    难道,就因为人家跟你不是一伙的,你就要如此没人性?

    到时候,如果严嵩再添油加醋,在嘉靖跟前妄言一番,嘉靖估计会反过来对他心生不满。

    严嵩这一招,果然厉害啊。

    不但将他的计谋化解于无形,连他的嘴都一起堵上了。

    杨聪心里这个憋屈了,简直没法说了。

    至于张时彻重新担任南京户部尚书一事,他倒觉着没什么。

    鄢懋卿不能凑齐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张时彻也凑不齐吗?

    这,只是严嵩的想法而已,杨聪可不这么想。

    原本,南京户部下辖各大盐场增产之后就能勉强供应十八万大军的粮饷了,只是其中一大半都被严嵩、鄢懋卿和其手底下的官吏给侵吞了而已。

    张时彻上任之后,这贪腐的问题肯定能慢慢解决,至于那一万人马的差额,杨聪也有得是办法解决。

    他甚至都不用自己掏钱,还能赚到钱,因为他手握铁路运输这个利器啊。

    要知道,盐商贩卖食盐,除去贿赂各级官员的成本,其他,大半成本都花在运输上了。

    以前,从南直隶又或江浙等地将粮食运送到边关,那成本简直让人无法承受,因为那会儿粮食都只能用马车甚至是人力车来运送,这车马人力的消耗,远比粮食本身的成本还要高,可以说,运一万石粮到边关,路上人吃马嚼的消耗都不止一万石。

    所以,盐商一般都会在山西、陕西又或河南等地买地雇人,就地产粮,以节约运输成本。

    其实,这样做的成本也不低,因为买地的成本太高,不做个十来年,这买地的成本都收不回来。

    另外,食盐本身的运输成本那也不是一般的高,要将食盐从南直隶运往大明内陆那可不是一般的费钱,因为你不但要请人运送,还得雇人保镖。

    这会儿盐可是价值堪比白银的东西,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手保镖,路上遭劫,那是无法避免的,这保镖的成本加进去,运盐甚至比运粮还费钱。

    所以,这会儿盐商的生意也不好做,不但要耗费巨额的运输成本,还得耗费漫长的时间,有马车的还好一点,一天怎么也能跑个七八十里,要是人力车运送的,一天能跑个三四十里就不错了,从南直隶到大明内陆,动辄几千里的路程,单跑一趟最少都得个把月,路途远的,跑个半年都有可能。

    杨聪的父母当初做食盐生意的时候,成年累月都回不了家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这会儿有了铁路就不一样了,粮食什么的,完全可以直接从南直隶购买,然后通过铁路运送到京城,等边关的铁路修好了,还可以直接运到边关。

    食盐也同样如此,这会儿南直隶、北直隶、河南、湖广等地都通了铁路,这些省份,直接用火车拉便成,沿海也可以用轮船运输。

    这样一来,盐商的运输成本最少能降低九成以上,只要让他们多缴纳一两成的粮饷,这十九万大军的粮饷基本上就够了,而且,铁路运输也随之繁荣起来了,杨聪等于是赚了。

    当然,这只是小钱而已,杨聪可是知道,鄢懋卿将最少一半的盐引份额给侵吞了,也就是说,他发出的盐引,一张可以领两份盐,一份归盐商所有,另一份盐商还得卖了钱孝敬给他,他再将其中的大部分孝敬给严嵩。
1...223224225226227...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