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富家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星辰玖
这些人,还真是聪明啊!
不过,他们的聪明好像没用对地方,或者说,发明这犁田机的意义远远没有发明汽车来的大。
他也不是没考虑过造汽车,不过这会儿还没有橡胶轮胎什么的,他一想到这轮子会陷阱泥土里,便放弃了。
没想到,这些家伙竟然能想出这办法来。
是啊,只要把轮子加宽,就不会陷阱泥土里了,这么简单的道理,他怎么就没想到呢?
有时候丰富的经验的确能让人少走很多弯路,直达终点,但有时候经验也是一种束缚,让人的思维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忽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就好比这汽车,杨聪一直认为汽车的轮子必须是橡胶轮胎,却没有想过,简单的木制车轮也可以。
这木制车轮真的可以,因为这些农户子弟已经给他证明了,虽说他们做出来的犁田机上面就光是锅炉、铜管和蒸汽机,甚至连人都不能坐,但这东西的确能在地里走,轮子根本就不会陷进去。
如果加上车厢,再加上座位,再坐上人,这车的载重的确会增加很多,不过,没关系啊,轮子再做宽一点就行了,几寸宽不行就一尺,一尺宽不行就两尺,只要车轮够宽,再重的车子也陷不进泥土里啊。
总之,没人规定这轮子要做多宽,多宽合适做多宽不就得了!
看着犁田机那粗糙的轮子,他甚至在想,这轮子完全不用做啊,直接将直径一尺又或者两尺的原木锯成一截一截,再将中间加上轮轴什么的,不就行了,这会儿这种大树可不少,起码在发现橡胶之前用之替代是够了。
这样一来,做出来的汽车跟后世的汽车肯定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看上去都会让人觉着怪异,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代的人可没见过汽车,再怪异,也只是他一个人觉得怪异而已。
那么,怎么引导这些人把“汽车”做出来呢?
说实话,这几个农户子弟“发明”的这种犁田机还不能算是汽车,因为这东西根本就不能坐,甚至方向都要由后面的人控制,要说这东西像个手扶拖拉机还差不多。
手扶拖拉机貌似也不错啊,起码这东西面世了不是,只有东西出来了,才有不断改进的可能,如果都没这东西面世,人又怎么去改进呢?
想着想着,杨聪不由点头道:“嗯,这东西创意很不错,相当的不错。“
一众农户子弟闻言,无不欢欣鼓舞,接下来,是不是就要说赏钱的问题了呢?
没想到,杨聪却是大喘气道:“不过,有些地方还是需要改进一下。”
好吧,改进一下就改进一下,毕竟改进一下总比全盘否定要好不是,要改进的机会都没有,那他们就不要想赏钱的问题了。
那机灵的小伙子连忙拱手道:“大人,学生愚钝,暂时想不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还请大人赐教。”
杨聪微微点了点头,随即指导道:“比如说后面这个控制犁田机的人,你们完全可以将车板加长一点,再加个座位,让其坐在犁田机上不是,这么多东西都摆车上了,还缺一个人坐的地方吗?”
这个,坐人的地方的确不缺,问题人坐上去,犁田机的方向就没法控制了啊。
那机灵的小伙子无奈的道:“大人,这个我们也曾考虑过,但是,这人一旦坐上去就无法控制犁田机的方向了。”
这个问题简单啊,加方向盘,加转向系统啊。
不过,这些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或许有点难以理解,所以,火龙车上明明有,他们却没有仿制出来。
杨聪仔细想了想,随即指导道:“这个简单,你们可以直接在后面加个跟前面差不多的平板车,就挂后面,不要完全连在一起。然后再将扶手抬高,让人易于掌控,这样就能控制犁田机的方向了。”
他说的,其实就是后世的手扶拖拉机,因为方向盘和转向系统做起来实在是太过于麻烦了,这时候还不适宜推广,手扶拖拉机的转向方法倒是可以借鉴借鉴。
至于这些人会怎么理解,做出来又是个什么样子,那就不得而知了。
那机灵的小伙子闻言,沉思了一阵,又看了看其他几个同伴,这才郑重的道:“学生明白了,多谢大人指点。”
杨聪点了点头,随即赞许道:“你们这水车做的相当不错,有了这东西,以后这农田灌溉就方便多了,为此,我给你们每人奖励一千两。还有,这犁田机的想法也相当不错,如果你们先把后面的座位加上,另外再想想,能不能做出替代马车的车子来,如果做出来了,我给你们每人奖励一万两,而且,还会给你们创办工场,以后你们做的车子卖出去之后你们都有分红。”
果然,奖赏来了,一千两,已经够他们兴奋的了,后面的一万两和分红更是让他们期待不已,一众农户子弟皆是兴奋的满脸通红,相信在这巨额奖金的刺激下,他们很快就会将明朝版的汽车或者说手扶拖拉机来。
明朝版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还真是让人期待啊。
这边事了,他终于可以回府了,而这个时候也已经临近午时了,就快到饭点了,他干脆招呼了王宣一声,请他回府一起用膳。
王宣倒也不客气,杨聪请他吃饭那是经常的事,而且,每次他们都有很多话题要聊,就好比这次,蒸汽机的品种和生产规模就够他们聊一阵了。
回去的路上,杨聪想了很多,他发现,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他自己!
他是在用银子刺激这些人搞发明创造,这些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同时也刺激到他了,他脑子里面可是装着无数的“好东西”,不“发明”点出来岂不可惜?
第三卷 第二三二章 简单实用
杨聪被几个农户子弟发明的明朝版汽车又或者说手扶拖拉机一刺激,终于意识到,他自己才是这时代最大的“发明家”,他脑海里可是装着无数夸时代的东西,不“发明”点出来,着实可惜了。
那么,到底发明点什么好呢?
首先,这东西肯定要有用,而且越有用越好。
他能“发明”的东西简直不胜枚举,可以说,连他自己都数不清,如果没什么用,那发明出来干嘛呢,自娱自乐吗,他还没那么闲呢。
比如说小孩子的玩具,他要是愿意的话,别说是几种,就是几十种甚至几百种都能“发明”出来。
但是,发明出来又有多大意义呢,至少,对现在的大明来说没什么意义。
他的时间宝贵着呢,可不能浪费在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上面。
然后,这东西一定要简单,而且越简单越好,要是太复杂的东西,要花个几年甚至十几年,那就更没意义了。
他可不像嘉靖一样,幻想着自己能长生,人这一辈子也就几十年,时间有限的很,怎么把这时间利用起来,“发明创造”更多实用的东西才是正经。
比如说,后世常见的电脑手机,那东西好吗?
这个问题不用问,那绝对是好到不行了,关键那东西也太复杂了,就连杨聪都不是很懂。
如果想要发明出来,这过程就漫长到无法想象了。
这会儿连电都没有呢,从发明电,再到发明发电机,再到发明电子元器件,再到发明各种芯片,再到发明软件.....。
这个过程,漫长到令人绝望,没个几十上百年,根本就不用去想。
杨聪自然不会去考虑这些遥不可及的东西,他现在要做的,就是那种又简单又实用的东西。
一开始,他还想着要利用蒸汽机做文章,发明一些有用的机械出来。
但是,他想了很久之后,无奈的发现,貌似他知道的,简单实用机械,他都发明的差不多了,其他机械,他还没有那些匠户子弟懂呢,别人琢磨起来可比他琢磨要省事。
这蒸汽机械是没得想了,那么,到底还有什么简单实用的东西呢?
他绞尽脑汁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一个东西,这东西在后世用途其实并不广泛,但是,在这时候却相当的实用,用途大到简直无法想象。
这东西就是望远镜!
望远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战场指挥官必备的装备之一,但是,在卫星出现之后貌似就被逐渐淘汰了。
望远镜这东西,在卫星出现之前,那可是战场上必备的神器
当然,这个神器是在你有敌人没有的前提想。
如果大家都有,那就不是神器了,而是常规装备。
这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望远镜这东西呢,如果能做出来,那绝对是战场上的神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敌人还摸不清你虚实的时候你就已经把敌人看了个一清二楚,这仗打起来,想输都难啊。
这会儿玻璃都有了,望远镜难道还做不出来吗?
望远镜说白了就是将两片凹凸镜重叠在一起而已,至于怎么叠,用凹镜还是凸镜叠,这些都不是问题,反正做出来试试就知道了,最关键之处就在于这凹凸镜加工出来表面必须光滑,要是毛毛糙糙的,根本就看不清,那就没什么用了。
这年头能把凹凸镜加工的更镜面一样光滑吗?
这个问题貌似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会儿很多金器银器玉器,表面都相当的光滑,甚至铜镜,那都光滑的能照出人影来了。
也就是说,这时代的匠户有自己独有的方法,能让加工出来的东西表面光滑如镜,这点不用怀疑,就是不知道这种人好不好找而已。
杨聪一想起望远镜在战场上的作用,那劲头就上来了,他当即便命人请来了王宣,两人见面,客套了几句,他便迫不及待的问道:“先生,你手下的学生里有加工金银玉器又或者铜镜的匠户子弟吗?”
王宣闻言,不由好奇道:“怎么,你想做首饰吗,这个简单啊,直接把材料送京城,什么首饰加工不出来?”
杨聪连忙解释道:“不是,不是,先生,我是想加工一样东西,这东西表面必须十分光滑,一点瑕疵都没有,就好像那金银玉器又或者铜镜表面一般。”
原来是这个意思,王宣连忙点头道:“这加工金银玉器和铜镜的匠户虽然不多,但大多都集中在京城周边,我手下弟子里面还是有这么几个匠户子弟的,你想加工什么东西?”
杨聪想了想,随即摇头道:“这个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有这样的人就行,你命人通知他们去冶炼学堂吧,走,我们也去,就在那里汇合。”
这小子,又想干嘛呢?
王宣虽然有点好奇,但也没有细问,因为杨聪经常性的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举动,你就算是问也问不清楚,到时候一做出来,你就恍然大悟了,这点,他都习惯了,所以,他干脆不问了。
两人很快便来到了冶金学堂,而这会儿王宣的几个弟子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
杨聪也不多说,当即便带着他们来到烧制玻璃的作坊,并命人取来的笔墨纸砚,现场比划起来。
他也没说什么望远镜的事情,就是大致画了一下凹凸镜的模样,并定下了尺寸,让人开模,马上就做。
这会儿玻璃加工还和后世不一样,后世加工出来的玻璃那是老大一块块的,想要做成门窗玻璃,那还得用玻璃刀一块块去划,而这会儿可没什么玻璃刀,杨聪也懒得让人去找什么金刚石做玻璃刀了,而是直接让人做磨具,各种门窗玻璃大小都定死,做出来直接就能装上去,压根就不用划。
所以,这会儿烧制玻璃的作坊里面就有做磨具的材料,而他要求的尺寸又相当的小,也就是一寸和两寸的直径,凹镜和凸镜一样两种,总共四个模具,做起来自然不难。
这模具很快就做出来了,玻璃水也是现成的,凹凸镜的镜片自然是很快就加工出来了。
不过,磨具表面可没那么光滑,做出来的镜片是无法当望远镜的镜片用。
杨聪就拿着毛毛的凹凸镜片对着那几个弟子道:“我想让你们加工的就是这东西,你们想想办法,将其两面都磨光,要光滑的如同铜镜那般,一点瑕疵都没有的。”
这活计他们自然清楚,杨聪一说,他们便点着头接过镜片忙活去了。
紧接着,杨聪又让王宣找来了几个匠户弟子,用紫铜打造了几个单筒望远镜的镜筒,也就是一头大一头小,两头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能前后滑动的那种。
这些东西加工起来都不是很难,第二天一早,王宣便带着弟子,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和镜筒过来了。
杨聪拿着加工好的镜片大致测试了一下便知道了,原来,小的一头要用凹镜片,大的一头要用凸镜片,两种镜片组合在一起,再慢慢调校一下焦距,便能看清远处的东西了。
这家伙,王宣一开始看着杨聪拿着镜片和镜筒在那里鼓捣,还不知道杨聪要干嘛呢,当杨聪把调校好的望远镜塞他手里,并简单的解释了几句之后,他顿时惊的目瞪口呆。
这东西,竟然能看清远处的景象,而且还相当的清晰,就如同近在眼前一般!
第三卷 第二三三章 书终成
古老的中原大地,沉寂了百余年,自立朝之初的大战之后,大明历代,风云变幻,貌似都与其没有什么关系,这片土地只是默默的养育着世代居住于此的黎民百姓和一位又一位分封至此的皇室亲王郡王。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变换轨迹,那么,这片土地还要沉寂百余年,才会迎来一场巨变,而那次巨变,正是大明朝灭亡的序曲。
当然,这会儿,历史的车轮已然变换了轨迹,杨聪来了,大明是不可能灭亡了,而中原大地,也因为杨聪奉旨修筑顺承铁路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顺承铁路就是顺天府到承天府的铁路,它联通的虽然是北直隶和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主体却在中原,因为顺承铁路一大半都在中原,所以,三省总督胡宗宪也将临时行辕定在了郑州府。
这胡宗宪可是个狠人,做起事来那是相当的发狠,让他来督建顺承铁路,杨聪那是找对人了,他刚一上任,便下令沿途所有州府征召劳役,全力配合工部派来的官吏修筑铁路,而且他还不停的来回巡视,但凡有拖延者,不管是什么缘故,一律革职查办!
不过,就算他如此发狠,这铁路也不是那么好修成的,两年之内要修筑两千余里的铁路的确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因为从顺天府到承天府并不是一坦平洋,中间有山川、有河流、有丘陵、有险地,地形之复杂,往往让人头疼无比。
这不,铁路修了一半,胡宗宪就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铁路必须越过黄河才能修到湖广。
这个问题,胡宗宪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所以,他早早的就将工部都水清吏司一帮专门负责修筑桥梁的老吏请了过来,让他们想想办法,看能不能在黄河上修筑一座大桥。
这个时候,在黄河上修筑大桥,那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没有水泥,没有钢材,几里长的大桥如何成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