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抗日之超级兵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沧月傲天

    此人是个中国通出身的军人,曾经三次到北京的陆军大学任教官。第一次是在1917年还是个大尉的他第一次到北平陆大任教,那时候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正厉害。1926年已晋升为中佐的他再次来到陆大,此时北平政府的权利掌握在张作霖的手里。

    第三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他和中国可谓结下了不解之缘。

    多田骏是皇姑屯事件元凶河本大作的妹夫,与石原莞尔、坂垣征四郎等亦是盟友。由于多田骏和新任陆军次官东条英机不睦,经常发生意见对立,最后多田骏被赶出了中央,调到满洲珲春任第3军司令官。

    1939年9月后任华北方面军司令,他在华北方面军任内,大搞囚笼政策,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密集分割,使得八路军的回旋余地大为缩小。但因为主力部队都摆在黄河边和卫立煌的中央军对抗上,让八路军抽冷在他后方打了一个百团大战。

    深感兵力不足的他在得到增援的一个师团后,打了一个中条山战役,肃清了中国中央系军队在华北的势力,使至少三个师团的日军腾出手来,兵力有了很大的宽裕,为他的后任冈村宁次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打下了基础。

    周卫国之所以这么的重视多田骏,主要是因为这个人搞出了所谓的“三光”政策,“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是多田骏上任之后专门针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

    而八路军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

    比如说日军在扫荡太行、太岳根据地时,曾下达过这样的命令:“这次作战的目的,与过去完全相异,乃是在于求得完

    全歼灭八路军及八路军根据地,凡是敌人地域内的人不问男女老幼,应全部杀死。所有房屋,应一律烧毁,所有粮秣,其不能搬运的,亦一律烧毁,锅碗要一律打碎,井要一律埋死或下毒。”

    这样惨无人道的政策最早就是由多田骏提出的,由其继任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而三光政策的推行对于八路军以及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据统计,短短




第六百八十五章:综合作战旅
    第六百八十五章:综合作战旅(求订阅、求月票)

    部队整编是一个细致的活儿,即便是兵员和武器装备都是现成的情况下,这件事情也是足足耗费了十多天的时间才完成整编。

    从8月5日会议结束开始,直到8月15日晋绥察军区各军分区和纵队才发来电报称,大致完成了整编。

    主要是因为这一次整编涉及了晋绥察军区几乎所有的部队,规模太大,另外一下子成立了5个纵队,这等于将现有的几大军分区都硬生生的拆分成了两个部分。

    这绝不仅仅只是说军区总部下一道命令就三下五除二的就能顺顺利利的完成整编,这里面涉及到了部队划分、人员安置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到了各种复杂的利益,即便是晋绥察军区这种相对纯洁的部队也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做好的。

    好在周卫国的个人威望很高,一些事情往往只需要他出面说说就能解决了,因此整个过程还算比较顺利。

    而部队完成整编之后,周卫国又对各部队的驻地进行了调整,毕竟现在几支部队的编制发生了变化,对于防区什么的也都应该做出调整。

    绥西军分区、晋北军分区、冀东军分区的驻地保持原样,不做任何调整,察南军分区驻地由集宁改为锡林浩特,而绥中军分区进驻集宁,至于各个军分区的防区周卫国也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明确,那个军分区管那几个县区都说的明明白白的。

    关于五大纵队的安排,周卫国则是命令他们有任务的继续执行任务,没有任务的全部返回军区总部进行集训。

    周卫国需要一支像日军第五师团这样的攻坚精锐,也需要打造国民党五大主力那样的精兵,而这五个纵队便是周卫国的一次尝试。

    部队完成整编之后,周卫国便带人离开了归绥,赶往包头,因为抗大四分校第一批半年制学期的学员马上就要毕业了,周卫国这个校长要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

    其次就是周卫国要去包头组建晋绥察军区乃至于八路军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之前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大批坦克和装甲车全部被周卫国运到了包头,分配给了抗大四分校当做教学用具,现在第一批装甲兵即将毕业,周卫国准备利用这批人组建一支隶属于八路军的装甲部队。

    尽管以周卫国手中的战车数量最多可以组建两个装甲团,但是就目前而言已经足够了,况且周卫国也不打算让这两个团单独行动,而是把他们编入综合作战旅里面。

    毕业典礼朴素而又隆重,在周卫国的主持下,抗大四分校三千多名学员顺利毕业,随后由军区总部统一分配到各个军分区。

    而组建装甲部队的过程也很顺利,仅仅不到两天的时间,一个九四式坦克团和九五式、九七式混合装甲团就在包头编成了。

    两个团的团长都是这一批装甲指挥科毕业的新生,一个名叫赵卓,一个叫张浩,两个人之前都在国民政府的部队里担任过职务,而且都是和坦克有关,其中赵卓之前是晋绥军第七集团军直属坦克营副营长,而张浩则是中央军第89师坦克营连长。

    虽然两人之前的职务都不算高,但是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和训练,担任两个装甲团的团长还是可以胜任的!

    装甲部队组建完成之后,周卫国便迅速返回归绥,开始着手组建综合作战旅的其他部队。

    按照周卫国的设想,综合作战旅下辖机械化步兵团、装甲团、机炮团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由特种兵和精锐步兵组成的侦查营,每个旅的总兵力在六千五百人左右。

    而这样的综合作战旅一共有两个,再加上五个纵队,总兵力达到了9万人左右,这支大军将是周卫国开疆拓土最锋利的战刀。

    由于其他部队都是现成的,所以很快两个综合作战旅便组建完成了,一旅由牛东来担任旅长,原绥中军分区四旅旅长安国平担任政治

    委员,二旅由姜必达担任旅长,郑维城担任政治委员。

    部队组建完成之后,周卫国将这一万三千余人调往苏木山军事基地进行统一训练。

    在周卫国的亲自关照下,大战之后各部队都逐渐的步入了正轨,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晋绥察军区的部队都投入到了大练兵的运动中。

    随后周卫国又向各军分区、各纵队下达了命令,他要求军区所有的作战部队一定要



第六百八十六章:橄榄枝
    第六百八十六章:橄榄枝(求订阅、求月票)

    半个月的时间转眼间就过去了,很快就到了8月底!

    在这段时间整个中国战场上依旧风暴不断,但绝大多数都是坏事情,先是武汉战场上不利的消息接连传来!

    从六月到八月底,武汉会战已经进行了足足两个半月了,如此长的时间里, 国民政府在南浔线、长江北岸以及大别山地区,利用预设的防御阵地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尽管国民政府近乎倾尽全力,想要守住大武汉,但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再加上日军在吸取了第一次武汉会战失利的教训,实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不但将海军第三舰队的主力调到了长江,还加强了陆海军的航空兵,另外还调集了大批的装甲部队参战,随后这这几月间,日军利用优势的炮火及海空军力量,先后突破了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的各个防御阵地,迫使守军一步步的后撤。

    在这个期间,国民党部队在少数几处阵地,顽强抗击日军,使日军伤亡累累而不能突破。这包括金官桥战斗,富池口战斗,麒林峰战斗,德星路的东、西孤岭隘口街战斗。

    但是这些富有成果的战斗依然不能阻止日军前进,到8月底,日军第11军主力两个师团已经的攻入湖北黄石,距离武汉已经不足一百五十公里了。

    而在北线的田家镇方向,冈村宁次调集了战斗力最强的第六师团当主攻,沿长江北岸向汉口攻击,并配备了大量的重炮和坦克车以及骑兵、工兵、辎重兵和海空军力量。

    第6师团为日军陆军最精锐部队,南京战役中,第6师团首先攻入南京城,并参与了南京大屠杀,师团长谷寿夫因此而被调离。

    而在南京战役之前的淞沪战役,也是这个第6师团,在双方主力胶着于淞沪战场不分胜负的时候,第6师团在杭州湾登陆,以极其凶猛的凌厉攻击快速地击破层层拦阻,突然插到中**队主力侧翼。

    仅以一个师团的兵力突入几十万大军的中**队阵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并以四面出击中心开花的奇袭战术打得几十万中**队丢盔卸甲,落荒而逃,从而一下子解决了几个月的战役僵局,可见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有多强!

    正是强悍而凶猛的第6师团一锤定音,导致了中**队在淞沪地区的全面溃败,即便是在南京的时候这支部队干的事情近乎天怒人怨,但是大本营却仅仅只是象征性的将师团长谷寿夫撤职,调回国内另作他用,却没有撤销这支部队的番号。

    正因为第六师团攻击力太强大了,所以武汉战场的日军总指挥官,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中将这次将攻打汉口的重任交给了笫6师团,命该师团故技重施,孤军深入,以区区几万人冲入第五战区防线之中,直捣汉口。

    而稻叶四郎果然不负冈村宁次重望,第六师团在其指挥下,一路喷火射铁,劈关夺隘,击溃层层中**队拦阻,攻占了潜山、太湖、宿松等要地。

    在第6师团一路攻击中,国民政府第26集团军、第27集团军、第21集团军、第29集团军等主力部队先后采取侧击、迎头堵的方式都没能完成对于第6师团堵截及消灭的任务。

    第6师团仅以几万人的兵力携带大量的重装备,置后方于不顾,远途奔袭在中**队十几万人的层层拦阻中连克多座要地,令沿途屡屡被击溃的中**队主力望兵兴叹,战斗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到八月中旬,长江北岸的日军已经占领了黄广一线的全部重镇,只剩下腹背受敌的要塞田家镇,如果田家镇要塞一旦失守,那日本海军就要搭载陆军步兵溯江而上,任意在什么地方登上北岸以堵住黄广线上的中**

    队主力的退路,那样的话,中**队的处境就会极为不利。

    而此时,中日两国的海军也在田家镇外围的长江海面上展开激战,双方出动了近百艘大小战舰和数百架飞机,长江水面空中到处都是交战声,遮天蔽日。

    由于海空军的配合,再加上田家镇要塞的守军顽强作战,这次遏制住了长江北岸日军的攻势。

    但是不管是老蒋还是冈村宁次都已经看出来了,第二次武汉会战



第六百八十七章: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六百八十七章:道不同不相为谋(求订阅、求月票)

    老蒋的诚意没话说,将一个男人一生奋斗所追求的物质全都满足了,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但是周卫国对此却只是淡淡一笑,随即便拒绝了国民政府的招揽!

    条件确实诱人,但是国民政府注定是一条到处漏水的烂船,周卫国可不想和他们一起沉到水底。

    更何况红旗下长大的周卫国天生亲近延安方面,怎么可能为了区区钱权放弃自己的信仰,这要是被前世的兄弟们知道了一人一口唾沫都能将他淹死。

    而且抛开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周卫国也不认为老蒋真的会信任他,他周卫国在八路军里面可以随便指挥十几万大军纵横捭阖,大杀四方,他老蒋能做得到吗

    显然是做不到的,老蒋用人有三个不成文的标准,未直接说出却众所周知。

    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这一点世人皆知,因为老蒋是靠黄埔系起家的,曾任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遇到老蒋都得恭敬称呼声“校长”。

    黄浦系指挥官以天子门生自居,老蒋也把他们视为嫡系,加意栽培。这部分军队的装备好,训练强,文化水平高,是当时中国正规化程度最高的军队。当时非黄浦系的人,遭到不断打压。

    二是重用同乡,老蒋是浙江人,对浙江的人十分看重,尤其是奉化人,更是如此。

    当时的国民政府高层和高级将领,有许多是老蒋的同乡,老蒋对其十分看重。最出名的莫过于“常败将军”陈诚,他屡战屡败老蒋依然委以重任,革职又重新启用。

    三是重用对老蒋个人十分忠诚的人,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即对老蒋的绝对忠诚。只要你对老蒋够忠诚,别怕老蒋不给你升官,即便是能力像一坨屎,比如说桂永清、黄杰等人,皆是如此。

    作为领袖,一党魁首,国家元首,做事必须公平让人家信服。如若你做的事不让人信服,人家怎会乖乖听你安排,为你做事。

    而老蒋这个人恰恰就是做不到这一点,以至于在抗日战争期间,老蒋做的许多事都不能让人满意,甚至于连当时美国派来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都看不下去。

    说实话,这样的人周卫国真心不敢追随,毕竟他周卫国既不是黄埔毕业,也不是浙江人,至于忠诚就更加的谈不上了,因此老蒋的橄榄枝周卫国真心不敢接。

    而且老蒋这人用人除了上述的三个原则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即既要是人才又要是奴才,两者缺一他是不用的。

    在这方面军统头子戴笠可以说是个典型的这样的人物,他的奴性超过了所有国民党的官僚和新贵,他的才干则比任何一个国民党的官僚或新贵都不逊色。

    这戴笠不但办事干净利索,思考周全,尽量避免给老蒋带来政治上的麻烦,而且能处处秉承老蒋的意旨,体念老蒋的苦心,使两人的协调到了相当默契地步。

    老蒋一生善于搞特务活动,同时,他控制手下特工的办法也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办法就是对特工授予大权,但不给高位,以防他们在政治上坐大。戴笠任军统头目十多年,始终是副局长,只给了一个少将军衔,还是拖到1945年3月才公布。

    尽管如此,两人又合作得相当默契。一方面戴笠要报老蒋的知遇之恩;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有心计的人,深知以自己的资历、能力和水平,绝难跳出老蒋的手心。惟有取得老蒋的绝对信任,才能飞黄腾达。

    对于老蒋的心理和性格的研究,戴笠可谓是精细入微,揣摩到家。老蒋发号施令,一概用“手令”,一年下来,一般都能装满10只公文箱,从军事、政治到党务、经济,无所不包。

    但对特务工作历来讳莫如深,很少下达“手令”,特别是涉及暗杀、离间这些事情,更是小心谨慎,不留半点蛛丝马迹,以免授人以柄

    &

    nbsp;戴笠早摸透了老蒋的这一套把戏,凡是涉及到政治上的敏感话题,戴笠坚持向老蒋做口头汇报,对老蒋的某些指令,他也只用脑记,从不笔录。而回到军统局本部传达时,戴笠一般只讲“奉谕”,究竟奉谁之“谕”,不做任何解释。对于戴笠的这一套办法,老蒋也暗暗赞赏。

    戴笠素知老蒋用人行事十分注意仪表和风度,每次去见老蒋时,他必衣冠整洁,精神抖擞,回答问题简明扼要,从不拖泥带水。

    &n




第六百八十八章:变幻的欧洲局势
    第六百八十八章:变幻的欧洲局势(求订阅、求月票)
1...200201202203204...32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