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为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贰蛋
矛学真好似无视脖颈上的剑,缓缓环视过众人。
而那些将领们在他的视线到时,都是悄然低下头去。
矛学真忽的哈哈大笑,“鼠辈!鼠辈尔!矛某真是羞于和你们这些鼠辈同朝为官!”
这话,似是触及到曹光旭的自尊。他也是露出些怒容来,不再客气,对着旁侧将领道:“将矛大人请下去!”
矛学真是泗州知州,是他上官。但是,他作为泗州统兵总管,却也是眼下这泗州城内守军的顶头上司。
如果临淮、淮阴两城的统兵将领不支持他,他要夺矛学真的兵权并不容易。但现在,临淮、淮阴的将领们显然是认同了他的想法。
唯有泗州城内的某些文官露出愤慨之色,破口大骂。
但是,这些人很快都和矛学真一起被曹光旭的亲兵给带了下去。
一路骂声不止。
约莫四旬的曹光旭却是不再理会,只是看向城下,对着苏泉荡喊道:“苏元帅,我等愿意献城投降。”
“好!”
苏泉荡大声道:“苏某必将诸位义举如实禀报皇上。”
只不多时,泗州城城门洞开。
曹光旭带着诸将和城内诸多守军开城投降。
城内遍地金铁声。
在将领们的令下,城内守军都是将手中的兵刃扔在了长街上。
文起率着天罡军率先进城。
泗州城被大宋禁军拿下。
城内投降军卒皆被暂且关押到城内军营。
只苏泉荡在进城以后,却是没有和曹光旭等人太多的虚与委蛇,而是在问过矛学真等人所在以后,便匆匆往府衙去了。
矛学真等人都已被曹光旭的亲兵带到府衙软禁。
曹光旭等人虽然失望,但也知道苏泉荡是钦佩矛学真等人的风骨,只能轻轻叹息。
宁死不屈,是忠君,是爱国,是大义。
启城投降,是顾大局,识时务,却也可以说是贪生怕死。
这本来就是个没有两全的事。
到府衙,苏泉荡直接去了矛学真被软禁的那个房间。连文起等人,都被他留在屋外。
走进屋里,他只见到矛学真沉默地坐在方桌旁。
他轻轻咳嗽了声,喊道:“矛大人。”
矛学真看向苏泉荡,道:“如今苏元帅已经得到泗州城,又何必还再来劝降矛某”
苏泉荡自顾自走到矛学真对面坐下,也不否认自己是来劝降矛学真的心思,只道:“我前来,不是为泗州城来劝降矛大人你。正如矛大人所言,如今泗州城已经被我大宋军拿下,纵是矛大人你对元朝忠心耿耿,也不可能再改变什么。”
“那你为何而来”矛学真嗤笑着又问。
只不知,这嗤笑是嗤笑自己,还是嗤笑曹光旭那些人。
苏泉荡道:“我是为泗州百姓,为大宋朝廷来劝说矛大人你。”
&
1392.太师仙逝
又是翌日。
至此大夏军和西夏守军已经在中兴府糜战数日。
双方皆为此折损了无数的将士。
西夏老太师仲孙启赋因伤心过度而卧病,御史大夫赫连栋临危受命以后率领将士和大夏军苦战,于日前也是被流弹所创。当厮杀结束时,是由将士们抬回到府邸内去的。
整个西夏朝廷,竟是再无能执掌大局之辈。
女帝李秀淑亲临阵前指挥。
接连数日,竟是每日都只在军中小憩那么三两个小时。
原本绝美的容颜在短短的时间内已是花容憔悴。
中兴府迎来绵绵春雨。
雨水淅沥沥落在街道上,洗刷着街道上的血水。
放眼望去,竟然很难有干净的水洼。
将近正午时分,西夏守军才刚刚将大夏军糜战过,好不容易将大夏军再度打出城去。
女帝穿着斑驳的银色甲胄,持剑立在街道正中,任由雨水冲刷着自己。
晨一刀面色些微有些苍白,持刀立在旁侧。
过半晌,女帝忽的偏头问旁侧的将领,“现在城内还有多少将士”
那将领答道:“回皇上,约莫剩下十万不到了。”
“就折了六万多人么……”
女帝轻轻叹息了句,复又沉默下去。
这才短短几天的时间,城内将士就已经死去这么多的人。大夏军始终如同大山般压在众人心头。
中兴府能不能等到大宋援军赶来,真是个未知数。
城外大夏军有着源源不断的粮草、军械供应,而他们在城内,却是只能坐吃山空。
周遭有些许将士和百姓正在收拾着街道上的枪械、弹药。
晨一刀在女帝的旁边忽的说了句,“皇上何不率军突围,和大宋禁军汇合以后再做打算”
这未免不是个好主意。
女帝死守中兴府,让得中兴府内汇聚无数将士,同时,却也让这中兴府成为牢笼。
若是她率军突围出城,和蜀中禁军汇合,的确还有很多和大夏军周旋的余地。起码,后勤补给便无需担心。
以赵洞庭和她的关系,就算是现在大宋粮草、军械等等颇为紧张,也绝不会置之不理。
但李秀淑还是当即摇头,道:“我是西夏帝王,没有抛弃城内百姓们的道理。”
说着,面上忽的露出些微笑容,“若是我死在这中兴府内,以后他总会为我报仇。等大夏军被打退了,我的孩儿还能接任我的位置。而若是我弃城突围,那即便是以后将大夏军驱赶走,我又有何颜面再进这中兴府”
她放眼看向那些正在街道上帮助将士们寻找弹药的百姓们,“他们在哪,西夏便在哪。西夏在哪,我便在哪……”
晨一刀紧了紧手中的血刀,没有再说话。
这时,有将领匆匆跑到了李秀淑的后边,“皇上!”
李秀淑回头,“何事”
那将领道:“刚刚太师府中有下人来报,两刻钟以前,太师他……他薨了……”
李秀淑憔悴的脸色瞬间苍白,纵是穿上甲胄也显得有些单薄的身子亦是剧烈摇晃起来。
好不容易,她才稳住自己,缓缓闭上了眼睛。
有泪水,从她眼眶中滑落。只混着雨水,却是分也分不清楚。
过了会儿,那将领见李秀淑仍没有动静,轻声问道:“皇上,您要不要去太师府中看看”
李秀淑缓缓摇头,“不去了……就由你代朕前去吊唁吧!”
那将领似是有些意外,但也没再说什么,拱手领命过后便向着仲孙启赋的府邸匆匆走去。
李秀淑又看向城外方向,似对晨一刀说,又似对自己说,“太师这辈子都在为西夏操劳,为西夏复国、治国、平逆,最受他看重的侄儿死在了战场上,唯一的儿子也死在了这里,如今连他也死了。我不覆灭大夏那些逆贼,又有什么颜面去见他……”
晨一刀在旁边道:“即便中兴府被破,西夏也不会灭。”
这话让李秀淑偏头看向他,“怎么说”
晨一刀道:“皇上他不会让西夏灭国的。”
听到这话,即便是刚刚收到仲孙启赋的死讯,李秀淑的嘴角也是有些微笑容浮现出来,道:“是啊,如果不是他,西夏早就亡了。刀主,能说说,你为何愿意因为他的意思,而就在这里舍命护着我么连两位长老死在这,你都不愿离开。你们刀冢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大了,其实你现在回去,他也绝不会怪你的。”
晨一刀沉默了会,竟是摇头,难得的多说了几句话,“我不知道。只是全天下人都愿为皇上舍命,我不想落后。”
李秀淑挑了挑眉,“这家伙,身上真是有种魔力啊……”
随即,便沉入到了回忆之内。
其实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当初为何会那般愿意相信赵洞庭。以至于,作出那般荒诞的
1393.弹劾奏疏
赵洞庭笑笑,又埋头到那叠高高的图纸上面。
只是过会儿,又忽的抬起头,轻笑起来,“走,随朕回御书房。”
李狗蛋露出诧异之色,“今日皇上这般早便要回去”
赵洞庭走向屋外,“朕刚刚想到件事,比研究这红衣大炮,怕是还更有用处。”
李狗蛋没再多问,随着赵洞庭往屋外走去。
尚且还在回御书房的路上,赵洞庭就让李狗蛋去将军情处总管萱雪宣来。
等他到御书房不多时,萱雪便也到了。
如今萱雪已经是为李阿四生下孩儿,身子较之以前丰腴了些许。容貌不减,反倒较之以前更甚几分。
宫中上下不知多少人都在说御厨李阿四是真有福分,能娶到萱总管这般既有容貌,又有能耐的女子。
虽如今女子当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能够如萱总管这般受皇上重用的,也就唯她而已。
或许以后此届科举的财经科状元、长沙谢元温庆书也会受到皇上重用,但那,终究还是需要时间。
现今,温庆书也不过是被吏部放到财务部下辖的研经司任个副司长而已。
研经司作为负责研究全国经济情况的衙门,在握有重权的财务部内,当真算不得什么实权衙门。
当初温庆书的任命下达的时候,甚至还在朝野中兴起不少议论。也不知,皇上特意将她放在研经司,是个什么意思。
看着萱雪的脸上如今再也不复当时那落寞、孤独的模样,仿佛眼睛里都洋溢着幸福,赵洞庭也是为她高兴。
微笑着,赵洞庭问道:“孩子怎么样”
萱雪脸上也自然而然露出微笑来,“多谢皇上挂心,孩子一切都好。”
“嗯。”
赵洞庭轻轻点头,“等他再大些,便也送到国子监的小学里面上学。”
萱雪脸上露出喜色,“臣多谢皇上。”
虽如今大宋境内小学、初中还有“进学”,各地都有。但论教育质量,当然还是以国子监下面的那些学校最好。
萱雪可是知道,连皇上的皇子、公主们,以后也是打算送到国子监内去读书的。
在有关特权方面,皇上似乎始终都不愿特立独行。
然后她便又问赵洞庭道:“不知皇上宣臣来有何事”
赵洞庭砸吧砸吧了嘴,道:“元朝皇帝派遣使臣李奕南来见朕,说有意和大宋交好,瓜分西夏之地。朕已经回绝,且将李奕南、祁宏达都驱逐出去。朕要你动用你们军情处的暗探,在元朝境内,尤其是元朝国都刻意渲染此事。就说元朝皇帝性格软弱,欲和大宋交好,实是怕了大宋。”
萱雪乃是天下罕有的聪慧女人,听赵洞庭这般说,当即就明白了赵洞庭的意思。
她微微笑道:“元朝国都之中有不少极力主张和我们大宋开战的大臣,皇上此举,定能让那元朝皇帝焦头烂额。”
赵洞庭点头失笑,“他想要诱朕和他们元朝交好,让朕辜负臣民厚望。朕要是不还回去,又岂对得住他这番良苦用心”
萱雪道:“那臣这便下去安排。”
然后,便就缓缓退出御书房去。
赵洞庭也没再打算再去军科部作坊,低头翻阅奏折。
刚刚趁着他和萱雪交谈的这点时间,李狗蛋已是将奏折分门别类的整理出来一部分。
这是赵洞庭的习惯,就像对待军情密信那样,喜欢将事情分个轻重缓急,或是归类。
各地奏折,都已经有国务省先行批阅过。没盖章的,乃是政事,盖红章的,乃是军事。
赵洞庭随手拿起一叠奏折中最上面的那封。
老臣穆康巽启奏圣上。
奏折的封面上有着这样的字样。
刚口打开,便可看到首页盖着足足六个大印,分别是六个名字。其中陆秀夫的章子列在最上面。
国务省共有六个大臣掌着初步批阅奏折之职,这封奏折上签盖六章,便是说明六位大臣都认为此奏折所书内容颇为重要。
除去上回寒流天灾时常有这样的奏报到长沙,赵洞庭其实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六位大臣同时盖上大印了。
还没有看奏折上的内容,他的眉头就已经是微微抿起。
再逐字逐句去看,脸色更是逐渐凝重得可怕,仿佛乌云密布。
臣穆康巽遥禀,广南西路转运使温哲彦藐视国法,徇私包庇,纵容其子温东成鱼肉百姓,欺行霸市。以至国器不能制裁其子。
臣此折,共列温东成罪状十四条。
&n
1394.真金议事
过些时候,陆秀夫、陈文龙、辛景福便联袂到了御书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