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秃发在鲜卑语言是被子之意。盘踞在河西走廊周围,截掠往来商队,居无定所,来去如风。边军往往追之不及,不胜其扰。

    历史上。这些西迁的鲜卑,要等檀石槐暴毙,轲比能再统鲜卑,被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后。才“部落离散,互相征伐”,进而纷纷独立。西迁后又与敕勒族(高车族)南下部落相融合,渐渐发展壮大。

    两支西部鲜卑,十六国时,一个建立了西秦,一个建立了南凉。

    却不料在此星空下,刘备横空出世,鲜卑一战而溃,提前分裂。

    东部鲜卑先后南下归附汉庭,西迁鲜卑,承受着汉庭和高车的上下挤压,只能不断西迁。乱入西域。趁汉庭守护西域不利,西域诸国乱战之机,火中取栗。吞并数支部落小国,和零散的西域佣兵队伍后,实力渐强。

    贵霜使者说,还有西域豪商与之狼狈为奸。提供消息,专门劫掠往来商队。闹得天怒人怨。

    按照原有历史进程,要到百余年后的东晋




1.22 东西合璧
    “哦”刘备这便问道;“文和亦知安息太子”

    贾诩这便说道:“诩也只是道听途说。传闻,洛阳白马寺在先帝年间来了位西域藩僧。出家前,乃是已继承王位的王子。为能来中原传教,便把王位让给叔父,出家为僧,辗转抵达洛阳白马寺,潜心译经。十年前离开洛阳,云游四海。不知所踪。听闻是去了江南。”

    安清,字世高。原安息国太子,故以安为姓。乃是将阿毗昙学和禅法,传入中原的第一人。据说已继承安息王位,但为了能到大汉传教,将王位让与叔父后出家为憎,皈依佛门。于桓帝建和元年抵达洛阳。后定居白马寺,不久即通晓汉语。到建宁三年(170年),二十余年间,据后世《众经目录》记载,安世高共译《修行道地经》等佛经三十五种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现存二十二种二十六卷,皆属精小乘经典,重在上座部惮法。

    此后又游历了江南的豫章、浔阳、会稽等地。后不知所终。

    刘备一想不对:“十年前既已出游。阁下何故说,‘令兄隐居白马寺中,潜心译经,多年未见’”

    “我以为,云游不过是他闭门不见我的说辞。”女店家叹了口气:“直到月前家兄返回白马寺。三天前遣人送来信物,约去相见。我亦将信将疑。”

    “原来如此。”无论有没有云游四海,终归人已在白马寺中。刘备又问道:“令兄既已归来,为何还要卖这酒肆”

    “三十四载,寒暑易节。家兄都不愿见我。如今…如今……”女店家微微停顿,便又道:“如今我已不知如何相见。故而,想将这家酒肆卖出,随商队返回安息。从此万里相隔,不见也罢。”

    “……”这是兄妹版的‘近乡情怯’

    比起刘备,算是过来人的贾诩却听出了弦外之音:“阁下想人代劳”

    “正是。”女店家轻轻颔首:“既有缘,君侯可否代妾身走一趟”

    “有何不可”刘备笑道。

    女店家先是直视刘备双眼。片刻后又轻轻垂下眼帘。从身后取出一块略显发黄的弯曲骨片,置在案上。

    看弯曲的弧度,很像是象牙的残片。让刘备惊讶的是,残片上的浮雕,竟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中的几位。

    安息和古希腊有何渊源

    再细看,题材虽源自希腊,雕刻技艺却混入了明显的汉风。西方的神话,东方的技艺。果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合璧的产物。

    捡起骨片时,刘备又问:“阁下可有话要我转达”

    “无话可说,亦无需说。”女店家缓缓摇头。面上表情古井无波。

    这对兄妹倒是奇了。

    出胡姬酒肆。再回想,刘备不禁洒然一笑。

    贾诩问道:“主公因何发笑”

    “笑我等古道热肠。本是来买酒肆,一不留神却成了信使。”刘备笑答。

    “那臣便陪主公热心一回。且去会会那位得道高僧。”贾诩亦笑。让贾诩信佛这比让白起不挖坑还难。

    主臣二人同车前往。

    白马寺在洛阳西郭。坐落于雍门外三里,御道北。乃是一片蔚为壮观的建筑群。

    七年(64年),明帝夜宿南宫,梦一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飞绕殿庭。次日晨,将此梦告知众臣。博士傅毅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陛下梦到的那样”。明帝大喜。遂派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求佛经、佛法。

    次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永平求法”的万里征途。历尽艰辛,终在大月氏国,遇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又见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便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原,弘法布教。十年,二位高僧与东汉求法使团一道,以白马驮佛经、佛像同返洛阳。

    明帝龙颜大悦。对二高僧极其礼重。不但亲自接见,还安排在鸿胪寺暂住。十一年,又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源于“鸿胪寺”之“寺”。从此,“寺”字便成为寺院的泛称。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的《



1.23 真骨舍利
    时下,佛教还无后世诸多规矩。安世高圆寂后,并未举办所谓的水陆道场,盛事。不过是同来中土的藩僧,合力将他连人带榻从舍内抬出。放置在清凉台前空地。

    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纳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

    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便设在清凉台上。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设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墓,以示悼念。东汉以后,清凉台为白马寺藏经之所。台上毗卢阁周围,环绕着配殿、僧房、廊庑等,为一座汉式庭院。自成格局,被后世誉为“空中庭院”。堪比巴比伦“空中花园”。

    寺中藩僧皆来帮忙。面上无喜无悲,手脚利落,行动如常。

    很快,藩僧们便堆积薪柴,将安世高连人带塌,团团围住。

    准备付之一炬。

    一个身高体长的高僧,举着火把,走到了围观的刘备面前。

    “我来”刘备一愣。

    “安世高最后见的既是檀那。檀那便是他在人世间最后一缕牵绊。”高僧一口精纯的京畿官话。

    刘备懂了。这便举火上前,深看坐化圈中的安世高一眼,绕着点燃火圈。

    按照高僧的指点,又把火把掷入火海。了尽牵挂。

    烈火熊熊,梵香四溢。

    全寺藩僧齐齐打坐,用梵语吟唱佛经,为安世高送行。

    刘备静静的看着火焰,生怕漏了任何一个异象。结果,祥云、佛光,皆未出现。不过是场吞噬一切的大火。

    一了百了。

    “主公”见火焰高涨,贾诩忍不住出声。

    “文和,且再看看。”刘备仍有些不死心。

    “喏。”贾诩岂能不知刘备心意。即便主公并不信佛。却也想看看,佛法究竟能否普渡世人。

    佛陀时代的古印度,有四种葬法:火葬(荼毗)、水葬、土葬、林葬(弃之森林)。火葬列为诸葬之首,一直延续至今。

    佛入灭前,嘱咐弟子收集舍利并造塔庙,使后人见佛塔时,能思慕如来之造化。佛入灭后,弟子们依照嘱托,架香木焚化佛陀遗体。荼毗后,于灰烬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

    时下一切从简。

    一堆薪柴便送入西天。

    “主公主公”

    刘备闻声睁眼,不禁暗自惭愧。我去,后半夜竟然睡着了……

    贾诩怕是一夜未眠。这便轻声说道:“天明前,火焰渐熄。几位藩僧正待清理火场。故将主公唤醒。”

    “有劳文和。”刘备这便起身,活动开发麻的双腿,向火场走去。

    “于灰烬中得佛舍利‘八斛四斗’。”如此之多,佛祖果非凡人。先前递送火把的高僧,正以枯木禅杖在灰烬中来回摸索。忽听一声脆响。这便将杖头抬起。一颗赤色舍利珠,随即翻出。

    高僧欣然点头,眉目中亦多欢喜。

    能结成舍利,应是修业有成的具现吧。

    硕大如龙眼,却只此一颗。

    高僧将赤珠取出,连同两块弯曲骨片,一同赠与刘备。舍利珠……是可以送人的吗

    见刘备目露疑色,高僧笑道:“佛渡有缘人。”

    刘备张了张嘴,默默收下不提。

    舍利珠出自火场,尚有余温。两块弯曲骨片,一片来自胡姬酒肆的女酒家。一片应是安世高的遗物。刘备试着拼合,果然是象牙的形状。然而却少了一片。

    换句话说,信物有三片。却不知最后一片又在何人之手。

    见藩僧将安世高的骨灰装坛,准备撒入洛水。刘备这便告辞离开。

    想了想,便又折去马市。

    不料胡姬酒肆,竟也垂满白纱。

    “不好!”刘备急忙下车,快步冲入。

    大堂内已聚满各色人等。洛阳令周异也在。

     



1.24 犬鹿相狎
    疑问重重,心有不甘。

    刘备这便耳语史涣,让他安排人手,监视胡姬酒肆内外诸情。寻找与安氏兄妹相关的蛛丝马迹。

    刘备则留在灵堂,细心留意赶来吊唁的一干人等,直到出殡。

    守灵共历三天三夜。

    安氏兄妹在大汉的亲友并不多。为其守灵的多是酒肆胡姬、熟客,还有从白马寺赶来的藩僧。

    刘备算是所有人中,身份最高的汉室宗亲。

    除了垂泪的胡姬,还有藩僧低沉的诵经声,灵堂内寂静无声。刘备在贾诩的陪伴下,端坐角落。静静的看着不时入堂吊唁的宾客。

    贾诩祖籍凉州姑臧。乃是诸胡混杂之地。对安息人的风俗亦十分清楚。

    不时跟刘备耳语。

    依他所说,“犬鹿相狎”乃是祆教葬仪中独有的仪轨。

    午时,绾儿姐为刘备送上吃食。

    对灵体内的摆设,绾儿姐似有一种天生的反感。话说,绾儿姐的容貌、发色,皆与安息人相近。各种不适,不知是否与出身有关。

    见她不堪忍耐,刘备这便好言劝回。又说,晚餐可换其他姐妹送来。

    绾儿姐这便自去。

    给遗体涂腊的作用,显然是为了防腐。好在此时天气寒冷,虽未下雪,却也不生蝇虫。停尸三日,亦不会腐烂。刘备居中,贾诩和史涣居侧。三人接力,在稀稀落落,往来灵堂探视的宾客中,搜寻着可能的线索。

    暮时,碧儿姐赶来送饭。碧儿姐的老家贵霜,是个多信仰国度。自幼生长在中土的碧儿姐,自然不信这些。不知为何,刘备却不想让她多待。用完膳,便催她离去。

    一夜无话。

    除去更衣,刘备一直守在灵堂。没有任何异常。

    第二日也是一样。

    久坐甚是疲惫。实在难以坚持,刘备便出灵堂在院中走动走动。

    如此坚持了三日夜。可惜未能等来第三块象牙骨板的线索。

    昏昏沉沉中,耳边忽由远及近,响起阵阵若有若无的呼唤。

    “君侯君侯君侯”

    待听得真切,刘备便缓缓睁开双眼。

    不料一张惨白的长脸,陡然映入眼帘。刘备浑身一凛,困意全无。

    正要出手,长脸已缓缓后退。跟着以袖掩面,连咳数声。撤袖一看,涂成鲜红的嘴角,已被长袖抹出一道道细细的红痕。仿佛吸血鬼进食后,未曾抹净的血痕。

    “老奴曹节,见过君侯。”说完便伏地行大礼。来人竟是大长秋兼领尚书令的大宦官曹节!

    “老大人快快请起。”刘备急忙离席搀扶。

    曹节枯瘦的身躯,裹罩在黑纱内官服中。轻如无物。仿佛除了身上的大内官服饰,内里根本没有重量。

    “见君侯睡意深沉,老奴本不忍打搅。无奈今日,乃是上陵礼日。陛下、百官皆亲临。恐因小失大,这才出声相唤。君侯切莫归罪老奴才好。”曹节气喘吁吁的说道。

    “上陵之礼”,取西汉上陵故事。合并元会仪、饮酎礼、及部分宗庙祭祀礼而来。乃是陵寝祭祀中,唯一须由天子亲临,规模最大的典礼活动。明帝始创的上陵礼,源自‘上冢’礼俗。把豪强大族久已风行的上冢礼俗加以扩大,搬到了皇帝陵园中来举行,用作笼络公卿百官、地方官吏以及宗亲外戚。亦被皇帝用作赏赐功臣的一种重要手段。诸如赐功臣“归家上冢”或“过家上冢”等。

    &nb



1.25 相遇上陵
    洛水在南。送葬队伍要穿越南郭。抵达洛水岸边。

    南郭便是南城墙与洛水之间东西宽六里、南北长四里的区域。太学、灵台、名堂,等诸多建筑皆在洛水南岸。

    天空微亮,路上行人不多。洛水两边的船家,亦刚刚起身。一艘艘大船排在洛水两岸,千帆尽收,仿佛沉默的巨像,默默的注视着这支来自异乡的送丧队伍。

    港口处的一片空地。已事先堆满薪柴。柴堆上还铺有安氏日常所用的毛毯、枕头等寝具。高举火把的也不是旁人。正是那日同为安世高举火的高僧。

    铁棺落地。送葬人将安氏遗体合力抬出,送上柴堆。

    迎着一缕朝阳,高僧又将火把递给刘备。

    正如高僧所说。刘备正是安息太子和公主之间,最后的牵连。两人同生共死。也算是善始善终。

    阳光照顶。安氏仿佛入睡一般,面色安然。刘备深看一眼。围绕柴堆,点燃火圈。
1...8586878889...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