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工业革命系统回明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大汉校尉
宣府镇几乎是屠城的行为过后,李自成率领军队逼向居庸关。
居庸关的监军太监和守将二话不说,听说李自成连屠宁武关代州宣府镇三地,吓得即可开关迎接李自成入关。
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监军太监守关将领像是低三下四的奴才一样跪倒在地上,不敢多看骑在高头大马之上的魔王李自成一样。
李自成在洗劫宣府镇以后,得到了足够的补给,没有再为难居庸关的将士,因为除了居庸关,他距离大明帝国的国都仅仅只有一步之遥!
第四百一十三章 迁都风波
这一日大明的朝议,文武百官尽皆默不作声,都在等待着崇祯皇帝发话。因为这次朝议的主题很沉重。
大同府宣府两座边镇,雁门关居庸关等雄关,尽皆向闯贼投降,闯贼距离京师不远,朕问你们,是坚守京师等待各地援军到来,还是应迁都前往南京古都,以图再复山河?崇祯的话已经十分直白。
现在摆在大明群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走,一条是留。
文武百官一片哗然,交头接耳起来。
李自成的进展让所有官员都大惊失色,这才多久,李自成带领的北路农民军就已经快杀到天子脚下了。原先被寄予厚望的大同镇和宣府镇,形同虚设。
请陛下下旨,迁都南京,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另可留太子殿下以及一批大臣坚守京师。此策最为稳妥,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翰林院的官员李明睿站出来说道。
崇祯的身体微微前倾,显然是对于李明睿的话语颇为赞同。
不过在北方官员的示意下,很快就有言官站出来反对李明睿:圣上万万不可,李明睿该杀!
爱卿何以如此断言?崇祯不悦,不过在朝议上又不敢当着众多大臣的面发难。
昔日土木堡之变,我大明数十万精锐毁于一旦,留守京师的老弱病残不到十万。瓦剌首领亲率数十万瓦剌骑兵兵临京师,比起如今之形势更加危急。然而当年兵部尚书于谦极力主张坚守京师,最终瓦剌骑兵退却,朝廷转危为安。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决一死战之信心,方可保全帝国神器!一个北方官员站出来说道。
土木堡之变与当今形势不可同日而语!瓦剌骑兵乃是异族,一旦入关会遭到天下臣民之抵抗,处处受制。而李自成本身是汉人,又裹挟无数农民,说句不好听的,闯贼已然取得部分民心,将士无不惧怕,我军士气已去,徒劳待在京师的话,无异于画地为牢。李明睿朗声说道。
你这是在涨敌人志气,灭官兵威风!我大明京师还有十万精兵,河北高起潜统领兵马五万,另有山海关宁远精兵十万,河洛精兵十万,各地援军十万,合计四十五万精兵,何惧区区李自成!坚守派的官员说道。
呵呵呵,四十五万精兵,我们还有四十五万精兵的话,何至于让闯贼李自成连破三关,下三镇!河北兵马被贼将张元拖住,河洛更是陷入当地农民军重围。置于山海关宁远精兵,有复辽军在虎视眈眈,谁敢轻易调动?支持李明睿的南方官员站出来为李明睿撑腰。
困难只是暂时的嘛,只要我们号令天下兵马前来勤王,瞬间可得百万大军,何惧于闯贼。
你这是在拿圣上的性命开玩笑!迁都时机稍纵即逝,再晚一些闯贼攻占了山东江淮等地,则我们南下迁都之路就断了。现在若能及时南下,沿途收拢各地兵马,则我们行进至南京以后就可以笼络十万大军,固守江防。尚且南京城也设有六部,形同京师,很快便能运转起来。
舍弃大明两百年的根基迁移到南京城,无异于饮鸩止渴,此事万万不可!
大殿之上,南北官员闹成一团。南方的官员迎合崇祯的意思,赞同迁都,若是崇祯以南京城为国都,则南方官员的话语权无疑会提高。而且南方官员的财产家人几乎都在南方,丢弃了北方大陆也没有什么所谓。
但是对于北方的官员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他们跟随崇祯到了南方,那么他们在京畿山东河北等地的田地财产就相当于全部拱手让出。
两派官员对要不要迁都,迁都的话怎么撤退,是该崇祯皇帝留守京师,还是由年幼的太子留守京师,总之争吵不断。
然而文武百官都没有想到迁都的时机正在失去,他们这么一耽搁,以后再也没有了迁都的机会。北部的李自成逐步逼近,而南路军的张元对于河北地区的明军形成了包围。
相对于李自成在北路势如破竹,张元的南路军最近的进度有些迟缓。但是这不意味着张元就完全没有进展。在张元的指挥下,十多万原本没有什么组织性的流民分成了几队,抢占了保定附近的重要据点,让高起潜等河北明军的监军和将领处处受制于人,十分难受。
急报,我们的背后出现了流寇的身影,有一伙贼寇已经绕到了我们的身后,正在切断我们的粮道和后方的联络!一个后勤军官急匆匆地闯入高起潜和其他明军将领的军帐中,神色匆匆地说道,我们的粮车已经被劫走了,军中的粮食撑不过三日!
你这军需官是怎么当的?!发生了这么严重的事情,现在才来通报?高起潜扯着公鸭嗓吼道。
你可知你已经失职了,按照大明律例当斩!一个参将说道。
几位大人,我也是才发现的啊,此事应当由防守左右两侧的将领担当责任,是他们让流寇绕过了自己的防线,劫了我们的粮车,怎么让我们没有战斗力的后勤部队负责!军需官叫冤。
现在我们不是追究谁的责任的时候,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办,我们三天后断粮,此事一旦传扬出去,一定会人心惶惶。若是贼将张元趁机驱使大军一拥而上,我们恐怕就要完蛋了。一个稍微理智的明军将领制止了内部产生的分歧。
粮车丢失之事切勿轻易传出去,我们瞒住士兵,放弃保定退到京师,与防守京师的大军合并,共守京师。以京师之粮,防守到天下援军抵达是绰绰有余的。一个军官建议道。
可是流寇劫粮车这件事闹得轰轰烈烈,亲眼所见的运粮士兵有上千人,还有几千劳工,很快就传开了,这件事情是无法掩盖的啊。军需官愁眉苦脸地说道。
第四百一十四章 帝国飘摇
咚咚咚。令人心悸的鼓声响起,三万河北明军胆战心惊。这些明军由河北当地卫所兵和周围的士兵组成,与张元带领的农民军进行交战。张元的火枪营学习的是复辽军的作战模式,使用战鼓指挥步伐。
这些明军一听到火枪营的鼓点,就吓得怂了。他们知道这是火枪营又要发动进攻!
果不其然,一个个披着五花八门的轻甲皮甲,手持火枪的线列火枪兵出现在了明军的视野中。
撤退,撤退!明军将领勒住战马不安的战马,焦急地说道。
生怕晚一步就会陷入火枪营和十万流寇的包围。
前面的明军一往后撤退,后面的明军也惊慌了起来,没有任何秩序可言地往后撤退。撤退由前军部队的慌乱变成了全面的崩溃。
三万聚集在保定地区的明军竟然还没有与张元的南路军交手就几乎自乱阵脚。这样闹哄哄的场面让张元都大为意外。
全军出击!既然明军这么给面子,张元也不能不卖他们这个面子,将所有的流民压了上去。
至于这是否是明军的一个诱敌深入的战术,张元压根没往这方面想。他不相信河北明军里面还能再出一支像是天雄军这样的铁军,以现在大明帝国风雨飘摇的形势,各地明军都在想着自己的退路,抵抗的意志都没有了。再说即使是十万头猪,明军抓上三天三夜都抓不完。张元对于十万流寇的性命是一点都不关心的。
奇怪的场景在保定附近上演,一群像是叫花子一样的流民追着三万装备颇为精良的明军。明军在逃窜的路上,铁锅大刀长矛洒落地满地都是,这些装备都给后面的流民给捡走了。
监军高起潜骑在马匹上朝着紫禁城狂奔,也不想着收缩兵力进行进一步的防守,而是想着尽快回到他依靠的崇祯皇帝身边。
我们愿投降,不要杀我们!反应比较慢的大明官兵还没来得及撤退,周围的友军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有大约四千的大明官兵成建制地被困在保定地区。
密密麻麻的农民军包围了这四千大明官兵。大明官兵十分绝望,才刚开战就被包围了这还怎么打!
疯狂的农民军一窝蜂地冲上去,将明军士兵的衣服给扒光,装备也卸下。特别是明军那少的可怜的干粮,更是被搜刮一空。
我们的粮食一个明军士兵心疼地看着自己最后一点干粮被抢走。朝廷本来就经常扣留粮食,这直接让他们没法活。
忍一下吧。旁边的明军士兵拉住了自己的同伴。
明军军官一脸绝望。他的四千士兵很快变成了四千的乞丐兵,和普通的流民差不多了。
张元骑着战马,率领几千骑兵出现在他的面前,居高临下地命令道:你带着你的士兵加入我们。
我是大明的军官,怎能轻易投贼?明军军官说道。
你以为能轻易加入我们?如果你不想要你的手下饿死,将你给吃了的话,就跟上我们。张元冷冷地说道。
明军军官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重新组织了一下兵力,成为张元手下的一支部队。
张元率领的南路农民军在吞并了河北地区的明军以后,被南北两路农民军围困的就只剩下京畿附近和保护京师的部队。
除了京城以外,还有山东河洛宁远附近的明军,不过这些明军要么被复辽军当地流寇拖延,要么就是畏惧不前。
保定一失守,京师南部就全部暴露在南路军的攻势下,即使是要迁都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走陆路南下南京的话,随时可能会在半路被张元截杀。另外一条通向南京城的是从天津卫走海路。但是海洋上尽是复辽军的军舰在巡航,一旦文武百官上船,估计没出渤海就会被复辽军给抓住。
高起潜监督的河北明军失败的消息传到京师,文武百官尽皆惶恐!京师中人心惶惶,稍微有点耳目的人已经知道,北部李自成已经率领军队出了居庸关,正在南下,下一步就是陆续昌平沙河高碑店西直门。而这些地方,可能还无法抵挡李自成两天的时间!
而南部张元封锁了京师通往山东的道路,从南面夹击京师,很快三十万大军就会在京师会师,共同攻打大明帝国的国都!而神圣的帝国国都,此时防御部队不到十万,斗志溃散。一些重要的世家大族已经不得不为自己家族的未来打算了,或想着逃离这死亡之地,或想着怎么巴结进军的李自成。
闯贼很快就要入城了,到时候京师会成为一座死城,快帮忙收拾细软。老爷我已经联系上复辽军的人,他们愿意在天津卫派船接纳我们到辽东,或者送我们到南方。一个大明官员回到自己的府邸以后,将自己的官服和官帽整整齐齐地放在桌子上,然后吩咐管家下人收拾细软,打算连夜离开京师向还没有沦陷的天津卫逃跑。
复辽军为何这么好人,愿意帮我们逃跑?管家问道。
你以为他们会这么好人吗?大错特错。但凡是想要登上复辽军的逃生之船的人,需要交出九成的财产。九成啊,老爷我就算是逃出生天,这一辈子的积蓄也要去掉大半了。这个官员看着自己穿了几年的官服,颇为感慨。
能从地方官混到京官,从千人万人中上位,一点都不容易。本来还指望着接下来几年继续上一个品级,只是被李自成这么一闹,升官是不可能的了。听说复辽军任用官员考核的是新式学科,这让精通四书五经,但对于理工科没有多少了解的这些旧式官员对前途觉得渺茫。要他们这些人从头再学,不亚于要了他们的老命。
老爷,活着是最紧要的,财产这些身外之物以后还可以再积攒就是。管家说道。
所言甚是啊,九成财产换得一家老小的性命,而且我们家上缴的银两还能捎上你们这些下人,只赚不亏。官员说道。
第四百一十五章 大发国难财
京城中的官员世家大族都陷入了慌张之中。不知道是谁透露了风声,暗中都在传闻复辽军的船只已经停泊在了天津卫,只需要将全身携带财产的九成上缴给复辽军,便可以选择前去辽南江浙岭南夷洲等地。如果选择去辽南,复辽军也会帮忙安排处置。
不过如果每个人头缴纳的金额不到一百两的话,复辽军是不会接纳的。因为想要从天津卫逃走的百姓实在太多了!成千上万的难民拥挤在天津卫的码头,哭天抢地地请求复辽军的士兵捎上自己。
你们都回去吧,这些船只根本就坐不下,你们先携家带口躲入附近的山林里,不久后我们复辽军会派出军队解救你们的!负责运输京城天津卫两地官员和大户的复辽军士兵拦住激愤的民众。
凭什么你们只让大户人家上船,我们寻常百姓的性命就不是命吗?!不满的平民喊道。
哼,你们这些烂民就是烂命一条,没有这个银子就别想着活命了,你们就等着闯贼杀过来,将你们像是牲口一样杀死吧!一个皇族子弟从京城溜出来,选择了乘坐复辽军的船只到达南京城。
他看着卑劣的贫民,不耻地说道。他可是花了万两白银才能带着他的美姬登上复辽军的船只,而这些蝼蚁一般的贫民,竟然想要不花钱就和他这样皇室血脉的皇族站在同一艘船上?
你大爷的,你这么厉害为什么要夹着尾巴从京城逃到这里,为什么不和闯贼拼命!码头上的百姓因为皇族子弟的恶语相向而愤怒起来。
如果不是码头上还有全副武装的复辽军士兵在维护秩序的话,这些愤怒的群众说不定会冲上去将看上去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撕成碎片。
本大爷才懒着和你们这群贱民计较!皇族子弟理亏在先,顶了一句就下到了船舱里。
呸。负责运送这船到南京城的复辽军军官暗地里唾弃。如果不是楚云打算在这种危难关头狠狠地宰这些大户一笔的话,他还真不愿意让这些平日里高高在上搜刮民脂民膏的大户上船。就算是运送一船的生猪,也比一船人渣要好。
但凡是上船的大户,原来有十万身家的,一上船就需要上缴九万,成为了万元户。而万两户,
船舱里面比较昏暗,已经算是很好的待遇了,只有上缴了足够的路费,才有资格进入船舱。
船舱里面,一个个原本在京城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此时压低了帽檐,或者裹在大衣下面,不想要别人认出来。
好家伙,都是一群熟人啊!这位皇族子弟看到船舱里的人,那放在京城里的都是有万两身家以上的大人物或者大官僚。有许多人,甚至他都是认识的!
很难想象这一船暗中逃走的阵容有多么豪华!又难以想象复辽军光是运一船到达南京城的人能够赚多少万两银子!不只是银子,携带的地契珍贵首饰也是要折算成银两上缴九成的!有关耕地的地契更是要全部上缴给复辽军!
而且这种收缴大部分财产才能上船的政策还让这些陷入绝境的官员和大户人家看到了救命稻草,心甘情愿地为复辽军献出自己财产。牺牲九成的财产,也要保住性命,而且还能剩下一成呢!这样的人趋之若鹜,晚一步还不一定能够上船!
只是船舱里许多人互相之间是认识的,气氛未免有些尴尬。他们都是趁着李自成和张元两人还没有来得及攻陷京师天津卫,赶紧走人的软骨头,传出去太不光彩了。而且一个个叫嚣着死守京城,劝阻崇祯皇帝不要迁都,却在最后的关头又后悔的大官员也不计其数,实在是尴尬啊。
这么多的钱,妈呀,比起贸易倒卖军火还要暴利。不,简直就是一本万利!在天津卫码头上负责记账的官员看到一箱箱金银珠宝运到了自己军队的货船上,快要对银两的价值失去了概念。这些逃走的世家大族,光是随身的行李就有好几大马车。这些财产有九成是要上交给占据了唯一逃生道路的复辽军,所以导致复辽军的船队用来运输金银珠宝返回辽南的货船比起运送世家大族逃难的客船还要多。
我们这次入关的军费完全没有问题了,有这些蠢货支持,估计军主半夜都会笑醒。旁边一个帮忙记账的复辽军官员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