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1627崛起南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零点浪漫

    如果刘尚的视角能再高一点,他就会发现类似的状况可不仅仅是制盐这个行业而已,还有其他很多技术工种也都处于这样的进程中,大量有专业技能的技工和匠人被海汉通过各种方式招募到海南岛,而大明相应的生产领域也正在绝大部分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不断被削弱。

    罗升东的介绍主旨就是突出他上任之后本地的产业发展状况,其中也列举了大量的数字来突出自己的政绩他很清楚海汉高层最看重的便是各种数据,对此也是早有准备。

    看过了质检环节之后,罗升东才带着众人出去参观生产场地,顺便给众人也科普了一下本地的食盐生产流程。刘尚对于盐场怎么制卤、结晶、提纯之类的生产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一站会被安排的差事。因为早上出发前,于小宝已经给他说了今天在莺歌海县可能会安排宣讲活动,他现在也趁着参观的工夫,一边走一边回忆自己之前背过的那篇文稿。

    参观盐场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走访了三处盐场之后,罗升东才带着众人回转到县城。不过莺歌海县城与崖城有所不同,外围并没有传统的中式城廓,完全就是一个开放的市镇。而且本地几乎没有什么军事设施,在刘尚看来就是一处不设防的城市。但这种安排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莺歌海进出航道极为狭窄,而港湾内的海岸线除了一小段修筑码头之外,其他地方几乎全是成片盐田。

    除了几年前在进出港航道旁边修建的几座炮台之外,本地基本上就没有其他军事设施了,驻军部队也仅有一个连而已,地方上的治安主要是依靠警察和民兵来维护。但本地生活富足,加之海汉近年已经肃清了附近海域,安全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隐患。

    午宴的丰盛程度自然不必多言,不过因为下午还有正事要办,罗升东也就没有招呼众人饮酒。吃过午饭之后,罗升东便将众人带到县城外一处提前搭建好的会场,这里便是专门准备给巡视组作宣讲活动之用的场地。

    刘尚被安排在了第二顺位上台宣讲,就排在于小宝后面,饶是他过去一个月都在茶馆里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演出,但遇到这样正式的官方场合,也还是不免有些紧张。趁着还没开场,又抓紧时间过了一遍稿子。

    不多时听众便陆陆续续来了,至少有一半都是盐商,另外一半则是由本地的船行经营者、盐场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总数不过六七十人而已,都是罗升东提前就拟好了名单通知来的,刘尚见人不算太多,这才稍稍镇定了一些。

    见听众都基本入座了,于小宝和罗升东一起走到前面,由罗升东向与会听众介绍了于小宝一行人的身份和来此宣讲的目的。有听过于小宝名头的人便立刻带头鼓起掌来,希望以此来给这位海汉官场上冉冉上升中的新星留下一点好印象。有不认识这位的,赶紧互相打听他的来头背景。

    其实要介绍于小宝的地位很简单,只要青年团主官这一个职位都够了。不仅是海汉国民,只要是经常来到海南岛的外国客商,也都知道海汉青年团的性质几乎就等同于年轻官员的预备队,而管理这支预备队的官员,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就不言而喻了。这样的大人物平时可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众人自然是打起了精神来听接下来的宣讲。

    于小宝的宣讲其实没有太具体的内容,主要就是向听众传达执委会近期一些大政方针,比如进一步加大海南岛本地及南海殖民地的农业项目开发力度,增大海上运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安全合作等等。这些议题对于政治敏感度不那么高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但如果心思比较活络的人,却可以从中体会到海汉的一些最新政治动向,这其中是否蕴涵了可以利用的商机,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于小宝讲完之后,便终于轮到刘尚表现了。事到临头,刘尚反而没那么紧张了,在场这些听众现在看起来其实也与鑫隆茶馆的茶客们没有太大的区别。

    本书创世,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海汉在商业运作方面的能力,刘尚一向十分佩服,他知道这些人总会有办法能把豆腐卖出肉价钱,食盐生意大概只是又一个体现这种超凡能力的领域而已。

    罗升东则是拿起样品向于小宝展示,同时说明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刘尚站在不远处竖起耳朵听,倒也基本都听得清清楚楚,心中不禁再次为海汉的食盐贸易规模感到吃惊。

    目前仅是每天从这里销往外国的食盐,就多达万斤计。




第1282章 昌化县
    刘尚吃过午饭继续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已经是到了下午时分,他起身走到舷窗边向外望出去,隐约能看到陆地的影子,按照今天行进的航线来推断,那应该是海南岛的西海岸线。不过此时船距离海岸线还有数里,看样子一时半会还不会靠岸停船。

    刘尚航海经验并不丰富,可没法凭借日头和洋流风向之类的自然参照物来判断自己在海上的位置,当下便去问其他人,才得知距离目的地大概还有大约半个时辰的航程。

    刘尚随口说道:“但愿今日别再像前天那般,堵在港口外进不去了。”

    旁边有人应道:“那可不好说,这昌化港也是出了名的拥堵,港小船多,说不准就给堵在外面了。你看到远处岸上有黑烟冒起的地方,那里就是昌化县了。”

    果然等他们所乘这艘船抵达昌化港时,发现这里的状况与前天进入莺歌海海港时如出一辙,一大串货船停在港外等候通行。不过这些船所装的并非白花花的食盐,而是黑乎乎的煤炭。而不远处的空中升腾的股股黑烟,也无不是在彰显着这个地方的与众不同。

    昌化前些年只是大明琼州岛西岸一个人口不算太多的小县,就算只在这个岛的范围内也没什么名声,而如今在海汉国内却被称作钢铁之城,短短几年中变化之大也足以令人瞠目。不过刘尚并不清楚昌化过往的历史,他只知道海汉人在这里的内陆某地发现了一个铁矿,然后就近在昌化建立了大型的冶炼作坊,如今已经是海汉最主要的钢铁产地。而这些在海边等待入港的货船上所装载的货物,便是从安南黑土港为本地冶炼业运来的燃料。

    昌化港原本只是昌江入海口处的一个渔村小港,其位置正好在河口之内,进出港的航道宽度与莺歌海相差无几。虽然近两年已经在昌江岸边扩建了几处货运码头,但由于昌江入海口处的泥沙淤积状况比较严重,吃水较深的海船在进出昌化港时仍需小心操作,因此本地的港口通航能力仍是远远不及胜利港、三亚港、儋州港这类水深港宽的大型港口。

    以海汉目前的工程能力,想要完成疏浚河流入海口航道这样项目仍力有不逮,所以尽管昌化港的建设规模和配套设施已经有些跟不上实际使用的需求,在现阶段也还是只能先暂时凑合着用下去。不过建设部目前已经将昌化港的扩建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只是具体的实施时间和施工规模还有待于在执委会讨论之后才能有明确的决议。

    刘尚看着岸边那些装满煤炭的货船,心中也是暗暗佩服海汉的手笔之大,竟然还为此专门建立了一条跨国海运航线,为这里的冶炼业提供燃煤。想那海对面的安南国也是能忍,就这么被海汉硬生生占去一处大煤矿,这么些年还能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与海汉交好。

    但刘尚转念一想,大明东南这些地方官府又何尝不是如此,这琼州岛都被海汉武装割据好几年了,两广官府又哪曾有过将这里主权夺回的尝试说到底还是看谁拳头大,跟海汉对着干的武装势力基本都已经或多或少吃过苦头,在见识过海汉的可怕军事实力之后,的确很难让人再生出反抗之心。

    刘尚所不知的是,海汉在海外开矿可早就远不止这黑土港一处了,台湾岛的苗栗出磺坑油田,鸡笼港金瓜石金矿,山东登州的福山铜矿,南海邦加-勿里洞岛的锡矿,一大串的海外矿场目前都已经处于开采中,在当地完成粗加工之后再运回海南进行精制提纯。从黑土港运回昌化的煤炭也会有大部分将在本地制成焦炭,再转作冶炼之用。

    这种海外采矿的模式虽然效率比较低下,而且对于海上运力的依赖度极高,但对于海汉来说却是仅有的一条发展之道。海南岛这地方在穿越初期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有一个明显的劣势就是矿产资源种类比较有限,仅凭本地的出产并不能满足执委会发展工业化的需求,而这种抢占海外矿产进行开发的方式对海汉而言就是比较实际的手段了。

    至于因此而产生的运力需要,执委会认为倒是一把双刃剑,这些矿产航线在占用大量海上运力的同时,其实也对海汉的造船业和航运业起到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去年各处造船厂下水的二百吨级以上货船,其中有差不多一半的数量都是被分配到了这些矿产航线上担当运输载具。像黑土港这种要为整个海汉国提供大部分煤炭的能源输出港,更是配备了整整四支重载货船船队,在黑土港与海南岛之间不断往返运输,现在刘尚所看到的运煤货船就是其中的一支。

    而这次的拥堵状况似乎比前天在莺歌海还要严重一些,等到暮色降临的时候依然没有看到前面拍着的船队有挪窝的迹象。于小宝虽然身份特殊,但也不好直接运用特权,便让张千智出面,放了一艘小艇下水,由几名水手划着小艇进港去看看有没有什么通融的办法。

    直到船上已经点起了灯笼,张千智才总算回来了,跟在其后的还有另外几艘小艇。张千智回到船上之后告知众人,前面靠港的运煤船没卸完货,港内目前暂时没有空着的泊位了,只能将大船停在海岸,然后坐小艇进港登陆。如果要等大船入港,就起码要等到明天早上天亮之后。

    众人一听那也只能这么着了,当下各自返回船舱拿了随身物品,再从舷梯下到小艇上,慢慢朝着入海口方向行进。

    等到了港内,天色已经基本黑了下来,众人所乘的小艇在岸上工作人员的灯火指引之下,停靠到码头的一个边角位置。刘尚上岸之后,却发现脚下踩着软绵绵的,似乎并不是石头地面,借着旁边的灯笼光线一看,才发现这地面竟然全是煤炭。再往旁边一看,便看到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煤堆,一直绵延到视野尽头,也不知道有几十几百万斤之多。刘尚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登陆的这个地方,是用于卸载煤炭的货物码头。

    这么多煤要多少船才能运达此地,价值几何,刘尚已经完全没有概念了,反正在他过去的三十多年人生当中,见过的煤加到一起都没这里多。这里的煤炭码头,可以说是海汉国力的一种象征,对刘尚而言,视觉和心理上的冲



第1283章 昌石铁路
    乔志亚现在掌管的昌化县是国内最大的钢铁及衍生品生产中心,对于执委会一心想要推动的工业化进程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海汉引以为傲的兵工系统,也是建立在昌化的钢铁生产规模之上。在各行政市县的重要性排行当中,昌化的排名要比那些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区高得多,而乔志亚在海汉官场中的地位也是因此而水涨船高。虽然他掌管的地区在行政上仅是一县之地,但地位上跟有限的几个市级行政区基本是平起平坐的。

    于小宝与乔志亚的相识非常早,可以追溯到穿越众当年在榆林湾登陆那天。当时进入渔村的第一批穿越者当中,就有乔志亚在内,算是于小宝最初见到的几名穿越者之一。虽然于小宝对乔志亚执下属之礼,但两人私交其实还算不错,乔志亚也一直将于小宝视作子侄辈对待。

    “昌化这地方,除了煤球就是铁疙瘩,也没什么风景好看,不过各位既然来了,那就一定要坐坐这里的火车!从昌化县到石碌铁矿的这条货运线路,可是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条铁路线,比三亚港到田独工业区还长了好几倍,而且山里的空气也比这边好得多。”乔志亚言语间似乎并没有将于小宝一行人当作来此公干的巡视组,而是将他们视作了途经此地的游客一般。

    于小宝也没反对乔志亚的这个安排,因为石碌铁矿本来也是这次行程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先走访昌化还是石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于是众人便按照乔志亚的建议,吃过早饭之后便前往港区附近的火车站。

    刘尚早先已经在三亚乘坐过几次火车,所以对于火车站倒也不算陌生,不过在进站之后,他发现这里的车站站台与三亚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别。

    昌化火车站的站台长度比三亚超出不少,而且此地的火车线路主要用于货运,所以站台的大部分面积都是用来堆放各种货物。他们进入车站的时候,力工们正在成群结队地将货物搬运到车上。而站台的另一面,一班从石碌方向驶来的列车也正在卸货之中,全是整车整车的矿石和原木。

    刘尚注意到这里的火车站已经用上了蒸汽机驱动的货物输送机,类似矿石和煤这样的干散货都是用长长的皮带传送装置来进行快速装卸,肉眼可见的效率的确要比单纯的人力装卸快得多。其实类似的装置不止是在火车站,昌化港货运码头上还要更多一些,用以快速从货船上卸载煤炭,不过刘尚等人昨天来得太晚,没有亲眼目睹到港口上的作业情景,否则当下倒也不会对火车站的配置感到惊讶了。

    由于昌化-石碌线的区间行程长达八十余里,这里的火车班次就远不如三亚的通勤线那么频繁,每天只有一早一晚两班,一共四趟车从两头对开,期间视实际需要会不定期开通一些短途班次。不过因为运输的内容主要以货物为主,火车头的马力和所拉的车皮数量都比三亚有所增加,像他们当下要乘坐的这趟早班车就挂了十多个车皮,其中用来载人的也就两个相对较短的车厢而已。这列车最末尾这个专供贵宾乘坐的车厢还是今早才临时挂上的,平时都停放在车站仓库中,很少派上用场。

    刘尚前几次在三亚乘坐火车都是跟着姜翰坐的普通车厢,并不知道原来有贵宾车厢这种高级货的存在,跟着上了车之后也有些傻眼。这车厢内设置的全是锦缎包裹的软座,每两排相对而坐,中间还有一张底部固定的小桌,座位十分宽敞,看起来舒适性远胜他之前在三亚的火车上坐的那种有点硌人的硬木长椅。此外这车厢虽然是封闭式,但两侧都有多扇可开合的玻璃车窗,采光非常不错,车顶上也有用于通风的气窗,身处其中并不会觉得气闷。车厢里大概是点着某种熏香,空气中还能嗅到一点淡淡的花草香气。

    “这大概就是得要正统海汉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了。”刘尚心中暗暗对看到的这番景象下了结论。他所预料的倒也与事实相差无几,这种需要频繁打扫和保养的高级车厢,平时的确不会给普通民众使用,就连乔志亚自己往返昌化石碌之间也未必会使用这节车厢,毕竟使用期间从库房拖进拖出都很麻烦。一般也只有三亚来人视察矿场,乔志亚才会下令把这车厢拖出来用一用。巡视组这一行人当中,也就只有于小宝和张千智够资格坐这种车,而刘尚等人就是属于跟着享福了。

    众人上车之后,便有乔志亚的侍从端上了热茶小食。等了约莫一盏茶的工夫,便听到站台上铜哨声连连响起,刘尚知道这是发车的信号,看样子很快便会出发了。

    果然不出片刻,众人只觉得身子微微一颤,车厢便开始缓缓地动了起来。刘尚侧头往窗外看去,便见站台上的景象正在不断向后退去。尽管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车,但依然还是被这样的工程奇迹再次折服,这天下能建造出铁路交通体系的,也唯有无所不能的海汉人了。

    火车从车站驶出不久,乔志亚便向众人介绍道:“各位从右手边望出去便能看到昌江,远处那座城廓,就是过去的昌华县城了。”

    刘尚定睛望去,果然看到远处有一座小城座落于河岸上。不过海汉接管昌化之后将工业区建在了昌江入海口附近,因此新昌化县城也就近设立在了工业区旁边的人口聚居区,而这老县城虽然距离新城区仅有五里之遥,但由于人口逐渐迁出,加之城中官衙的政务功能也被昌化管委会所替代,近年来已经逐步衰落,年轻一辈人几乎都已经投入了海汉的阵营效力,放弃了这座古老的小城,只有少数本地的宗族大户还住在城中。

    由于昌化和石碌的劳动力需求都非常大,所以本地的人口也基本都集中于这条铁路线的两端,而铁路沿线除了少量的护路人员之外,并没有多少常住人口,乔志亚也没有余力来对沿线地区安排农业开发项目。而其他地区常见的外来投资开发农业项目的操作方式,在昌化这里并不被官方所许可,因为昌化和石碌作为海汉的工业基础地区,很多生产项目的具体状况都是对外保密的,自然也不会容许外来人员自由出入这一地区。

    火车驶过了昌化老县城之后,便进入到了广袤的无人区,窗外所能看到的便是绵延不绝的树林,偶尔能从林木的间隙中瞥见不远处的昌江。



1284.第1284章 参观石碌铁矿
    刘尚被张千智这一笑笑得心发毛,正不知该如何应对之际,忽然从远处的林传来了几声汽笛长鸣,紧接着他们所乘坐这列车的火车头也以有节奏的汽笛声给予了回应。 片刻之后众人感到脚下地皮微颤,一列满载矿石和原木的火车从西疾驰而来,与停在岔道的这列车相错而过,呼啸着朝着昌化港的方向去了。

    两车以汽笛信号作为联络方式,也是为了避免从昌化驶出这列车在行进出现什么故障,没有及时驶入分岔道让出主轨道。如果状况不正常,那么从石碌驶出的列车会及时停下,以排除前方可能存在的隐患。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却很理想,这条铁路线开通几年来,虽然也发生过火车在行驶过程因为故障而趴窝的突发状况,但从未在途岔道错车这个环节出过事故。每天早晚各一次的列车途错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是照此操作。
1...490491492493494...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