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火中物

    爱因斯坦早在二十世纪就提出来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一级到二级文明的认知中,宇宙中一切能源看似可以分为无数类,但其本质都是波,同时,当这段能量波呈现出规律运动后,又会转化为物质。

    光、辐射、热能、电能等等一切能源的最终本质都是波。

    光,则正是这种能量中,人类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形态。

    地球诞生至今已有45.5亿年,也被太阳的光芒照耀了45.5亿年。

    在地球这悠长的历史中,生命起源,细胞结构复杂化,形成微生物、植物、动物……

    其中的植物,正是生产者。

    所谓生产者的含义,正是利用太阳光为能源,完成光合作用,以形成有机物,并最终被动物与大自然利用消耗,再回归为热能。

    这些热能又不断的通过大气层,弥散到宇宙之中。

    假定大气层是个向内封闭的存在,热能无法弥散,那么其实地球的质量,必定一直在增加。

    增加的这部分,就是光的重量。

    光线照在地球上,除了被反射回宇宙,也会被地球吸收一部分,那么地球会受到光压的冲击。

    这个光压或许极度微小,但却客观存在。

    这正是光这种能量的质量化表现。

    在植物诞生后,叶绿素的出现,让地球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得到质变。

    光合作用,在人类掌握反物质技术之前,依然是人类所见最高效最不可思议的能源利用方式。

    它充满了大自然的玄奇。

    它的诞生,仿佛宇宙仁慈的馈赠。

    在光照到树叶,投进叶绿素的瞬间。

    光被吸收了,转化为一段纯粹的能量。

    这段能量跨越时空的局限,在光的层面湮灭,又在叶绿素的层面自虚无中诞生,准确的命中了那个测不准的电子,将其击飞,最终催化完成一系列的反应,生成atp。

    谢尔盖的灵感,便源自于光合作用,源自于对这个从光到物质的转换过程中,那足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桎梏,不可思议的超高效率量子转化。

    谢尔盖吸收了前人所有的知识,尤其是另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赖闻明的全部成果,模拟设计出了一段人造dna序列。

    这是一种不应该自然出现在宇宙中的伟大生命。

    两百余年后,生命科学院的那一代专家将这段dna序列从理论转化为现实,并合成了两粒种子,分别由不同的飞行器载往太阳系内空间南北两极直线对应的两点。

    这两粒种子在宇宙真空中吸收光线,发芽生长,长出一片薄如蝉翼,却又能承受太阳风与宇宙辐射的巨大的膜。

    几十年过去了,两片膜最终在黄道面完成精准的对接,成为一个橄榄型的巨蛋,笼罩了土星与天王星之间的轨道。

    它既是机械,又是生物。

    它在宇宙真空中存活,并完成光合作用。

    与发生在一棵树里的量子反应不同,戴森膜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量子反应,更令人惊叹。

    可以这样理解,一缕光在太阳轨道的这一面照射到戴森膜上,汇聚出的那一抹能撞飞电子的能量,可能在太阳轨道对角线的另一面诞生。

    这瞬间,能量跨越了三十亿公里的距离,是光速的无限大倍。

    与普通的植物又不同,戴森膜上被撞击出来的电子,并不会马上去撞击元素生成atp,而是会盘旋汇聚成一道巨大的电流,绕着戴森膜盘旋运动,并最终形成了一个符合安培定则的巨大线圈,形成了与太阳南北极磁场同轨的巨大电磁场。

    这个推动电流流动的电压,在人类目前的理解中,是无限大。

    人类利用这个电压差,在戴森膜上构建并联电路,在太阳系空间内构筑出庞大的超远程微波输电网络,将电流送达到各个星球与太空基地上,为人类提供能源。

    在唐天心的快速穿梭机前往天王星外轨道时,时不时的变向,就是在避开那肉眼无法看见的微波输电网。

    另一面,伴随电流的螺旋涌动,电子汇聚在戴森膜南极的生物核心上。

    电子流在这里出现了分类,先是再度回归本源能量,然后重新凝聚为物质。

    夸克诞生了。

    原子、中子、电子又再度诞生了。

    在戴森膜的南极,能量直接生成了质子与电子组合而成的氢以及氢的同位素。

    这些同位素又如同太阳里的氢元素一般,发生着剧烈的聚变反应,生成元素周期表上更大原子量的同位素,最终生长为如同果实般的巨大生物电池。

    质能转化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纯粹的能量,变成了真正的物质。

    这相当于直接将太阳辐射从能量转化为物质,又属于新的,可以无限利用的新能源。

    其产量无限。

    太阳不灭,永恒不止。

    陈锋安静的目视着戴森膜,想象着里面宏大到超乎理解的沛然电流,深吸口气。

    只能感叹一句伟大。




第182章 沉默的牺牲者们
    嘀嘀嘀……

    嘀嘀嘀嘀嘀嘀……

    兴许是他搁置个人信息系统里的通讯请求太久,另一边的人彻底失去了耐性。

    对方开始疯狂的“敲门”,仿佛恨不得迎头撞进来。

    敢这样砸他门的,不会是别人,只能是欧青岚。

    接通。

    果不其然。

    “陈锋!你个混蛋!你怎么可以这样!人渣!败类!逃兵!你对得起我们吗?”

    画面中的欧青岚刚冒出头,便劈头盖脸的狂喷起来。

    若是以前,陈锋一定要与她生气,争辩,甚至将她拉黑。

    但这一次,陈锋却表现出了莫大的宽容。

    只因立体投影中的欧青岚,看起来状态实在太差了。

    此时的她已经变成了满头银发,甚至发量都有些稀疏,仿佛数年陈酿的资深程序员。

    她原本挺可爱,充满胶原蛋白质感的娃娃脸,此时脸色灰败,色素沉积得厉害。

    自从成为涉粒子项目后,欧青岚几乎不眠不休的奋战了九个月,让她的个人状态变成了这样。

    她面带泪痕,显然是刚哭过一场。

    等她冷静下来,陈锋这才问道:“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说说吧。”

    欧青岚瞪他一眼,这才娓娓道来。

    良久过去,陈锋才说道:“好吧,刚才不接你的通讯,是我的错。但中止涉粒子项目是科技部和世界政府各大领导人共同的决定。他们既然没邀请我参与会议,那么自然就没打算考虑我的建议。就算我也参会了,恐怕也改变不了什么,项目还是会被叫停的。”

    欧青岚点头,“我知道,只是心里不甘心。”

    “那你还骂我?”陈锋奇道。

    欧青岚略不好意思的勉强笑笑,“我就发泄一下,现在我心里好多了。”

    见陈锋似乎想骂回来,欧青岚赶紧又说道:“你等等,除了我们自己的项目,还有些别的事要通知你。”

    良久后,她刚讲完,没等陈锋再说话,便蹭的站将起来,表示自己马上要登舰,回头再说。

    话音未落,欧青岚便跑得没影儿了。

    陈锋才知道,在自己与林布大战至今的数天之内,科学城里究竟发生了多少事情。

    涉粒子项目已经解散,科学部决定放弃了。

    这个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各自奔赴前线,去往不同的舰队,担任技术人员又甚至是战士。

    欧青岚与董山,则在来陈锋这边的路上。

    陈锋不打算责骂欧青岚。

    他知道她付出了多少努力。

    最终项目没成功,不能怪她。

    包括决定终止项目的所有科技部学者,也同样不会怪她。

    尽人事,听天命。

    这一次过来,哪怕陈锋把标准答案都拿了出去,可这标准答案距离最后转化成实质性的成果,还有那么一段看似咫尺,实则天涯的遥远距离。

    每个人都知道涉粒子就在那里,可就是无法找到,也无法激活,那么反物质炸弹,就是制造不出来。

    陈锋在历史院中的考古项目组进展依然在继续,但对陈锋已经缺乏实际意义,他已经做出了决定,这次的成果,意义已经不大了。

    因为下次他一定会再带来更多改变,到时候他面对的二十一世纪,一定又是一个全新的格局。

    生命科学院关于无限基因唤醒的研究也基本终止,生命科学院中众多年轻力壮,又或者主动愿意上前线的宗师级科学家也都在奔赴前线。

    这个大项目,只保留了最后的核心骨架。

    其他方面的开发,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

    数十名生命院的核心学者,将会携带着刚刚研发成功的全新无限唤醒装备,与欧青岚和董山一起来到天心舰队。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无限基因唤醒项目将会完全围绕陈锋开展。

    目的只有一个。

    全力以赴的提高陈锋的个人能力。

    新设备功效更强,可以营造出更加极端的训练状态,更压榨潜力,能极大程度的提升陈锋的个人基因唤醒度提高的速度。

    除此之外,生命院还将带来另一个人,以及第二套设备。

    这人正是林布。

    如今林布的肉身已经再造,但他受创极深,他对全新身体的适应程度很一般,战斗实力不及过去的一半。

    他依然需要生命院的技术协助,才能尽快恢复实力。

    如果一切顺利,在两个月后,林布大约能重回巅峰。

    但林布来天心舰队的主要原因并非这个,而是来给陈锋“输血”了。

    生命院发现,林布的惊人恢复能力源自一种被命名为复苏因子的独有蛋白质。

    这种蛋白质结构十分不稳定,在离开林布的身体后,会迅速崩解。

    生命院想了个办法,做成两个互通的营养仓,一边放着林布,一边放着因无限唤醒设备强化训练而受创的陈锋,让陈锋也能享受到复苏因子带来的超强生命力与快速恢复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陈锋的自愈能力,让他接受新设备更极限的训练,加快他的基因唤醒。

    陈锋对此表示十分感动,并头大如斗。

    这分明就意味着,他接下来两个月将要经历的是怎样的地狱式训练。

    连原子治疗仪都兜不住,人形奶妈都给安排上了。

    过分啊!

    情感让他想对此好意敬谢不敏,理智却又告诉他,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提升方法。

    毕竟现在的他唤醒度距离35%这个阈值还很遥远,没有别的强劲手段,他的确无法在两个月内达到35%。

    至于欧青岚与董山率领的十数名原涉粒子项目组成员来天心舰队的原因,也与陈锋有关。

    一个重大项目在绝望中湮灭,但欧青岚与董山等一流学者的知识依然价值连城。

    他们将要迎接新的挑战,正是配合生命院那边的改良型无限唤醒设备,进一步强化与升级陈锋的个人定制晨风系统。

    为了不让他的能力受限于装备,科学部之前就提供了定制型。

    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陈锋的个人实力还会持续增强,新的装备需求应运而生。

    为了以最快的速度让装备的更新换代跟上陈锋本人的节奏,科学部与世界政府围绕陈锋打造了前所未有强大的单人后勤技术团队。

    除欧青岚与宗师级的董山之外,一同赶来的原涉粒子项目组成员,竟是全员宗师,学术领域囊括军工、材料、动力、能源等诸多方面。

    越是临近战时,人类的诸多策略越是极端。

    陈锋从这一系列的计划中,感受到了其他人对自己的无限期望。

    他们要毕其功于一役,将自己打造成属于人类的尖刀,终极形态人形兵器!

    除欧青岚、董山、林布与生命院团队之外,同机赶来的,还有新惊喜。

    由陈锋亲自主导,马蒂尔德博士挂帅成立的引力波场项目组,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了。

    连陈锋这个始作俑者对此都始料未及,惊喜不已。

    历经九个月的艰难攻关,引力波场项目组**计一万三千名资深学者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斗志。

    虽然他们的研究进度距离开发出曲率引擎,掌握统一力场还有无限遥远,但已经完成高精度引力波场探测设备的试制。

    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所掌控的最精密最敏锐的探测仪器,甚至可以探查到夸克级以下两个等级单位的异常动态。

    可惜时间太短,迄今为止科学城一共只打造出十台设备。

    其中一台被运往天心舰队,其他的则会奔赴各条战线,首先满足全军前十主战舰队的需求。
1...110111112113114...2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