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我真没想当救世主啊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火中物

    全球电能的转运能力,线路损耗的降低,电子电器的性能与能耗比等等各方面的综合水平,都将呈指数级提升。

    陈锋直接拿走了欧禾集团与赖恩的标准答案,并且打算回去之后,直接找上欧国华,与欧禾集团合作,成立一家合资企业,提前二十年拉开一次新的、大型的、彻底的人类工业革命。

    要干,就干最狠的!

    材料与能源,是人类进步永恒的主题。

    能源那边,他又盯上了另一个东西。

    这事还是和赖恩有关。

    赖恩2045年才研发成功的,超高转化率超耐用太阳能电池板。

    他要提前二十五年解决人类的能源困局。

    这电池板中用到的核心材料,既有前面的常温超导金属,同时又包含了另一种陈锋即将搬运回去的有机分子材料。

    所有的核心科技都关联了起来。

    这,就是陈锋想要的体系。

    他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推进所有科技,那么他找出的来的这条线,就是这个。

    先动了材料与能源,那么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

    其实人类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还有另一个仅次于材料和能源的永恒主题。

    人工智能。

    但人工智能的进阶依然需要建立在前面两种基础学科打好的地基上。

    不能革了半导体材料的命,无法让计算机得到更强的运算能力,再好的人工智能架构与思路,也只能是镜花水月。

    2065年时,人类的人工智能驯化体系的确得到了一个质变,可以让ai的训练效率提升近亿倍。

    但那时候的电脑运算能力早已翻了成千上万倍,一个普通的家用电脑拥有的算力,就能及得上2020年的银河超算。

    陈锋把东西搬回去,基础条件不满足,一样只能干瞪眼。

    这次陈锋在科技层面,主要就做材料与能源领域内的两大骚操作了,别的他暂且不打算搬。

    因为就这两样最方便转化,各方面条件成熟。

    其他的,就算他提前知道一些答案,但拿回去之后,说不定别人已经差不多快完成论证,要出成果了,他再拿去献宝,很容易被当成商业间谍。

    又或者,他提前几十年拿到成果,但很容易因为跨度太大,其他相关学科没能跟上,没能形成一条产业链。

    诸如hiv疫苗、癌症特效药、大数据网格自解析体系、无限循环再生高容量生物电池、可控核聚变、生物制造与以生物为媒介的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

    这些东西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其的产业链跨度都很大。

    近的,陈锋不方便抄,远的,抄了转化不了。

    他回去之后只有一个月时间,要埋下引子,还要别人肯盲目的相信他,这很难。

    很可能他直接把正确答案摆在别人面前,别人反而会因为抗拒与质疑他,而刻意的避开正确答案,绕一个绝望的死胡同里去,浪费更多资源与时间。

    以赖恩和欧禾集团为媒介,自己去的构建出完整的科技升级链,事情才能办得很漂亮。

    文明的进程,才能可控。




第181章 新的推进技术与戴森膜
    公元3020年8月26日。

    可以乘坐五万人的超大型太空运输舰,从距离大雪山基地一千一百公里处的珠峰太空中心升空,驶往缓缓盘绕飞行于远地太空轨道上的交通枢纽太空站。

    在这艘太空舰上,除了坐满大雪山基地的近万名新兵之外,还有来自另外六个大型基地的共计近四万新兵。

    等抵达枢纽站后,这五万新兵将会与其他来自全球各地的数百万新兵一道,先汇聚于此,然后又乘坐成千上万的中小型运输舰,去往盘绕在多重不同层次太阳轨道中的舰队。

    目前全人类攻击拥有近百万个舰队,数千万艘不同规格的战舰。

    在几乎耗尽太阳系内所有金属、半导体、稀有金属以及各种元素之后,人类一共建造了数千万艘各型战舰。

    每个舰队规模或大或小。

    天心舰队这等规模的主战舰队,拥有上千艘不同型号的战舰。

    搭载舰载蜂群战机的母舰、指挥旗舰、主战巡航舰、驱逐护卫舰、突击战斗舰……

    其他低级别舰队,则是从十数艘到百余艘不等。

    这百万舰队并非扎堆驻扎在一起。

    而是呈军团的形式,相对靠近着,分布在太阳系中各层轨道附近,组成共计三重十二个军团的的舰队防线。

    其中天心舰队所在的天王星一区军团,便驻扎在天王星轨道之外。

    “看见那堆星光没有?那是火星二区军团,共有五百万艘太空舰,数亿名战士。那边,那很微弱的光芒,是天王星三区军团,和我们所在的一区军团实力相近,七百万艘太空舰,十亿战士。”

    “目前全军所有的舰载攻防模块,在前年才刚刚更换列装完毕。全人类三百多亿人口里,接近一半的,都是战士!人类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胜状态。”

    “怎么样?我看你对这场战争始终没多少信心,现在是不是稍微好点了?”

    指挥舱里,唐天心笑眯眯的对陈锋说道。

    看着那漫天璀璨繁星般的人类舰队,陈锋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有些热血澎湃。

    他自己在努力。

    人类也从未放弃。

    百亿同袍。

    岂曰无衣?

    历经五百年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穷兵黩武,人类为决战日这一天,已经做了太多太多的准备。

    陈锋之前没登上太空,也因为阶段性悲观而没去了解过如今的兵力情况,直到现在他亲眼所见,才能从那聚团飞舞的莹莹辉光中,体会到那种无声的决绝。

    他笑了笑,“是稍微好点了,希望可以一战吧。”

    “那当然,只可惜欧青岚和马蒂尔德博士还没成功。不然我们又能增加些胜算。”

    唐天心感慨着。

    陈锋并不在大型运输舰上。

    早在大型运输舰升空前半个小时,他便与另外数十名大雪山新兵一起,登上了唐天心的专用高速穿梭舰,直奔天王星之外去。

    此时其他新兵正在狭窄拥挤的穿梭机运兵舱里,浑身上下被安全带死死束缚着。

    陈锋却在宽敞的指挥舱里,与唐天心并排而坐,畅谈人生,指点星空。

    高速穿梭舰的速度比普通运输舰快很多,迅速追上并超过了前方一艘中型运输舰。

    陈锋别过脸看着运输舰长达数千公里的幽蓝尾焰,倒是感概万千。

    历经人类科技的再次飞跃,如今的航天科技又抵达了一个陈锋从未见过的高度。

    虽然宇航载具的主体推进方式依然是介质反推技术,与千年之前的本质看似一样,但实则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

    那幽蓝尾焰并非真正的火焰,而是携带着惊人动能与热能的超高速等离子流。

    里面的等离子体在刚刚被推射出喷发口时,将会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程度。

    根据最核心的动量守恒定律,这些近光速的等离子流会为战舰提供巨大的动能。

    每一枚有质量的离子,都能轻易的推动庞大的战舰提速一大截。

    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

    那长长的尾焰看似惊人,但其实每小时消耗的介质质量甚至不足100克,推动运输舰抵达冥王星,拢共消耗的介质也不足1000克。

    并且,这种介质的材料无须特定,随便在宇宙中收集一块陨石,一片太空垃圾,又或者拆下一张老旧的座椅扔进原子改造器里,都能将其改造为可用的等离子液。

    为飞船引擎供能的主要能量,依然是电能。

    大量电子的定向运动,迄今为止,依然是人类利用最高效,运用最广泛的媒介。

    但人类获取电能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在太阳系内部,具备太空生物特性的戴森膜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又凝聚成庞大的,且可以分块切开取走的生物电池。

    这些蕴含惊人能量的生物电池,通过一系列转化,其中能量再度转移到更小的中间载体,也就是核聚变电池包中,并最终将能量传递给各个需要供能的机械化单位。

    当载具远离太阳系,进入宇宙深空后,在没有足够的恒星光芒照射时,无处不在的宇宙背景辐射同样可以被小型戴森膜所吸收,提供基本动力的基础能量。

    理论上,如今的人类已经拥有了纵横驰骋于整个银河系的能力。

    如果拥有更长的寿命,更强的建造能力,消耗更多的乃至于数个太阳系这样等级的恒星系资源,甚至可以建造出适合大量人居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航社会体系,人类可以开始觊觎银河系之外的其他大星系,如蝗虫般洒满整个宇宙。

    那都是美好的愿景。

    大半天过去,快速穿梭舰穿越了戴森膜上开通的大型出入口,飞跃天王星轨道,抵达了天心舰队驻扎的那片星空,并与指挥旗舰对接。

    唐天心带着一行人步入旗舰,回头吩咐道:“除陈锋、丁虎与庞德之外,其他人按照原定岗位,各自去往所属战舰,那边会有老兵带你们熟悉岗位。欧阳博士与斯科特等技术人员,前往母舰中的实验室,继续科研工作与负责舰队日常相关技术支撑。”

    其他人闻言,赶紧转身就走。

    到了舰队上,唐天心仿佛又变了个人,在外人面前显得更加雷厉风行,一言九鼎。

    “丁虎,你去旗舰第三晨风纵队担任队长,庞德加入你的纵队,你也去吧。”

    虎哥与庞德也走了。

    只留下陈锋,他指着自己,“我呢?”

    “你担任我的贴身安全官。不过大部分时候我都不会叫你,你都能自由安排。不过,在我需要你的时候……”

    她眨了眨眼,扬长而去。

    刚回舰队,她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陈锋白眼狂翻,无力吐槽。

    这明目张胆的包养,真的很令人上头。

    算了,这样也好,落得清闲。

    他索性打算回自己的安全官专属舱位听听歌,顺便再与科学城里的项目组们交流一下。

    不知是安全官的地位真那么高,还是他不留神又给安排上了特权,他的住宿舱面积很大,近百平米,各方面设施与空间布局都一应俱全。

    他甚至有专用的房间来安置个头不小的无限唤醒设备。

    这里可是空间十分紧俏的战舰之上。

    坐进软绵绵的沙发里,让智能助手泡上杯暖呼呼的原子合成大红袍,陈锋扫了眼个人通讯里积压的众多通讯申请。

    他先全部给无视了。

    先听两个小时的歌,尤其温习了那首他颇为喜欢的《纵横星空》,他这才从在音乐的海洋中徜徉的状态脱离出来。

    “薇薇,解除视野屏障,我看看外面的星空。”

    他的住宿舱客厅正靠旗舰外围,拥有最好的星空视野。

    随着用来遮挡视野的光幕投影慢慢散去,他看到了外面的场景。

    陈锋的客厅落地窗口正朝着太阳的方向。

    从这里回望而去,单凭肉眼很难分辨出后方的地球火星木星等行星,只能看见那个隐约带着七彩光晕的拳头大的太阳。

    太阳并不刺眼。

    原本在宇宙星空中回看太阳,不会呈现出七彩光晕。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笼罩在土星轨道与天王星轨道之间的戴森膜漫射了部分太阳光芒,落到戴森膜之外的人的肉眼里,就有了这般绚烂夺目如同泡沫耀斑的七彩光轮。

    陈锋由衷的感叹着。

    戴森膜真是了不起的伟大科技。

    你大爷终究还是你大爷。

    五百年前的谢尔盖,还是这么强,那个时候就提出了戴森膜的完整设计理念,并在两百多年后被后人消化完毕,并转化为现实。

    在二十一世纪附近的很多科幻作品中,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时常出现戴森球的概念。

    但实际上,以太阳系内部的资源,人类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金属与半导体材料去建造足以笼罩太阳的戴森球。

    即便材料足够,人类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建造这样庞大的金属构筑物。

    那需要的时间不是以年计,而是十万年百万年计。

    天才的谢尔盖提出了一个令人惊艳无比的创意。

    既然金属与半导体材料不允许,人类的建设能力也不允许,我们为什么不能用生物的材料?

    我们制造一个没有智慧的膜状生命,让它自己长成戴森膜!

    原本属于材料学与能源学的问题,突然被谢尔盖调转了一个方向,变成了生物学上的问题。

    一切理念的根源,又回到了最原始的层面。

    植物。

    光合作用。

    量子物理。

    量子生物学。
1...109110111112113...2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