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能技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永誓不贰
一天分成两班,生产没有停下来过,半个月可以出一门合格的火炮,田小宝在各条生产线巡视,记录遇到的问题,颇有组织天赋的他,短时间让产能翻了一倍,现在一个月能生产十二门火炮。
头儿说过,再有三十门火炮,就可以保襄樊无虞,田小宝非常崇拜宋晨,那是赶紧想办法,组织大生产,每多一门火炮胜利的希望就会多一分。
这里的生产就没有停过,生产线扩大了,参加的人数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现在一共有二百四十三人生产,这里有一个人,没有人会想到他是细作,这人太不显眼了,人缘不好也不坏,手艺普通普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老实。
这里的一切,都是绝密,大匠头田小宝早就跟他们说过无数遍了。
这个人却好像不知道似的,对每个月的产量,它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都做了纪录。
这份纪录很快就送到了张弘范、阿术的办公桌上,两个谁也不服谁的统帅因此坐在一起讨论战事。
两人正在争论是否继续战斗,阿术说如果把所有的军力用在樊城上,现在说不定大家是坐在樊城里讨论战情,而不是在这一个湿漉漉臭哄哄的地方讨论这些了。
而张弘范就说一百个人打一个人,和一千人打一个没有任何区别,四十万人攻打痛一个城池,那才是军力的浪费。
关于是否继续攻打襄樊,两人意见也不统一,阿术主张继续攻打,理由是都投入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不见点战果,大汗皇上那里交得到差吗。
张弘范觉得应该休兵,他说不是得到确切的情报,现在宋人半个月就能造六门炮,两城的守军也增加了两倍,在这么多火炮威胁下,应避敌锋芒才对,不然损失会更大。
阿术大吵,他们花这么多粮食运兵过来,难道这么快就要这四十万人回去,那真的是一个大笑话。
如何战
刚才还气势汹汹的阿术直接被这个问题给问倒了,其实他还比张弘范更能体会宋人新式火器的厉害之处,襄樊两城只要有足够的火器,这两城他们就是攻不破的。
两人争来争去,貌似只有撤军一途,当然他们两人谁也不敢单独做这个决定,而是分别写了折子,八百里加急,送到大都。
四天后,他们收到了同意撤兵的旨意,当看到浩浩荡荡的蒙古军队朝北而去时,城外没有一个蒙古兵,襄樊之围彻底解了。
两城的人发出震天的欢呼,围了五年的城,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
朝廷收到襄樊解围的密报,举朝欢庆,大多数朝臣脸上都挂着笑容,在与蒙古人的战争中,他们可能都忘了胜利二字是怎么写的了。
“诸位,接下来应该怎么办”皇帝赵禥坐在龙椅上,头一次没有想着退朝的事情,而是问了一个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大宋下一步该怎么走。
朝臣中一大半支持休兵议和,小部分支持另一种,那就是维持不和不战的状态,没有一个人是主战的。
这也是在预料之内的,蒙古人不败的神话保持了半个世纪,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大臣认为可以和蒙古正面对抗,能打过长江去,收复故土。
如果宋晨在这里的话,也不会对主和的人贬斥,虽然他绝不是主和派,但是与蒙古签订一个为期三年的互不侵犯协议的话,他还是支持的。
为什么是三年了,源自宋晨的自信,只要给南宋五年发展时间,各种各样的恐怖热兵器发明出来,在铁甲巨舰、钢铁洪流面前,蒙古铁骑再厉害,也会被轰到长生天去。
第205章 陈年旧账
只为期五年,为什么不签长一点了,比如写上一万年之内的,那是因为宋晨是一个很有契约精神的人,他觉得特别是国与国交往中,这种精神也很重要。
只要签订了,就准备遵守,他特别鄙视那种思想,契约,一张纸而已,有什么用。
要说如果真的签订了三年的互不侵犯协议之后,宋晨就是转眼捡到了一万架飞机,两万辆坦克,十万支ak47,宋晨也会遵守协议的,要等到三年之后,才会横扫过去。
这算是他的小小强迫症吧。
贾似道作为左相,他先不发表意见,要在最后表态,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别人的发挥了。
有趣的是议和派与保持原状派并没有激烈吵起来,因为保持原状派也明白蒙古人的恐怖,不想过多数量众多的主和派为敌。
不过主和派内部倒吵起来了,他们又分化为主动议和派和被动议和派。
主动议和派主张应该主动与蒙元取得联系,表明和谈的诚意,再积极争取有利条件议和。
被动议和派是这样的,议和可以,要你蒙古先派使者来,礼数做到位了,他们毕竟作为胜利的一方,要有尊严地议和。
两派谁都不服谁,吵得不可开交,大家都没有退步的打算,争执到了白热化的时候,大家听到一个声音。
“老夫倒有一个主意”很少在朝堂上开口的贾似道发话了。
大家立刻停止了吵闹,别说老贾虽然不被众人待见,但他终究是一位大权在握的权臣,哪时可以怼,哪时不可以,这些道道他们还是清楚的。
果然大家都不说话了,安静下来听。
“郝经,很久前就被蒙古大汗派来议和,现在他居住于扬州会馆,我们可以让他再担负起这个责任”贾似道突然暴出来一个猛料,这等于他直接承认他扣留蒙古使者的事实,这也是蒙古南侵的借口。
“什么什么,我还以为是那帮鞑子,无中生有地找的一个借口”
“这事居然敢隐瞒着朝廷”
“原来是贾相给我们招的祸事”
“这简直是欺君之罪”
“臣有本奏”的声音响个不停,大臣们纷纷准备弹核贾似道,大家伙早就对老贾恨得牙庠庠了,现在他自己抽风,把这个秘密讲出来了。
这里的人纷纷进行指责,但没有一个大臣认为扣留蒙古使者是错的,好像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传统,就好像是一个笑话似的。
“各位卿家,朕知道这事”皇帝赵禥对老贾爱护有加,看到这样的情景,就立刻想着给他解围。
众臣消停了一秒钟,马上热闹了起来。
“皇上,不要为了贾似道,而故意这么说”
“是呀,作为一国之君,不能罔顾事实”
“皇上,不能这样宠着臣子。”
“放肆,你们眼里有没有朕,”皇帝赵禥好像发怒了,不过那充满怒气的声音好像又把自己给吓倒了,后面声音越来越小,“师臣受了多少委屈呀”
“皇上,不必替老臣开脱”贾似道这个时候总得表示表示呗,所以表现出了高风亮节的一面。
“朕就要说,想想师臣为我大宋做了多少事情,之前的鄂州大捷对我大宋有再造之功,这次襄樊大捷师臣也是功不可没”皇帝赵禥说到襄樊大捷时,终究还是没有承认贾似道的首功,他在这个时候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宋晨。
“拘留郝经那是先帝的意思,是他亲口告诉朕的”赵禥又暴出一个猛料来,惹得下面的大臣议论纷纷。
实在是难以置信,贾似道囚禁郝经动机很明显,其实那次鄂州大捷是很有水份的,那时的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死了,担任中路主帅的忽必烈要回蒙古与亲弟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
所以他必须撤军,撤军前忽必烈与贾似道取得了联系,透露了休兵的意图,那时他还不知道蒙哥的死讯,老贾高兴得无法形容。
双方使者秘密往来,当然这些事当时的宋理宗是知道的,贾似道没有胆量瞒着皇帝去与敌国议和,那可是砍脑袋的事情。
最后以并不太苛刻的条件完成了和谈,宋朝向蒙古称臣,纳岁币若干,最后蒙哥的死讯被皇城司弄到了,看到这样的消息,贾似道和理宗皇帝都直呼上当了,自然就对那个议和条件不满。
在皇帝的首肯下,他们并没有对外宣布议和的消息,而是称取得鄂州大捷,蒙古退兵,自此贾似道的声望如日中天,达到了顶点。
北边的忽必烈还想着每年的岁币,当时他走得匆忙,议中中并没有谈这些细节,后面他又派信任的大儒郝经来南宋办理此事,即要钱。
当时蒙古内部正打得不可开交呢,自然贾似道、宋理宗都是抱着翻脸不认人的态度,贾似道就献了一计,那就是把郝经囚禁起来,不让其对外取得联系,这样虽然有点掩耳盗铃的味道,但是事情终究被隐瞒了下来。
这一切宋理宗是知道的,甚至是他策动下做的,今天这样的丑事被他儿子赵禥给抖了出来,终究不是亲儿子呀。
“那我们听听平章大人的意思吧”江万里喊道,他想看看贾似道葫芦里到底是卖的什么药。
“老夫认为可以放郝经回去,带去南朝的诚意”贾似道这样说道。
“贾相居然没有把这个北臣给杀掉”吕帅孟站出来杀气腾腾地说道。
“无故囚禁对方使节都已经理亏了,正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还砍人家的头,实在是无法让人认同”还是御史中丞章鉴敢把里面的礼给讲出来。
贾似道还是没有胆量杀掉蒙古大使郝经,还好吃好喝地招待着,不时对这个人透露招揽之意,甚至连威逼利诱的手段都用了,以断绝供给,还派了人假伴强盗去骚扰,都没有动摇郝经的决心。
如果不是考虑他是蒙古臣子的情况下,此人颇有苏武遗风。
“郝经在蒙元有这么大的份量不”文天祥问到关键点了。
第206章 鸿雁传书
“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此人在忽必烈心中颇有份量,要不然也不会在檄文中多次指责我朝拘留使者了。”留梦炎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暗指蒙古南侵责任就在于拘留使者的贾似道。
“拘禁他这么多年,想必郝经心中充满怨恨吧,现在让他承担起两国的议和重任,会不会适得其反”工部尚书马廷鸾说道。
他这话很有道理,几个人一起附议。
“郝经还在扬州会馆,至于对我们有没有怨言,把他招来见一见,相信诸位一定能看得出来”贾似道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戴了一顶高帽,同时也在警告他们至少现在要暂时站在同一立场上,不要搞什么幺蛾子。
什么我们,是对你贾似道有怨言吧,我们哪个囚禁了他的。
想是这么想,大家口头上却随声附和。
这个建议确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找不出反对的理由来,这个关键时刻不要为反对而反对了,众臣还是有这点觉悟。
扬州会馆,一只大雁用渴望的眼神看着地上几粒谷子,顺着谷物看上去,会看到一根撑杆支撑着篮子,撑杆上系着一根绳子,一个儒雅的老人牵着绳子的一端,随时准备扯掉绳子。
“过来、过来、过来,小小雁”儒雅的老人小声地滴咕着,大雁或许太饥饿了,终于抵挡不住诱惑,慢慢地走了过去,它把头伸进去,啄了起来。
儒雅老人迅速拉掉撑杆,把大雁给兜住了。
这时一位身强力壮的仆役跑过去,把篮子慢慢打开,大雁一露出头,就被他狠狠地捉住。
大雁的力量也不弱,在他怀着不停地扑腾,好几次就要扑出去了。
仆役加大了力量,儒雅老人看到这一切“张二,不要这么用力,人家也是一条生命。”
您老吃麻雀的时候咋不这么说呢,仆役还是松了力道。
“老爷,我们每年都要捉大雁,把信件绑在它们腿上,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北边收到了这些信件不,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呀”被称为张二的仆役问道。
“或许有用,或许没用,在这个牢笼里,我们都得为自己找点事情做,给自己找一个念想,是不,”这位儒雅的老人脸上流露出内疚的神色,“张二,我对不起你们,当年是我不顾劝阻执意要来南朝,连累了你们,要不然现在陪着你们的是家人,而不是我这老头子”
“老爷,不要说这些,小的没有眼力劲,你这是给我们希望呀,小的却不识好歹”张二眼里都有泪花了,任谁被关在一个地方十多年,还好吃好喝地供着,都会变得多愁善感。
张二很熟练地把信件绑在大雁腿上,喂了它不少谷物,然后把大雁放飞,随即这只吃饱喝足的大雁升空朝北边飞去。
蒙元皇帝的御桌前面,忽必烈正批阅折子,一个内待急匆匆地走进来,向他报告了一个紧要消息。
又收到了郝经的信件了,忽必烈立即让内侍读起来。
这位元蒙皇帝汉话说得很好,可是认得的汉字却只有几个,要让别人读。
信的内容跟以前差不多,写得很质朴,但是字字击中这位铁石心肠帝王心中的柔软一面,他知道南方还有一位大臣在盼着他,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汉臣。
“厚赏送信的人,把这些家信纷别给他们的家人送去,”忽必烈吩咐道,“对了别忘了多准备点礼物带去。”
内待领命之后,迅速去办理了。
东印度公司的财务总监童婶翻看着总帐,现在这个公司规模很大,直接在其产业就业的人数已经达三千人,每天都有大量的帐要处理。
她自己招聘了十多个账房先生,有的她喜欢,有的不怎么讨她喜欢,不过童婶是一个客观的人,她觉得做到财务总监这个位置上来了,就不能单纯凭个人喜好来评判下属。
要从他们平时的行为,要从交上来的账本看,而不能凭着直觉判断,结果发现她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有好几个印象不怎么样的账房先生,账本都做得不错,达到了她的要求。
她自己拿出一个小本子在上面做了记号,并打上分,老白干西街分铺,账本借贷平衡,会计分录基本正确,记七分。
玻璃工坊南街分铺,借贷不平衡,字面涂改严重,记五分。
红桂园建筑三队,拒用权责发生记账,仍然用老方法,记三分,并批注先警告如果再不听,直接喊他卷铺盖卷走人。
她忙到了深夜,老童拿着一个亮盏盏的油灯进来,心疼地看看了自己的老婆。
她这个什么财务总监的当得真辛苦,哪像他这个总经理,人招好了,经销渠道建好了,每天去打一头就完成工作了。
只是最近忙点,要把小晨跟他说的啤酒弄出来,这次投入可不少,必须认真对待,这才多耗了点时间。
“老头子,我这里亮敞着了,你又拿灯过来搞什么”童婶抬了抬眼皮,又继续看账本了。
“我说老婆子,还不是怕你看不见吗,账本又跑不掉,明天看不是一样的吗。唉,你这样太辛苦了。”老童还想唠叨几句,说什么家里现在也不差这么点钱了,自家小子现在就月入二十贯了,要不辞了得了,在家享清福多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