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祚高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衣冠正伦

    王导眼下正徘徊在高阁上,视线遥望不远处戒备森严的公主府,眉目间满是愁容。

    得悉琅琊王正居沈氏为客,王导即刻便使人入建平园于皇太后面前讽议,宗王尤其是琅琊王这种君王嫡亲,不宜久居大臣之家。可是皇太后的反应却很让他惊诧,拒不见人,但却使人传话琅琊王只是访亲,告诫来人不要过分解读。

    皇太后这反应太奇怪,维护沈氏的态度昭然若揭,这让王导有些猝不及防。但他来不及深思更多,便要面对随之而来的麻烦。

    清晨时分,相好人家陆续登门,包括昨日约见的诸葛恢和蔡谟,这些人倍斥沈氏无耻,一触再触王氏尊严,根本不将他们青徐人家放在眼里,简直不能忍受!这些人几乎是众口一词的表态支持王导,希望王导能借这个机会,予沈家这个吴中貉子们以迎头痛击!

    王导嘴上虽然在应付着这些人的寒暄,心内却是苦笑不已。这种情况,他早在得悉沈氏牵涉到王兴之死这件事,便已经洞悉到。正因如此,他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以此而团结乡人,以哀兵之势直接拦腰斩断沈氏吴中门户上升的势头。

    至于王兴之怎么死的,内情并不重要,因其一死而将局势扳回到正常的轨道,也算是死得其所。

    但是由于消息的滞后,加上错估了苑中皇太后的态度,王导处境便陡然变得尴尬起来。他清晨时,甚至已经让人备好了车马,一待得到皇太后表达对沈氏不满的诏书,即刻遣人前往荆州和徐州报信,告知他们沈氏挟持琅琊王。

    可是现在,因为没有皇太后的表态,这大招彻底无用。不能迫使沈氏交出琅琊王,而且没有完全封锁建康城,他根本就阻止不了沈哲子,对方可以随时携带琅琊王归乡,甚至于干脆就在都中与他长久对峙!

    乡人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王导这里却突然投鼠忌器后继乏力,这让他倍感焦灼。午间他还以帝师身份,想要前往建平园仔细探清楚皇太后的态度,但是宾客接连登门,实在无暇抽身。

    更稍晚的时候,皇帝派人送来悼帖,乃是温峤亲自登门送来,叮嘱他安心处理家事,不必急于归台。

    趁着乡人离开一部分,王导马上抽身出来,以哀伤心痛为理由避不见客,不想再应付乡人的穷迫。他又何尝不知,乡人们这么踊跃哪里是为了他家子弟之死,不过是想要借他家肃清沈氏乃至于吴人群体在都中的势位和影响力,各自分食。

    可是最好的时机已经不再,王导这里因为没有占住都南,继而让赵胤封锁青溪,占住了谯王空出的覆舟山,但此举也仅仅只能略作震慑,吓唬住一些胆小的吴人而已。

    望着对面门庭紧闭的公主府,王导嘴角泛起弄弄苦笑。以往能将他逼到这一步的人,都是类似刁协那种皇帝大力扶植的重臣,又或庾亮这种盛誉车载的帝舅,可是没想到,今次居然被一个晚辈逼迫得举棋不定,进退两难。

    其实王导心里,此时也滋生出对沈哲子的怨气,他家死了一个嫡系的子弟,于情于理,登门来问候一声也是应该的吧?可是这小子平日恭谨有加,一遇到事,即刻翻脸,彼此甚至都不通信,实在是岂有此理!

    当然,王导也很清楚,沈哲子一旦登门,则不得不面对一个付出代价多少的问题。这小子太无耻,居然如此强硬,完全就是一副丝缕不予的架势。如此一来,王导哪怕不为家怨,单单考虑乡人的感受,也绝不能有退缩!

    他现在就是希望琅琊王能够赶紧离开沈家是非地,然后将沈哲子强招来,商谈一个善后之法。

    当然除了都中之外,王导也分别给王舒和王彬去信,王舒那里讲述的要详细些。早先王彬入会稽,沈充直接兵陈江州之外以作震慑,眼下王舒可反其道而行,倒要看看沈充敢不敢真的自立东南!

    而王彬那里,他本就羞于启齿,也没有讲述更多细节,只是简单通知。就连王彬该不该归都,他都没有多说。但其实他心里是希望王彬能够留在会稽,配合王舒,以此撕开沈充对会稽的掌控。而王彬若一旦归都,则有可能与乡人勾连,将矛盾激化,做出不理智的举动。

    在楼上枯立片刻,王导颓然下楼,吩咐家人们开始准备治丧,一应对照他长子王悦的规制来准备。除了对王彬表达自己歉意以外,也希望能将场面做的更大一些,示人以哀。

    只是想不到,原本蜗居吴中一乡的吴中门户,如今居然成长到迫得他家要自晦自哀,才能抢到一点政治先机。




0557 乡人一心
    乌衣巷里那种割裂一般的僵持,直接影响到整个都中的气氛。

    在经历过最初的愕然冷寂之后,本就是权贵云集的乌衣巷,渐渐又恢复了以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只是较之以往有不同的是,行走在这街道上的人,神情大多隐晦莫名,似有一股暗潮在心内涌动,似乎随时有可能倾泻于外。

    而且往年不乏人来乌衣巷,因为左近权贵云集,即便只是专访一家,往往也都顺道派家人往别家门前有所表示。可是现在,要去哪家直接便去,余者不涉。而眼下宾客往来最多的人家,一是已经挂起白幡白绫治丧的琅琊王氏,一是府前甲兵日趋强盛的丹阳公主府。

    前往这两个府邸的宾客,占了往来乌衣巷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眼下的乌衣巷内权贵门户只有这两家。而且这二者的宾客也都是泾渭分明,即便是道左看见,也都只限于眼神的接触,绝少有言语的交流。

    沈家如今是外紧内松的局面,府邸周围肃杀静穆,府内气氛却转为宽松。

    得悉消息的第一天,沈哲子在府内戎甲待变,可是从第二天王氏摆出治丧的架势之后,他心里便松了一口气,并不再苛求府内众人紧绷戒备。王氏甚至没有扬言要追究王兴之真正死因便开始治丧,最起码说明了王导暂时是没有用强逼迫的打算,而是从舆论上做手脚,将自家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这一点对沈哲子而言是有些不利的,他眼下是心有忌惮而不敢发动什么舆论攻势,正如王导为了要维持稳定而不敢直接与沈家撕破脸。王家的确死了一个人,这是其优势所在。

    事情过去了两天,沈哲子开始接待宾客,家门一旦打开,拜帖便如雪片一般飞入。如今沈家早非政治上无前途又无作为的武宗门户,他家势位如果有所涨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而受到他家波及的这个范围,便是所谓的政治圈层。

    琅琊王氏之所以难对付,那是因为以他家为中心凝聚起来的政治圈层范围最大,也最高端。伤害了琅琊王氏,就是伤害了这个圈层的整体利益。那些圈层中人的反击,有时候较之琅琊王氏还要更凶狠。

    首先登门的,自然是利害关系最深的吴中各家。这些人家各自都有大量的财货投注在建康城的建设中,可以说沈家势位的涨消直接影响到他们这些资产的安全和回报。是赚的钵满盆满,还是亏得血本无归,便取决于沈家在都中能否站稳脚跟。

    这些人登上门来,首先迫切需要搞明白的是事情为什么突然会变成这样紧张?而如此紧张的局势,又会给他们在建康城的投入造成怎样的影响。

    毋庸置疑,沈家便是这些人家在都中的主心骨。身为领袖,不止要享受别人的顶礼膜拜,让他们能够安心,也是沈哲子不容推却的责任。

    所以,待到这些人汇聚一堂,沈哲子便出面讲起了原因:早先我家一门生,本是琅琊乡人,家遭旧难,如今时过境迁,这门生做事也算得力,所以我助其兴复家业。然其旧产,多为乡人侵占,难免会生龃龉。

    其中或有人家与王氏有涉,王稚陋不知自惜,白龙鱼服,没于乡内私斗中。至于其具体死因,我这里其实也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向诸位保证,如今外间流言说我陷杀王稚陋,那是污蔑。东南形势如何,诸位也都心知,凭其王稚陋一命,实在不足撼动大势,我也没有理由去轻犯其家。

    众人听到这话,虽然还是不乏忧虑,但也算是松一口气。倒也没有人责备沈哲子多管闲事,毕竟主家为门生撑腰,乃是大家族为家之道。若连这点担当都无,旁人为何要依附于你?更何况,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沈氏的附庸,有一天或许也会需要这样的帮助。以此怨望,没有道理。

    原来事实竟是这样,如此看来,外间那诸多污蔑之言,俱为心怀不轨者抹黑驸马,其心可诛!

    众人纷纷愤慨说道,他们来这里要求的也不是一个真相,而是沈哲子对此的一套说法。至于这说法能否成立,那是沈哲子的事,他们只需要相信。

    但在当中,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道:王门势大,积此宿怨总是不美,都内长久对峙,也是不利于城建。不知驸马可有良策,能够缓和此事?

    沈哲子在席中看了一眼说这种话的人,遇到问题要解决是人之常情,但眼下说来,则意义就有些不同,无非是希望沈哲子不要这么强硬,稍作低头势弱,以维系得来不易的局面。

    对于这种想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沈家与王家直接杠上,他们这些人也要遭受波及。王导近来诸多布置不乏紧迫,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动摇这些乡人的信心,通过他们来对自己进行施压。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哪怕是一个圈子里混食,也难免会有保守的,会有激进的。

    这话音刚落,未待沈哲子开口,席中已经有人反驳道:我等吴中乡亲,素来便与伧子一水隔绝。北地动荡,伧子仓皇南来,屡侵乡土,他们又是什么讲道理的人?如今他家子弟不知自爱,自去寻死,又与驸马何干?眼下局面得来不易,若是因此无妄之灾而退,谁能保证伧子不会继续穷迫?

    沈哲子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语道:内情究竟如何,与事者尚未深悉,都中谣言已是漫天飞舞,可见趁乱牟利之人何其多。这件事,虽是独涉我家,但难道不能予乡人们一个警钟?

    兵祸之后,京畿大残。我家略积薄勋,大引乡人北来,愿以吴中资用而匡扶社稷,使我乡人俱能美于当时。只是如此一来,难免要积怨望。王稚陋何人?王门之内一庸夫而已,其人横死,于国何害?这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对我乡人积怨者,要借此攻讦我家,要将我吴人逐回乡土,要将社稷国器私弄于股掌之间!

    讲到这里,沈哲子脸色已经变得凝重起来,手掌重重拍在案上,凝声道:今日不妨一言告于诸位,鄙人或是浅见,唯独血气盎然,守乡固土,义不容辞!但有寸进,不敢思退!人所恤者,唯此一命而已,乡人信我,是我家门之幸,无论来日局势将要何往,谁敢害我乡人丝缕,便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往生亦是如此!

    今日兵甲陈于家门,枕戈待旦,便是要告于时人,有志者未可轻侮,未可轻污!俯仰无愧,害我者唯示以剑,绝无软语以求苟安!

    众人听到沈哲子这慷慨之语,或是神态激昂,或是横眉怒视于外:北尘扰世,兴治乡土实在不易。我等俱都景从驸马北上,当此危难之时,唯并肩共立,不堕吴中志气!

    对于乡人们的表态,沈哲子尚算满意,他当然明白自己那几句口号自不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但却揭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时人对于吴人大举北来确是积怨良久,而除了沈家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门户既有能力又有态度,保护他们的利益所系!沈氏如果在建康站不稳,迎接他们的也绝不会是美好明天。

    当然,打鸡血之外,沈哲子也要对他们交代一下当下的形势:眼下局势,于我乡人尚算安全。一者谯王坐镇都南,舟船齐备,若真事有不济,退路无忧。二者虞公亲临石头,历阳庾使君旦夕可达京畿,进望可期!进退俱无阻滞,诸位归家安心以观,静待变数。

    话讲到这一步,众人已是完全安心下来,对于沈哲子的布置非常满意。他们也并不担心沈家关键时刻会抛弃他们,毕竟彼此的联合并不只是势位上的从属而已,商盟的存在已经让他们家业都紧密联合在一起,沈氏如果抛弃他们,沈氏如果抛弃他们,不独只是自绝于乡土,更是自断根基。

    充分的信任,是建立在紧密联合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而言,沈哲子很清楚他家盘子虽然小,但稳固性较之王氏身边的青徐人家却是要强了太多。王导想通过强势的态度来动摇他这一方的人心,是不可能的,除非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激进手段。

    但那种能力,王氏已经并不具备。单纯从京畿这区域而言,两家实力相比,沈家绝不是弱势所在!

    乡人们得了沈哲子的交底,心绪已是大定,或是各自散去准备应变,或是干脆留下来共同面对。

    随后登门的则是江夏公卫崇,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他的亲善故交。在这个时刻能够登门,哪怕什么都不说,本身就是意味着站队。

    沈哲子明白,江夏公这是在投桃报李,他在皇太后面前举荐卫氏,并没有告诉卫崇,是避免挟恩邀宠之嫌。但卫崇如果连这一点都打听不到,那也干脆不要再奢望能做皇帝的丈人,回家洗洗睡吧。

    卫崇的登门仿佛一个信号,随后陆续有人登门表示关切。如今时局中比较重要的几股力量,以籍贯而分,那就是王氏为首的青徐侨门,先帝扶植起来的豫州人家,还有异军突起的吴人。

    但并不意味着时局只由这些人构成,其他尚有更多零散人家,只是因为欠缺一个整合和旗帜人家,而辗转在各方之间,同样不容小觑。



0558 士居奸诈
    王兴之的尸骸虽然还没有运回建康,但王门已是内外举哀。

    王门宗人本就诸多,在外者不少,留在都中的也不乏其人。大量族人们汇聚在府内,得悉更多王兴之死亡内情,对于沈氏之怨恨更是汹涌难遏。尤其是早就受人所害的王彪之,更是屡屡哭倒昏厥于床帷之内。许多子弟甚至都备好弓刀,准备直接杀上近在咫尺的公主府。

    然而王导却一反以往温和态度,声色俱厉,严令子弟不得擅自出府。

    这两日来,王导精神明显见衰,就连两鬓都添了许多白发。这两天来,他除了忧虑于外,迎来送往,对于王兴之的丧事准备也是事必躬亲,简直当作自己嫡子来对待。许多本来可以交付旁人完成的事情,也都一定要自己去做。通过这种劳碌,来表达自己对王彬的愧疚。

    他是为数不多深悉内情之人,心里很清楚这件事预期责怪沈哲子,不如说自己要为王兴之的死负上很大责任。但这当中的隐情,注定不能披露于外,否则不只是庭门不靖,就连他的两个儿子王恬和王洽都要受其生母连累,为时人所薄视。

    逝者已矣,生者仍要继续。在苦累自己的同时,王导也是由衷的希望王兴之泉下亡魂能够得以安息,勿要再对人世存怨。

    诸多来访亲友中,王导最重视的还是王兴之的丈人宋哲,亲自出门相迎,还未开口,已经哽声:未意儿郎福浅寿短,不能久聆亲翁教诲。

    宋哲武事得进,虽是年近五旬,精神却仍矍铄,只是这会儿也分外憔悴,见王导伤心模样,眼眶也不免发热:前日尚在庭下拜望的少年郎,如今却是生死两断痛心之外,尚有一事相询,王郎究竟因何而丧?外间已是众说纷纭,诸多不敢细闻,唯有请教太保。

    王导闻言后,下意识侧首望向街对面的公主府,上前拉住宋哲,低语道:此处不便细说,请亲翁入府详谈。

    宋哲早将王导小眼神收入眼内,侧首一望身畔的儿子,那宋延之得到示意,当即便率身后一众壮奴气势汹汹行到公主府数丈之地外,凝立在那里,解下腰畔之弓,对天扣引弓弦三次,然后才大哭而归,随父一同行入王氏府内。

    这一幕落在旁人眼里,各自也都议论纷纷,或振奋或忧虑,神色不一而足。

    宋哲如今也是台内重臣,其人入府,王氏诸子皆要相列迎接。只是素缟批身的王羲之眼见来人是谁,当即便冷哼一声,继而便拂袖而去。站在其身畔的王胡之王耆之等也都抽身而去,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乃是他们嫡亲伯父。

    王导眼见这一幕,心内也是长叹一声,继而便让人将王兴之夫人宋氏还有王彬的另外几个儿子引过来迎接亲翁,稍缓尴尬。

    宋哲在府上也未久留,安慰过新寡的女儿之后,又探望了一下王家的老人,留下几名家人帮忙,然后便告辞离开。他也知自家不得王氏所喜,进门前让儿子作态只是为了避免尴尬,眼下王兴之的尸骸都还未送回,亲翁王彬也不在家,留久了也是两下别扭。

    傍晚时分,宾客上门数量变少,王导也终于得以休息片刻。只是入内刚一闭眼,早先派往乡里做事的家人已经回来,事情进展的却并不顺利。

    没有找到雷冲?他并亲属俱被县府监押?

    王导听到这话,身躯蓦地一僵,整个人倦色一扫而空,蓦地自席上挺立起来。
1...314315316317318...8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