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我们做,”周大郎却有一股遗传自钱氏的韧劲儿,小声道“只要他们将来和将来生的孩子有满宝一半聪明九成。”
小钱氏一想也是。
于是点头道“行。”
周二郎也在和冯氏说上学的事,“几个孩子都不小了,而且二头二丫都和满宝学过好几年了,字也都认识了,去庄先生那里也就学上两年,把满宝教不会或是还没教到的学会了也就回来了。”
“公爹会给钱吗”
“爹肯定不乐意,但我觉着娘可能会愿意,到时候看吧,反正我们先准备好,实在不行,我们自己送去。”
冯氏没意见,笑道“反正送一个也不费多少钱。”
她虽然不管房里的钱,却也知道丈夫手上有多少钱的。
周二郎却惊奇的道“怎么是一个,二头二丫和三丫都去,这就三个了。”
“二丫和三丫也去”
“当然去了,嗯,三丫还小,或许不该送她去,让她在家里跟满宝多学两年,等再大一些,就和她姐姐一样去待两年再回来也是一样的。”周二郎计划着,越想越觉得这法子好,“这样好,能剩下不少钱呢。”
“女孩子家读书有什么用啊。”
“你看满宝,你说有什么用”
冯氏“那,那不是小姑吗”
“二丫也聪明得很,至少比二头可聪明多了。”
冯氏“你明知道我说的不是这个”
“那是哪个”周二郎蹙眉,反应过来,眉头更紧了,“今时不同往日,家里又不缺那点子钱了,而且二丫学会了记账多好,你是不知道,如今啊,就是在县城的路两边摆摊,那也是会一些算术的更好,不然被街上的混混戏耍了自己还傻乐呵呢。”
“你看我们家满宝,出去你会担心她被人当傻子欺负吗”周二郎道“家里现在挣的这些钱,多少是满宝挣回来的,多少是我们兄弟挣回来的这读书和不读书的差别大着呢,你不想你闺女以后过好日子啊”
“那,至少得问问大哥大嫂吧,看看他们是不是送大丫去。”
“你就放心吧,大嫂一准儿没意见,你看大丫,她虽然是个丫头,但大嫂不偏心眼。”
“你是说我偏心眼啊。”
“我可没这么说,你自个说的。”
冯氏气得拧他。
周三郎就没这个忧愁了,他就两儿子,一个还刚学会站呢,都没会挪步,所以直接把四头送去就好了。
周四郎却很愁了,他左看看他儿子,右看看他儿子,怎么看怎么和满宝不像,于是忍不住和方氏抱怨,“不都说侄子像姑吗这小子怎么长得一点儿也不像满宝啊,这样以后能读书吗”
方氏气得把他推到一边,将孩子抱到床里侧睡了,道“人家说的是外甥像舅,从没听说过侄儿像姑的。”
“谁说的,我不止听一人这么说的。”
“你少折磨你儿子的脑子,你还是先想想自己的钱袋子吧,读书要花的钱可不少,等你儿子能上学了,你出得起钱吗”
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请大家收藏娇女种田,掌家娘子俏夫郎更新速度最快。
第四百八十九章 交给你
三兄弟都打算听满宝的建议把孩子送去上学,老周头自然不会再反对。
他虽然是一家之主,但如果底下的孩子都做了一样的决定,他也不会太过反对。
他只是不乐意自己出钱而已。
不过,他虽然没出钱,却同意了钱氏再分一次钱的主意。
昨晚上不仅周大郎他们夫妻开会了,老周头夫妻也悄悄地说了半个晚上的话。
读书有多重要,看满宝就知道。
以前他们认得女贞子,认得山药吗知道怎么种姜块吗
更别说把麦子当麦种高价卖给白老爷了。
以前他们以为读书能考官,能去做先生,做账房,却没想到读书还能有这么多好处。
所以内心深处,老周头也是想送家里孩子去上学的。
但是,家里孩子太多了
不说现在已经有的,以后他们还会生,而且他还有两个儿子没成亲呢。
如果现在开了先例,那以后生的孩子送不送
如果都要送,家里也没这么多钱啊。
别看家里现在有近四百两的银子,真用在读书上,这点钱一点儿也不多。
而且一个生的跟一个生的数量还不一样,现在孩子们没矛盾,等以后有了,他们就该翻这笔旧账了。
再小的事都能吵翻天去。
钱氏也觉着由公中出钱不好,所以她和老周头商议了一下后道“以后各房花钱的地方还大着呢,总不能一直让他们从我们手里拿钱,我的意思是,这次分一些钱下去,家里再改一下规矩,以后除了地里的产出外,各房自己挣的钱上交五成,其余五成自己留着。”
老周头想了一下,便点头。
于是第二天老周家上下就听到了这个好消息。
满宝兴奋的不行,高兴的问,“爹,那我能分多少钱”
“你这么多钱,咋还这么开心”
“我钱多,但我也喜欢钱啊,钱多了谁不高兴呀”
老周头一想也是,道“昨天晚上我和你娘商量了一下,就照着上次的来,老大老二老三一家十五两,老四十两,你们几个则是五两。”
众人高兴起来。
老周头叮嘱道“虽然有钱了,但也不要乱花,孩子上学需要用的钱多着呢,书就不用买了,让满宝给抄几本,你们凑合着用,但笔墨纸得要,砚台嘛,俩人用一个就是了”
满宝“爹,大头大丫他们都要上学,我要抄很久的。”
“怕啥,元宵过后先生才开课呢,这不是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吗你先试试,看能抄几本是几本。”
满宝觉着她刚才的想法真的是无比的错误,她怎么会觉得老爹大方了呢,明明还是那么抠。
她哼了一声扭过头去,然后对周大郎他们道“大哥,你们要是去县城,只买笔墨就行,纸我来买。”
满宝的纸一直是从商城里买的,便宜又好用,可比从书铺里买省钱太多了。
所以她一直可以随心所欲的用纸。
周大郎他们想了想后道“干脆我们把钱给你,你领着几个侄儿侄女去买吧,我们也不懂这个。”
老周头立即道“对,你领着他们去,你跟书铺的掌柜不是混熟了吗,你让他算便宜些,我们家买这么些东西呢。”
满宝的学习用具除了第一次由周二郎背到书铺里去买以外,以后的每一次都是她自己去买的。
或是由周四郎领着,或是由周五郎和周六郎领着,或是跟白善宝一起,反正要买的书,笔墨纸砚等都是她自己选择。
所以老周家人对她的眼光和这方面的砍价能力都很有信心。
主要是那书铺掌柜一看就是读书人,一对上他,他们就忍不住气弱,砍价都要弱三分。
所以还是读书好啊。
读了书,不管碰上啥人,都可以理直气壮的砍价了。
满宝倒是没意见,接过哥哥嫂子们递来的钱时眼珠子一转便有了主意。
她第二天便拿了一沓纸和几串铜钱跑去找白善宝和白二郎,兴致勃勃的问他们,“你们要不要抄书来卖”
俩人很感兴趣,“抄什么书”
“就是简单的千字文和论语,”满宝道“我纸和钱都带来了。”
白善宝和白二郎并不缺钱,但他们对抄书赚钱这个活动很感兴趣。
满宝乐得嘿嘿一
第四百九十章 好处
周二郎本来想把三丫留在家里几年,等她和她姐姐二丫一样把两本书都学会了再送去学堂,这样学个两年就可以回家。
但三丫一大早的知道四头也要去上学,家里一下只剩下她和五头六头,再一扭头去看两个堂弟,一个还只是会扶着大人的腿站稳,一个则是才坐稳,抬头看人的时候,嘴巴就忍不住张开,然后口水就开始流
三丫嫌弃得不行,于是抱着她爹的胳膊扭了一阵,闹着也要去上学。
周二郎被缠得头疼,加上二头在一旁调皮捣蛋,他就答应了。
他总觉得二头不是很聪明,他的聪明劲儿都落在了二丫和三丫的头上,所以再一扭头看幺妹,他就咬咬牙答应了。
满宝以前给他们抄过一本千字文和一本论语的,但这会儿还每一样缺六本呢,这可一点儿也不少。
因为两本书他们都学过了,庄先生要教课的时候,他们可不知道要怎么教,万一两本书都用着呢
所以还是两本书都得抄写。
满宝磨好了墨,先是忧伤的仰头看了一眼天上,发现看到的是屋顶而不是蓝天,便将头扭到外头去看了一眼,非得忧伤的看到蓝天才开始低头写字。
白善宝和白二郎没少练字,但要这样工整的抄书还是第一次,虽然满宝对其工整性已经不作要求了,但他们写着写着,还是总会有些许错字。
抄了不到半个时辰,白二郎就烦躁的丢下笔道“我不抄了,这个钱不赚了,你们自己玩吧。”
说罢就跑了。
白善宝也不想玩儿了,皱着眉头也要放下笔,就对上满宝的亮晶晶的目光,他手便一顿,然后就将笔下已经写错的那张纸放到一边,叹气道“我也觉得这个不好玩了,我们玩其他的吧。”
“不要,你们要是不玩就算了,我自己抄。”
白善宝觉得她有些委屈,笔更放不下了,便只能嘟囔了两句,认命的陪她一起咱书房里抄书。
中间俩人休息了一阵,也玩了一阵,但一回书房便又继续抄书。
整个书房安静下来,好似整个院子就只有他们两个而已。
大吉坐在书房的一个角落里烤着火盆,偶尔会抬起头来看他们一眼。
白善宝觉着他从来没有在一天内写过这么多字,所以等吃晚食时他觉得手都是僵的。
刘氏忍不住看了他好几眼,白善宝就委屈的道“祖母,明天你让大吉去和满宝说,我不在家里,出去拜年了好不好”
“我们家亲戚就只有你堂伯一家,能去哪儿拜年你这是怎么了”
白善宝便将满宝雇佣他们抄书的事说了,道“抄书一点儿也不好玩儿,而且还不止抄一本,来去都是那些内容,我都快能倒背如流了。”
“既然都能倒背如流了,为何还要对照着书本来抄又为什么会有错别字显见你们还没有倒背如流。”刘氏道“抄书没有错字是最基本的,虽然满宝不要求你们字迹工整,纸面整洁,但也该注意才是。”
“本来我想着等你年长一些也要试着抄一抄书的,因为这对你以后科举大有用处,”刘氏道“你和你父亲脾性一样,皆有些毛躁,但科举时,考官是很看重卷面整洁的,你字好,便胜人一筹,你字迹工整,再胜人一筹,但你若是有错字,那就不止输人一筹了。”
郑氏连连点头,小声道“你爹说过,他以前为了科举,可是抄过两三年的书呢。”
“正是,本来想等你再大一些看看情况再说,既然现在你接了满宝的生意,那便是允了人家。既允了人家,怎能不守诺呢”
白善宝瞪大了眼睛道“参加科举的人都要抄书吗”
刘氏笑道“别人如何我不知道,你爹却是要抄的,因为他性子定不下,写字又急又躁,字不好看不说,还总是错字。”
刘氏看了看孙子,微微一笑。
她没有说的是,白善宝其实比他爹还顽皮,可奇怪的是,他却没有他爹那么心躁,写的字竟然不错。
但是,总还是不够沉静不是吗
这性子还得再磨一磨,看满宝以前多顽皮呀,现在越大却没有以前那么调皮了。
刘氏微微一笑,坚决要求孙子信守承诺,得帮着满宝一起把书抄完。
白善宝见祖母都不站自己这边,只能唉声叹气的认命了。
白善宝抄了三天,发现错字还真的是越来越少了,而且字迹也越发的公正。
本来这两本书都学了好几年了,只是还会背,多少已经有些陌生了,可这会儿抄了一遍下来,他慢慢又都记起来了。
等抄到第二遍第三遍,他已经不怎么去对照课本,只管静了心一边默诵一边往下写,速度竟也快了许多。
刘氏看着点头不已,悄悄的从书房窗口那里离开,然后领着媳妇去隔壁找白老太太日常相聚说闲话。
结果才出门就见白二郎领着一群孩子呼啦啦的从她跟前跑过去,冲着不远处的一座山哇哇的冲过去。
白二郎的小厮跟在后头狂奔,刘氏仔细听了一下才听清,有人在山上抓住了竹鼠,他们也要上山去抓竹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