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并没有几家决定种冬小麦。
毕竟累不是
大家一年到头也就秋收后稍微轻省些,再种冬小麦,那就相当于真是一年忙到头了。
这可真不是一个好兆头。
但老周家决定种冬小麦,他家在村里一串联,便有几户人家同意了,其他人家再一犹豫,便陆续跟了十几家。
种地就是这样。
而老周家之所以决定种冬小麦,一是满宝他们那个小农庄要种二是老周头还想念新麦种的收益三则是家里有牛了,要是不种,感觉浪费了似的。
不过他们也没打算多种,今年依旧只种二十亩。
其他人家可没有老周家这么大的手笔。
种个两三亩就差不多了,主要是他们也不紧着冬小麦吃了。
没错,大家就是这么容易满足。
等满宝他们下学,庄先生也一并被请过来了。
白老爷很喜欢孩子们和杨县令相交,因此白善宝和满宝都被他留下一起陪同杨县令一起用晚食。
杨和书也很喜欢和三个孩子说话。
和他们说话,既不用像哄孩子一样麻烦,也不用像面对老奸巨猾的大人那样费心,更不用担心他们会听不懂他说的话,有一种无力感。
所以四人很快就单独成了一个团,在花园里边走着赏花,边说话,反倒把白老爷和庄先生落在凉亭里下棋了。
满宝看上了一朵菊花,跑上去欣赏。
白二郎非常大方的挥手,“送你了。”
话音才落,白善宝就把花掐了下来给满宝戴在头上,然后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杨和书看着都快有满宝脸大的菊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满宝却自觉很漂亮,还要跑到白二郎家的荷塘边上照着看,白善宝死死地拉住她,道“很好看,很好看,我们刚从那边走过来就别去了。”
杨和书眼泪都笑出来了,他擦了擦眼角点头道“对,很好看。”
满宝就把花取下来道“既然这么好看,应该给杨大人才对,你可是我们的父母官呢。”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听,深觉有理,纷纷拽住杨和书,三个孩子齐心把花给插到他头上了。
这下换满宝跟着白善宝白二郎一起哈哈大笑了。
杨和书等他们笑够了才把花从头上摘下来,笑问道“不是说好了有空进城便去我家玩吗你们怎么一直不去”
满宝就道“我只中秋前去过一次县城,不过是与家人一起去的,人多,不好打搅大人。”
白善宝也道“我们中秋的时候去益州玩了。”
“哦”杨和书见他们越发有小大人的架势,语气便更像对同龄人一样了,“益州好玩吗”
白善宝和白二郎狠狠点头,“他们的街道特别特别的大,还特别的多,我们逛了两天都没逛完呢。”
满宝哇的一声,“这么大”
俩人一头。
满宝道“那一定有很多好吃的。”
“那是当然,”白善宝道“叫你去不去。”
杨和书就笑问,“那益州可热闹”
白善宝想了一下道“热闹倒是热闹,但人也怪怪的。”
“哦,怎么个怪法”
白善宝道“益州有好些乞丐,不仅城中有,沿着官道和城门外都有好多,我们都还没进城呢,他们就拿着碗上前乞讨,好可怜。”
白二郎连连点头,“我们罗江县就没这么多乞丐,城中都很少见,乡镇间也只有那么一两个,偶尔路过掏一碗粥吃。”
白二郎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们家在七里村的房子最气派,路过的乞丐都会先在他家门外晃,每次他祖母都会叫人给乞丐一碗饭,再给人两碗米打发走。
白二郎从小到大见过好几次的。
但也只几次而已。
所以对于益州随处可见的乞丐,他和白善宝一样惊奇。
杨和书背着手幽幽一叹,问道“他们都是因为去年的天灾才行乞的”
“我问过了,大多数是的,还有些是从别的地方来的益州,”白善宝叹气道“益州的物价太高了,有一
第四百八十七章 各种主意
杨和书怀疑的看着他们,“你们还能卖给外人”
他可不觉得有白老爷在,他们还能把新麦种卖给别人。
三人一起抬头冲杨和书嘿嘿的乐。
杨和书
三个孩子也开始不老实了。
杨和书想去他们的地里看看,满宝看了一下太阳的位置,表示没问题。
于是三人领着杨和书去看他们的小农庄。
因为早就想着要种冬小麦,所以他们的小农庄此时并没有闲着。
白庄头正带着三个长工将需要种冬小麦的田犁出来,杨和书背着手在地里转了一圈,问道“既然你们的新麦种这么好,村子里的人怎么不与你们一起种冬小麦”
“因为他们现在不缺吃的了。”
杨和书看着三小孩,“你们缺”
“我们不缺,但我们也不下地呀,”白善宝道“我们都是请人种的。”
杨和书便摇头笑道“这世上的人可真够怪的,自家的地不种,倒是很热衷种别人家的地。”
他背着手去看三个长工犁地,还帮着用脚碾了碾大块的泥块,碾着碾着他觉着不对了。
他盯着长工手里的犁具看,琢磨了半天,迟疑的问,“你家这犁跟别人家的好似不太一样。”
“是啊,县令您开春那会儿不就看过了吗”
“不是,那会儿”杨和书顿了顿,看着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嘶了一声道“那会儿我怎么没发现你家的犁能犁这么深,还带转弯的“
满宝眨眨眼,“因为那会儿你不懂农事”
杨和书他竟然觉得她说的有道理。
等长工赶着牛犁过来后,杨和书忍不住拦住他,撸了袖子要亲自上手。
三个孩子兴奋起来,兴致勃勃的问,“你还会犁地”
“不会,”杨和书道“不过我在别的村子扶过犁,我试试你家的。”
主要是为了亲民,他只要一下乡,大家都有些拘谨,为了跟百姓搞好关系,把话题展开去,他便撸了袖子下地干过一些农活儿。
犁也是扶过的。
虽然是新手,次数也不多,但杨和书还是很快发现了不同,这把犁具用下按的力气更小,却能稳稳的把住,且看着牛走得更轻松些。
杨和书犁了两行回来,默默地看着三孩子不语。
三孩子一脸无辜的看着他。
杨和书问,“这样的犁具是谁做出来的”
白二郎左右看看,最后看向满宝,白善宝也看向满宝。
满宝迟疑道“木匠做的我给的图纸。”
“你哪来的图纸”
“我朋友给的。”
“你朋友是”
“我不告诉你。”
杨和书“行吧,不告诉就不告诉,这样的犁具图纸可能给我一份这样好的东西,应该全县都用,甚至全天下都用才对啊。”
满宝点头“可以啊。”
杨和书就笑,“这算是一份功劳,你那位朋友真的不用吗”
满宝纠结起来,他就是想用也用不了啊,她问道“那能把功劳给我吗”
杨和书瞪眼,“你倒是不客气,这样的功劳都敢要。”
“我什么不敢要,”满宝道“是不是要给钱”
杨和书就点了她的额头笑道“大概会给吧。”
他也不是满宝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回到村子里以后自己就像白老爷和庄先生旁敲侧击的打听开了。
且万田也到村子里去打听。
犁具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全村上下没人不知道的。
那东西是满宝给了图纸给郑氏临摹出来给木匠做的,虽然大家都试过,这犁具的确不错。
但村里并没有几家换新犁具,因为自家的犁具还能用,谁没事费那么大的钱去打新犁具
也就只有一些人家的犁坏了,不能修,或是不想修了,便直接买了一个新的。
所以目前整个七里村用上新犁具的并没有几家。
整个消息却是让杨和书又怔了一下,他若有所思起来,“所以哪怕有了新犁具,人家也未必会换。”
满宝道“不花钱就换。”
杨和书给她噎得不轻。
他揉了揉额头问,“这犁具的造价高吗”
“八百文”满宝不太确定,“或许你多做些,工匠能再给你算便宜点儿。”
第四百八十八章 一起上学
杨和书直接转头不与他说话了,法子听着似乎不错,但他又不是傻子,这种事别说不是他一个小县令能做到的,就是他爹可能都做不到。
所以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听了放在心底就好,就没必要详问了。
不过
杨和书看着三孩子,最后将目光定在满宝和白善宝脸上,这俩孩子还真是聪明啊。
他忍不住眯着眼睛笑起来,与俩人道“你们可要好好读书,以后去京城的国子监。”
满宝好奇的问,“我也能上国子监吗”
杨和书惋惜的看着她,却不好直接打击她,“至今还没有女子能考进国子监。”
满宝对自己很有信心,指着白善宝道“如果他能考得进去,我也一定能。”
满宝决定回去要更认真的读书。
白善宝也被她燃起了斗志,自然是不愿意落后的,俩人一发奋,便苦了白二郎,因为他很快被俩人甩在了后面。
好在过完年以后,附近三个村子的村民们又领着孩子们找上门来,想要继续把孩子送回来读书。
这是这一次送回来的比之前的要少十来个,年纪最大的那两拨已经不再回来了。
被送回来都是跟白二郎年纪差不多,或是比白二郎年纪还要小的。
庄先生略一思索便退了白家给的丰厚束脩,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刘氏和白老爷并不拦着庄先生继续开学堂教学,但也不愿意少了那份束脩。
他们俩人都知道,庄先生教白善宝和白二的值这份束脩。
满宝回家便提出,“爹,我们把大头大丫他们也送去上学吧。”
“那不行,他们不是跟你识字了吗”
“我教的总比不上先生教的,而且他们没笔墨纸砚,写的字太难看了,做账本也不好看。”
老周头想了想,还是摇头,“家里这么多孩子,都送去上学,那得交多少钱,又得买多少书和笔墨纸砚呀,不行,不行。”
满宝道“家里现在又不缺钱。”
“那也没钱到那个份上。”
满宝就嘟了嘟嘴,去看她娘。
钱氏则看向几个儿子,问道“你们的意思呢”
周大郎和几个弟弟对视一眼,道“娘,我们晚上回去问问孩子。”
孩子们自然是想去的,就是年纪最大的大头也想去,“虽然读书很难,我也不太喜欢读,但我知道读书有用,我想好好的学写字,小姑已经开始教我们打算筹了,可我们总也学不会。”
大丫连连点头,“小姑说,先生一教她就会了,她说可能是她教的不好。”
周大郎便沉默了许久,把几个孩子打发回去睡觉后与小钱氏道“我记着小叔很小的时候,和我们一起进城,路过一个学堂,他就趴在学堂的窗户外头听先生教书,他一下就记住了好几个字,后来常自己走上近一个时辰的路去城里偷听人家上课。”
“到满宝这儿也是,所以你看,小叔和满宝多聪明啊。”周大郎小声道“爹要管着一大家子肯定不舍得花钱,且各房的孩子数也不对,我看,不如我们自己花钱送去。”
小钱氏一算,蹙眉道“束脩倒是没多少,但要买这么多书,还有笔墨纸砚,这可花费不少呢,而且”
她压低了声音道“家里扫地,割草,洗衣裳这些活儿一直是孩子们做的,让他们都去上学了,这些活儿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