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人,刘氏全部留下了。
有胆量这时候找来的,刘氏便多高看了她们一眼,所以只要她们没有过分的要求,为人又还老实,肯干活儿她就留下。
至于种地,那是根本不用考察的,随便在里头抽一个问,谁没种过十几二十年的地
都是小小年纪便下地,出嫁后也管过家里的地的,所以对种地,对农时,大家都熟得很。
所以等满宝他们早课结束,将自己写好的字上交后,到地里一看,田间地头就多了十二个妇人,她们正在积极的撒肥,撒种子。
三头牛开的行一下就被抢光了。
白庄头不知道从哪儿摸出一把犁具来,点了三个大男人去拉犁和扶犁,这才勉强够大家种。
犁出来的地都不够他们种,满宝他们当然不会再去凑热闹了,一起坐在四处敞开的草棚里看着。
春风吹着,前面是给他们种地的雇工,白善宝觉得惬意得很,于是从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白二郎已经躺在木板床上睡上回笼觉了,跟来的下人从一个竹筐里拿出小被子来盖在他身上,也蹲在草棚边上打瞌睡。
满宝则是靠着床闭目逛了一圈系统,这才将意识拔出来,见白善宝在看书,便也从自己的书箱里摸出书来看。
杨和书满头大汗的提着长袍走到附近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孩子四仰八叉的躺在木板上睡觉,另外两个孩子一人捧着一本书坐在一旁,或盘着单腿,或晃着两条腿的看得津津有味。
杨和书就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干脆走过去,到了跟前才看到蹲在草棚外的大吉和已经靠着门口木桩子呼呼大睡的家丁。
大吉站了起来,戒备的看着杨和书。
杨和书顿了一下,然后对他笑着点点头,这才看向正侧对着看书的俩人,“两位小友怎么在这儿看书”
满宝和白善宝一起看过去,咦了一声,见他一身书生打扮,便好奇的看着杨和书问,“先生从哪里来的”
杨和书顺势走进草棚,笑道“在下是要从白马关镇回县城,听说这边有小路走着比较快,所以就过来了,谁知路上迷路,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这里,请问两位小友,这是哪儿”
“这是七里村。”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都有些怀疑的打量他。
杨和书任由他们打量,好奇的看了一眼他们手上的书后笑问,“你们怎么在这儿读书”
他的目光扫了一眼他们身上的衣服,发现白善宝和白二郎身上的衣服好一些,是细棉布,家里条件应该还可以,主要是能念书。
满宝身上的衣服差一些,但也是棉麻,家境应该也不差,主要是女孩儿也能读书吗
这一会儿,杨和书已经看到放在一旁的三个书箱了,看那大小,很显然是属于三个孩子的。
白善宝和满宝还是很知礼的,虽然对杨和书的说法表示怀疑,但还是请他坐下。
主要是,从白马关镇抄近道去县城,怎么走也走不到他们这儿吧
杨和书坐在木板的另一边,笑吟吟的看着俩人,态度很和善,跟在他们后面走进来,靠在白善宝不远处的大吉便没说话。
满宝指了外面正在劳作的人道“我们的地在耕种,所以我们来看着。”
杨和书一呆,显然没想到是这个答案,他问道“你们家的大人呢”
“也在地里劳作呢,可忙啦。”满宝道“而且这是我们自己的地,总不能老是让家里帮忙。”
白善宝深以为然的点头,虽然他们不请老周家的人,但只要他们有问题回去问他们,他们就会哗啦啦的来帮忙,又不要工钱,次数多了,白善宝也很不好意思的。
本来便说好了,人力是他出的。
杨和书挑眉,“你们的地这是家里分给你们的”
白善宝点头,“家里让我们经营看看,或许能有大收获呢。”
这样的教育方式杨和书并不陌生,但用地来培养弟子的,还让家中弟子到地里监工的还是第一次看到。
杨和哈大笑起来,道“你们家的大人倒是想得开,竟也放心把地交给你们,就算要历练,也应当再等你们长几岁吧”
白二郎被杨和书的笑声惊醒了,从床上蹦起来,眼睛还紧闭着,手却挥舞道“我种地,我种地,你们别追我”
第三百七十四章 考察民情
杨和书僵硬的点头,挤出笑容道“考察民情,这也是先生给我布置的课业之一。”
满宝和白善宝都殷勤的点头,表示理解,然后就表示,他随便问,他们肯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虽然进行得很顺利,应该说他一路走来就没这么顺利过,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怎么办
唯一正常的应该是白二郎了。
他有些无聊的听着他们说话,爬到自己的书箱边,从里面拿出两包点心,打开来自己拿了一块,然后放在中间让大家吃。
杨和书问了去年的收成,本来还以为三个孩子不会知道,毕竟这是大人才知道的事,而且就是大人,大多也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以他走过的村子来看,大家最多能说出“最好的一块地比去年略差些,收了两袋子的水稻,差的,那是颗粒无收”这样的话。
但满宝和白善宝不是,俩人竟然能说出具体的数量,比如,去年夏收时,七里村麦子收获最高的一块地是老周家的,一共收了两石半,最差的,嗯,收了一束麦子,打下来连种子都没回来。
水稻最惨,收获最高的一块地是村长家的,有两石,最差的也是颗粒无收,大家都不稀罕去地里收割的那种,但想到来年可能的艰难日子,还是去带着稻壳的给割了回去,碾成糠也好呀。
满宝甚至还有前年的数据,俩人在书箱里翻找了一下,还把做好的平均亩产给杨和书看。
当然,这只是七里村里满宝暂时收集到的数据,不包括白老爷家的。
但白老爷家的数据白二郎有啊,当然,本来白二郎是没有的。
但白善宝和满宝一起逼着他去问他爹,他爹不知道就去问家里的管事,于是他便也知道了。
当然,他是不会记得这么多数字的,他就记住了一个最大的数字。
因为满宝和白善宝说了,他们今年的目标就是超越这个最大数字。
杨和书愣愣的听着他们说,半响才问道“你们不是在上学吗,怎么有空做这样的事”
“我们先生听说我们要做这样的事就给我们时间,还指点我们要多问些人,多记数字,再算成均和呢。”
白善宝点头,“这均和就是先生给我们算的,数字太多了,满宝总是算错。”
“明明你也算错了。”
白二郎生怕俩人又打起来,他们打架,他要是拦着违背本心,要是不拦,回头还得被老爹教训,于是连忙把手伸到中间道“行了,别吵了,我们术数学得慢,这么长的数字,本来就很难算。”
满宝道“一点都不难,都是粗心闹的。”
白二郎不想理她了,自庄先生在他们面前算过一次均和以后,满宝和白善宝就学会了,只有白二郎学不会,加倒是没什么,可是均和,好难啊
杨和书低头看着那些数字,暗暗将数字记在心上后问,“这样一来,村里岂不是很缺粮”
“是啊,”满宝忧愁的道“好多人家就是农忙的时候也只能吃稀的,村里有几乎已经开始吃七分糠,三分面了。我爹说,我们要是不节省粮食,等冬小麦收前,也给我们吃米糠。”
杨和书看着满宝,“你家都读得起书了,竟然还如此艰难吗”
满宝点头,“可不是吗,我家很穷的,不过比我的同窗们好一点儿,他们年前就被家里人领回家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来上学呢。”
白二郎插嘴道“我想他们了,他们好久都没来找我玩儿了。”
白善宝“他们也是要下地干活的好不好,现在是农忙呢。”
杨和书张嘴正要继续问,结果白二郎问道“我看我们的麦子快种完了,再有两天就差不多了,我爹说,过两天恐怕天气会冷,种下去的麦子得经过一次寒潮才能长得好,那我们的豆子啥时候种”
“不知道,看我爹,”满宝道“我家要是开始种了,我们就开始种。”
三个孩子虽然看了两三本农书,但对农时的把握还是不好,所以只能看村里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
尤其是老周家,满宝觉得,种地这种事跟着老爹做是不会有错的。
“那什么时候种果树”白二郎最关心的是这个,“我记得谁说过的,种豆子的时候能种树。”
“我说的。”满宝举着小手道“按理来说,
第三百七十九章 真的穷
周虎和杨和书说话,说着说着就忘了时间,等老周家的人来了他才想起来自己忘了正事,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眼他家地里的情况呢。
杨和书也看到了领着一串人过来的老周头,满宝老远着就挥手叫爹娘了,所以他想不知道他们是谁都不行。
杨和书看过去,发现满宝家的人是真多呀。
然而满宝还开口问,“爹,二哥三哥和四哥呢”
“他们去另一块地上犁地了,这样速度快点儿,你们怎么过来了,吃了午食没有你大嫂也不知道有没有给你留吃的。”
满宝刚和白善宝白二郎吃了不少的点心,并不觉得饿,因此道“我不饿。”
老周头好奇的看向杨和书,和他说话。
周大郎等人已经鱼贯着进地里开始劳作了,他和周虎拉犁,周五郎则扶犁,他现在已经学会了扶犁,老周头不想扶犁的时候基本上就交给他。
当然,他现在也要跟着周大郎和周虎轮着拉犁。
杨和书就问道“两个人拉犁比较省力吧”
“可不是,一个人拉,一天下来,那肩膀就没几块好肉了,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可不敢太拼命。先生也是教书的”
杨和书笑眯眯的道“也教书。”
老周头对教书先生天生有好感,笑眯眯的道“教书好呀,能教书的都是有大本事的人。”
杨和书就笑问,“老丈家里读书的人多吗”
“多,”老周头特别骄傲的指着地里的大小孙子及孙女道“喏,连最小的孙子都读书了。”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诧异的去看满宝,这样的家境还穷
当他没见过穷人吗
满宝张嘴就要说话,杨和书就笑眯眯的抢先在她之前问,“先生是谁,不知道学堂离得远不远,一年的束脩是多少”
“啊”老周头反应过来,一张老脸都笑得跟菊花一样,乐呵呵的道“不要钱,不要钱,是我闺女教的。”
被老周头指着的满宝挺了挺胸膛,骄傲的看着杨和书。
老周头有些惋惜的道“我们家就我这闺女聪明一点儿,她学东西可快了,她几个哥哥和底下的侄子侄女都比不上她,要很久才能学会两个字,好在他们读书不要钱,就占一些时间。”
杨和书显然没想到,诧异的问,“那书籍和笔墨纸砚总要钱的,老丈肯在这上面花销也很不错了。”
他一路走来,别说家境一般和贫穷的,就是富裕一些的农户也是不敢轻易送孩子去上学的。
他问过他们的想法,都说读书难,认字难,家里有点钱就送孩子去念书,万一念个一两年家里支撑不住了又接回来,字没学几个,一转头又可能忘了,这不是浪费钱吗
要知道,对普通百姓来说,书籍和笔墨纸砚的花销也是很大的,两年的时间已经能认不少字了,基本上一些最简单的书籍也能断断续续的读下来,可如果不能持续买书和继续练字,过一段时间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要知道少年人学东西比较快,但忘东西也比较快。
杨和书数了一下老周家那群孩子的人头,暗暗点头,要买这么多书和笔墨纸砚,看来老周家的花销也大呀。
但同理,他们家肯定不是很穷。
谁知道念头才闪过,老周头就哈哈大笑起来,乐道“先生一看就是没吃过苦的,家里都有书了,要买啥书呀。”
老周头把闺女拉到了身边,和杨和书夸赞道“我闺女的先生是好人,每次要上新课本了都会给她抄一本,满宝学会了,自个回家一边练字一边又抄一两本,那抄得不好的就给家里的孩子们看了,抄得好的可以还回去给先生,下次学堂里有学生不想花高价从书铺里买书,那就花一些笔墨纸费从先生那里拿一本。”
杨和书张大了嘴巴。
“我也没指望他们以后去当先生啥的,其实我觉着乡下人家学会种地,再会算些数,再会写自个的名字就行了,以后家里要缴纳的税可以自己算,不用去找里正帮忙,画押也可以签上名字就成,不用再画个圈。”这还真是老周头的真实想法,“不过我家老婆子和闺女都说读书好,既然好,那就读吧,反正他们在家里也是出去玩儿,还不如蹲在院子里拿着棍条学写字呢。”
杨和书“所以也没有笔墨纸砚
第三百八十三章 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