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第1357章 南洋风雨——新的地方
    “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与威拉布弥都自尽了”朱高煦问道。

    “启禀殿下,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与威拉布弥在臣去劝降后,都对臣说决不投降,随即挥刀自刎。在自刎前,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下令残部向殿下投降,并且请求殿下善待投降之将士,切勿屠戮他们。”甲亮躬身说道。

    “孤自然会不会屠戮投降的将士。他们还说了什么,可说了有关家人的话”朱高煦又问道。正如威格拉玛瓦尔达拿所猜测的,他妻子在苦橘城被攻破时就已经自尽,朱高煦找来了非常上等的棺木,打算举行并不奢华,但规格很高的葬礼;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的家族中人大多逃散,还没来得及把他们抓回来。可威拉布弥的家人却没有自尽,妻儿还都活着。

    “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猜测夫人已经自尽,又无子,并未提及家人;威拉布弥在威格拉玛瓦尔达拿自尽后拿起他的刀也随即自尽,只是对臣说了一句‘我满者伯夷已经亡国,苏王殿下谋害我的家人也并无用处,请他切勿谋害我的家人’。”

    “罢了。”朱高煦听到他们死的时候都这样果决,也不禁有些佩服。千古艰难唯一死,死的时候能够毫不犹豫谈笑如常,一般人可做不到。‘威格拉玛瓦尔达拿真是可惜了,若是在西域那种任何阴谋诡计都难以施展之地,此战的胜负可不好说。’

    不过朱高煦也只是感慨了一瞬,马上就回过神来。他自己也是这种杀伐果断之人,所以佩服是谈不上的,只是略微感慨而已。他又吩咐道:“既然甲亮你能安然返回,说明这些残兵败将确实愿意投降。成安,你带兵收缴了他们的武器,不过将领的佩刀就不必了,允许他们保留。”

    “花英,你去将希达带来。让他穿上那一身代表国君的衣服。”

    “是,殿下。”花英与成安答应一声。

    “高煦,你可是要举行受降仪式”听到这两句话,就在他身旁的朱橞问道。

    “当然要举行受降仪式。”朱高煦搓了搓手,笑着说道:“我早就想举行一次受降仪式了,但在苏门答腊岛上消灭的那些番国都太小,不值得举行;剩下那两个国家一时半会儿还难以覆灭,也难以举行。正好灭了满者伯夷国,必须要举行受降仪式。这下子,我可就是诸藩王中最早接受番国投降的人了吧能成为大明头一个接受番国投降的藩王,也值得夸耀了。”

    他随即又自言自语道:“幸亏当初对威格拉玛瓦尔达拿与威拉布弥自尽或被打死早有准备,特意将威拉布弥的儿子希达带了来,而且还教他投降应当说什么,不然的话可就找不到合适的人代表满者伯夷国投降了。”

    “你记错了,你十八叔已经接受过番国投降了。”朱橞道。

    “哎呀,把十八叔接受阿瓦国投降之事给忘了!”朱高煦脸上现出遗憾的神情。

    “所以说,既然已经不是头一个了,你也就不必非要亲自接受投降。还是叔叔代替你接受满者伯夷国的投降吧。”朱橞继续说道。

    “这可不行!”朱高煦马上拒绝。开什么玩笑,虽然已经不能得到第一的荣誉了,但能接受一国投降仍然是极有面子的事情,他怎么会愿意让给别人

    “高煦,”朱橞见他拒绝,又道:“你所在的苏门答腊岛上还有两个番国,将来还有接受投降的机会;叔叔就封的吕宋岛都是些快要接近野人的蛮夷,连个正式的国家都并未建立,让他们举行投降仪式不过是闹剧罢了,可不能这样做。所以叔叔以后没有接受投降的机会,你就将这次的机会让给叔叔吧。”

    “这岂能相让!”朱高煦道:“这样的事情岂有让来让去的道理何况此战我苏藩之兵出力甚大,侄儿若是让了,对不起他们这些日子的奋战。”

    “话可不是这么说,……”朱橞继续争取道。随后朱模与朱贤烶也来了,想要争取接受投降的机会。

    众人争论了好一会儿,受降仪式已经准备完毕,还没有争论出结果。还是徐增寿与曹彻居中调节,才让朱橞、朱模与朱贤烶不再坚持非要接受满者伯夷国投降,但也从朱高煦这里要了一笔好处过去。

    “早知如此,当初就应该以避免军令出多门为由不让他们来到爪哇岛上。”朱高煦抱怨道。此战他苏藩出兵最多,立下的功劳最大,损失也是最大,本来就应该他来接受投降,竟然还要给他们三个人好处,朱高煦有些不高兴。

    “行了,”徐增寿说道:“都是咱们大明的藩王,你这次从爪哇岛上得到的财宝也不计其数,分给他们一些也没什么。何况你都已经将大头给了朝廷,不应该再计较这些小玩意。”

    “这不一样。”他给允熥进贡的都是价值很高但不能直接作为钱花的东西,比如古董、美玉之类的。这些东西不仅不能直接当钱花,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出卖价钱也会下降很多,不合算,送给允熥不仅自己得了实惠,面上还显得他对皇帝恭顺,一举两得。

    “你又不是陛下派来覆灭满者伯夷国的将领,你的封地就在附近,与洛王、蒲王等殿下都是邻居,送给邻居点儿东西,以后你再请求出兵相助他们也不好意思不帮忙,也不是白费。”徐增寿道。

    朱高煦听到这话觉得有道理,这才不说什么了。

    之后就是举行受降仪式。朱高煦站在高台上,看着对面威拉布弥年仅十二岁的儿子希达拿起代表满者伯夷国王的权杖,把这几天教给他的话生硬的说出来,朱高煦就充满了满足感。‘我朱高煦也是能覆灭一个大国的人了!’

    一直到仪式结束,朱高煦仍然沉浸在这种满足感之中,不停地回味适才从希达手中接过权杖的情形。‘真想能尽快覆灭苏门答腊与须文那达这两国,就能重温这一幕了。况且若是能覆灭那两国,孤就是接受过三个番国投降之人了,做不成头一个,做最多了也不错。’他一边回味一边想着,一直到听有人这样说道:“行了,别回味了,殿下您以后还有机会。”

    “曹彻,你这人真是不识趣。你在家的时候一定很闷吧。”朱高煦开玩笑道。他这三个月与曹彻一同在军营中,也变得熟悉起来,能开两句玩笑了。

    “哪有时候让你一直回味这些还有许多事情要安排。”曹彻也不理他的玩笑,直接谈起了正事:“前两日下官已经与宋王、蒲王与越藩的陈将军谈论过了,他们在得到自己那份财货后就会撤兵回藩国,只有洛王殿下愿意继续带兵留



第1358章 回到京城
    “高煦很能干嘛!”允熥拿起一份小宦官刚刚呈递上来的奏折扫了几眼,笑道。

    “苏王殿下一贯能征善战,必定是又为大明立下了大功。”此时正有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坐在他身旁,听到这话,忙出言说道。

    “哈哈,你还不知晓这封奏折上写了什么,如何能够断定他又立大功”允熥笑着对他说道。

    “陛下,您如此高兴,奏折上所写的自然是好事;您又说了苏王殿下的名讳,此事当然与苏王殿下有关。所以一定是苏王殿下又为大明立下大功,多半是又为大明开疆扩土,夺取了一处十分要紧的地方。”这少年不急不缓的说道。

    “不错,不错。”允熥称赞道。称赞他并不是因为猜到了大概事情,而是他回答自己的问话时仍然能够十分沉稳。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做到这一点可不容易,即使他并非出身普通人家。

    “厚伯,昨日我不是已经嘱咐你称呼我为叔叔怎么又叫了陛下”允熥又想起什么,说道。

    “是,陛,世叔。”这少年犹豫了一下,十分缓慢的说道。他对于称呼允熥为叔也是很不习惯而且非常惶恐的,但允熥一直坚持他称呼自己为叔叔,而且说他如果不叫自己为叔叔就是抗旨,少年只能这样称呼。不过他也不敢像宗室子弟似的称呼为叔叔,所以就叫世叔。

    “这就对了,你与叔叔还生分什么。”听到他的称呼,允熥又笑道。

    “世叔,苏王到底又夺取了何处让世叔您这般高兴”少年又问道。

    “是爪哇岛。高煦攻破了满者伯夷国的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高煦投降。”允熥回答道。

    “爪哇岛爪哇岛可是一座十分富庶的岛屿,世侄恭贺世叔!”少年忙说道。

    允熥一边继续看奏折,一边笑着接受了他的恭贺。不过当他看着这封奏折最后一段的时候,表情重新变得平缓起来,而且说道:“真是乱说话!曹彻也是,陪着高煦一起疯!”

    他随即吩咐小宦官:“将杨翥叫来,朕有话吩咐他。”他又对少年说道:“在杨翥过来前,咱们先不说政事,继续观赏雪景。虽然今日已经是腊月二十,快要过年了,但这才是京城的头一场雪。叔叔特意吩咐下人这个院子的雪不必扫,留着不动,能够观赏雪景。”

    他们二人看了一会儿雪景,杨翥前来,对允熥行过礼后还没来得及对少年行礼,就听允熥吩咐道:“你回头拟一道旨意,将苏王与台湾镇总兵曹彻训斥一番,告诫他们做事必须遵守礼仪,岂能做此妄为之事!”

    “陛下,臣斗胆,询问苏王殿下与曹总兵到底做了何事”杨翥不得不问道。他刚刚正在乾清宫前殿代替解缙票拟奏折,忽然被叫到这里,允熥手里这封朱高煦与曹彻一起上奏的折子还没见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奏折没法拟,只能出言询问。

    “今年六月,苏王出兵四万,又邀其余诸位藩王,以满者伯夷国国君之位继承不合规矩为由出兵爪哇岛。月前十一月底,苏王带兵攻破满者伯夷国国都,其国国君兵败自尽,其子向苏王投降。随后他与曹彻联名向朕进谏,请求朕加封一位藩王至爪哇岛,镇守其地。”允熥大概叙述了一番事情的经过。

    杨翥更加糊涂起来。将藩王加封到海外,不正是允熥继位后极力推行的事情么怎么还要下奏折斥责

    允熥看着他的疑惑表情,心里叹了口气,说道:“你退下吧,宣礼部尚书练子宁入宫觐见。”

    顿了顿,又道:“让耿璇来见朕,朕有话和他说。”

    “是,陛下。”杨翥心里略有些惶恐,但也不敢不听命,躬身行了一礼退下。前几天刚下了雪,他的脚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散了一路。

    ”哎,看来身边的中书舍人不能只挑选像杨翥这样只知听朕的命令,不知自己思考的人了。说起来,自从陈继做了五城学堂的司务长之后,朕身边也没有如同他那般敢坚持自己原则的人了。这样可不好。朕得仔细挑选一番,看看朝中有无像陈性善、陈继这样的人,若是发现了就提拔到身边为中书舍人。“他又感慨了几句。

    说完这段话,允熥觉得略有些口渴,侧过身端起桌子上的茶杯就要饮一口茶,忽然瞧见身旁的少年同样充满疑惑的神情,笑道:“怎么,你也不明白叔叔为何这样说”

    “世叔,世侄确实不明白。”这少年顿了顿,直言道:“世叔已经加封了五位藩王至南洋,为何不顺从苏王与曹总兵的奏折加封藩王镇守爪哇岛”

    “厚伯,你这话可就说错了。叔叔岂曾因藩王与大臣的奏请就加封藩王至某一地”

    “高煦镇守苏门答腊岛,是因当年原三佛齐国被满者伯夷国几乎灭亡,国都沦陷,国君也以身殉国,叔叔派兵调节番国之间的争斗,逼迫满者伯夷国退兵后,其国大臣、百姓因国君一脉已经断绝,请求内附大明,叔叔这才加封一位藩王至其地镇守,乃是顺应当地的民心而下旨,岂是出于一己之考量”

    “洛王与贤烶分别镇守婆罗洲与满剌加也是如此。不论婆罗洲南部还是满剌加,之前都是被满者伯夷国非法侵占之土,叔叔敕令其国退兵后当地百姓无所适从,请求大明派人驻守,这才分封藩王于其,更加不是叔叔出于一己,出于大明宗室的考量。”

    “吕宋岛原本只是被些近似于野人的蛮夷所占,并无自己的国家,所以叔叔加封宋王带领大明百姓、儒生去往那一处,乃是为了教化蛮夷。”

    “赞仪至安南情形略为特殊。其国前任国君被篡臣黎氏所杀,独子又被篡臣黎氏派出刺客所行刺而亡,仅有一女嫁于赞仪,安南又



第1359章 为什么对爪哇岛这样处置
    等朱褆走远了,允熥先让练子宁坐下,然后对他说道:“练卿,朕有件事要你去做。”

    “陛下请吩咐。”练子宁微微弯腰。

    “这封奏折你可见到了”允熥将朱高煦与曹彻联名所进奏折递给他。

    练子宁接过奏折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迟疑着说道:“陛下,苏王殿下以满者伯夷国王位继承为借口出兵,如此处置似乎不太妥当。”

    他和朱褆一样,或者说,此时整个东方地区对于政治关心的人想的都一样,认为允熥想把国内的藩王都封到中原之外的地方去,觉得他有可能接受朱高煦这份折子。但同时,他作为礼部尚书,如果真的要加封亲王至爪哇岛,似乎不应该是最早被召见的大臣之一,礼仪问题绝对不会是头一个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还是单独召见,这似乎又表明允熥不想接受这份折子的进言。练子宁经过思考后还是决定猜测允熥不想接受这份奏折的进言,但也没有把话说死。

    值得他本人高兴的是,他确实猜对了。因为允熥马上说道:“爱卿说的不错,苏王以匡扶满者伯夷国正统、吊民伐罪为由出兵,最后却要灭了满者伯夷国,如此不合礼仪之事,朕岂能答应若是答应了,那岂不是礼崩乐坏!”

    说到这里,允熥有些激动的站起来,继续说道:“礼乃是天下之根本,岂能随意违背若是人人都能不遵守礼仪,那礼仪还有何用处”

    他又说了几句,转过头来对练子宁说道:“你马上拟一道圣旨,斥责苏王与曹彻。措辞一定要严厉,不必顾忌苏王是宗室,曹彻是国戚勋贵,一定要让他们明白朕的态度。”

    “拟完这道训斥他们的圣旨,你再拟一道处置他们的圣旨。罚苏王今后三年贡品加倍,三年内不得擅动刀兵,同时,在朕派去巡视的大臣抵达前,维持好爪哇岛的治安,若是发现有懈怠之处,处罚还要更加严厉。等明年爪哇岛之事安排妥当后,苏王跟随巡视之大臣一同进京,朕要亲自教导他一番。”

    “曹彻则告诫他如有再犯,剥夺天成伯之世爵,同时贬官一品,从都指挥同知贬为都指挥佥事,但仍兼任总兵的差事。”

    按照现在大明的制度,总兵属于特派差遣,不是朝廷中的官职,一般在任命一人为总兵时都会加都指挥使或读指挥同知衔,将他降官一级已经不是很轻了,更不必说还有如若再犯要废除爵位的警告;对朱高煦的处罚也已经算得上严厉了。

    “是,陛下。”练子宁忙站起来,怀着惊疑之情躬身答应。他猜测允熥不会接受这封奏折的进言,但这样处置还是让他有些惊讶:陛下怎会这样严厉的处置

    ‘没办法啊,如果朕不这样严厉处置,恐怕起不到用处。’允熥自己则在心里想着。

    允熥喜欢满者伯夷国和这一国的国君么怎么会!满者伯夷国先是不听从他的命令,坚决要占领三佛齐,后来在他南巡到广州的时候还派人暗害他,让他差点儿丢了性命。虽然后来经过查证,以及这次朱高煦攻陷苦橘城后发现的满者伯夷国国内秘密档案,此事与两任国君威格拉玛瓦尔达拿、威拉布弥都没有关系,但也不会让允熥对满者伯夷国的印象变得正面。允熥恨不得这一国的王族与参与巫蛊案的官员全家死光。实际上,他就打算拟一道密旨,让朱高煦找理由处死涉及巫蛊案的官员。

    但王族是不能死光的,允熥这次也绝对不能将爪哇岛变成下一个分封的藩王封地,至少现在不能。

    第一,朱高煦这次出兵的理由太不合适了。朱高煦是以匡扶正统、吊民伐罪为借口的出兵,可打到最后却要灭亡满者伯夷国,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很难辩驳说符合礼仪。礼仪不仅是大明与周边国家维持关系的规则,更是大明国内约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规矩,若是能够轻易违反,现在看来对大明、对宗室暂时有好处,但长远来看可就未必了。对外的礼仪皇帝和藩王能够随意破坏,将来迟早有人会以此为借口破坏对内的礼仪。

    而且在整个大明南方,允熥已经先后册封了六位藩王,其中南洋周围五个,另外一个是封在大理以西的岷王。虽然这些藩王得到封地看起来都是名正言顺,但毕竟已经惹得大明周边的番国惊疑不定,害怕自己的国家也变成大明的下一个目标,对大明的进贡是越来越勤了,但对于大明的提防也越来越重了,积极从大明引进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制度,增加对军队的重视,防止自己看起来很容易攻打从而变成下一个目标。毕竟从前与周围的国家打仗风险总是可控的,亡国也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但被大明选中作为目标,亡国可就在旦夕之间。允熥多次对番国使者说大明绝不会攻打对大明恭顺且并未违背礼仪的国家,好不容易忽悠住了几个国家,可这时朱高煦忽然来这一手,他要是答应了,可就前功尽弃了。为了维持礼仪的地位,他只能驳回朱高煦与曹彻的奏折。
1...321322323324325...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