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传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江天1573
这时候,他有接到了朱洪江的电话:“老板,咱们的桃花仙酒不够卖了,各地的订单爆仓了,我扛不住了,怎么办”
专卖店体系一直是朱洪江在管理,从茶叶销售开始,当初是借助了雷氏珠宝的专卖店体系,后来又在全国招商,开了五百多家专卖店。
当然,招商搞来的这些专卖店都是自负盈亏的,说白了就是一个供销关系,只是名字相同,都叫“桃花仙茶专卖店”,管理其实是比较松散的。
后来除了茶叶,桃花仙公司出品的仙桃,蜂蜜,鸡蛋,木耳,都进入了专卖店渠道,有些店面就把招牌中的“茶”字去掉了,改成了“桃花仙专卖店”。
这次桃花仙酒上市,自然而然也进入了专卖店渠道。
当然,桃花仙公司也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雷氏珠宝的专卖店渠道,目前有一百多家,都开辟了“桃花仙专柜”,还有胡刚学开发的“桃花仙家具城”渠道,目前已经开发出十多家了,也开辟了“桃花仙农产品专区”。
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港岛的“桃花仙专卖店”,目前由赵灿光的小弟在管理,也有几十家。另外,对外出口这块业务,是由李仙琼家的公司在负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外贸渠道。
李东文觉得,好像有点乱,但一时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他猛然想起,自己是花钱请了一个顾问团队的,张俊茹的顾问费那不是白拿的。于是,他一个电话打给张俊茹,这事,你们顾问团队,先拿出一个章程来。
酒真的这么好卖吗这才上市不到一个月,就卖光了这酒卖的不便宜啊,全国人民都这么有钱了吗李东文不能只听朱洪江的一面之词,他决定亲自打探一下。
问谁合适呢他一个电话打给了谢安平。
“李老板,能接到您的电话,真是荣幸。您有什么指示”还没等李东文开口,谢安平就先说了起来。
“就是问一下,你进的桃花仙酒,卖得怎么样”李东文不想客套,直奔主题。
“李老板,我还想跟您这走个后门呢,让您多批点酒,厂里给的那点配额根本不够用啊。”谢安平逮住机会开始诉苦。
“你是怎么卖的,卖什么价格”李东文有问。
“价格当然是按照厂里的指导价,999一瓶,我可不敢乱涨价。怎么卖的,酒一到货,我那些朋友自然都要送一些,每人一箱,几百箱就没了。然后这帮家伙就再也不肯喝别的酒了,都赖上我了,出手快的,把仓库里酒都搬空了,出手慢的,也都提前交了钱,就等着提货呢。您再多给点呗,我朋友多啊,都不好得罪。”
谢安平先撇清自己,没有乱价,然后继续诉苦。
李东文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我们不会亏待朋友的,你抓紧把货运公司搞起来。”
挂了电话,李东文有点窃喜,酒不够卖了,好啊,越不够卖,越要控制,物以稀为贵嘛,多了反而不美。
张俊茹的团队,效率还是很高的,不到一周时间,就拿出了一套《桃花仙系列产品渠道综合管理运营方案》,并建议召开中高层会议,讨论公布实施。
李东文大体看了一下这套方案,觉得有些道理,那就开个会吧。
会议地点定在了莞城,就在赵灿光的会所里。之所以选在莞城,一是因为神鸟和通远,交通都不太方便,二是让神鸟那帮人,借这个机会,出来玩一趟,开拓一下眼界。
桃
第126章:排排坐分果果
张俊茹继续讲解规划:“公司根据目前的现状,制定了产品配额制,每类产品,按照一定的配额,分配给各个渠道和终端店。当然不是平均分配,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水平以及消费能力来定。”
“我们优先规划的是国际贸易,毕竟这一块业务是出口创汇的。目前公司已经出口的产品有三种,茶叶,仙桃和酒。这三种产品,出口的配额以百分之三十为上限,如果当年的出口配额用不完,可以由公司进行二次分配。”
“国内市场的配额分配,也有几个原则。一是不能一家独大,我们不需要超级大客户,需要的是市场布局合理化。每家店的上限不能超过总产量的百分之一,这是配额的红线。”
“有了配额,还要加强管理。首先是价格体系,低价窜货的要打击,哄抬物价以及囤货惜售的也要打击,不服从管理的,坚决取消经销商资格。”
“产品的价格不是越高越好,我们生产的主要是农产品,要真正消费掉,才能保证我们良性的产销循环,如果货物都囤积起来,不消费掉,市场迟早要出问题。”
“国内市场,公司现有产品的配额,如何具体确定呢由谁负责呢我们也制定了一系列细则……”
“每个产品单独制定配额。比如茶叶的配额,组建‘配额分配领导小组’,由朱洪江任组长,周应良和张迁任副组长,进行统筹分配。当然要遵循市场规律,综合考虑地区消费能力,以及经销商的实力和配合度。”
“仙桃的‘配额分配领导小组’,由孙运圣任组长,刘春溥任副组长。”
“桃花仙酒的‘配额分配领导小组’,由朱洪江任组长,龚志和赵文玉任副组长。”
“其它产品,比如木耳,蜂蜜,还没有畅销到供不应求的程度,需要我们借助现有渠道来销售,说白了就是搭顺风车,好在产量不多,搭个便车,还不至于超载翻车。这两种产品就没必要成立配额小组了,由各厂自己负责,联系各专卖店进行销售,坚决不能强买强卖。”
“鸡蛋产品比较特别,在我们公司,属于低值低保质期低毛利的‘三低’产品,建议养鸡场除了利用现有专卖店渠道,还要积极拓展其它渠道。”
“公鸡,属于季节性产品,我们一般在秋季集中处理。今后我们每年还要陆续淘汰一批产蛋低老母鸡,除了现有的供港渠道,希望养鸡场能拓展其它销售渠道。专卖店渠道卖活鸡,似乎不太合适。如果有特别需求,也可以给专卖店经销商发货,但不能在店面销售。”
“每年新增专卖店和淘汰专卖店,也是不可避免的,还有产品的价格调整,也是免不了的。为此,公司将组建一个专业委员会:渠道和价格委员会,来研究和确定此类事项,这个委员会,暂时由李老板亲自任组长,朱洪江,赵灿光,孙运圣任副组长。”
张俊茹讲解完毕,大家都没有做声,默默消化着这个规划。
这里面的信息量很大,有市场布局,有渠道规划,有责权分工,还有规定细则。
李东文扫视了一下全场,终于开口:“我再补充两点:一是特别认购权,也可以简称‘特权’。在座的各位,每人每年都享有100万元的‘特权’,可以以公司的出厂价认购公司系列产品,每人总额以100万为限,产品不限。这条特权是为了方便大家的亲朋好友找到你们,免得让大家难做。当然,产品不是白送的,还是要花钱来买的。”
“我补充的第二点,就是今年年底,公司将拿出一亿元现金,来奖励公司的中高层,也就是在座的各位。当然,这奖金不是平分,而是按照每个人对
第127章:罗敷喜蚕桑
孙运圣是一个人来的,有点单独汇报工作的意思。
“老板,神鸟县官方,还是希望您能出席一下‘首届农博会’,帮着站一下台。”孙运圣吞吞吐吐地说。
李东文问:“这个农博会,什么时间举办”
孙运圣:“本来是定在6月份的,后来上报到州里,州里说,6月份青黄不接的,能有啥成果,改到国庆了,还能和旅游节一起办,增加人气。”
李东文:“现在才6月份,还早着呢,到时候再说。”
孙运圣并没有立刻离开,憋了半天,才开口:“县里想求您一幅字,给农博会题个词……”
这个任务,是由李葵传达的,是县里两位大书记的主意。早就传说李老板的字写的不错,只在茶叶罐上见到了,没几个人现场见到李东文挥毫泼墨。
这两位书记,也是附庸风雅之人,尤其是李振坤,自命一手行楷写的不错,就越发想见识一下李大老板的墨宝了。
李东文一听是这事,“简单,哪天我回神鸟了,写给他们。”
三天之后,李东文带领原班人马回到了通远。关于养蚕纺丝的事情,再次被提到议事日程。
原来的通远纺织厂被桃花仙公司收购之后,人员基本没啥变化,业务也没啥起色,主要还是收羊毛,纺毛线。
厂长是个女的,孙晓琰,县林业局局长孙志林的妹妹。小县城就这样,到处都是裙带关系,全县才三十几万人。
养蚕纺丝的事情,自然落到了纺织厂的头上。
养蚕和纺丝,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孙晓琰决定,养蚕的事情她亲自来抓,纺丝的事情,交给了一位负责技术的副厂长郭丕夷。
郭丕夷负责的部分相对简单直接,考察几个同行,购置两条生产线,然后培训一批技术工人,学会使用机器设备,就算齐活了。
纺丝,有个成语,抽丝剥茧。
华夏人几千年前就会纺丝了,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现代纺丝已经机械化了,效率也大幅度提高。
把蚕丝纺织成丝绸,又是另一套技术设备,也需要采购,技术工人也需要培养。
郭丕夷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学的就是纺织机械,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县纺织厂,一干就是八年。
国营大企业,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郭丕夷毕业时也想留在大城市,但时机不凑巧,赶上了国家包分配的末班车,要服从国家统一安排,不服从分配的话,就要自谋职业了。
郭丕夷是农村出来的,没啥过硬的社会关系,就只能服从分配了,好歹是国营企业,在当时也是铁饭碗一枚。
郭丕夷也是一个踏实肯干的人,要不然也不能当上副厂长。
然而肯干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通远县纺织厂还是处于倒闭边缘,如果不是被桃花仙收购了,恐怕已经倒闭了。
县里的企业,破产倒闭也是要排队的,就像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一样,不能一窝蜂地上,否则市场消化不良,要出事的。
通远县纺织厂就属于排队靠后的企业,由于人多体量大,没来得及破产倒闭,就遇到李东文这个“钱多人傻”的主了。
郭丕夷接到任务,一边联系厂技术科,组建考察小分队,一边联系老同学,确定考察对象,亲自带队考察去了。
这年头,老同学还是靠谱的,毕竟都是学这一行的,干的工作也都差不多,关键时刻能帮上忙。
孙晓琰负责养蚕这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第128章:核心机密
孙运圣不是一个人来的省城,他还拉上了神鸟县林业局局长苏文龙。
苏文龙听说是养蚕育种的事情,他又拉上了县农资公司的经理陈吉农。
陈吉农还兼任着县农科站的站长,小县城,农科站和农机公司,就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这年头出门都流行叫经理,站长没人理你,尤其是小县城的农业口的小站长。
县农资公司,主要供应种子化肥农药农机之类的农业物资,早些年是垄断生意,不愁卖,现在放开了,也有民营企业参与竞争了,生意大不如从前了。
农资公司的进货渠道还在,毕竟跟上游企业打交道多年了,人脉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但是,种桑养蚕,神鸟县也是没有的。
这种偏冷门的产业,一般都是相对集中的,一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连片一起干的,规模才有效益,那些收蚕茧的也好集中收购,太零散了,收购成本太高,人吃马嚼的,不划算。
苏文龙通过林业系统的渠道,了解到了三湘省哪些地方在种植桑树养蚕,陈吉农也通过农资系统,了解到了哪里有蚕种卖,甚至连育种基地也打听到了,还不止一家。
孙运圣一行三人,在省城机场接到了孙晓琰等五人。清一色的女子小分队,还是让孙运圣等几人眼睛一亮。
天将傍晚,也没法再赶路了,大家就先在省城安顿了下来。
孙运圣刚开始订的是一家三星级酒店,看到这清一色的女子队伍,临时改成了一家五星级酒店。
接风晚餐是地道的湘菜,给孙晓琰几人辣的不要不要的,但吃的都挺欢快,浑身流汗,可能女孩子天生不怕辣。
晚餐的时候,孙运圣等三个男人当然是要喝酒的。
酒是从神鸟带来的,桃花仙酒,孙运圣现在眼光高了,根本看不上别的酒了。
听说是公司自家酿的酒,孙晓琰等几个女孩也都尝了一下。
这一尝,就停不下来了,都喝了不少。
最后喝到孙运圣和孙晓琰已经兄妹相称了。
酒席散了,孙运圣还要安排大家去k歌,孙晓琰还算清醒,就说:“大圣哥,咱们明天还要办事呢,公司的事要紧,等办完了事,妹妹我请大家……”
养蚕和育种,也是两档子事。第二天一早,大家决定先去考察一下养蚕。
考察养蚕,就要下乡了,孙运圣租了一辆小巴车,就赶往省城郊县的一个养殖村落。
这个村子叫三河村,顾名思义,有三条小河环村而过。
这个村子,是苏文龙提供的,一行人按图索骥,中午的时候,赶到了三河村。
小河两边都栽满了桑树,有些村民正在修建桑树。
大家把车停在河边,陈吉农下车走向正在修建桑树的村民,掏出香烟,递了一根烟,“老乡,我们是收蚕茧的,你们村还有吗”
老乡看了陈吉农一眼,接过了香烟,“你们不是收蚕茧的吧这个时候,春蚕已经卖完了,秋蚕还没开养呢。”
陈吉农闹了一个大红脸,他是本地农资公司的,也不接地气啊。
赶紧改口,“我是帮着外省纺织厂收货的,今年第一次做这生意。听说咱们村养蚕,就找过来了。”
村民点着了香烟,“你们什么价钱收”
陈吉农哪知道这个价钱,就反问:“你们一般什么价钱卖”
村民说:“蚕茧分等级的,三到五块钱不等。不过我们村的品级好,能卖到五块钱。”
这时候孙晓琰等人也下车走了过来。
孙晓琰递了一张名片给村民,还有几个村民也停下了手里的活计,
第129章:自主研发
孙晓琰碰了钉子回来,还不死心,琢磨着再到下一家看看。
一行人又赶往第二家育种基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