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宋朝败家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吃货大联盟
    赵祯眼红了,他指着两处房子“这两套,是朕的了。”

    “啊”石小凡惊恐的睁大了眼睛。

    当真文武百官的面,赵祯不好发作“那个,朕的意思是,朕再来的时候这两套房子安排给朕住。”

    这狗皇帝,又想觊觎这些民居,石小凡松了口气“这个简单,臣稍后就命人收拾。臣吩咐了人给陛下做了些窝窝头,玉米面的,很香。”

    石小凡找武大郎妻子给做一些玉米食物,他没敢说做玉米饼是给皇帝吃的,否则武大郎妻子估计能吓晕过去。

    武大郎家住此地不远,狗腿子去他家帮忙去了。赵祯想留下来吃饭,顺便尝尝玉米的口味。

    咪咕出了新的月票政策,我很无语。许多作者氪金上月票榜,姑且不敢说这新政策的好坏,反正我的收入会下降很多。现在苹果手机198元就能购买八十张月票,这样的操作着实让人无语。

    所以,有月票的读者朋友,麻烦求各位把月票留给本书,真的非常感谢!

    。




第九百九十九章 狗腿子们馋哭了
    武大郎下地回家,妻儿俱各欢喜。他正要招呼妻子做饭,却看到狗腿子们在他家忙里忙外。

    武大郎家里有有个磨盘的,平日都是一头草驴给他拉磨。今日不同,草驴被套上木车,去拉玉米去了。

    此时在磨盘上拉磨的,是狗腿子旺财和大牛。

    这俩货累的气喘吁吁,旺财甚至于伸长了舌头“不行了不行了,有点晕了。”

    然后又两个狗腿子上去,替换了旺财和大牛。狗腿子轮番拉着磨,磨盘里放着的是晒干了的玉米粒。

    来福拿着把饭帚,围着磨盘不断将玉米粒扫进磨盘里。不多时,这些晒干的玉米粒就被磨成了玉米粉。

    当然,这时候的玉米粉里面还是掺杂了不少颗粒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另外一种神器的登场了,面罗。

    用面罗将磨好的玉米面过滤出来,就是上好的玉米面。

    柳编簸箩,绿色环保。柳编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古代人们只是作为普通的日常实用品,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桊。

    唐代,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这簸箕是个技术活,需要将玉米皮和杂质用簸箕利用重力和风力的原理去除。这个武大郎妻子在做,狗腿子是不会的,他们往往把粮食也给撒了出来。

    如果是谷子,那就需要谷风机。谷风机有一个等宽像现代多叶离心通风机壳那样的木板风箱,上面可以进谷轮子前后与风箱均有空隙可进空气。

    当狗腿子们用摇动轮子时,将谷子由上口倒进,由于轮子对由轮子与风箱之空隙进去的空气做功,提高了气体压力,将谷壳和稻草末由前方口吹进去,谷子因为比重大,就由左下倾斜口流到谷袋里,它是现代鼓风机的鼻祖。

    武大郎吓了一大跳,这些人这是做什么,要在自己家里开磨坊么。

    “旺财老弟,你们这是”

    气喘吁吁的旺财爬了起来“武大郎,是官、是我家小公爷想吃玉米饼。这不就让我们来你家做一些出来,大嫂向来好手艺,我家小公爷就爱吃大嫂做的饭。”

    武大郎妻子立刻高兴了,她拿着簸箕笑嘻嘻的道“都是庄户人家,做的饭菜小公爷能不嫌弃就好。这玉米饼子得用面粉,我是有秘方的。这和面啊,玉米面得用热水烫。热水烫过的玉米面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甜。这个时候再和面粉活一块儿,蒸出来的玉米饼那才叫一个香呢。村头她春花她男人捉了几条大花脸鱼,我给小公爷做个鲢鱼饼子,绝对好吃!”

    旺财咽了口唾沫“此刻我想吟诗一首。”

    这次狗腿子们没人再搭理旺财了,他们还有许多活儿要做。

    不过想起武大郎媳妇做的酱烧鲢鱼玉米饼子,就让人流口水。那确实是一道美味绝伦的拿手好菜,哪怕在樊楼也是吃不到的。

    磨面是个力气活,相传这石磨是鲁班发明。原理是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

    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

    磨盘在民间早已普及,皇恩村富庶,家家户户都有一盘磨。有时候这些民间百姓的生活真是让人羡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石磨上扇有磨眼,来福在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

    过了罗筛的粗料再交给武大郎妻子,用簸箕把麸皮颠去喂鸡,剩下了粗颗粒再入磨盘里继续研磨。

    雪白的面粉,金黄的玉米粉一袋袋的就这么被做出来了。不是亲手做的,你永远都不知道有多香。

    旺财也顾不得他的打油诗了,他把脑袋凑近面袋里,深吸一口气“香,真香!”

    “我来闻闻,果然香。”

    “我看看。”

    狗腿子争先恐后,直到来福将他们退开“都一边去,知道这是谁吃的么。别用你们的脏手弄脏了,二虎,鱼杀好了没有”

    二虎在天井里对付那条七八斤重的大鲢鱼,鱼鳃、开膛破肚将肚子里黑皮和内脏去除,鱼鳞刮的干干净净“好了,可以下锅了。”

    武大郎家里厨房用的是八印埚,印只是民间百姓自己的叫法。去集市上,你说买几印锅,卖锅的一听便知。由于“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只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

    古代的仞,周制八尺为一仞,汉制七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那么八尺应该是184厘米,8印的锅相当于8个8尺,也就是直径1472厘米,那就与事实出入太大了,而我们通常说的八印锅,直径只有72厘米。并且,由于各地标准的不一,这个误差也相当大,比如某些地区的八印锅,直径只有68厘米。

    大铁锅木柴,做出来的味道哪怕是最好的酒楼也望尘莫及的。

    武大郎妻子活好了面,在大铁锅里放上自家熬制的猪油。待油开后,放入自家酿制的黄豆酱,酱香扑鼻。

    剁下姜、浇上醋。放上干辣椒,再把收拾好的鲢鱼放入大锅内,加上水大火煮焖。

    辣椒,没错。就是从美洲大陆弄回来的辣椒,只是这些辣椒的种子都被挑了出来用做种子,剩下的辣椒壳用来烧菜。

    辣椒种子产量巨大,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如今东京城的百姓早已接受了这种神器作物的味道,东京夜市,辣椒早已泛滥。

    鲢鱼的香味弥漫了整条街,甚至于散了工的那些路过的邻居都不禁赞叹一声“好香!”

    待的鲢鱼入味,武大郎妻子再把用手捏好的玉米饼子沾了清水,‘啪’的一下,往锅沿一贴。

    狗腿子们的眼睛,直了!

    ps月票若是爬上第二名,我爆更十章。没错,两万字,十章!说到做到。

    。



第一千章 玉米大餐(求月票)
    酱烧鲢鱼饼子,这是一道很过瘾的一道菜。大铁锅木柴,吃过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天然气或者煤气做出来的菜,是永远比不上木柴铁锅的味道的。

    狗腿子们两眼发直,若是给石小凡做的,他们免不了偷吃。比如,上桌以后,不是少条鱼尾就是少几个饼子。

    一般的情况下,石小凡是不怎么生气的。心情好的时候,他也会邀狗腿子同桌而食。

    可这是给赵祯的御膳,味道再香,狗腿子们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偷吃。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烧好的鲢鱼被放入一个长方形的木托盘里。

    蒸好的玉米饼子,清香扑鼻。玉米饼的一侧浸在了鱼汤里,味道更鲜。

    武大郎妻子将玉米饼子围在鲢鱼周围,一道香气扑鼻的鲢鱼饼子就做好了。

    香菜,又名芫荽。最早叫胡荽,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据《博物志》记载说,“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胡荽”种子归,故名胡荽。

    做好的鲢鱼放上小绿葱,撒上香菜,端到了石小凡的房间里。

    一道道全是玉米做的菜被端了上来,赵祯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菜系。石小凡在一旁介绍着“陛下,玉米是粗粮,吃了对身体有好处。有益肺宁心、健脾开胃、利水通淋的功效、这是玉米粥,只需烧一锅开水,水开后放入用凉水调好的玉米面倒入即可。清晨喝上这么一碗,健脾暖胃。”

    赵祯端起碗闻了闻,果然清香扑鼻,他用调羹取了一些。

    “陛下,小心烫。”陈琳在一旁提醒。

    赵祯呼呼的吹着,尝了一口。

    玉米的清香顺口,喝起来味道很是不错,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比之百姓喝的粟米杂粮粥是好喝的多了。”

    “这道是松仁玉米,用胡萝卜、黄瓜切丁,用油盐翻炒。这是一道甜品,两勺饴糖粉。出锅的时候,加上契丹女真进贡的炒熟的松子仁,陛下您尝尝这个。”

    松仁玉米,一道甜菜。赵祯不喜甜食,他只吃了一点。不过这道菜非常适合后宫的嫔妃们享用,像是张贵妃她们,吃了一定喜欢。

    玉米粥,松仁玉米,两道菜赵祯都很满意。有多好吃尚在其次,至少百姓用来果腹比起那些粟米好吃一万倍。

    杂粮粟米粥赵祯亲口尝过,天下百姓寥以果腹的东西,喝起来就跟用锉刀打磨你的嗓子一样难受。就是这种东西,百姓们食用了几千年。

    赵祯无法想象,民间百姓是怎么靠这种东西活下来的。而更让他吃惊的是,石小凡说,粟米粥百姓能吃饱都是奢望。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百姓们只能挖野菜充饥。

    是以范仲淹提出新政以后,赵祯顶着巨大的压力,以一人皇权之力与守旧派对抗。还好,如今的大宋朝各项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这道又是什么”赵祯问。

    “玉米炖排骨,排骨汤里有玉米的清香。煮熟的玉米里同样也有排骨的肉香,两者合二为一,味道也是极佳的。”

    “嗯,味道都还不错。只是,能有用来做主粮的吃法么”

    赵祯话音刚落,狗腿子们将这道鲢鱼锅贴端来上来了。

    这道菜一上桌,就连赵祯都忍不住吸了吸鼻子“什么菜,这么,香。”

    石小凡掀开竹笼盖子,鲢鱼和玉米饼完美的搭配,香气四溢“这是武大郎娘子的拿手菜,鲢鱼锅贴。这锅贴就是玉米面与白面一起做出来的,正是可以作为百姓主粮。”

    赵祯情不自禁的夹起一块鱼肉,俗话说千滚豆腐万滚鱼。鱼做的时间越长越好吃,这鲢鱼肉被武大郎妻子烧的软烂。

    赵祯尝了一口,入口即化。鱼香和酱香的混合搭配,犹如水乳交融,他拿起一块玉米饼子尝了一口。

    “嗯,不错!”赵祯满意的点了点头满脸欣喜“想不到啊想不到,这玉米磨成面以后,做出来的饼子居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传令下去,再做一些让外面的百官们尝尝,尝尝这玉米饼子的味道。好,哈哈哈,百姓得此美食,不必再饿肚子了。”

    “玉米嘛,陛下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用途的。这东西还可以烙煎饼,耐储存。甚至可以充作军粮,吃的时候只需喷水淋撒,使其湿润即可卷起来食用。”

    玉米白面烙出来的干煎饼,耐储存,保质期长。营养丰富,可以用作军粮倒也可行。

    幸好狗腿子们在武大郎家里还做了不少玉米面还有白面,陈琳过来传旨说再多做一些分给百官,于是狗腿子们又开始动手了。

    和面,揉面。然后烧水,武大郎媳妇蒸了满满一锅玉米窝窝头。不多时,窝窝头被蒸熟,放入一个个篮子里送了上来。

    玉米窝窝头,其实味道和玉米饼子差不多。赵祯吃了几口,再次满意的点点头“分下去,让百官们尝尝。”

    文武百官在走廊里,院子里三三两两的等着。他们忙活了半天,早就饿的前胸贴后背了。

    陈琳带着俩黄门小太监,两个小太监一人挎着一个篮子。

    靠的近的几个官员已经闻到了香气,几人不由得使劲嗅了嗅鼻子。

    “这是什么食物,这么香。”

    “味道古怪的,很好吃的样子。”

    陈琳轻咳了一声“陛下有旨,这是驸马爷着人做的玉米窝窝头。请各位卿家尝一尝,如此高产的作物若是普及四海,则我大宋子民皆可以此为主粮果腹。”

    两个小黄门掀开篮子上的包袱,挨个分发着窝窝头。百官们立刻围了上去,他们哄抢着“我要我要,给我一个。”

    几个吃得快的,无不频频点头,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他们,第一次吃玉米窝窝头居然觉得是如此的清香美味。

    物以稀为贵,这么美味的东西,有人悄悄地塞进了袖子里几个,要拿回家给妻儿老小尝尝鲜。

    赵祯吃的很饱,一桌子的玉米菜。除了玉米粥、玉米炖排骨、松仁玉米外,还有玉米烙,酥炸玉米粒、虾仁玉米,玉米窝窝头、玉米蒸发糕、玉米菜团子……

    其中最让赵祯满意的,就是这道鲢鱼锅贴玉米饼了。

    “小凡,你跟朕说说,若是天下百姓都吃的上这个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整整一千章了,感谢大家的一路支持,谢谢!继续疯狂求月票。

    。



第一千零一章 大力推广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假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百姓都能吃得上玉米。人类的文明就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将会实现人口大爆炸。

    抗生素改变了医疗,玉米改变了饮食习惯。

    为什么这么说呢,石小凡决定忽悠一下赵祯。只有把赵祯忽悠住了,玉米才有可能全国推广。

    “陛下,这玉米是个神奇的物种。所有咱们能吃的东西都有野生的,唯独这玩意儿你不种它,它是无法野生生长的。因为吧,它的种子是被包裹着的,落在土里它不会生长发芽。”

    然而赵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听你这意思,那玉米是从哪儿来的”

    “它,”石小凡想忽悠他,却没能忽悠的了“海外的玉米个头又小,拇指粗细是可以自我繁衍的。可臣培育出来的玉米,必须得人工种植才行。这玉米一旦普及,咱们吃的所有东西十之都是玉米做成的。”
1...452453454455456...5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