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少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墨青空
玄世璟这话的意思就是告诉秦冰月,她可以动用神侯府的渠道,去找寻当年她被流放的一些亲人。
听到这话,秦冰月眼睛一亮,是啊,有了神侯府的帮忙,或许真的能够找到她们。
这么多年,秦冰月也不是没有努力找过,只不过人海茫茫,当年她也不过是个孩童,事情都过了这么多年了,上哪儿去找去。
但是有了神侯府就不一样了,可以追溯到这件案子的本源,知道当年这些人都被流放到哪儿去了,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去寻找。
现如今的神侯府都是自家人,以权谋私什么的,多大点儿事儿啊。
“多谢侯爷。”秦冰月看向玄世璟的目光是感激的。
毕竟只要能够动用神侯府的渠道,就一定能找到当年被流放的那些人的踪迹,至少能知道他们的消息,是死是活.......什么的。
“但是都这么多年了,你也别抱太大的希望,能找到的,尽量都接回来,接到庄子上安置,找不回来的,也是人各有命了,毕竟是宗冤案,能够拨乱反正也是好的,虽然时间久了些,但是总算是还你们府上一个清白了。”玄世璟说道:“逝者已矣,但是仍旧活着的,总要有个解脱,不但是她们,还有你。”
玄世璟看向秦冰月,这么多年孤身一人在燕来楼,好在遇上了玄世璟,遇上了秦玉心,否则她的日子,也不
第二百四十五章:不背骂名(为yu0421万赏加更)
被病垢这种事儿,玄世璟早就想到了,百姓都是随波逐流的,在一方没有站出来之前,法华寺那边儿的和尚说什么,他们自然也就信什么了。
在信徒的眼里,大师是不会骗人的,而且从东山县县衙回来的武僧,个个都伤的不轻,浑身带血。
这五十板子下来,打的可不轻。
那些武僧被接回来的时候,长安城不少百姓都看到了,因此对法华寺的和尚说的话也是深信不疑,深信这件事儿全是东山侯玄世璟的错。
长安城的百姓如同那日庄子上的庄户一样,茶余饭后都曾说起玄世璟对上法华寺一事,大多也都说几句玄世璟太过年轻气盛,太过不讲道理罢了,过分的话倒也没怎么说,除却那些真的从心底里信仰佛门的信徒,可能会有些激烈的言语,但是再激烈又如何
若是他们站在玄世璟面前,再激烈的话,他们也不敢说。
毕竟,玄世璟还是个侯爷来着,他们不过是些平民罢了。
参佛拜佛的人,要么是穷人,要么是富的流油的人,同样,两种人都是为了给自己求个心理安慰,一种是求生活不要再多苦多难,另外一种,大多是心里有什么觉得过不去的坎儿或者是做了什么愧疚的事儿,去赎罪去了。
这大富大贵的人,又分两种,一种是有钱有权的,另外一种是仅仅有钱的。
除却一些有钱有权的,其余的,对于玄世璟来说,无关痛痒,而那些有钱有权的,大多都在朝堂,玄世璟也在朝堂,谁也比谁矮了一头去。
“好了,你先下去吧。”玄世璟挥了挥手,示意那人可以历来了。
“是。”
书房之中只剩下玄世璟一人,坐下来,看了看书案上摆放着的那些东西,明天,可就要靠这些东西在朝堂上给自己打个翻身仗了。
不但能翻身,顺便而甩那些弹劾自己的人一巴掌,这感觉不要太爽。
年轻气盛吗呵呵,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这会儿年轻气盛,怎么说都说的过去。
不蒸馒头还争口气呢一时背负骂名,那叫忍辱负重,一辈子都背着骂名过日子,那叫傻子。
次日一早,玄世璟收拾妥当,裹上锦裘,上了马车便直奔宫中。
每次玄世璟上朝都要掐着点儿去,去早了还不是站在太极殿外挨冻,玄世璟可不傻。
站在太极殿外等候上朝的这会儿,就有不少官员在玄世璟身边儿指指点点,好像玄世璟把法华寺的和尚撵走,就跟撵走他高堂不让他们在东山县要饭的姿态一样。
“小璟。”李承乾一身太子朝服走到玄世璟身边儿。
“太子殿下。”玄世璟微微的躬了躬身子,没有拱手,一双手藏在怀里不但暖和,还抱着一堆资料账本呢。
“你跟法华寺的大师的事儿在长安城都传开了,宫里都听到风声了,这次你做的可真够利索的,不过看上去,估计今儿个早朝,你要倒霉了。”李承乾小声说道:“看那边儿御史台的人,一个个的恨不得要吃了你呢。”
“御史台的人这是亏心事儿做多了,需要佛祖保佑他们,我得罪了和尚,他们搀和上一脚,在佛祖面前露个脸儿,将来也不会被下了地狱去。”玄世璟笑道。
“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情说笑。”李承乾对于玄世璟这不疼不痒的态度也是无奈:“一会儿朝堂上你多看父皇的脸色,别冒头,适当的我会站出来说两句的。”
“得,你可千万别站出来,你是储君,一言一行在大臣面前都会被放大,没必要趟这趟浑水,而且,我既然敢来,就有办法
第二百四十六章:不是针对法华寺,而是所有的佛寺
玄世璟的话音落下,无异于将一个硕大的炸药包丢在太极殿中,一瞬间殿中的朝臣便炸了锅,议论声越来越大。
他们都觉得玄世璟绝对是个疯子,昨日里不过是与法华寺的一场争执罢了,本来也不是件什么大事儿,不过在玄奘回长安这个档口上,才被推到风口浪尖,但玄世璟好歹是朝廷的官员,大唐的侯爷,对于其本身,除却受人非议一点之外,也就没什么损害的了。
结果弄到现在,东山侯竟然要针对整个佛门!
御史台的人听到玄世璟如此说话,也是呆立当场。
“玄侯,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那御史出言问道。
御史一说话,朝堂也安静了下来,都等着玄世璟开口,看看这位侯爷到底想要做什么。
“不就是因为本侯昨日里在本侯的庄子上与法华寺的和尚起了争执,今日御史大人才牵扯出本侯如此多的罪状,既然这样,那就从昨日的事情开始解决好了。”玄世璟笑道,随后拍了拍手。
立刻便有店外的小黄门捧着玄世璟交给他的东西走进殿中,躬着身子,站在玄世璟的身旁。
“如今本侯在长安城的名声也算是声名狼藉了,想来法华寺的和尚回到长安城之后也没少编排本侯,如此,那今儿个,就好好的算算这笔账,也让诸位知道,虽然本侯年轻,但是也是个锱铢必较的暴脾气呢。”玄世璟笑了笑。
随后,玄世璟对着上首的李二陛下拱了拱手:“陛下,臣这里有几本账本,是锦衣卫调查长安城各个寺庙收入、田地、寺庙中人员数量、寺庙名下财产数量的账本,臣恭请陛下预览。”
“呈上来。”李二陛下沉声道。
玄世璟身边儿的小黄门走到李二陛下身侧,将东西都交给德义,德义粗略的看了一眼,这才放在李二陛下面前的书案上。
玄世璟拿出了账本,更是令朝中诸多大臣心惊,神侯府的动作竟然比法华寺还要快,还要狠。
只是他们不知道,佛寺一事,在玄奘回来之后在长安城闹的沸沸扬扬的时候玄世璟就已经注意到了,只是玄世璟与他们之间向来井水不犯河水,晋阳有这股好奇心,玄世璟也就由着她去了,这些东西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才查出来的,并不是朝臣们所想象的,一天之内查出来的。
李二陛下随手翻开一本账本,粗略的看了一下里面所记载的东西,本来风轻云淡的神色却是越来越严肃,翻阅的速度也是越来越慢。
“这当中记载的,可是事实”李二陛下问道。
“正是。”玄世璟拱手道:“这是锦衣卫亲自走访之后上报回来的数据,陛下可看出当中的蹊跷”
李二陛下点点头,随后对着朝臣问道:“今日可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禀报”
突然之间的转移话题,让朝臣们面面相觑,还是礼部的官员站出来。
“启奏陛下,临近年关,四方各国信件已经送达长安,使节团已经在路上......”
“人到了直接安排进鸿胪寺便是,此事等到使节团到达长安之后再拿到朝堂上来说吧。”李二陛下打断了礼部官员的话:“若是没有别的事,今日早朝到此为止,长孙无忌、马周、褚遂良、房玄龄、玄世璟随朕去甘露殿议事,退朝吧。”
“诺。”太极殿中众臣拱手应声。
今日早朝匆匆结束,与玄世璟
第二百四十七章:大地主的利益
这个问题倒是把朝堂上的这几位大佬给问住了,他们还真不知道长安城官府每年给寺庙颁发多少身份文牒。
“这个事情锦衣卫也走访过官府,询问之下得出结果,长安城每年根据寺庙规模的大小,给寺庙发放出家的文牒在五到十五份左右,也就是说,就算是长安城最大的寺庙,法华寺,一年之内招收和尚,也仅仅是十五名。”玄世璟说道:“而那日仅仅是在东山县,在场的和尚就有六十多人,其中一半是武僧。”
“这......”褚遂良听到玄世璟的这么确切的分析,这才发现这当中的问题,似乎真的有些不妥,但也仅仅是限于不妥而已。
“传东晋末年,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长安译经途中,下榻于圣地崛山,并在此译出佛教一切法门经典之纲要《金刚经》,这才有了法华寺,供奉的便是这本经书,法华寺与扶风法门寺遥遥相望,虽说修建年代早些,但是真正的兴盛起来,也是在大唐定鼎中原之后。”玄世璟说道:“贞观初年的时候,法华寺的和尚也不过三十几人罢了,当时也不过是个落魄的小寺庙,一直到现在,法华寺僧众粗略估计竟达到千余人。”
按照官府每年办法给法华寺的文牒,一年最多收十五个和尚,二十年,不过三百人,那多出来的那七百多人呢
佛学热的掀起也是给朝廷的一个考验,大多数信徒真正的痴迷到无法自拔,便剃度出家,佛寺的和尚越来越多......
“仅仅是一个法华寺,与法华寺相等的法门寺呢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别的佛寺呢”玄世璟问道。
“这无休止的剃度出家不加以管制,的确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啊。”长孙无忌也发话了:“虽说问题麻烦棘手,但是也不至于如此小题大做,官府纠察的力度在加重一些便是了。”
“长孙大人说的没错,佛寺无休止的招收和尚,这也不过是癣疥之疾,大唐的百姓多,喜欢折腾就折腾去吧。”玄世璟笑了笑:“就算整个长安城的百姓都出家了,反正也饿不着长孙大人。”
“老夫不是那个意思......”
“晚辈不是针对长孙大人,而是的确和尚数量的事儿相比于账本上记下来的事儿,就真不是什么大事儿了。”玄世璟说道。
“那玄侯所说的大事儿......”马周看着玄世璟问道。
“甘露殿到了呢,一会儿进去诸位就知道了。”玄世璟指了指近在眼前的甘露殿大门:“几位前辈,请。”
几人进了甘露殿,而李二陛下已经黑着脸坐在了甘露殿上首。
果然,佛寺这是抢了他老李家的税收了,所以李二陛下的脸都黑了。
这大唐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一家子了,现在才发现,竟然有人在跟地主抢地,抢了地还不交税,这就出问题了,而且,好像这个不交税还是朝廷放宽给佛庙的政策。
赤果果的打脸了啊。
“臣等参见陛下。”众人在殿中站好,拱手向李二陛下行礼。
“几位爱卿不必多礼。”李二陛下伸出手虚扶一下,紧接着便步入正题:“想来几位爱卿也知道,朕将几位叫到这甘露殿来所谓何事了。”
几人相互看了一眼,随即点点头。
“东山侯呈奏上来的这些东西,现在朕只是大致的翻看了一下,接下来,有劳几位爱卿,看看这些东西吧。”李二陛下说道,随后看向德义:“给几位卿家赐坐。”
“诺。”德义应声。
第二百四十八章:公报私仇?
“三人成虎啊。”玄世璟感慨了一声,如同房玄龄所说的,即便是闲汉编排出来的,相信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的人多了,也便成了‘事实’。
“那么,依照几位爱卿的说法,佛寺一事,朝廷就继续放任不管”李二陛下问道:“这账本证据都摆在了眼前,还要装作看不见”
“陛下,现在佛寺的确很嚣张,但若说无从下手,那也不尽然,朝廷想要整顿佛寺,便可由官府介入调查佛寺之中和尚的文牒,有身份文牒的,可以证明是正儿八经出家的和尚,也就罢了,若是没有文牒的野和尚,那就不能放过了,藐视朝廷,藐视官府,这也是罪名啊。”玄世璟说道:“佛寺总不能这般无休止的招收和尚,无休止的壮大下去,现在不过是小毛病,一个大点儿的寺庙里千八百和尚,若是发展下去呢长安城周边的平衡,可就要被打破了,不仅仅是和尚与百姓的平衡,当中还关乎朝廷税收、土地兼并等等。”
和尚的事儿从片面来说,不大,但是往大了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唐盛世是有着巨大的国力作为支撑,而这种强大的国力累积的来源是什么无非是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
均田制最早源自于北魏时期孝文帝的改革,唐初将这一制度推到高峰。
唐律中规定,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人烟稠密的地方减半,比如说长安周边各州县。
均田制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有效的抑制了地方豪强,保证了大唐国库的赋税来源。
而佛寺之中出家的和尚,且不说有合法文牒的和尚,有了合法的文牒,官府承认和尚的身份,其赋予的田地自当也是寺庙接手,而那些‘非法’和尚的土地则是有两种处置方法,一是由寺庙接手,而是转手卖出去。
寺庙之中和尚人数的增加,也无疑加速了长安城周边的土地兼并。
后期的唐帝国为什么衰败的如此迅速
其实早在中期的时候这种隐患就埋下了,与府兵制也有关联。
府兵制是兵农合一,源自于西魏,到现在为止,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府兵平时为农,不用承担赋税,战时为兵,自备粮食武器,到了后来,因为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无地可种,纷纷逃亡,大唐的军事力量也就日益变弱了。
说到底,历朝历代都逃不过一个土地问题,天下大乱的根源,还是百姓过不过的下去,活不下去,天下自然就动荡了起来。
并不是说寺庙就能够引发土地的动荡,只不过是由小见大罢了。
“玄侯所说,臣觉得可行,只是这当中牵连的,是整个长安周边的佛寺,若是大规模的调查,恐怕会引起动荡啊,玄奘法师刚刚回长安不就,佛门如今声望正是鼎盛的时候,朝廷若要出手,只怕是逆风而行。”长孙无忌说道。
“小璟,此事是你牵扯出来的,你可有什么好提议”李二陛下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