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木三大少

    为了纪念这六匹伴随自己打天下的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两兄弟,用浮雕描绘了这六匹战马列置于自己的陵前。

    西门庆在穿越之前,曾经去西安游玩,在碑林博物馆见到过“昭陵六骏”中的四匹马。另有两匹在民国时期就被人盗走,卖给国外的文物商人,后来被收藏于美国的博物馆中。

    在封建王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推崇,虽经千年的兵荒马乱,昭陵依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至少“昭陵六骏”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到了清末民初。

    到了民国初年,不争气的后人为了盗卖“昭陵六骏”石刻,将这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切割成小块,以便运输,对石刻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

    所以,西门庆前世穿越前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见到的,只是四块残缺不全的石刻,不免留下了许多遗憾。

    如今,“昭陵六骏”却完美无缺地呈现在西门庆眼前。

    北司马门里的这六块石刻,每边三块,皆背靠后檐墙而立。在每块石刻的上角有唐朝着名楷法家欧阳询手书的太宗自撰的马赞诗,石刻基座上也另有唐朝着名隶法家殷仲容的隶书说明刻于座上。

    西门庆等人驻足在“昭陵六骏”的石刻前,逐一欣赏着六匹神骏的马匹,看着唐太宗李世民为自己的爱马所写的马赞诗,以及这六匹骏马的故事。

    在六个石刻中,有人物的“飒露紫”最为独特,吸引了西门庆等人的目光。

    这副“飒露紫”石刻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麾下猛将丘行恭的功绩,诏令镌刻丘行恭拔箭石雕,立于昭陵阙前,以昭示后世。

    关于丘行恭为唐太宗的爱马拔箭,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武德四年,丘行恭跟随唐太宗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与王世充军在邙山决战。

    战前,丘行恭随唐太宗李世民试探敌军虚实,带领数十名骑兵冲进敌阵,势不可挡,杀伤很多敌军。

    不久,因长堤所阻,唐太宗李世民和众骑兵走散,惟有丘行恭跟随在李世民身边。

    就在那时,王世充军的一群骑兵追上来,乱箭齐发,流箭射中了唐太宗的战马“飒露紫”。

    危急石刻,丘行恭调转马头返回,射击追赶的敌军,箭无虚发,射杀了几名敌军,剩下的敌军也不敢向前。

    于是,丘行恭下马将唐太宗李世民的战马所中之箭拔出,然后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唐太宗李世民,自己在马前步行。

    丘行恭手执长刀,大声呼喊,威震敌阵,并一连斩杀数名敌军,保护唐太宗李世民突出重围,返回了唐军大营。

    最终,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大败王世充军,攻占了洛阳城和河南地区。

    除了“飒露紫”,其余五匹骏马也均是唐太宗李世民征讨敌人所骑之马。

    “青骓”苍白杂色,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窦建德时所乘。

    “什伐赤”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南败窦建德时的坐骑。

    在平定王世充、击败来援的窦建德之战中,唐太宗李世民先后战死了三匹战马,由此可知当时战况的激烈。

    其余的三匹骏马中,“特勒骠”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白蹄乌”为唐太宗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

    “拳毛騧”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




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唐遗韵今何在
    离开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西门庆又折道向南,依次经过了兴平、鄠县二县,来到了长安城南的樊川县。

    樊川位于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西北起于韦曲镇塔坡,东南止于终南山北麓王莽乡,是一处长约三十余里的平川。

    樊川的形成,系纵贯其间的潏河长期冲刷、下切、淤积而成的一道冲积平原。

    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建立西汉之后,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而得名。

    据传如今的樊川县即当年樊哙花园遗址。

    因为樊川土肥水美,风景优美,在隋唐期间,僧侣云集于此,先后修建了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经、洪福、观音等“樊川八大寺”。

    在“樊川八大寺”中,最出名的首推兴教寺。

    唐高宗总章二年,原葬于西安白鹿原的玄奘遗骨迁葬于此,并修寺建塔,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

    除了兴教寺,其余牛头、华严、兴国寺等寺庙也都规模宏大,香火鼎盛。

    樊川县境内不止是寺庙众多,从汉代起,这里就是长安达官贵人营构别墅之处。

    到了唐代,此地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唐代韦、杜两族世代贵族就聚集在这里。

    史载: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之后,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

    因此,樊川自唐代时即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

    在樊川县,见于唐代诗文的还有韦曲、韦中伯、刘希古、韩愈、牛僧孺、岑参、郎士元、权德與、元稹等人的别墅。

    虽经数百年风雨,许多唐代名人的别墅至今犹存。

    这些别墅分布于樊川潏河两岸,倚原面水,拥有园池花亭,景色撩人。

    杜甫写的“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诗句就是对樊川美景的生动写照。

    唐代诗圣杜甫曾在樊川居住了十年之久。杜甫一生写了大约一千四百首诗,其中有四百首是居住在樊川期间写的。

    在樊川与唐代文人相关而出名的不仅有杜甫的故居,还有“人面桃花”的桃花堡。

    桃溪堡是一座古村,位于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镇东南。

    据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编纂的《太平广记》记载,唐时桃溪堡周围桃园连片,景色秀美。

    有一年,博陵人崔护进京赶考,于清明日独游长安城南,至樊川桃溪堡,叩门求饮。柴门之内一美貌村姑倚桃而立,令崔护**荡魄。

    第二年清明,崔护再次造访,未遇赐水村女,便在紧闭的柴门上题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后凭借此诗传情,引起一段风流韵事,崔护与那桃花般的美貌村女终成眷属,成就一段千古佳话。

    西门庆一行来到樊川县时,正是秋高气爽,适于登高访古思幽之时。

    西门庆带着一帮兄弟在樊川县内游览了几日,见识了一番潏水两岸的寺庙与别墅花园的盛景。

    随着长安城失去了全国首都的地位,这城南樊川两岸的达官贵人也少了许多。

    宋代的高官贵胄们都搬迁到东京汴梁城与西京洛阳城去了,已经衰落的长安城可吸引不了他们在此安家落户。

    如今居住在樊川县的,不过是一些本地的官员和土豪富商,与唐时名人荟萃的盛景已然相去甚远。

    时过境迁,西门庆大官人此番就没有了崔护那厮的好运气。

    在桃溪堡周围的桃园转悠一圈,不仅没有春天的桃花,也没有看到一个美貌如花的小娘子,真是让西门庆大官人欲发思古之幽情而不得呀!

    诗歌的意境固然美好,但也不能当饭吃。西门庆未能在樊川县艳遇



第七百四十三章 灞桥柳色
    西门庆来到蓝田县,见识了这里人潮涌动的玉石集市之后,起了介入玉石生意的心思。

    西门庆在山东、河北各州开有许多金银首饰铺,将这蓝田县的玉石采购运输回阳谷县去,根本不愁销售。

    因此,西门庆决定让咸阳县的王耀祖日后负责在这蓝田县采购玉石原料,运送回阳谷县去加工,再通过各州的金银首饰铺销售给当地的达官贵人,由此建立一条从关中到山东,财源滚滚的新商路。

    西门庆筹划建立这么一条商路,一方面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用于扩大势力,另一方面也是要通过这条商路更好的掌握从山东到河南,再到陕西关中沿途各地的情况,为将来西进关中预作筹谋。

    此外,西门庆在看到蓝田玉时,脑袋里灵光一现,想到了距离自己更近的一个玉石矿脉所在地,那里日后会出产中国四大名玉的另一个玉石品种岫玉。

    岫玉是辽东地区出产的玉石,至少在汉代就传入中原,受到王公贵胄,文人雅士们的喜爱。

    西汉时期的尔雅中就曾经对此有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殉圩琪焉”,这说的就是出自辽东医巫闾山的玉石。

    然而,此时大宋的人只知道辽东锦州的医巫闾山出产岫玉,却不知道辽东地区岫玉玉石矿藏最多的矿脉是在何方。

    西门庆来自后世,当然知道岫玉的矿藏是在后世的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也就是现今的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那曷苏馆路建安县再往东,可就是婆速路西门庆的领地!

    据西门庆所知,建安县丰富的玉石资源尚未被开发,是一个等待有缘人去开垦的n地!

    西门庆都有些后悔了,当初从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那里讨要封地时,怎地没有想到曷苏馆路建安县就是日后的岫岩县,是全国玉石产量最大的地区。若是早一些想起来,西门庆或许就要在建安县多讨要一些封地了。

    在西门庆的势力范围内,山东登、莱二州有黄金矿藏,可惜现在是有大宋朝廷在开采,西门庆也只能暂时选择视而不见。待到日后天下大乱时,西门庆再出兵占据金矿不迟。

    可是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的玉石矿,此时却是无人知晓,无人开采。那里又距离西门庆在婆速路的领地不远,西门庆认为可以想法子将建安县的玉石矿据为己有,自己开采玉石,加工后运回大宋贩卖。

    曷苏馆都勃堇钩室统管曷苏馆路全境,他也算得是西门庆的老朋友了。西门庆如今有大金国长公主驸马的身份,只要肯花点心思,从钩室那里要一些建安县的领地,想来也不会太难。毕竟西门庆想要的,是一些贫瘠的山沟而已。

    正是因为想到了可以在金国曷苏馆路建安县秘密开采岫玉矿石,西门庆才在这蓝田县招募了最好的采矿人和玉石工匠。

    依托丰富的玉石资源,西门庆有望迅速成为大宋境内屈指可数的玉石巨商。大发横财,就在眼前呀!

    西门庆在蓝田县发现了新的商机后,也不多做停留,招募好人手后,他就帯着队伍离开了蓝田县,顺着灞水向西北而行,去往长安京兆府。

    在西门庆一行队伍的左手边,正是位于灞水与浐水之间的白鹿原,又称为灞上。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白鹿原因在霸水西的高原上得名为灞上。

    秦朝末年,时为沛公的汉高祖刘邦攻破咸阳城后,曾经屯兵霸上与项羽大军对峙,发生了鸿门宴的著名历史典故。

    西门庆与焦挺等人欣赏着灞水两岸的风土人情,一路前行,只见前方的灞水岸边出现了许多高大的垂杨柳树。树丛后,人影憧憧,远远地传来喧哗之声。

    “前方那柳树林里是甚么去处”西门庆对跟在身边的玉石匠人问道。

    &



第七百四十四章 告别废都
    “长安废弃迁都後,曲沼荒凉一梦中。

    见说旧园为茂草,寂寥无复万枝红。”

    如果说在京兆府长安城周边各县还能见到一些汉唐时期的遗韵,令人发思古之幽情,那么当西门庆一行从灞桥西行来到长安城外时,却再难寻觅古都长安的往日荣光。

    出现在西门庆一行人眼中的,不过是一个粗陋重建的州城,比之东平府、青州城等京东路的州城都稍有不足。

    大唐盛世的繁华都城长安城,早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

    事实上,长安在唐以后失去竞争国都的机会,有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唐长安城的彻底毁灭。

    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宏伟壮丽的长安城虽遭到多次破坏,但尚能得到及时修复。

    但是到了唐末,战乱不断,长安城的破坏变得日益严重。

    二百多年前的唐中和三年,反贼黄巢的军队占据长安城,与唐军在长安一带激战。

    黄巢离开长安时,曾放火焚烧宫室,而唐军诸道兵入城后,对长安城的破坏尤为严重。

    据宋代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黄巢传记载:“自禄山陷长安,宫阙完雄,吐蕃所燔,唯衢弄庐舍;朱泚乱定百余年,治缮神丽如开元时。至巢败,方镇兵互入掳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独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内、南内及光启宫而已。”

    后晋刘昫等撰的旧唐书僖宗本纪亦载:“初,黄巢据京师,九衢三内,宫室宛然。及诸道兵破贼,争货相攻,纵火焚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

    根据西门庆看过的这些史书的记载,唐末黄巢之乱中,毁灭长安城的不是黄巢贼军,而是大唐的各道军阀部队。

    正是这些军阀部队攻破长安城后,为了劫掠财物,才放火焚毁了长安城。整个城市有一大半都毁于此役。

    当然,尚未灭亡的唐朝中央nn虽然已经对藩镇军阀失去了掌控,但还是试图修复长安城。

    唐僖宗逃到四川后,令王徽充任大明宫留守京、畿安抚制置修奉使,修复长安宫殿。

    史载“徽外调兵食,内抚绥n,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对恢复长安城尽心竭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两年以后,王重荣、李克用与田令孜大战于沙苑,令孜败归,下令焚烧坊市及宫城,导致“宫阙萧条,鞠为茂草”,“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其后虽有修复,但不久又遭战火焚烧。

    唐昭宗乾宁三年,李茂贞自岐攻入长安,杀人放火,于是“宫室廛闾,鞠为灰烬,自中和以来葺构之功,扫地尽矣”。

    这些藩镇军阀发动的战争一而再,再而三地对长安城造成破坏,稍有恢复的长安城变得更加残破。

    而年以后,朱全忠在长安的暴行,则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导致了唐代长安城的毁灭。

    唐昭宗天祐元年正月,军阀朱全忠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彻底破坏。

    据大宋宰相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天祐元年正月条记载,朱全忠引兵屯河中。

    “丁巳,上御延喜楼,朱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及下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
1...145146147148149...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