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司马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贱宗首席弟子
李跻闻言惊道“那父亲继续留在此地不是很危险父亲,秦国与魏韩两军交战,与我赵国无关,父亲为何迟迟不撤兵回国”
回国那也得让蒙仲、暴鸢二人允许我等离开啊。
想到这里,李兑心中就有些无奈。
就像李跻所说的,李兑根本不想介入秦国与魏韩两军的交战,但问题是蒙仲、暴鸢二人不肯放他走啊明面上,蒙仲表示他李兑是联军的统帅,如今其魏韩两军与秦国谈判破裂,他李兑作为联军主帅理当留下来劝和;而私底下,魏军虽然迄今为止都愿意给赵、齐、燕三军粮草,但却拒绝三军足够返回赵国或者各自国家的粮草,美其名曰前线粮草不足,若赵、齐、燕三军一下子带走巨量的粮草,恐会影响到魏韩两军与秦军的交战。
正是这一明一暗的两个软招,使得赵、齐、燕三军被蒙仲死死钉在阴晋一带,无法抽身事外。
更可恨的是,蒙仲还试图以五国联军当共进共退的名义,拉拢他赵、齐、燕三国共同攻击秦国。
齐燕两军那边情况如何,李兑无心关注,至少他赵军这边,还真有一些蠢蛋被蒙仲那所谓的同进同退主张所说动,比如廉颇,前一阵子就好几次主动请缨,希望能作为进攻秦国的先锋大将,气的李兑将这位爱将狠狠骂了一顿。
助魏攻秦一旦魏国击败了秦国,下一个倒霉的岂不就是他赵国么
别忘了,魏国可是有过试图战争强行融并三晋的前例,只不过那两次,负责此事的魏将庞涓最终没能成功罢了。
而如今那个蒙仲的威胁,可还要在庞涓之上
姑且静观其变,待魏韩两国与秦国正式交战,且交战至正激烈的时候,再强行撤兵返回赵国,这即是李兑目前的决策。
至于秦国与魏韩两国,他更希望谁胜谁败,其实李兑心中也拿不定主意。
原因很简单,若秦国胜,秦国或许就能在短时间内吞并魏韩两国,继而踏足中原,对他赵国造成威胁;而倘若秦国败,则魏国就能分出一部分曾经用来对抗秦国的精力,再次尝试恢复其旧日中原霸主的地位,这同样会对赵国造成威胁。
而最最郁闷的是,他赵国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日后与其中一方直接为敌要么是吞并了魏韩大量国土的秦国,要么是击败了秦国的魏国。
基于这一点,其实李兑心里是倾向于劝和的,维持当前秦国与魏韩两国的平衡,可问题是,魏冉与蒙仲都不听他啊魏冉的要求是魏国取消蒙仲的河东守之职,无论把蒙仲打发到那边都行,只要别在他秦国的家门口;而蒙仲的要求则是秦国割让西河郡近两百里的土地,试图延后秦国挥军中原的进程。
总而言之,双方最终还是谈不妥,于是最后还是决定武力相见先打一场再说
二月二十八日,被调至临晋的秦军,突然对隔河相望的蒲板发动攻势,驻守蒲板的魏将梁习率领军队严加防守,借助大河天险,最终将这股秦军击退。
仅过半日,秦军试图强渡大河攻打蒲板的消息,便由魏卒送到了阴晋城。
得知此事后,蒙仲立刻对驻扎于郑县的窦兴、魏青、乐进三将发布了命令,命乐进进逼骊邑,摆出欲进攻骊邑、威胁咸阳的架势,又命窦兴率军尝试从郑县地段横渡渭水,兵锋直指秦国西河郡的枢纽城池,栎阳。
期间,蒙仲又命华虎率两千方城骑兵协助窦兴。
至于阴晋这边,蒙仲留暴鸢守阴晋,率领魏韩两军试图渡渭水攻打大荔,这明摆着就是切断临晋秦军的退路,配合河东的梁习、费恢等人,对临晋的秦军发动前后夹击。
面对蒙仲的全线进攻,秦国的反应也很迅速,咸阳立刻下令由司马错镇守骊邑,阻挡魏将乐进,将白起调往栎阳,确保栎阳不会落入魏韩联军的手中毕竟栎阳失陷,大荔、临晋等西河郡的城池就会被蒙仲分割孤立,且河东的魏军就能大举攻入西河,直接导致秦国的战线被迫收缩。
甚至于,还有可能葬送调临晋的那数万秦军。
除了白起被调往栎阳,为了确保栎阳不会被蒙仲攻破,华阳君芈戎移军至渭水下游的北岸,同时牵制郑县与阴晋的两支魏韩联军即窦兴与蒙仲分别率领的这两支,防止这两支魏韩联军突入西河郡。
然而就在西河郡即将拉开一场大战的帷幕,就在全天下的注意力都投在西河郡这边时,在遥远的东边,齐王田地得知五国伐秦之战正打得如火如荼,自以为其他国家无暇顾忌他齐国,悍然出兵数十万,发动了试图吞并宋国的第三次进攻
第422章:七月
魏王七年二月下旬,秦魏韩三国爆发西河之战,在短短半个月内,秦军与魏韩联军的交战规模,迅速从几百人的小规模交战扩大至近万人左右的鏖战,甚至在临晋、郑县两地,前后爆发了以万人以上规模的渡河之战,秦军试图从临晋突入魏国的河东郡,迫使魏军屈服;而魏军则试图从郑县、阴晋突入西河郡,一方面顺势威胁咸阳,另一方面则切断临晋秦军的归路,这两方军队的相互牵制,使得整片战场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几乎每一个时刻,都有秦队与魏韩联军在这片土地上交战,互有胜负。
此时这片战场上,有魏军约六万余左右,其中包括前河东守公孙竖率领参战的三万左右军队,再加上暴鸢麾下的三万余军队,合计约十万左右。
然而这个兵力在面对秦军时却完全不占优势。
就像前一阵子穰侯魏冉在恐吓蒙仲等人时所说的,在国难面前,秦国确实爆发出了可怕的征兵速度,从去年冬季到今年开春之后,秦国陆陆续续所征募的军队竟然达到了五万人,当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国的平民、奴隶、以及像义渠人那样的异族士卒,总的来说战斗力良莠不齐,有时面对魏韩联军亦能发挥出让敌军震撼的战斗力,但半数以上时候还是难免被魏韩联军所击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这批秦国新兵的训练太过于仓促,简直就是刚刚被教会如何使用武器就被立刻派上了战场。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统率这种良莠不齐的军队,似司马错、白起、向寿、华阳君芈戎等秦将都感到非常头疼,因为他们无法准确估算麾下军队的确切战斗力,因而难以制定相匹配的战术。
但即便如此,已超过十五万人数的秦军,还是不会被人小觑。
更要紧的是,这十五万人数的秦军并非是秦国的底线,秦国国内仍在源源不断地从治下各地调集军队、征募新兵。
而在这点上,魏韩联军倒是没有这方面的头疼,毕竟此刻由蒙仲全局指挥的魏韩联军,即河东军、韩军、方城军,几乎都称得上是作战经验丰富的精锐,问题在于蚁多咬死象,秦国征募了巨量的新兵与他魏韩联军作战,导致魏韩联军每每因为双方兵力的悬殊而陷入苦战,甚至出现超过预期的伤亡。
在这种情况下,蒙仲暂时只能采取守势,等待魏韩两国国内的援军。
三月中旬,韩王咎在国相公仲珉的推荐下,再次拜其弟公仲侈为将,派后者领兵增援阴晋。
在这件事中,公仲侈原本不愿接受,因为他曾发誓毕生不为韩王咎所用,但他的兄长公仲珉却说道“郾城君是你的好友,难道你不愿助他一臂之力么更何况,眼下乃我韩国用人之际,倘若你能不计前嫌帮助大王,那么日后你若有什么要求,大王或也会看在你的功劳上,网开一面。想想虮虱公子,再想想年幼的小公子,你难道要眼睁睁看着旧日的主君,毕生都不能返回故国么”
他口中的小公子,即虮虱公子的儿子,韩非。
听到这话后,公仲侈狐疑地问其兄道“郾城君乃是我的同道挚友,他既需要帮助,我自然愿意助他一臂之力兄长,你真能说服韩王迎回虮虱公子父子二人”
公仲珉想了想说道“为兄可以尝试一下。”
听闻此言,公仲侈沉思了片刻,最终接受了这个条件。
数日后,公仲侈便率领两万韩军直奔阴晋。
莫觉得韩国小气,居然只派区区两万人增援阴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二十几年前的宜阳之战开始,韩国就在抵抗秦国入侵的战争中节节败退,年年损失许多军队,当初蒙仲就估算过,估算出韩国可动用的军队不超过十万人。
当然了,这指的是韩国在河南的军队,而在河北,也就是韩国的上党郡,韩国还有几支数量颇为客观的军队,总和来说大约有三四万人。
遵照韩王咎的命令,这支约三四万人的上党韩军,留下五千兵力驻守长子城以防备赵国,其余兵力则往武遂、临汾调动,继而向西南方向进入魏国的河东郡,助河东郡防守战线,抵御秦军的入侵。
同期,魏国大司马翟章麾下的河内魏军,亦迅速向西调动,除魏将唐直继续镇守邺城,防止赵国趁虚而入,其余像焦革等地方驻军的军司马们,纷纷率军增援河东郡。
毫不夸张地说,非但是秦国正在逐步发动倾国之战,魏韩两国,亦在极力调动可动用的一切军队,将这些军队聚拢于河东郡。
值得一提的是,期间魏韩两国的使者还曾出使西周国与东周国,希望这两个周国派兵协助派出的军队多寡其实无所谓,关键在于名分。
说实话,其实若无秦国、韩国的威迫,其实这两个周国都不想参合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毕竟这两国内部都因为正统问题而打的不可开交,哪有闲工夫去管诸侯的事关键是也管不了啊。
但碍于魏韩两国使者的强迫,西周与东周这两个周国不敢违抗,勉为其难派出了一支约三千人左右的军队。三月下旬,二周的军队便连同公仲侈率领的两万韩军抵达了阴晋。
对于公仲侈率军前来相助,蒙仲感到很高兴,暂且不提他与公仲侈的交情,要知道公仲侈本身就是一位外可为将统兵、内可拜相治国的奇才,就连其兄、也就是韩国国相公仲珉都多次承认他的才能不如他的弟弟。
“先生怎么会与二周的军队一同前来”
在寒暄之后,蒙仲惊讶地问道。
公仲侈笑笑说道“正巧途中碰到,是故一道前来相助。不过,你最好别指望他们能帮上你什么”
蒙仲点了点头。
他当然明白,这二周的军队,主要就是起到一个名正言顺讨伐秦国的作用。
撇开名分的作用,单单二周派来的几千军队,说实话真的无法在这次大战中起到什么帮助。
想了想,蒙仲问公仲侈道“二周,可曾写了什么声讨秦国的檄文么”
“我就知道你会问。”公仲侈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份檄文递给蒙仲。
蒙仲摊开后仔细瞧了两眼,并不是很满意。
怎么说呢,可能是二周都不想过分得罪秦国,以至于他们写下的讨秦檄文看上去软趴趴的,毫无气势可言。
于是乎,蒙仲索性就自己写了一篇,从秦国的伊始写到如今,其中参杂着对秦国的抨击,比如说,秦国的先祖秦非人起初只是给周王养马的马夫,因为得到了周王的赏赐才有幸被册封为附属国,可待周王室势微而秦国奋起之后,秦国非但不帮助周王室匡扶社稷,竟然妄图称帝、欲取代周王室,实乃天下人共恶的窃贼。
大体意思是这样,但其中还参杂于许多语气词以及对秦国的指责与羞辱。
当时蒙仲在写的时候,公仲侈就站在旁边看,看着看着,公仲侈额头就渗出了冷汗。
总的来说,这篇檄文辞藻华丽、冠冕堂皇,可仔细一瞧嘛,其实通篇都是辱骂秦国的,言辞之犀利,让公仲侈忍不住暗暗替秦人感到担忧秦国的君臣看到这篇檄文,怕不是得当场气死
咂咂嘴思忖了半晌,公仲侈含糊地称赞道“写得唔,很锐利,仿佛一并可杀人的利刃,不愧是圣人教导出来的弟子”
听闻此言,蒙仲自己通篇看了一遍自己所写的檄文,旋即讪讪说道“请公仲兄千万莫要外传,我不希望我的老师名誉受损”
见蒙仲有些担心的样子,公仲侈哈哈大笑,抢过那篇檄文便仔细琢磨起来。
当晚,蒙仲宴请了两个周国的带兵上将,一个他不认得,而另一个他认得,正是当年伊阙之战时与他魏韩联军一同抗击秦军的东周国大司马,周足。
可能是因为曾经并肩作战的关系,周足在蒙仲面前表现得颇为自来熟的样子,一口一个郾城君,就仿佛他与蒙仲有着数年的交情。
但实际上,蒙仲倒是见过他,可周足,却连见都没见过蒙仲因为在伊阙之战的初期,蒙仲只是公孙喜手下的一名师帅,哪有机会见到周足待等后来白起击破魏韩两军后,东周国的军队也因为遭受波及到全线溃败,当时周足以为大势已去,抛下麾下的军队就逃回了东周国。
有意思是的,那是东周国人人自危,韩足逃回国内就与君臣商议如何争取秦国的宽恕,没想到他们那边还没商量出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蒙仲却在伊阙力挽狂澜,阻止了魏韩联军的溃势。
东周国,因此逃过一劫,未曾遭秦国秋后算账。
当然,虽说没当面见过蒙仲,但是蒙仲的名声,周足却毫不陌生,并且周足也知道,蒙仲未来必定是翟章的接替者,能力超群、地位超然,仿佛当年魏惠王时期的庞涓。
而面对周足的极力拉拢与示好,蒙仲亦不拒绝,毕竟东周国一来无法对魏韩两国造成什么威胁,二来这天下,名义上终归还是周国的天下,与东周国打好关系,那肯定是不会有错的。
与周足客套亲近了一番后,蒙仲取出了他所写的讨秦檄文,笑着对周足说道“倘若大司马能以周国的名义公布天下,那就帮了在下的大忙了。”
周足好奇地接过檄文瞧了两眼,旋即便被檄文中那华丽的辞藻与犀利的辱骂惊得倒吸一口凉气,他惊讶地问蒙仲道“此檄文,不知是出于哪位先生的手笔”
听到这句话,同在宴席的公仲侈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准备看蒙仲怎么回答。
见此,蒙仲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公仲侈“乃公仲先生所写。”
听到这话,周足立刻对公仲侈肃然起敬“原来是公仲先生”
“不,不是我,我没有”
公仲侈瞪大了眼睛,被蒙仲的无耻行径气得说不出话来。
当然,这只是好友间的相互捉弄而已,最终蒙仲与公仲侈还是一口咬定是某位无名氏所写。
其实这篇檄文究竟是谁写的,周足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这这篇讨秦檄文的言辞过于犀利,倘若他东周国代为公布,很有可能遭到秦国的针对,但转念一想,周足也不好直接拒绝蒙仲,毕竟魏韩联军目前的声势相比较秦国其实也不逊色几分。
想了想,周足私下对蒙仲说道“倘若贵国愿意承认我巩城为周国正统,支持东周公从雒阳西周国迎回大王,并帮助我周国攻打伪周,我周国愿意代贵国向天下发表这份檄文。”
蒙仲刚要说话,便注意到公仲侈向他微微摇头示意,便对周足说道“容在下考虑考虑。”
事后,蒙仲与公仲侈商议了一番。
据公仲侈所言,两个周国并立,这是天下诸侯都乐见其成的,毕竟这两个周国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相互争夺周王,自然也没有闲情去干涉中原各诸侯国的事,倘若两个周国合二为一,搞不好周国都会遭到敌对国的利用,成为声讨魏韩两国的工具,到时候魏韩两国都很难扭转舆论上的不利。
蒙仲恍然大悟,旋即又问公仲侈道“那这篇檄文怎么办”
“此事简单。”公仲侈献策道“我去见西周国的那个周承,将周足的话原原本本的告诉他,倘若西周国不希望我魏韩两国帮助东周国,那就帮我等发布这篇檄文。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