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覆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榴弹怕水

    说着,公孙珣却是亲自起身,抱着女儿迎上了这名骑士。

    这名义从翻身下马,面色紧张,看了看周边诸多人士,这才小心低声汇报了一件在郡府那边急忙让人送来,且只能说与郡守的讯息。

    公孙珣听完之后面不改色,只是微微颔首:“且待我将图书赏下,再回郡府处置。”

    说着,他便将怀中阿离递给旁边一名赶紧赶上来的仆妇,让其帮忙扶持。然而,就在此时,不知道是被声音弄醒了还是因为父亲动作过大给弄醒了,阿离却是微微揉了揉眼睛,并在仆妇手中顺势发问:“大人,什么是大疫”

    还带着奶音的女童甫一发声,周边人俱皆惊愕失措。

    然而,公孙珣宛如没有看到周边人脸色一般,只是弯腰笑答道:“所谓大疫,乃是指有些疾病能够传染给他人,以至于很多人一起得病的事情。”

    “那什么是传染”阿离依旧问个不停。

    “问的好!”公孙珣笑着站起身来。“所谓传染,乃是指病气能以风、水、虫等物过度,从患病人身上转到另一人身上这一过程……譬如这次在中原流行的伤寒,据说便是以脏水来传播的,伤寒的病气在水中能存留许久而不为人知!不过,天下间的病气为阴秽之物,天然惧热怕光,所以,平素间若是能勤洗手,只喝煮沸后的水,再不与得病人直接触碰,那便不必担忧得病!”

    阿离懵懵懂懂,完全不知道自家父亲为什么要说什么多,再加上困意还在,便立即偃旗息鼓了。至于在座的其他人,虽然心里明白这位郡守在安慰众人,却也多少因为对方的镇定自若和那不靠谱但却未必不能行的科普而稍微镇定了一些。

    “中原天热的早,又起了伤寒。”公孙珣正色回首言道。“但究其根本,乃是去年战乱,百姓流离,这才让大疫有机可趁,换言之,此番伤寒大疫必然要一路席卷肆虐河北!但诸位也不必惊慌,尔等都是饱学之士,应当明白,若是我们河内秩序井然,上下皆无失德之举,又能处置得当,那就必然能将此番伤寒大疫压到最低!”

    众人战战兢兢,只能赶紧起身行礼,满口称是。

    事情到了这一步,谁也没心思讨论经学了……毕竟大疫之下可不管你是三公还是黎庶,而公孙珣将装满图书箱子的性钥匙象征性递给了孟光后,便也匆匆携着爱女与门下属吏纷纷返回郡治怀县。

    最紧要一个,还是要立即动员宣传防疫。

    而说是动员宣传,但公孙珣的知识却只是从公孙大娘那里传来的三把刀……所谓四件法宝,烧开水、建厕所、戴口罩、填臭水沟……唯此而已。

    然而你还别说,这几样对上别的病倒也罢了,对上伤寒还真就是对路了!因为伤寒病菌正是在厕所、脏水沟这些地方最为繁盛,并主要靠着生水传播。只不过,春耕已经开始,河内百姓还要忙着春耕,还要修筑厕所,还要砍柴煮沸水,怕是这个春日注定要格外辛苦劳累。

    当然了,退一万步说,劳累辛苦也总比大疫到来,直接听天由命等死要强吧

    但是话反过来说,中原和河北那边也是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了……那边十室五空,并不是真的死了一半人口,而是说为了躲避(或者干脆是主动参与)战乱,两地人口近半都选择了迁移和流离。

    大量的移动人口注定了卫生的糟糕,无论是厕所还是开水,对这些人而言都无异于天方夜谭……他们注定要成为伤寒病的移动传播源。

    而一番辛苦安排之后,眼见着送信的骑士们纷纷往各县邑而去,天色此时也黯淡下来,公孙珣便在郡寺堂中与一众幕府人员一起用餐。而捧上来的乃是烧鱼、粟米饭配上春日新鲜采摘后铁锅翻炒的野菜,外加每人一小壶浊酒,这让一冬日都没见到绿色的众人胃口大开,心情也随之变得稍微松快了一些。

    其中,戏忠是个比娄圭当年还跳脱和随意之人,也是张口就来:“其实也不尽然是坏事,最起码,春耕后




第九章 旧俗疲庸主
    中平二年的整个正月,天下的局势都在不停的败坏。

    关东方面,战争后遗症开始全面爆发,盗匪、流民、瘟疫,与此同时,偏偏战乱后的各州郡还缺少粮食,缺少钱财,缺少军备……这种情况下,便是有着皇甫嵩坐镇的冀州都无法控制局面,何况其他地方

    须知道,乱处并不只是一个冀州和中原,盗匪、瘟疫、流民全是长腿的!实际上,从伤寒爆发那一刻开始,整个关东核心地区,便开始纷纷朝着失序滑落了。

    与此同时,关西方面也不遑多让。

    汉中的五斗米教张修依然没有被剿灭,但始终也没扩张,可西凉的叛军却在日益做大,或者说,整个正月,凉州的坏消息就没断过。

    大汉凉州十个郡外加一个属国,然而自张掖往西,所谓张掖、敦煌、酒泉、张掖居延属国,这三郡一国无论是郡国的力量还是地理限制原因,都是不可能对局势有什么大的影响。

    剩下的,则是武威、安定、北地、金城、陇西、汉阳、武都七郡。

    一开始叛乱是发生在陇西郡和金城郡的交界处,主要人员是陇西郡的汉民盗匪和金城郡的湟中义从胡人部落,这个时候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也是韩遂来洛阳前就发生的事情,算是叛乱的第一个小阶段。

    然后,就在韩遂赶回去的途中,这两拨人便迅速做大,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胡汉两边各自推举了一个首领,也就是北宫伯玉和李文侯了,并称将军,这算正儿八经的扯旗造反了,同时他们的活动范围也转移到了金城郡内,并开始四处攻城略地。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他们依然不能算成气候,这点看他们大本营就知道了,他们当时的大本营还是湟中义从的老家,也就是青海湖往东面一点的那地方……这算是第二个小阶段。

    紧接着,便是那场汉军护羌校尉殉国的一战了,这一战汉军全军覆没并战死一位两千石不说,更重要的是韩遂、边章这两个西凉州中名士被趁势裹挟了进去,这使得整个叛乱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实际上,这支叛军很快就公然打起了诛宦的旗号,并顺势扫荡了半个金城郡!

    这是第三个小阶段。

    而就在正月里,消息继续传来,叛军打着韩遂、边章的旗号几乎是秋风扫落叶一般迅速全吞了整个金城郡,金城太守陈懿殉国,叛军占领了一个完整的郡国……这是第四个阶段。

    到此为止,最可怕的依然不是战局,而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凉州刺史左昌居然还在作……他因为倒卖军粮被盖勋等凉州本地人给检举,心生不满,便让盖勋还有其他州中从事领兵出城去略阳等当路的小城做抵抗,自己留在拥有完备工事的汉阳郡郡治冀城内安坐。

    据说,是有坐观盖勋等人生死的念头。

    然而,有了韩遂、边章,有了一郡之地的西凉叛军早已经今非昔比了,数万之众饶过略阳城,直趋冀城之下!左昌惊慌求援,但他来到凉州以后所作所为尽失人心,几乎无人愿意去救!

    当然了,板荡见忠臣嘛,忠臣总是有的,凉州州从事盖勋这个人再一次站了出来,他半是威胁半是请求,终于将部队带回到了冀城。

    而这个时候,左昌也不敢作了,立即对盖勋言听计从,盖勋获得主动权后,首要一个措施便是请求赦免韩遂和边章。

    但事到如今,边章和韩遂哪里还有回头路两人直接回复,要是左昌早听盖从事的话,一个月前来招降他们,他们都还能回头,可如今已经杀了一个郡守,吞了一个郡,还围了刺史,哪里还有赦免的余地呢

    不过,这二人不知道是因为援兵回来坚城难下,还是真的心中有愧,居然撤兵走了。

    凉州一场大戏,关东惨绝人寰,对比之下,河内这里自然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太平。

    首先,根本原因肯定还是河内遭遇的战乱规模较小,并且在一开始便妥善安置了流民;其次,不知道是按照天人感应来说公孙珣这个主政者很有威德呢,还是公孙大娘教下来的防疫策略终究是起了作用……但反正,伤寒没有在河内扩散成疫。

    当然了,公孙珣这里也肯定不是一团和谐、毫无问题,不然呢,之前吕范和王修之间突然显露的矛盾算什么

    这一点,哪怕后来二人偃旗息鼓,也足够让公孙珣心怀耿耿,一时头疼了。

    没错,吕范那日与常林的争执,其根本并不在于什么本地士子和外来元从的矛盾,而在于吕范和王修……这主要是公孙珣的位阶太高的缘故,卫将军的权力实在是远高于一个太守的职权,再加上平定黄巾之乱后,这位蓟侯身上的政治光环依然闪亮,所谓强龙压顶,有公孙珣在这里,地头蛇单独形成不了势力,也蹦跶不起来!

    而吕子衡呢,也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什么人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

    公孙越再得信重,那关他什么事

    关羽再横,能跟他抢总幕府的位子

    之前所有人都以为是审配咄咄逼人,但吕范早早就看出来了,或许审正南确实有那个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公孙珣却从来只是将对方用作方面之任……而没有公孙珣的认可和支持,他审配注定在短期内不会造成威胁。

    那么,再抛去毫无这方面想法的娄圭,唯一一名能对他吕范地位进行冲击的就只剩下一个深得公孙珣信任的王修王叔治了……这一点,吕范早有察觉,王修心知肚明,公孙珣也了如指掌。

    只不过,没来河内之前,王叔治空有能力、忠诚以及公孙珣的青睐,却毫无羽翼。而且他为人谨慎,从不越矩。所以,双方相安无事,甚至颇有合作。

    而如今,常林、枣祗,尤其是身为河内士子领袖的常林的出现,却意味着王修陡然间已经有了跟吕范叫板的实力了……

    坦诚的说,公孙珣有些后悔自己用人失策了。

    常林固然是个务实严肃的君子,但他天然具有地方领袖风采,除了韩玄、张承这种明显以公孙珣幕府为跳板去出仕的人外,其他年轻的河内士子普遍性以他为主,让这种人去王修手下,难免会让河内士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偏向。而王叔治一个纯臣,固然不会主动去争,但支持和偏向他的人一多,却也是身不由己了。

    举例来说,杨俊、王象、赵咨,这三人理论上都是直属于吕范的中枢幕僚班子成员,然而,当王修带着常林和枣祗回到怀县后,他们遇到事情却总是有意无意朝王修那里跑,然后找常林请教和问候……摊谁处在吕范这个位置上没有气

    所以,那天聚餐时的争端,正是吕范对王修、常林二人的双重敲山震虎。

    只不过,公孙珣一番敲打,中途拂袖而去,到底是让吕子衡收敛一二,也逼得王修主动留下致意……双方勉强算是和好,并将争端压制在了萌芽阶段。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却也无可奈何了,日后迟早要再面对这个问题。

    而公孙珣虽然心里明白,随着自己的幕府越来越充实,这种事情必不可少,但事情最终出现在自己最信任的人中间,却终究有些憋闷。

    只能好在没有误事!

    二月春风微醺,憋闷的主君却不只是公孙珣一人,实际上,一河之隔,数月间,天子已经好多天没有睡个安稳觉了。

    北宫,濯龙园(西园),夜色已深。

    “如何”

    外殿摇曳的铜制宫灯之下,小黄门甫一出来,便被侯立在此处的张让焦急喊了过去。

    “回禀常侍。”小黄门趋步而来,然后赶紧下跪汇报道。“陛下还是心情烦躁,侍奉的宫女也都草草完事并全都被赶了出来,一直到现在,陛下还在榻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我们也没辙。”

    张让缓缓颔首,却又在灯下凝神不语。

    “常侍!”小黄门忍不住在地上低声问了一句。“我家大人……”

    “你家大人”神色有些憔悴的张让微微一怔,但立马醒悟。“你是被段常侍领入宫的对吧老段是什么意思”

    “我家大人并无他意,”小黄门赶紧作答。“只是说如此局面实在难熬,所以想让我顺便问您一句,该如何是好他愿唯您马首是瞻。”

    “我知道,我知道。”负手而立的张让连连点头。“如此局面是不能再继续硬撑下去了……这样,你现在让人喊老段过来……不对,将宫中所有中常侍喊来,去我在宫中居所内相会。”

    小黄门大喜过望,连连在地上叩首答应。

    张让看着地上的小黄门,也是更加无言……看来,压力已经自上而下的蔓延到宦官底层了,确实需要下定决心了。

    夜色幽幽,南风熏熏,空气干燥。

    随着张让的邀请,很快,自大长秋赵忠以下,计有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人纷纷到来……共十二人!

    没错,十常侍有十二个是常识,这主要是天子身边信重之宦官比较多,便又改了制度,变成了十二常侍,但是上百年十常侍的定例,还是让人习惯如此指代宦官中两千石级别的首领人物。

    顺便说一句,蹇硕也不在其中,身材高大,对天子忠心耿耿的蹇硕目前只是个中黄门,升官的速度还比不上公孙珣和曹操呢!

    当然,此时不去请他,或许另有缘故。

    回到眼前,十二位两千石级别的中常侍在宫灯摇曳的烛火下团团而坐,却是气氛凝固,半晌都无人开口,直到所有人的目光渐渐集中在了为首的张让、赵忠二人身上。

    “凉州那边闹大发了。”大长秋兼黄门监的赵忠无可奈何开口抱怨道。“一群反贼,攻下金城郡后居然打起了诛宦的旗号外朝更是以此发难。而新任尚书令刘虞刘伯安这个人,虽然不愿意与我们作对,却也更不会跟士人们作对,偏偏我们派过去的左昌屡战屡败,我在南宫也是屡屡难以应对。”

    张让取下自己的两千石官帽,放在地上从容答道:“左昌是走我的路子求得此位,却丢人现眼到这份上,实在是无可救药……我知道大长秋是来想听我的意思,我的意思倒也简单,该撤撤,该换换,若是士人有所提名的话,那个凉州刺史便让出去好了……胜败由人,有什么可说的”

    赵忠欲言又止,众人纷纷哀叹。

    而一片叹气声中,掖庭令毕岚越想越委屈,却是忍耐不住出生抱怨:“外面的士人天天喊着要诛宦,之前那些将军们也个个上疏要治我们的罪,如今连反贼都要杀我们,这世道到底怎么了”

    “说到底,还是我等麾下羽翼不实。”又有人开口分析道。“天下间真正的人才都不愿意投奔我们,若我们手下有真才实学之辈,上去把凉州平了,哪里有这么多事何至于出了诛宦的反贼,并失了凉州刺史的位置”

    “这跟凉州没关系。”张让听得腻歪,直接厉声驳斥。“而且让出去一个凉州刺史又如何且不说如今凉州局面是不是换成一个士人去做就能挽回的,便是外朝全败,又如何能动摇你我的根基!我们是宫人,是天子近侍,万般荣宠都在天子一人身上,若天子宠信在,则万事可为,若无天子宠信在,则万事不可为!这个道理,你们非得要我一遍遍说吗”

    “可问题在于,如今陛下已经心情不畅数月了。”赵忠在旁幽幽言道。“外面局势愈发不稳,人人皆要诛宦,而天子偏偏又心情不佳。”

    “这正是我唤诸位来此处的缘故。”张让冷笑一声。“身为常侍,若不能让天子安泰,才是真正的取祸之道。”

    舍中众人纷纷颔首,然而旋即,多数人便看向了其中的掖庭令毕岚。

    “毕常侍。”眼看着众人统一了思路,张让也略显期待的看向毕岚问道。“你是掖庭令,又最擅长奇巧之物,之前的铜人、大钟、吐水的蛤蟆、自动洒水的翻车,俱让陛下欢颜不断。如今……”
1...150151152153154...38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