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香江大富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月纶
因此,记者就得出了以下结论,在这两款药品炒作上,叶华非但获得了难以想象的金钱,而且他手里的医药研究机构,绝不简单。无非是原来的维纳斯公司留下的,根本没被发现,突然被叶华发现了,并获取了专利。
其次,现在的维多利亚突然变成全美皆知,从一个濒临倒闭的资不抵债的贸易公司,一跃成为了全美最著名的直销公司。其销售业务的增长,可谓是惊人。而如此有效的广告,世人居然都视而不见
最后,就是叶华突然在医药界的影响力,俨然就成为“偶然发现”的捡漏者。
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记者就有了个很大的疑问一家一个数学天才赚了大钱,不停变相炒作做了连续多次成功的广告,并且还成功炒作进入了科研界,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又怎么会莫名其妙的变成狂妄者了呢
作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洛杉矶时报》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其实这篇报道还是很严肃的,数据内容都很详尽,虽然对叶华有些玩笑的口吻,但那些玩笑基本是善意的。崇拜成功者、崇拜英雄、尤其是崇拜高智商的成功案例,这本身就是人类的一大习性。
紧接着,就是《纽约时报》的追踪报道。美国的报界很有特色,具有全美影响力的报纸不少,但全国性的报纸却绝无仅有。一直到70年代巴菲特收购后,全美发行量第一的《华盛顿邮报》出现了,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纽约时报》和与其媲美的《洛杉矶时报》,他们全都是地方性报纸。
既然是地方性报纸,那么《洛杉矶时报》竟然抢先报道了我们洛杉矶本地的公司,而我们《纽约时报》又怎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纽约时报》报道的角度就有些不同。
在那篇报道中,除了介绍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主要介绍了维多利亚的基本资料。什么100多年的悠久历史啦,外贸委员会的最早成员啦……,文章最后,突然点出,毫无疑问,维多利亚脱胎换骨般的改变,就是在公司换手之后,而这一系列的动作,也肯定是维多利亚的新老板所为。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叫yehua华人老板究竟是谁而且很明确,这位华人绝对是华夏人,而且是港英政付统治下的港城人。另外,这位叶华先生真的是来哈佛大学交流作报告的吗
在正式合同和维多利亚网络国际公司注册文件中,叶华当然只能用自己护照上的真名。顺便说一句,这一次,也是他不止第十次见到自己真实姓名在媒体上的首次曝光。
这样一篇报道,同样引起了相当多的注意。一位来自港英政付的私人老板并且还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灯塔国搞得风生水起这绝对就是一件值得学习的好案例。甚至连那位今夜秀节目的约翰尼先生,也为此调侃了几句。
随后,一些洛杉矶的地方报纸就采访了哈佛的校方,得到的回答是无可奉告。美国还是挺注重个人,校方也不会随便透露学生信息。但这样的回答,其实已经等同于公开承认,要不然,校方只要简单的说一句“没有”,还有什么不可以“奉告”的呢
然后,另一家大报《华尔街日报》也不甘示弱。作为偏向于财经的报纸,当然要有自己的特色。他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大胆假设、小心验证,开始对整个案例进行了全面的“解剖”。
不得不说,能被《华尔街日报》邀请的专家,多多少少都有几把刷子。万事就怕认真这两字,在不断的假设和拼图后,居然真的把整件事复原了不离十。
首先就是叶华手中早就有两款产品的配方,现在已经能肯定,维多利亚已经预测到这两款新产品爆火。随后就是神来之笔,在来美之日,一边买入一个有医药实验室又快破产的大公司吸引眼球,把自己的唱片炒热;一边申请专利,一边说进军娱乐圈。又在全世界的学者面前放一个一氧化氮理论的烟雾弹,把药品炒热,突然找一个世界闻名的美人做一个神转折广告,其实赫本返老还童的功效我一直不信的,听说很多人用了一个月,就是那么一点点效果,可能是心理自我安慰。如果之前是静如处子,现在就猛然变成了动如脱兔。
随后,开始了一连串眼花缭乱的组合拳。彻底炒作神仙水,并且把神仙水的配额是每天2000瓶,说是什么产能不足。然后利用群众的争抢心理,做了个饥饿销售,赚钱后投资音乐公司进军娱乐圈,一个教科书般的广告炒作。
自此,维多利亚非但起死回生,就成为了突然冒起的直销公司,因为交易流程合法合理,上缴大量商品税,深受消费者追捧,在律师团的申诉下,贸易委员会放弃了对维多利亚公司的控诉。完全成为了商场上的经典操作之一。
随后,开始利用这一事件,对叶华本身进行“英雄人物式”炒作。而维多利亚一下子从默默无闻变成了全美皆知,其知名度一跃成为了全美直销公司第一!虽然不可能得知维多利亚目前的经营状况,但据华尔街的专家预测,现在维多利亚的公司品牌价值,就绝对不会低于20亿美元。而在几个月前的收购中,纽约政府的公开备案,仅仅是65万美元。
到此为止,其实还没完,成功引导起医药界的大辩论,摇身一变,俨然成为高科技的领军人物之一。可笑的是,维多利亚在医药行业已经相当著名,使得许多人还以为,维多利亚就是家高科技公司,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家直销贸易公司。
可以预见,以后维多利亚在投资高科技企业中,会有多大的便利甚至融资转型为高科技公司,会得到投资者多大的青睐
到现在为止,这家维多利亚网络国际公司,早已经把债务还清,肯定又有新的投资方向。而之前叶华就狂妄的说过他要进军娱乐圈,我觉得他不是狂妄,也许他最终的目的就是娱乐圈,也许真是高科技圈……
其实后面的这些,叶华真还没想那么多啊!
能赚钱就行,管你什么圈
哪里有赚钱的地方,就有我叶华持之以恒的身影……
。
第229章 回港
而在福克斯收购事件中,无论是股市上的投资者,还是迪士尼、哥伦比亚那样的影视界大拿,全都被这位疑似港大数学天才的华人子悄悄进村不动声色的收购行动,吓得惊慌失措,大喊狼来了!
多家有着全美,甚至全世界影响力的报纸争先报道,其威力绝对是无与伦比。而此时的港城娱乐圈,叶华的收购行动像一颗水滴掉进了油锅里,瞬间沸腾起来。
先说维多利亚,获得新的赢利点后,维多利亚首先就提高自己的硬件系统,苹果公司陆续送来400台电脑,把自己的直销系统扩容了10倍,没想到就这么一个月,再次达到爆满的程度。维多利亚的市场营销经理提姆已经准备,把直销系统再次扩容一倍。
在纽约新租借的五座仓库已经完全不够用。商品再次脱销,从港岛运来的第批近00万美元的玩具和维密内衣同样是一抢而空。在惊喜之余,田旭东一方面在北美紧急调货,另一方面急电港岛,让那边加紧生产发货。
塑胶公司、玩具厂、维密生产工厂紧急招聘,员工已经超过5千人。短短一个月,几乎又超过一倍。为了鼓舞士气,在五一前发了一笔奖金后,再次发了相当于两周周薪的奖金。不知不觉,维多利亚竟然成为了北美销售商之中的一匹黑马,很多失业在家的华人踊跃加入了维多利亚这个直销温暖大家庭。而维多利亚在欧洲、日本、东南亚和港城的业务部也一下子开展开来……
但带来的混乱也同样有,有管理上的,也有人事上的,把提姆急得几乎七窍生烟,他吃着必胜客的披萨饼kf的炸鸡,已经几乎天天都泡在公司。
另外有个花絮,苹果公司也已经三班倒,并且正准备购买机器扩大生产。白婷打过招呼后,也关照了很多来美的华人……
而外界的反应更是五花八门。首先是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基本对这一系列收购动作赞誉有加。甚至有消息说,几大商学院都开始研究这个案例,并且有可能列入参考教材供学生们学习讨论。
……
叶华终于在世界杯亚洲区外围赛前,回到叶华送给赵亚芷的新别墅。从马剑锋那边了解到,由于已经变成轰动世界的娱乐圈大事件,港媒热点就不可避免的升温。而此时对“叶华”关注的记者已经变得越来越多。
叶华刚下飞机回到港城,在路上就变成被围观的对象,还好来接机的陈炳超带来五六十个马仔帮忙开路阻拦。
然而还没等芷姐和叶华第三次深入交流的疲惫后恢复,叶华趁机给华威娱乐公司的林立新打去电话,听他汇报公司的最新进展“叶生,又有几个大明星加入我们音乐公司。这个月开始,就有十位歌手的经纪人就找到我,你看,该怎么办”
“慢慢说。”叶华不慌不忙,心中对林立新还有点鄙视,不就是接收几个歌手吗这算个屁事
现在有了福克斯在手,好莱坞好多大导演大明星都在自己手下干活,叶华对港城所谓明星根本就毫不在意。再说自己手里有钱,多多益善啊,虽然他们跳槽的赔偿金可能一二十万,以港城的歌手来说,确实是有点压力,但对自己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给一两首歌他们,找人凑齐一张专辑,包装一下,唱片肯定能大卖。
在华威娱乐的投资上,叶华可以说是鸿运高照。叶华的第一张专辑已经突破八0万张,港城的发行也成交了9八0万美元。不提以后,光是到目前为止,这张专辑已经获利超过7500万美元。去除欧美直销代理商分成、税金、律师费、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费,叶华能拿到手的基本是4八00万美金。这完全就是一笔飞来横财,因此,这次回到香港,叶华就毫不犹豫的拿出00万美元左右,提前买了5幢海景别墅。
至于留在华威娱乐的林立新到处挖人,跟踪音乐又监制电影,劳苦功高,虽然没有股份,但也有巨额50万港币奖金,而且叶华已经答应徐可,丢给他一个《英雄本色》的剧本,准备投资00万,宣传费50万,对于演员叶华心中有数,等第二部《开心鬼》拍完立刻开工。
这次回港除了参加几场比赛,同时整合港城的所有事业。正好准备第二张个人专辑,把几个熟悉的明星收归自己手下。如果说,那些娱乐大佬不肯放人就直接收购,反正自己熟悉的几个明星现在还未成长起来,怎么样,也会给现在是好莱坞八大巨头之一的自己一个面子吧
《开心鬼》第一部月初的时候就已经拍完了,开拍之前林立新找了邵爵士、雷老板、邹老板,根本见不到本人,他们公司没一个人愿意播放这个第一次拍戏的电影公司的片子,后来等再三确认是叶华参与了福克斯收购后,只是叫叶华回来跟他们谈过再说。
还好叶华去美国时就提前安排按计划买地买房建立自己的院线,到现在为止叶华出资了100万港币建了5个自己的电影院,0八个银幕。
从一开始叶华就准备亲自造蛋糕自己吃。其他什么邹老板雷老板毫不犹豫的放弃,孤注一掷一波流,就等叶华回来主导开业放映,看谁敢在自己的地盘捣乱!
当然,如果倒霉顶透,连港英政付都参与打压自己,那就立正认输、清盘结束,叶华承认自己没有跪舔的习惯。甚至港城的事业都可以不要,止损放弃,反正他的投资重心已在国外。
由此可见,叶华对港岛的华威娱乐有多么的不重视。而此时又有大明星要加入自己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得罪某些人在叶华眼中,无非就是“良禽择木而栖”或者受了委屈想要更好的的选择。
在电话中,林立新就简单介绍了一下情况温拿乐队和宝丽金的合同在今年4月就到期,但宝丽金给的价钱太低,他们不想续约但又不好得罪他们,甚至有了解散乐队的想法,当看到叶华的唱片突然风靡世界,他们就私下叫好友阿叻接触,但叶华没回来,阿叻和林立新也不敢得罪宝丽金这个庞然大物就拖到现在,还有一个许凤也是同样的情况。叶华的华威娱乐藏龙卧虎能做出三首经典传奇的歌曲,绝不简单。而且每个挖过来的歌手或演员,华威娱乐开出的条件也比较丰厚,相对于现在港城普遍存在的卖身合约,只要不是白痴,谁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庆幸的是,叶华听到这几人的名字,其中温拿乐队还是&byd乐队还没出现前的港城顶级乐队,多数唱的还是英文歌,应该可以改装改装,带到世界舞台去。至于凤姐得过几次金唱片奖,《顺流逆流》还没出来,更没有后世那种大红大紫的情况,完全可以收到公司里。
既然如此,叶华就问道“谈过条件了吗对方愿意出什么价”
“叶生,不仅仅是这个。”林立新有些着急,“他们自己开价也不低,温拿乐队开价八0万港币年薪,许凤50万。”
“那简单。”叶华立刻决定,“你去谈,和这些人,包括他们的经纪人说,我们可以出巨资培养打造他们的新专辑,我本人帮他们作曲作词,一定会有好的前途。不过公司的投入也大,所有的收入都五五分账,5年合约,乐队每个人年收入保证可以0万,但违约金每个人不得低于1000万,反正越高越好,你自己掌握。至于许凤的情况也是差不多。”
“明白,叶生。”在音乐圈混迹了那么多年,林立新不可能迂腐。叶华的话,其实正合他心意。
“那要不要再找几位大明星”林立新干劲十足,也许是这一次港城大明星加入,让他尝到了久违的甜头。
“林立新,作为朋友,提醒你一句,想想当时的你的公司怎么差点儿倒闭的你自己找的人乱七八糟,没几个看得过去的,你还是按我的名单去挖人。”叶华有些哭笑不得,“我看过或者面试过后再录用。”
“确实。”林立新也笑了,“多谢老板提醒,你名单上的人确实有天赋,值得培养。”
“还有。”叶华继续提醒,“第一张专辑的成功,别忘了发奖金。凡是参与制作的一人五万吧!其他人你看着给。包括那个拍手跺脚很起劲的扫地阿姨也千万别忘了。”
这倒不是叶华钱多了骚包,或者是什么穷大方,反而是为林立新在音乐圈的名声考虑。无论混哪个圈子,吝啬总是混不下去的。
“那我就替那些孩子们,哦,还有扫地阿姨谢谢你。”无疑,此时的林立新心情很好。
“哦!”叶华突然想起了张国勇,“林立新,那个张国荣参加歌唱比赛得怎样了”
“张国荣得了第二名,汪杰第八名,梅艳方第十名,奖金按你说的都给他们发了。”林立新就有些好奇,为什么叶华时不时叫自己去找一些未成年的歌手,他哪里来的这个名单他的私家侦探这么厉害了
“兰英洁和梅艳方的学习怎样”既然把人家签约进来,就要为她们的前途着想。
“哦,兰英洁喜欢演戏,已经在徐可的剧组拍《开心鬼》第二部了,梅艳方唱歌进步挺大的,现在田老师专门辅导张国勇、梅艳方和汪杰三人。”林立新说的有点意味深长,也以为自己已经明白。其实纨绔捧新人,总会有某种特殊目的,林立新早就见怪不怪。而这就是娱乐圈的生态环境!
“嗯……你压着我头发了。”正当林立新想要继续汇报其他人学习进度的时候,电话里忽然听到了某种不可描述的声音,随后对方电话就挂了。
林立新仔细想想,这声音好熟悉啊!
……
。
第230章 恶人
第二天早上九点又接到林立新的电话,叶华接通“喂”
“叶生,能否来公司一趟”几乎没什么寒暄,林立新直截了当,听这语气,似乎有什么麻烦。
“出了什么事”叶华微微皱眉。
“这个……宝丽金在挖人,梅艳方两姐妹想要走,她们的妈妈刚联系我。”
叶华差点儿就想破口大骂,走就走呗,给钱就行,可是你林立新一惊一乍干嘛对了那个经纪人公司也是自己离岸公司投资控股的,自己不发话,谁敢放人可突然之间,叶华就想起,自己似乎……好像……曾经与林立新说过“梅艳方要好好培养”
想了想,叶华就做出决定“和梅艳方梅爱芬谈谈,她们俩是公司未来计划的核心,也就是我们力捧的重点,所以希望她留下。如果实在想走,就拿出全额赔偿金。”
关于梅艳方的未来还有她值多少赔偿金现在那么,叶华根本没兴趣去关心。特别是她姐姐梅爱芬,本来就陪衬而已。
“已经说过了。”林立新回答道,“梅爱芬还在拍摄《开心鬼》第二部,她们的妈妈就向我们提出,可以有另外的选择——结束新人合同,改签新合约,并且要大幅提高待遇。可这么一来,其他成员的待遇就没法控制,成本也将大幅提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