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永恒之火
席中象州官员衣袖更湿。
几个年轻的象州官员死死握着拳,死死咬着牙,泪水慢慢滑落面庞。
庆国加诸于象州人身上的罪恶,万世难消!
方运默默收起毛笔。
敖煌低头擦干眼泪,咬牙切齿道:景国左相一肚子坏水,但太后是个聪明人,这庆国倒好,什么君君臣臣,明明是昏昏沉沉!两国相争,拉一个女子出来当替死鬼。得亏方运有担当,直接赎回这些人,要是换成别人,必然被你们推出去打杀了然后用来污蔑。
但是,一些庆国官员依旧愤怒,庆君也是怒火未消,因为方运这首诗,点到了所有君王的痛处。
如此对待一个宫女,而且实际是自己的国民,这就是不仁!
天子君王可以不义,可以不礼,可以不信,可以无能,但唯独不能不仁。
仁君乃是儒家对国君的基本要求,一个国君若被批不仁,在圣元大陆是最极端的指责。
景国官员们已经对方运佩服得五体投地,明明只是一次突发事件,方运不仅能用一首诗扭转局势,还能指责庆君残暴不仁,为文战象州收复失地制造出最充分的理由。
一旦此诗流传,足以引发象州人的共鸣。
第757章 兵道对垒,兵圣文界
庆君眼帘低垂,庆国百官又怒又忧。
若象州保住,只要庆国稍微厚待象州人,这首诗的影响自然消除。若象州不保,那么此诗的影响范围也仅限于象州。
但是,庆君方才做了一件大错事。
答应了用人交换这首诗!
这首诗放在庆国,就是耻辱柱,只要庆国皇室不换,只要庆国稍微出点事,各国必然会用这首诗展开抨击,甚至连国内的读书人也可能用来指责皇室。
大多数读书人与执政者天然对立。
诗文在圣元大陆的地位本来就高,这可是虚圣的首本之作,庆国是万万不敢销毁,一旦景国借机攻击庆国,判定庆国故意毁坏虚圣之诗,皇室必然会被圣院惩罚,削减皇家特权。
景国一些官员见庆君还不认错,相互暗使眼色。
何鲁东表面上看似是一个粗壮的将军,实际却深通兵法,眼珠一转,道:此诗未经官印验证,又未在文院之中书写,还不知才气几何,河川先生,您不如做最后评鉴吧。
景国人一听,心中暗笑,这何鲁东的目的太明显,这首诗既然没有镇国异象,那才气应该在三尺上下,最多是鸣州,但若仅仅是普通的鸣州,那此诗的地位又凸显不出来,就需要想办法捧高,也就是所谓的扬名。
姜河川一沉吟,道:鸣州之诗,镇国之情。
妙!众多景国官员齐声称赞。
庆国一众官员心中暗骂,这还只是大儒强行吹捧一首诗,若是历代大儒都吹捧,这首鸣州诗绝对会被活生生吹成镇国诗,那样庆国可就丢大人了。
那些与庆国有矛盾的大儒或读书人,只要在赏析相关诗词的时候。必然会自觉把这首诗带上,几百年积累下来,形成的文名非同小可。
只要出县的诗词。都能够保持很久,到了鸣州的层次。已经是水火不侵虫蠹不蚀,现在又被捧高,那庆国想不丢几百年的脸都不可能。
何鲁东道:我这就把今日的事情经过写到论榜之上。近日十国读书人都在关注方氏藏书馆与方虚圣文战一州,此事必然会引发热论,诸位可不要与我争。
不争。不过,此诗已经上了文榜!因为是新诗,暂时的地位很高,位居第三!已经有人在论榜询问这首诗的来历。
庆君神色一慌。轻叹道:这位景国将军且慢去论榜。是朕疏忽了,海州都督辛植,出言无状,革职,罚俸三年,另有任用。
方运嘴角浮现一抹冷笑,别说那些官场老油条,就连自己这个初涉官场的人都明白,辛植是被革职,看似严重。但另有任用却是庆君在暗示辛植,无论怎样,既然为国出面。近期或许会雪藏,日后必然会进行补偿。
庆国既然惩罚了辛植,那传扬出去,庆君和庆国的颜面会好一些,起码没有包庇犯错之人。
下官知罪,甘愿受罚。辛植道。
何鲁东向庆君一拱手,道:下官有一事不明,辛植明明是构陷舞姬辱骂虚圣,为何庆君您只说他出言无状?若是有人恶意咒骂一国之君。也仅仅是出言无状吗?
庆君面色一沉,心中暗骂这些景国人怎么这么狡猾。若是文位低的人如此说,他可以呵斥。若是姜河川等大儒如此说,反而可以欺之以方。偏偏何鲁东这种翰林,地位不高不低,庆君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说辞。
可事发突然,庆君又只是举人,再有经验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找出完美的解释。
辛植一见庆君为难,立刻怒视何鲁东,道:区区小国的翰林,安敢质问我庆君?当我庆国无人?
何鲁东却冷笑道:是十国大比第七小,还是十国进士猎场第一小?
辛植反唇相讥:是十一州大,还是四州大?
庆国有十州半,勉强算十一州,景国只有区区三州半,算作四州。
何鲁东轻哼一声,没有回应。
方运却平静地纠正道:今日之后,便是十州。
庆国众官无不在心中大骂,这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哪怕是换成景国大儒如此说,他们也敢指着对方鼻子讥讽,但方运是虚圣,他们就算气炸了肺也不敢说过分的话,必须要字斟句酌心平气和跟方运讲道理。
让庆国众官愤怒的是,方运似乎很喜欢凭借虚圣的地位压庆国污庆国,好像有特权不用白不用的意思。
庆君咬着牙,今日已经被方运逼到死胡同,自己若是稍有不慎,必然名声尽毁,只能沉默,这时候,辛植这个地位不高也不低的翰林就起到与何鲁东一样的作用。
庆君看了一眼辛植。
辛植心领神会,向方运一拱手,道:下官已经认错,何必要求追猛打有辱斯文?虚圣之言,能擎九鼎。只是,在文战胜负未分之前,身为堂堂虚圣却如此说,似乎有些草率了。
周君虎不屑轻笑一声,道:有辱斯文?你明明犯下大错,却被一个出言无状轻轻带过,赏罚不明,这才是有辱斯文。我也不与你废话,可敢与我兵道对垒?
辛植没有立刻反驳,庆国众官员的气势明显被周君虎压下。
兵道对垒乃是兵家之人以兵书为媒介,请示圣院,连接圣书《孙子兵法,投射意念进入兵圣孙子的文界。
孙子文界演化了许许多多的战场,乃是圣院成员兵家弟子和孙圣世家子弟等人的实战之地。
一旦形成兵道对垒,那么对垒双方就会进入某处孙子文界的战场,在文界战场中对战。
若是文界战场的普通实战,失败便失败,成功便可去其他战场,并获得强大的杀伐之力加持。杀伐之力乃是兵道衍生出的力量,蕴含智之圣道和勇之圣道的力量,对文胆有轻微的增强效果,但最重要的是对兵书兵法有增强效果。
杀伐之力对战诗或唇枪舌剑并没有直接的增强效果,但是杀伐之力越多,则对兵道本质理解越强,对战诗词或唇枪舌剑等一切相关的战斗力量理解更深透,实力更强。
第758章 兵家十三云梯
《孙子兵法有十三篇,而孙子文界的战场从下到上共分了十三层大陆,由于从远处看像一种墨家的攻城云梯,而且各大陆之间有云状楼梯连接,因此这十三座大陆被命名为兵家十三云梯。
兵家之人进入第一云梯后,可以参与一些战斗,只要取胜,会获得一定的杀伐之力。在积累到足够的杀伐之力后,便可以进入第二云梯,以此类推。
十三云梯进入的最低资格也是经过殿试的兵家进士,而且普通进士每年只有一次机会进入,圣院进士每年可进入三次,利用文榜的文墨可兑换三次机会,用军功可额外兑换三次机会,半圣世家弟子可额外获得三次,亚圣世家弟子可额外获得六次,孔圣世家弟子则可获得九次。
文位每提升一阶,则每年可额外获得三次机会。
一个孔家圣院的进士,每年最多可进入十八次。
唯独孙子世家和孙膑世家例外,这两个世家的弟子每年直接可额外获得十次机会。
方运乃是虚圣,哪怕现在没有经过殿试,不是圣院进士,每年基础的进入次数也达到十三次,而在封虚圣后,孙子世家与孙膑世家各额外赠与其十次机会,圣院也额外赠送十次。
方运也可用文墨与军功兑换,现在每年可得整整四十九次机会!
除却半圣,天下无人比得过方运,连孙子世家的家主都不行。
兵家十三云梯之难,难于上青天。
哪怕是韩信张良司马懿周瑜等等举世闻名的兵家大儒,最终也只踏足到第九云梯,再难上升。
第九云梯之后,有个别名。被称为圣位战场!
因为第九云梯之后,战争往往是波及整片大陆,若文胆不够强。没有圣道力量,兵法再强也难以兼顾全局。
第九云梯前不过是国家之间或与妖蛮的战斗。而第九云梯后,将涉及各个种族,乃是百族之战,战斗方式和地形也非常特别,甚至时不时有圣位妖蛮出现,凶险程度远在普通战争之上。
十三云梯,是兵家的核心圣地,对兵家之人来说。宁可不入书山学海,也不能不攀登十三云梯。
兵道对垒,便是进入某一座云梯大陆,胜者可夺败者一部分杀伐之力,而败者无论杀伐之力有多少,必然会下降一层云梯,然后杀伐之力会快速消散,最后降到本层的最低限度。
若是从第二云梯降到第一云梯,那所有杀伐之力都会消散。
正是因为兵道对垒的惩罚太过苛刻,所以若非深仇大恨。兵家之人很少用这种方式战斗。
只不过十国人数太多,各国各家族之间的矛盾太复杂,每年都会有几十起兵道对垒。
庆国和景国不同。
景国北面就是蛮族。所有将军都经历过大量的实战。但庆国承平多年,除了驻扎在各妖山的少数将军和各古地的将军,余者平平。
像周君虎现在虽然在京城任职,但几十年前一直在领军作战,最近虽然没有参战,但把精力放在兵法之上,有之前充足的积累,兵法不退反进。
兵家大学士至少会达到第三云梯,优秀者可入第四云梯。而周君虎在去年刚入第五云梯,已经算得上顶尖的兵家大学士。
就兵家人才方面。两国最顶尖的一批人在伯仲之间,但在中层。景国人数少的缺陷显现,不如庆国,而在整体方面,景国依旧居于劣势。
景国这次出使为了保护方运,派出周君虎等几位大学士和大儒,但庆国的名将都在守卫要地,不可能随庆君来,自然有所不及。
按理说,周君虎提出兵道对垒,哪怕辛植不敢,在场的庆国兵家大学士也应该接下,但,他们心知肚明,真比不上周君虎这种凶人。
兵家大学士的杀性重不重,主要看成大学士的时候形成的文台,像周君虎的一位在启国的远房堂叔,乃是大儒周晴天,兵家文台是万军文台,更重运筹帷幄,杀性一般。而周君虎的文台是百兵文台,一旦激发则显现数不清的兵器,杀伐极重。
辛植也算是庆国名将,在翰林中算是出类拔萃,但跟周君虎一比,就差得极远。
辛植避开周君虎那如枪剑般锋利的目光,看向那些景国翰林,道:周大将军以大学士之位压我,我自然敌不过,不过,你们景国喜欢以强欺弱吗?景国翰林,可敢与我一战?
此话一出,景国官员反倒鸦雀无声。
景国现在内忧外患,而最顶尖的翰林都在北方,准备对抗妖蛮,兵法强的翰林在保护方运方面不如普通的大学士,不可能跟随方运前来。
在场的翰林以礼部和鸿胪寺等文官文院翰林居多,兵家翰林只有何鲁东等少数几人。
何鲁东刚成翰林不久,并没有指挥大战的经验,若与辛植文战,他不惧怕,甚至有信心取胜,但兵道对垒,现在的确不如辛植。
大殿内陷入平衡的尴尬,双方各有长短,偏偏又都能被对方拿捏。
辛植之前被方运压的厉害,现在终于除了一口恶气,见景国人不答话,嘿嘿一笑,道:怎么?景国只会以大欺小,碰到同文位之人,全都成了缩头乌龟?
何鲁东终究是血性的汉子,怒道:那本将就与你这腌臜货兵道对垒,一较长短!
哈哈哈好,那本将就在十三云梯中夺你杀伐之力,让你
慢着。方运的声音响起。
辛植吓得舌头一哆嗦,心里骂道方虚圣你够了!从昨天见面开始到今天,一直把庆国众官压得死死的,一首诗就把庆君和皇室都推进沟里,沾染一身污名,现在怎么还要出手?
辛植闭上嘴,有些畏惧地看着方运,眼里一片阴影。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方运如君王一般俯视众人,缓缓道:辛将军说我景国无人,喜欢以大欺小,但本圣却认为并非如此。本圣反倒觉得,让何将军与辛将军兵道对垒,乃是杀鸡用牛刀,依旧是欺负人。所以,本圣觉得,景国为彰显气度,便选一进士与你兵道对垒。辛将军,你可敢?
百官发愣,辛植眼中则浮现狐疑之色,快速扫视景国所有人,心道景国这些年可没有出色的兵家进士,而且也不可能在队伍中。
辛植下意识看向方运,呆了瞬间,恍然大悟!
某几个人,别闹了行吗?
首先承认错误,最近更新不力,但我在慢慢努力,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诸位指责,我绝无半点怨言,我认错。后面主要对少数几个人说。前面我改了《何满子,明明改成古体诗,不是绝句,有人非得用绝句的标准来否定,说我这个作者不懂平仄,说什么儒家的世界绝句不能这样写,一副誓要代表月亮消灭我的架势,能不闹吗?咱就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了好吗?我改《商山早行,写明特意在乎平仄格律,你不说平仄改得没错。我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你不说平仄对。我改《忘江南,格律有个问题,你看不出来!所以,咱就不装诗词圣手文学大师了行吗?你卖弄,拿我改的闲梦远错误卖弄,我绝对无话可说,你拿《何满子说事,只会让人看笑话,真的。我其实真的不明白那几个人,许多事我在小说各处都解释了,比如平仄问题,我在二十二章说过,而且这并非是唐朝,不重绝句律诗,写古体诗很正常,更何况杜甫工于律诗但不是靠律诗奠定诗圣地位,李白也是古体诗第一。至于粘连孤平这些话就别说了,多看看诗词历史没坏处。我其实最烦写这种非正文单章,浪费时间,招人嫌,但我无奈啊,本来明明没错的事,被几个人那么一喷,明白的知道我没错,不明白的还真被这几个人误导,以为我真连基本的平仄都不懂,然后在心里暗骂这作者啥也不懂。我之前说过,其实不怕别人说,但我怕别的读者被误导。就好比有些事,别人不在乎,但你在乎,我就是这种情况。我要是真错了,我肯定老脸通红,偷摸把错的地方修改一下,然后在心里记住,感谢提出问题的人,以后尽量不犯。可我没错,那几个人偏偏模仿书中反派喋喋不休指责我,我心里没法舒坦,本来应该是写作的时候,我没法静下心来,还得反复考虑,写不写这个单章,应该怎么写才好?然后时间就慢慢过去了。谁在被冤枉的时候能心平气和?我从来没遇到过。我经常被少数同行明里暗里说怪话黑话,当面一套背地一套,挺累的,咱读书人能不能别这样,让人看笑话。别的不说了,我继续认错,今天的更新会很晚,为这破事我忙活快俩小时跟气量气度无关,但淡定与否无关,跟在乎不在乎有关,跟错没错有关。因为把各位读书人当自家人,所以有时候就说说,希望诸位别见怪。六一快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