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儒道至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永恒之火

    名面上,圣院不会干涉各国政务,但实际上,圣院统摄人族,刑殿一旦下发文书,太后若是敢否决,那便等于给方运动手的借口。

    太后一旦对抗刑殿,那从此以后,景国所有法家读书人将会坚定地站在方运身边。

    圣院,终究代表众圣。

    而刑殿,终究掌管圣元大陆的律法。

    太后和景国皇室终究不是方运,绝不敢对抗圣院。

    垂帘之后,传来一声幽幽轻叹。

    众多官员生出同情之心,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即便不理解方运的做法,他们也能感觉到,方运并没有私心,而且方运的革新的确对景国有利。

    至少,方运的内阁集中制,好过左相专权,也好过可能出现的昏庸景君葬送景国。

    曹德安道:内阁集中制或许有缺陷,但至少胜过《政史中胡扯的民选制。若是真实行民选,那君权将会遭到严重的冲击。

    礼部仪制司司正魏栩却道:下官以为,天下大同之后,民选制乃是堂正之道。

    荒谬!曹德安毫不客气斥责这个正五品的官员。

    盛博源用极为严厉的目光看着魏栩,但魏栩视而不见,盛博源无奈摇摇头,面露苦色。

    礼部和监察院中的硬骨头极多,他身为礼部尚书都拿魏栩没有办法,魏栩并非谁的门生,交友也不广,但却是公羊世家的女婿,而且其母族是孔家的支脉。

    关键是,魏栩此人刚正严明,若非性情太过正直,早就会被委任品级更高的侍郎,而不是司正。

    魏栩道:曹相此言差矣。天下大同,人人都是读书人,人与人同,为何不能行民选之事?方虚圣既然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政史中列出民选制,必然认可民选。我们不如听听方虚圣的看法。

    方运没想到这个盛博源的属下竟然如此率直,之前却没有反对自己,很显然,此人心胸非凡。

    方运想了想,道:在尽善尽美的前提下,在人人的才智超越进士的前提下,在人人以事实为依据的前提下,在人人不受个人喜好或情绪的影响下,民选是最佳之道,毋庸置疑。

    方运并没有像华夏古国某些喜欢空谈之人那样疯狂推崇民选,而是给出了严苛的限定条件。

    许多官员轻轻点头,认为方运的话大有道理。

    但是您《政史中列举的国度,就有民本国家,他们就实行了民选。魏栩道。

    方运微笑道:《政史只是概括之书,很多话不便详说。民本政体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最佳之道,但那需要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政史中列举的那些国度,虽然号称民本国家,但民众真正的权力实际非常小。比如其中一个民本国家,那个国家的人的外貌和我们圣元大陆华夏子孙略有不同。那个国家真正掌权的是名为上议院的地方,但那个国家真正的主人却不是百姓,而是大商人以及上议院的元老。

    看过《政史,你们或许会怀疑,为什么民本国家会有贵族共和国家才有的元老?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个国家的上议院的成员,是间接世袭的。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间接传承自己的权力,比如女婿,比如代理人,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权力转交给自己的后裔。

    你们或许会觉得我讨厌那个国度,但并非如此,我非常认可那个国度,那是一个伟大的国度,它在很多方面强大又伟大,在那片星域,那个族群最强,并且获得周边族群的仰慕。我之所以拿它举例,是要表达一个观点,在一个族群的平民阶层的才智能力学识和思维达到极高的高度之前,不可能存在所谓真正的民本,放眼回顾,历史上任何强大的国家,都是由精英统治。




第2438章 行利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政史之中,民本政体起源于异族的雅典,但那里本质上分为贵族公民和平民三个阶层,公民通过战争以及个人的努力,获得权力,但他们却和贵族一样,把平民当奴隶看待。那其实是一个伪民本国度。那个国度的大贤亚里士多德等人,竭力反对平民掌权,他们认为即便贵族甚至僭主也比平民掌权好。而号称民本雅典的创造人,是赫赫有名的贤者伯里克利,他把女子当作货物,把女子看得无比卑微。这种人,我不承认他内心有真正的民本。

    雅典之后,还有一位先哲名为卢梭,他在异族的成就若是放到圣元大陆,必然封圣,而且圣位极高。但是他却说过我不喜欢但却不得不赞同的话,他说,严格意义上的民本仅仅存在于理想中,是不现实的,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这是违反自然法则,我们不能想象人民无休止地开大会讨论公共事务。

    我初看这位先哲的言论,颇为不适,但联想到人族历史,万界族群历史,却不得不承认,他的话无可辩驳。而且,看到他的话,我联想到孔圣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后来经过寻古我们发现,这话是后人传承错误,原话是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无论哪个版本,并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在说,孔圣认为官员只需要告诉指导平民去做什么,而不需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

    当年孔圣未封圣前,有人说他这是愚民,说他看不起百姓,哪怕封圣后也有一些各家读书人因此批判孔圣。但是,我们若是认真思考,首先抛弃所有偏见,以春秋时期的教化程度,我们要实行一条政令,是直接告诉百姓去做好,还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教育他们这条政令的来龙去脉等一切相关细节?

    众官没有一人说话,因为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当时的大多数百姓连字都认不了几个,真要逼他们去学习政令,他们说不定会揭竿起义。

    方运道:所以,从实用的角度讲,这句话没错。我们把这句话放在现在来看,我请问诸位,现在若是圣元大陆每个百姓都有权决定每一条政令,那么天下会如何?

    魏栩几乎不假思索道:天下大乱。

    方运点点头,道:对。我和孔圣的看法一样,并非是我与孔圣认为百姓愚昧,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教化程度下,以目前人族的头脑和身体程度,我们不具备那些理论上的完美品格,比如公正平等高尚理智等等,我们的行动思维和判断往往不是依靠理智,而是被个人情绪所左右。异族的先哲熊彼得也说过类似的话。

    这一次,几乎所有官员都在点头。

    包括一直反对方运的那些官员,心服口服,因为方运说的是事实。

    而且,方运说我们,并非说百姓,包括方运和所有官员都知道,哪怕是自己文位极高,哪怕自己在各方面远远超过普通百姓,同样不具备那些完美的道德品格,也经常会被情绪影响自己的决定。

    方运道:所以,民本国家表面上是民众把权力交给‘官僚集团’,看似权力还在百姓,但实际上,当官僚得到权力的那一瞬间起,他们便成为维护自己以及官僚阶层利益的生灵。为了权力,与其说他们会取悦民众,不如说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才能和智慧从民众手里骗取权力,而后巩固权力,最后名正言顺让民众无法真正剥夺他们的权力。纵观历史,哪个君王或一国之主是真真正正被百姓推翻的?从来没有!一个族群之主被击败,那么胜利者要么是同族群的精英,要么是外族的族群之主。

    所有的官员开始竭力回忆历史,回忆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

    曹德安叹道:秦亡之始,虽起于陈胜吴广,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汉太祖。汉太祖身世平平,乃是寻常农家子弟,但他起事之前,已经当上亭长,与陈胜吴广全然不同。

    方运看向魏栩,问:我只问一句,现如今的景国,甚至未来两百年内的景国,有诞生民本与民选制度的土壤吗?

    魏栩愣了许久,才缓缓道:没有,也不可能有。

    方运道:我根据诸多先贤的著作以及历史,总结了三种革新方式。一种是渐进妥协,一种是保守改良,另一种是激进革命。民选,民本,对于景国来说,毫无疑问是激进的革新,那么,在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外部有妖蛮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激进革新的结果是什么?

    魏栩老老实实回答道:国家大乱,甚至可能国破家亡。

    方运道:所以,我等景国官员,当齐心协力,通过渐进的方式改良景国,景国,经不起大折腾啊。

    金銮殿中,叹息阵阵。

    这不是完美的选择,但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些话却不能公布于众,因为这必然会被指责为愚民。

    方运道:为政之道,本相在不久之后会全面论述。而现在,我们要做的,便是改良景国。吏部乃是各部之首,今日,便从吏部开始!

    吏部尚书黄宗裕道:请教方相,这吏部改良的第一步,如何做起?

    方运道:我景国考评遵从四善二十七最,其中四善分别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和恪勤匪懈,这样的考评,太过笼统,尤其是把德义当作考评官员的首要之选,却不能真正验证一位官员的能力。既然要行利,自然用政绩说话,当以二十七最为主,并要在二十七最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改变。

    所谓二十七最,便是根据不同的官职或才能来评判,比如吏部负责考评推举的官员,若做得好,便能获得铨衡人物和擢尽良才的评语。

    黄宗裕面露难色,道:让官员行利,怕是难以推行。

    方运道:我有一问,倘若使百姓得利,使国家得利,使人族得利,是否为行利?

    黄宗裕道:此为行仁义。

    方运道:善!为民行利,为国行利,既是行利,也是行仁义。比如一地县令,若能让百姓富足,家家有余粮,人人有余钱,六畜兴旺,工坊倍增,商贸畅通,税收增加,这便是能臣干吏,比那些空有德义有闻恪勤匪懈却未能让百姓富足的县令,更应该得到提拔!

    为百姓与国家谋利,便是景国革新的核心!

    方运的语气斩钉截铁。

    众官这才松了一口气,原来还怕方运所谓的行利和尊礼复古一样极端,现在看来只是改变考评的侧重点而已,完全可以接受。



第2439章 追责制
    散朝之后,方运依旧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回到左相阁。

    左相阁一众官吏立刻出来迎接,比先前更加热情。

    方运这些天都没有到左相阁,虽然也用传书处理事务,但终有遗漏之处,于是陆续找人询问了左相阁的事务。

    左相阁的官员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后台强的,来左相阁相当于镀金。

    只要不牵扯派系之争,在左相阁任职的经历都会成为升迁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种,则是像李志霄或徐长庚这种跟左相有牵连的能吏,他们背后没有大势力,但又与左相关系不是特别深,需要他们维持左相阁的运转,避免这个景国最高官僚机构出现问题。

    不出意外,最多三五年,这些人就会被委派到那些清水衙门养老,不过方运的出现,拯救了他们。

    那些后台强的,到顶也不过是太后姻亲世家子弟,跟普通四境大儒比起来就算不得什么,更不用说方运这个虚圣。所以,他们反而比任何人都小心翼翼,因为一旦得罪方运,他们的下场比普通官员更惨。

    普通官员最多是失去官位,天下哪儿都可去,但他们一旦被方运惩罚,为了避免激怒方运,他们的后台必然会暂时舍弃他们,让他们损失原本极好的待遇。或许等许多年后风头过了,那些后台会补偿他们,但已经用处不大。

    至于像李志霄或徐长庚这些没有根底的人,对方运更是死心塌地,因为他们看到了加入方党的希望。

    无论方党未来如何,即便像今天的左相党一样,他们也只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更何况,加入方党的利益太诱人。

    就在前些天,全圣元大陆都流传一件事,那些参与方运晚宴的象州官员及其他友人,超过三成在近期突破,或者是文位突破,或者是文胆突破,或者是书法画道等方面突破。

    加入方党,几乎成了目前最快捷的通天之路,甚至远远好过加入世家。

    能在左相阁任职的,有老实人,有厚道人,但绝不可能有一个蠢材。

    所以,方运了解完这些天的左相阁事务,觉得索然无味,这和在宁安县与象州的情况完全不同,在那两地任县令或总督的时候,不断有官吏跳出来挑战自己的权威,而这左相阁的官吏们一个比一个本分。

    方运最终摇摇头。

    不是胆子小,就是老油条,罢了。

    方运笑了笑,心中却是明白,自己在景国越发稳固。

    但是,仅仅是这样还不够。

    过早抛出内阁集中制,必然会让皇室警醒,但是,这却是堂正的王道之法。

    身为百官之首,再用所谓的计策阴谋,已经落了下乘,只有用堂堂正正王道之法,才能干净利落解决问题,否则,若是用阴谋得逞,难以服人,必然后患无穷。

    提前暴露目的,会得罪人,但也能拉拢志同道合之士甚至中立势力。

    比如礼部的司正魏栩,在方运落魄的时候没有攻讦,在方运的独压满朝的时候没有吹捧,难能可贵,这种人只要稍加拉拢,不要成为皇室的人,就必然有莫大的作用。

    接下来,方运开始与左相阁官吏通力合作,拟定一份详尽的吏部考评革新草案,遵循以为民谋利为核心。

    方案拟定好后,方运命人抄写多分,分发给太后右相阁辅相阁文相阁以及以六部为首的京城机构,随后抄送给所有的内阁参议,请所有受到革新方案的人给出意见和建议,这会列入吏部考评。

    在人族历史上,各代还从未出现过如此公开公平的方式,这让所有官员对方运的观感大大提升。

    因为在官员们的预料中,即便各方已经允许方运革新,但无论方运拿出何等方案,必然会在朝会之上引发唇枪舌战腥风血雨,不经过激烈的朝争,不可能真正实行。

    方运却避免了这种可能性,以最尊重各方的方式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收到反馈后,左相阁必然会在各方建议的基础上做出改变,之后才会拿到朝会之上讨论。

    到了那时,除了少数地方可能因引发争议,大多数内容都已经获得各方的默认,通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且一旦执行起来,效率必然高得可怕。

    甚至可以说,各方的根本利益只要没被触动,他们不在乎方运怎么革新,他们更需要面子和台阶,现在,方运给了他们面子,也给了他们台阶,只要相互妥协,吏部的革新便不会有任何阻碍。

    毕竟,方运乃是左相,对吏部理当有绝对的控制权。

    一开始方运提出内阁集中制,将权力陆续分散给内阁内阁参议与内阁行走,许多官员是不信的,因为历朝历代就没有真正出现过这种事。

    但现在,许多官员看到了曙光。

    现在方运是利用草案征询各方意见,那么下一步,便可能由各方投票表决。

    御书房中,太后与景君并作,面前的桌案上放着方运的吏部考评革新试行草案,对面坐着礼部尚书盛博源。

    盛爱卿,你如何看待这嗯,就用方运的方式称呼吧,你如何看待这份草案。

    盛博源轻叹一声,道:微臣不敢隐瞒,方运之才,万世不出。臣下反复这份草案十数遍,不得不承认方运果然是治世良臣。不说其它,只此追责一制,便如同一只大手钳住官员的喉咙。而且他竟然完全放弃吏部追责之权,交给监察院主导,吏部仅仅负责考评降等降职调职与裁定不得升迁的年限。不出意外,监察院将会逐渐倒向方运。
1...12241225122612271228...15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