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儒道至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永恒之火

    京兆尹乃是与州牧等同的三品大员,权位甚重,但得知此事,亲自前去慰问那些清道人,保证不出任何差池。

    夜幕降临,闹哄哄的京城安静下来。

    炊烟袅袅,满京城飘着鸡鸭鹅的肉香。

    方运吃完晚饭,独自坐在书案前,提笔许久,也没写一个字。

    最终,他在面前的白纸上写上三个大字。

    政治学。

    但是,方运没有继续写下去,而是收起笔,闭目琢磨。

    一夜过去,朝会再开,方运依旧坐在武侯车上,与众官一同在皇宫外等候。

    和上一次上朝相比,官员们非常热情,纷纷请教方运那些书中的问题,似乎完全忘记方运曾经做过什么。

    辅相杨旭文和往常一样,笑呵呵与方运打招呼。

    礼部尚书盛博源则远远站着,冷眼旁观。

    监察院的御史大都是要面子的清流,都站在较远的地方,偶尔露出尴尬之色。

    还好昨日掌院何鸣祥动作快,抢先从太监手里取回厚厚的奏章,否则的话,今天这些御史根本不敢看方运。

    时辰一到,众人入宫,进入金銮殿,文武分列。

    礼毕,所有人看着方运。

    方运的武侯车缓缓移动,让方运面朝龙椅上的景君与太后。

    方运从天地贝中拿出一封奏章,双手一送,道:微臣方运,特来请罪。

    在这一刻,几乎所有官员都轻轻松了口气,同时呼气的人太多,以致于形成了人人都能听到的异响。

    许多人会心一笑,看来大家都是一个心思,若是方运继续闹下去,景国极可能会出大乱子,方运既然上疏请罪,那至少意味着双方都会各退一步,争斗不会太激烈。

    但是,一些一直保持中立的官员在松了口气之后,望向方运的双眼却变得格外明亮。

    他们好像在期待什么。

    盛博源不仅没有笑,反而眉头紧皱。他看了看几个反对方运的高官,表情几乎都与他相似。

    他们不怕方运硬撑,最怕方运请罪。

    因为,一旦方运请罪,要么意味着方运暂时服软,接下来必然会有更猛烈的还击;要么,连这个请罪,都是方运提前计划好的。

    十虹横天之后再请罪,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预谋。

    在立下如此大功的时候,谁敢罚方运?

    莫非方运是假意请罪,想要凭借十虹横天的功劳彻底抹除之前的罪名?

    众人看不到奏章,只能看着奏章送到太后面前。

    太后翻开奏章,看了许久,最终用轻柔中带着刚强的声音道:方爱卿自请之罪太重,哀家绝不能同意。

    方运微微一笑,道:太后,可否允许微臣当众检讨?

    太后愣了一下,犹豫数息,道:方爱卿直言无妨。

    方运稍稍调转武侯车方运,扫视众官,道:这些年,景国外有庆国与蛮族为祸,内有奸贼柳山乱政,摇摇欲坠,风雨飘摇。方某甫任左相,为了尽快匡扶社稷重整河山,做出不佳甚至错误的举动,发布了很多现在看来错误的政令。这些天,本相殚精竭虑夙夜不眠,终于彻彻底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方某,在此向诸位同僚向君上向太后,赔礼道歉。

    说完,方运从武侯车上走下,仿佛弱不禁风,站都站不稳,需要狐璃扶着。

    万万不可

    一些官员急忙喊道。

    方运却执意向前作揖,弯腰九十度。

    所有人慌忙侧身,即便是太后和景君也急忙站起侧身,不敢受方运这大礼。

    盛博源侧过身体,但双目却死死盯着方运,面容无比严峻。

    还有那礼殿大学士林守岩,用相似的目光盯着方运。

    方运起身,在狐璃的搀扶下回到武侯车上。

    众官叹息。

    方虚圣,何至于此!

    您这一拜,老夫折寿十年啊!

    这天底下,除了众圣,谁能受得起您这一拜?

    方运在武侯车上坐好,轻轻咳嗽两声,道: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自己说的话,岂能当作耳边风?既然太后不同意本相的请罪疏,那本相便当众说一说奏章上的内容。

    金銮殿瞬间安静下来。

    方运轻叹一声,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本相尊礼没错,但却走了歧途。拿送鸡鸭鹅来说,春秋时期,物产贫瘠,家禽乃是少有之物,普通百姓一年也难得吃一顿。但现如今,寻常百姓若是舍得,每月都可吃数只。时代不同,物产变化,不能用旧日之物来定今日之礼。

    还有,要求官员身上的玉佩发出固定的声音,那理当是在大礼之上所用,而且实行这种大礼的时候,国无外忧,家无内乱,自然可以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而现在不同,人族外有妖蛮威胁,内有圣道之争,变革将起,若是一味复古守旧,必然会陷入灭顶之灾。不用等妖蛮入侵,我们人族就因为浪费时间放弃了进步,被万界淘汰。

    众官轻轻点头,这才像是方运说的话。

    方运继续道:所以,从今日起,本官中止尊礼复古,以后相关政务,全部交由礼部实行,当然,若是涉及律法,则需要经过刑部的同意,术业有专攻嘛。

    众官纷纷称赞方运。

    盛博源面色有所缓和,但还是十分警惕。

    至于那礼殿来的林守岩,神色更加冷峻。

    方运仿佛视而不见道:不仅如此,本圣在景国定个规矩,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若复古礼,有一人反对,则禁止施行;若行新礼,得十分之七官员赞同,则可施行。

    方运的声音犹如响亮的钟声一样,在金銮殿中回荡不休,并形成余音绕梁之力。

    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这句话不断在金銮殿上回荡。

    这声音形成一种奇特的异力,与景国国运和国君的力量连在一起,完全融入整座皇宫之中。




第2434章 社稷之主
    所有官员面露惊容。

    太后竟然牵着景君的手再度缓缓站起,惊讶地看着方运。

    这是传说中的社稷之声。

    从此以后,景国只要开朝会,上空必然响起这句话。

    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

    除非景国覆灭,方运叛国。

    只有极少数的开国太祖中兴之主以及贤臣才能形成这种声音。

    形成社稷之声,有两个条件。

    其一,便是一心为国,绝无叛逆之心。

    其二,自身有大功于国家,说的话对国家未来的方向有重大的正面影响。

    历代有太多君主和大臣想要形成社稷之声,但成就者很少。

    哪怕是景国建国太祖都未能发出过社稷之声,这也是他晚年最大的遗憾,甚至被写在史书之中。

    历代形成社稷之声的明君能臣并不多,只有秦始皇汉太祖汉武帝汉光武帝诸葛亮等等十数人而已。

    历史上许多能臣并不逊于诸葛亮,但都因为有异心而未能形成社稷之声。

    一旦社稷之声出现,那么至少这个人的忠诚绝对毋庸置疑。

    而且一些读书人私下说过,但凡发出社稷之声,必然是社稷之主,谁反他,便是反这个国家,他若是倒了,国家并然分崩离析。

    盛博源脸上神色变幻,简直像开了染坊似的。

    一众反对方运的官员,全部低下头,用尽全力控制文宫。

    怕文胆震荡!

    怕文胆蒙尘!

    历史上,所有反对社稷之主的人,都失败了。

    一些官员望着垂帘之后一大一小两道身影,轻轻摇了头,心中暗想,要怪就怪景国太祖太看重社稷之声,他的遗憾留在史书中,在景国民间流传甚广,现在,反而成就了方运。

    景国太祖都没有发出社稷之声,方运却发出了,这意味着什么?

    方运比景国太祖更适合当景国之主!

    不管百姓怎么想,从此以后,至少在景国的读书人眼里,方运才是名正言顺的景国之主,是比皇室比国君更正统的景国之主!

    甚至可以说,方运谋划几年后,夺权登基,全景国的读书人也大都会支持。

    经过一开始的震撼,一些官员意识到,方运之所以能发出社稷之声,除了他的话非常正确,除了方运的确对景国没有二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昨天的十虹横天。

    众官甚至怀疑,在十虹横天的那一刹那,方运自身就被景国国运彻底认可,这种认可程度,超过景国任何人,甚至国君,恐怕与陈圣都不相上下。

    生在这个时代,是太后和景君的悲哀。

    但,是景国读书人的福分!

    方运也愣了好一会儿,没想到自己能发出社稷之声,完全是预料之外,随后想到那寿玉王座,明白了缘由。

    但是,张破岳等方运的好友除了喜悦之外,还有一丝担忧。

    他们暗中传书给方运。

    欲得其利,必承其重。

    读书人与国运一旦关系太密切,会影响圣道方向。

    方运却微微一笑,统一回复致谢,并不多言。

    身为读书人,当背负一族,区区一国岂能奈何?

    过了许久,众官在回过神了,祝贺不是,不祝贺也不是。

    若是当众祝贺,简直是把太后和景君架在火上烤。

    不祝贺,又有点藐视社稷之主。

    那礼殿的大学士林守岩还在看着方运,别人没有觉察方运的用词变化,但他第一时间发觉。

    方运在说那句话的时候,不是自称本相本官或微臣,而是称本圣,这意味着,方运并不仅仅是以左相身份颁布这个禁令,还是以虚圣之身。

    林守岩手碰官印,传书给礼殿阁老,内容只有七个字。

    方运欲悖逆大礼!

    方运不经意间看了一眼林守岩,随后继续道:尊礼一定要尊,但不能像我那般尊。我当时只执迷于孔圣的那几句话,却忘了孔圣对礼的看法,还有另一句话,在《中庸之中。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方运继续道: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联系《论语八侑中相似的话,我们便得到较为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知道夏朝的礼,但继承夏礼的杞国已经势弱,没有保存好夏礼,没有办法佐证。孔子学过商朝的礼,但殷礼在宋国也只是残存,也不足以证明孔子的对错。孔子学过周礼,现在广为流传和使用,所以,孔子不去遵从夏商之礼,而遵从周礼。

    很多人认为,孔圣之所以遵从周礼,是因为周礼完善,而夏商两礼残缺。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今用之’。有人说,这是在说孔圣自己用,大错特错。联系其他书中孔圣对礼的看法,本圣在《中庸新注中说过,孔圣不是不喜欢夏礼,也不是不喜欢商礼,而是他认为,夏商的礼教不能适应新的时代,已经被历史抛弃,即便残存,即便孔圣自己知道,也没有用,根本无法推行传播。周礼却不同,流传很广,并且有实用性,孔圣遵从周礼,推动周礼,便是因为当时只有周礼能适应那个时代,也只有周礼能形成统一的礼道,也只有周礼能结束那时候的纷乱。

    换言之,并非是孔子顺从周礼,而是孔圣借周礼之名,定国安邦,抚民治乱!

    这句话如同惊雷一般,震得所有官员耳朵嗡嗡直响。

    人族历代先贤,没有谁针对这段孔圣之言得出如此诛心深刻的解释。

    方运停顿片刻,扫视全场,缓缓道:简而言之,若有新礼,虽圣人亦从之!

    所有人都意识到方运有一句更直白的没有说,那就是,孔圣其实一直在假借周礼创造和实行新礼!

    大道之音,骤然响起。

    千里之内,嘹亮的声音重复方运的话。

    京城的护城河中,龙门出现,万鱼争跃。

    朝中上下官员,无一人反对。

    没有谁敢在这个时候冒着文胆碎裂的风险去反对大道之音。

    礼殿的林守岩死死握着拳头。

    因为,礼殿阁老已经回复他,只有四个字。

    静观其变。

    但在大道之音响起后,林守岩缓缓松开拳头,细细琢磨方运的话,抛开一切头衔,回归读书人的身份。

    那些反对方运的官员们面色灰白。

    即便再蠢,这个时候也已经明白,这一切,都只是方运的圈套。

    方运若是推行新礼,若是直言禁止恢复古礼,定然会被朝野上下反对,礼殿也必定悍然出手。

    别说方运,即便是一位半圣强行禁止恢复古礼,都可能导致圣道根基不稳。

    所以,方运才用迂回之法,欲擒故纵,逼满朝文武甚至全人族大量读书人反对,然后,再在恰当的时候抛出先前准备好的著作,十虹横天,避免自己陷入死局。

    最后,再到金銮殿请罪,吐露真正的用意。

    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




第2435章 削爵
1...12221223122412251226...15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