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求生手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吹过的沙

    面向的销售对象也很讲究,乃是那些主动投献示好的地方大族,凡是越早投附讨逆营,在攻取、治理中出力越大的,则享受的折扣也越大,有些资产甚至低至五折以下。3八3八3读3书,o

    眼看着平日里难以获取的良田美宅如此物廉价美,那些地方大族哪里能不动心。

    而且当时的战局形势对河北军极为有利,不但袁大将军在官渡压着曹孟德打,颜良更是在兖州几次三番大败曹军诸将,闹出好大的声势。

    这些地方大族们在权衡了利弊之后,便有人从讨逆营手中赎买下了被抄没的田宅,而一旦有人开始下手后,其余大族也不甘落后,将这些不动产瓜分殆尽,把这人血馒头啃得津津有味。

    从表面上看,这些地方大族占了极大的便宜,以极为低廉的价格获得了平日里有价无市的田宅,而只是付出了金银铜钱布帛粮食等浮财。

    按照他们的逻辑思维,有了大片良田,在秋季的时候播下一季冬麦,到春季就可以打上一季粮食。

    虽然有钱的人家都还是喜欢吃粟饭,但麦子磨成粉后无论是做蒸饼、汤饼、胡饼、髓饼、截饼、索饼、烧饼,都是一种不错的美食。

    小麦粉做成的饼此时在南方还不多见,但在北方已经是极为常见的主食,传闻里孝灵皇帝刘宏就最喜食胡饼,这些都是闲话暂且不提。

    但是,这些瓜分人血馒头的地方大族万万没有想到,不过一两个月,河北军便在官渡大败,而他们刚刚买下的田宅还将长时间处于战争前线。

    这时候地方大族们想要后悔也来不及了,颜良已经带上各家各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粮一路北上,丢下那个烂摊子不管。

    最后算算总账,拍卖罚没不动产的所得的钱粮资财,比之抄掠的各县库房有过之而无不及。

    颜良光是通过这场战争发的战争财,就足够他手下的万余人开销个好几年。

    在官渡大战还在进行的时候,在兖州就有无数役夫和舟船将搜刮来的钱粮转运至白马,一部分就地屯储,另一部分继续沿清河与漳水北上,运到钜鹿郡下曲阳颜良的老家。

    就在如今,白马城中还有千余讨逆营将士以“养伤”的名义在那边暂驻,配合着县尉陈光看押钱粮,顺便分批分次地武装押运粮船北上。

    所以说,从短期来看,颜良手中十分宽裕,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征募些新兵完全不在话下。

    但是颜良深知若是只有出没有入,即便是金山银山也会被坐吃山空,所以时时刻刻都在盘算着如何可持续地获得进项。

    在邺城的时候,通过查阅籍册分析,黑山军已经从流寇转而向收取过路费的坐地路霸发展,而沿山各郡县定会有许多商贾与黑山贼暗通款曲达成默契。

    若是颜良狠狠心把这些商贾打杀抄没了一批,倒是能获得不少资财,但这样做的后果也很严重。

    首先这些商贾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钱财可通鬼神,与地方豪族乃至于官吏的关系非同一般,很多更是高门大族的代理人。

    颜良这一回来到常山可与去兖州的情况大不一样,他在兖州乃是外客,可以随心所欲的放手施为,顾忌的东西也少,可是在常山乃是本州,更与下曲阳老家比邻,这吃相可不能太难看了。

    颜良可是打算把常山国发展成自己的根据地大本营,从而为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所以他在赵国与赵国相阴夔商议的时候,也只是提议先宣谕禁止郡国士民与黑山贼沟通,待到有人知法犯法之后,再处置那些见利忘义的不法商贾。

    其中还有一个原因,让颜良顾忌颇深,乃是他在邺城时与田丰谈及此事时,田丰用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来告诫他。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虽然天下四民,士农工商中商人的地位最为底下,每朝每代多有禁商抑商的氛围,但如田丰这等有识之士都明白商贾的作用不可或缺,而颜良有后世阅历见识,更明白商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如果一味打压商贾,则会令地方上的经济陷入一片死水,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这一路之上,颜良把如何促进常山国中经济的命题下达给手下的一种将吏幕僚,让他们一起建言献策。

    虽说大多数建议没什么可行性,但还是有那么几条看上去有操作的可能。

    到了真定之后,除了训练士卒,征募新兵之外,颜良反复召开如何提振经济,扩充财源的会议,与会的人都是他手下比较有脑子的,比如隗冉、昌琦这等只会带兵的武夫则一概没叫上。

    参与建言献策的张斐、颜贮、陈正、田灿、刘劭、时苗、张揖、沮辉等人都是时下传统思维的士族出身,他们所提的建议也并未超越时代的樊笼,绕来绕去最后还是主要集中在盐、铁、酒等三项商品之上。

    关于这三项消费品之中,盐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须摄入商品,铁是打造农具、炊具、武器的必要材料,酒则是用粮食加工的高端消费品,三类商品都有巨大而广阔的市场。

    具有强权的政府想要快速敛财,把目标定在这三项商品上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而这在历史上也有广泛的例子可以遵循参考。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就提出的“官山海”政策,对盐和铁一起实行专卖,使齐国成为中原霸主。

    秦商鞅变法,控制山泽之利,也实行盐铁专卖,奠定了秦国一统中原的经济基础。

    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但朝廷财政却捉襟见肘,直到汉武帝时期,因进击匈奴的需要,汉武帝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实行了盐、铁和酒的国家专卖制度。

    虽然,汉武帝在晚年发布轮台罪己诏,对超出反击匈奴范围的过度的军事征伐有所悔悟,转为更为和平的政策,但直到汉昭帝时期,对盐铁酒的专卖制度仍旧没有废止。

    这其中的缘由自然是因为其中的利润极为丰厚,让尝到了甜头的政府机关迟迟不愿放弃到手的肥肉。

    而社会上各个阶层都对官府把持此等厚利不放而愈发不满,所以引发了在中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辩论“盐铁会议”,在汉昭帝的主持之下,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最终产生了盐铁论这册影响力极其深远的恢弘巨著。

    最后达成的协议便是废止了政府对酒业的垄断,并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这与后世大天朝的一项政策十分相似,便是“国退民进”。

    当时的举措十分有进步意义,从国家将财富聚集往藏富于民的方向开始转变,也确立了一项准则,那便是政府只能以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获得公共物品的资源。

    也就是说,政府不能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方面要收税一方面自己来卖货,还不允许其他人一起卖。

    这个准则放之各朝各代都非常适用,当然,这不包括战乱年代。

    而如今,中原各地战火纷飞,常山国又深受黑山贼滋扰,经济十分贫弱,想要供养足够的兵马去剿灭黑山贼,势必要巨量的钱粮。

    河北原本财大气粗,若是用以专心应对黑山贼,倒也不愁钱粮,但袁大将军最为关切的目标乃是曹阿瞒,没有第一时间去搞定张燕这个顽固的恶疾。

    经历了官渡战败后,河北元气大伤,又在司兖之地与曹军拉锯攻战,哪里还有多余的钱粮供给常山国扩军备战,这也是常山长史辛毗反对颜良扩军的理由。

    在颜良麾下一众幕僚的商议之下,觉得如今提出盐铁酒的专营专卖正当其时,州中缺钱,地方上积极自筹乃是为州中分担压力,这手段嘛自然也需要因时就势。

    颜良手下的幕僚们大都是青壮派,俱都是有所作为之人,所以敢于提出会得罪一大批人的盐铁酒专营专卖。

    但幕僚之中,关于到底是专营还是专卖,也产生了内部分歧。

    一部分人主张专营,即由官府来负责售卖,将高额的商品税直接加到商品价格中去。

    另一部分人主张专卖,即由官府指定几家商贾来负责售卖,收取专卖许可费和高额商品税。

    两方人各执己见,无法达成共识,最后还是颜良拍板决定了以专卖制度为基调来运作。

    在当下的环境下,两种方式都可取,也说不上孰优孰劣,只是颜良觉得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可能滋生出更多的,也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颜良还有一重考虑,那便是盐铁酒专卖势必会得罪一批人,若是得罪了所有的商人并他们身后错综复杂的关系,则这个制度是否能够获批仍未可知。

    既如此,还不如打压一批拉拢一批,将利润分润与部分商人和他们身后的高门大族,来争取推动这个制度能够顺利获得批准。

    颜良也可以通过推动并掌控这项制度的执行,来与这些势力强大的本地士族达成利益共同体,这才是最为隐蔽,也最为有价值的收获。

    那啥大大不正在提倡“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虽然颜良暂时还没有如此伟光正的追求,但不妨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推动共建冀州利益共同体”。11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蓝色”,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第222章 放开那个女孩
    


    虽然决定了要将盐铁酒专卖来筹集军资,但此事关系重大,无意于从国中本地商贾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口中夺食,故而颜良慎之又慎。

    他一方面让继续调查研究,拟定可行性方案,另一方面行文常山长史辛毗,打算听听他的意见。

    不料辛毗得了消息后,对此事十分上心,竟抛下手边的一大堆事情从元氏匆匆赶来真定。

    拜见颜良之后,辛毗直言道“府君此策,吾以为恰逢其时,然要推行此策,阻力不小。”

    颜良也叹道“正是如此,虽知此事当行,然恐惹物议,如之奈何”

    颜良这个常山国相若是要推行一般性的政策倒是毋须顾忌,可此事非同寻常,非得说服袁大将军不可。

    辛毗道“盐之一物,乃是日常必须之物,若我等采取专卖,阻绝黑山贼获得,则可削弱贼势;铁亦如此,若贼虏无铁,则兵甲不利,于剿贼之事大有助益;至于酒,如今世道不靖,战事频频,粮食本就不敷使用,严谨私酿私售,亦有利焉。明府可遣人至邺城关说明公身边之人,晓之以其中利弊,或可推动此事。”

    辛毗的这些意见,之前其他幕僚也提到过,颜良深以为然,应和道“此为正理,合当如此。”

    辛毗又道“若单只常山一国行盐铁酒专卖之事,其中利益深厚,恐遭人忌刻,且有自外于州中之意。在下看来,可拉上同受黑山贼滋扰的赵国、中山国一同行事,再强调此专卖收入只用作备军剿贼之用,若有盈余交至州中充作军资。如此,则我常山不独受忌,亦增此策成算。”

    颜良先前路过邺城与赵相阴夔沟通联合剿匪之事,事后与辛毗通过气,也把如何说服阴夔的事情一一告知。如今辛毗欲要拉上赵国和中山国,倒也是顺势而为。

    颜良赞道“佐治一语便解了我的难题,妙哉,妙哉乎”

    辛毗显然是有备而来,微微笑着问道“敢问府君,若钱粮无缺,可期之以多久平贼”

    颜良想了想道“若事情顺遂,三年可期,若事情不顺,至多五年。”

    辛毗道“好那我等在上书之时,先期之以三年,待三年之后,盐铁酒专卖之事再行核议。”

    辛毗这么说自然是想要确定年限来减少此事的阻力,颜良也是一听就明白,登时笑道“若知佐治君有此良谋,我当早召君来矣”

    颜良这么一说,敬陪在下首的一种僚属也纷纷附和,心中都对辛毗的谋略佩服不已。

    不过这也不足为奇,之前制定策略的张斐、颜贮、陈正、田灿、刘劭、时苗等人,要不便是不擅谋略,要不便是为官时间尚短,所居的官位偏低,从眼界思路上都及不上辛毗这等官场老手。

    颜良想了一想后,问道“先前我与赵国阴府君有过深谈,商定让孔先负责联络此事,要说之不难,可我与中山国中并无交道,如之奈何”

    好在颜良如今堂下也是人才济济,竟然有二人异口同声道“在下有一人可荐之于府君。”

    颜良一看,竟是长史辛毗和左司马张斐一同说话,也觉有趣,便问道“二君欲荐何人,可一一说来。”

    如今颜良手下实际上有两套班子,一套为讨逆将军的军事班子,一套为常山国相的政务班子。

    虽然讨逆将军乃是杂号将军,并无开府建牙的权限,但实际上统兵将校手下都会招揽不少僚属,只是没有正式名分。

    常山长史秩六百石,左司马比千石,看上去司马的秩禄高过长史,但二者实际上相差无几,而长史的地位还要更高一些。

    二人稍稍谦让了一番后,辛毗便先说道“在下荐的人眼下便在堂内。”

    颜良闻言亦觉惊讶,看向了坐在两侧的众人,心道里边难道还有人与中山国有关系,为何不毛遂自荐,因问道“噢却是哪位”

    辛毗答道“此人乃是故射声之适,当今奋威之从子,广平沮君。”

    辛毗话音刚落,众人都齐刷刷看向了敬陪末座的沮辉,沮辉本人也是一脸懵逼,嘴巴微张,显然没搞清楚状况。

    颜良一看沮辉的表情也有些疑惑,问道“景高有何不同之处,可得仲治荐举”

    辛毗说道“景高之父,故射声君与如今中山国郭府君俱为汉室忠臣,又曾协力扶保天子东返,射声在途中力抗贼虏遭逢不幸,郭府君则安然东返,二人同殿为臣,又曾共历患难,若郭府君得见昔日故人之子,少说也得照拂一二。”

    辛毗不愧为官场老手,竟然对旧日之事和官员之间的关系脉络了如指掌,从沮辉的表情来看,只怕他自己都没想到还有这一层关系。

    颜良呵呵笑道“沮射声之义举高名我亦崇仰已久,这郭府君之事我倒是并未耳闻,亏得长史知悉此事。”

    “景高,汝可愿替我走一遭中山”

    沮辉素来以自己父亲沮儁自豪,听说中山相郭溥乃是父亲的同僚,更同保天子东返,心中也是一动。

    沮儁战死之时沮辉正在家中,也是隔了好久之后才知道的消息,对于当日之事也都是道听途说并不详尽,如今有机会见一下昔日父亲的同僚,又怎会不愿。

    “在下但凭府君吩咐。”

    颜良点了点头,又问道“佐治荐得好人选,不知休武又要荐谁可也在此堂内”

    张斐被颜良一逗,也笑着答道“末将可不如长史这般博闻,所要荐举之人乃是我家中晚辈,惭愧惭愧。”

    “噢内举不避亲,只要人才合适,但说无妨。”

    张斐说道“末将荐我从子张广,其妻弟乃是中山大姓甄氏子弟,见为中山主簿,为中山相郭府君的亲近之臣,或可代为引见分说。”
1...8990919293...1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