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金手指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圣者晨雷
薛极有些莫明其妙地瞪着葛洪与陈贵谊,特别是葛洪,他心中甚为奇怪,这老狐狸怎么转了性子,对迎合天子之意如此积极起来。
注1:此时大理的国相是高阿育还是高逾成隆,因为没有查到准确资料,取了前者,若有误,请指出。
大宋金手指 第二五八章 欲为圣王做前驱
第二五八章 欲为圣王做前驱
这两三年来,赵与莒利用内库的节余,在大宋交通要冲开办收容孤儿的初等学堂,前后花销有二百余万贯,在徐州、泉州、临安、成都、建康、广州建起了六所初等学堂,收容的孤儿总数在万人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在主要州府都开办了所谓教授贫儿医术的医学堂,规模虽然没有初等学堂那么大,覆盖面却更广,面向的孩童也不仅是孤儿。
这次他提出的教育改革,便是将这些零散的采用新式教材教学的学堂正规化和制度化,推广义务教育制度。
不过若是推广义务教育,与当初的专注培养不同,三年学制只怕不够用,必须扩展到五年了。
目前制约这义务教育推广的不是金钱,以大宋如今国力,五年义务教育的钱财政负担得起。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的还是师资力量,若只是弄一帮子老夫子去摇头晃脑教一些子曰诗云,赵与莒觉得这等于是自己把制钱往海里扔。
而流求这十年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足以使用,赵与莒估算了一下,真要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话,至少得需要数以十万计的教师,便是将这十年来流求中等学堂培养出的学生全派出去任教,也无法满足这个需要。
故此,推广义务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千五百万贯朕有这几个花销。”在朝议确认推广义务教育之后,赵与莒掰着手指算与众臣听道:“第一是培养师资,朕要自全国遴选愿意为初等学堂教师之儒生,至少要选二万人来临安受训,这初等教育发蒙,不是捧着千字文三字经便可以教过的,而且除去识字之外,还须开设算数、国风等科目,这些都须经过培训才成。”
算数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已经在这几年的政务中体现出来了,魏了翁方才所说的去年财政支出比前年还节余的事情,依靠的便是一群精于算学的年轻官吏——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在陈子诚于临安开办的夜校之中受过训。而且在唐朝开的科举科目之中,便有算学一项,故此百官都对此并无异议。可是对于“国风”这一科目,百官便有些陌生,学校这一块儿归礼部管辖,郑清之便出班奏问:“陛下,这国风一科所学为何?”
“国风之科其实包括二者,一是我大宋风物人情地理时务,二是忠君爱国礼义廉耻。”赵与莒对于自己要借助义务教育培养下一代的价值观毫不讳言:“朕每思靖康之变时,士大夫多有变节投敌者,再思如今河北之地,严实、史天泽之流尽是汉人,却不知忠君爱国,不知礼义廉耻,朕心常恨之。故开此科,使天下识字之人,皆有报国之志孤忠之心,知我华夏之壮美,明我炎黄之人文。”
听得赵与莒这般说,郑清之默然退下,心中甚为惭愧,乔行简之死,他是少数知道内情之人,那段时间里颇为惶恐不安。而且自乔行简事发后,郑清之明显感觉得到,天子对待自己不似往常那般亲近了。
虽然郑清之自问在乔行简之事上并无私心,纯是为天子举荐人才之意,但错就是错,一而再的犯错,让天子失望也是在所难免。
“因为人力不足的缘故,义务教育所设初等学堂,先设于各州府治所,由学政兼管。凡所建学堂之费用,各州府做出预算,由户部自这一千五百贯中开支。此事宜速,如今是二月……令州府在五月三十日前将预算报上,户部在六月三十日前核算完毕,若无虚瞒多报,便可发下。初等学堂规模,以该州府适龄孩童数量而定,学堂建筑,一律由工部遣人督建,须防大风、地震、火灾等等灾祸。”
见众人没有疑问了,赵与莒又继续说道。
“学堂日常开销,教师之薪俸,学生之衣食,各地都应报将上来,朕定下一个规矩,学堂教师薪俸不得少于正九品官吏,论年资、考绩上等,当不得低于正八品官吏。学生衣食,若是这一千五百万贯中能解决,便全部为之解决,以鼓励百姓送其子入学,若不能完全解决,至少也得解决其中二项,其一是每日上午须如徐州之例,每个学童有一个鸡蛋或鸭蛋;其二是每个学堂须得有一套夏衫一套冬袄。”
这话说出来,百官又都是一愣。此时科举出仕极难,绝大多数读书人一生都是功名无望。但天子如此优待初等学堂教师,倒让这个教师职位变得非常诱人了。
不过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二万名教师的话,每个人都以正九品职领薪俸,仅此一项,每年开支就不会少百万贯。而学生的住宿、衣食,也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更重要的是,学校建设和维护投入更是一个无底洞,非常这样算起来,一千五百万贯或许还不够用。
无怪乎天子一开口就是这么惊人的数字,原来他早有准备了。
“此事诸卿是否还有疑问?”赵与莒又问道。
因为赵与莒的强势,所以大宋朝堂现在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以往都是大臣提议,天子署名颁旨,现在则不然,现在则是天子提议,朝臣一些商议,然后再由天子署名颁旨。换言之,以往朝臣手中的决策之权,已经被天子不知不觉中收了过去,而朝臣留下的,只有执行权与建议权。
虽然大体上当今天子还算尊重朝臣的权力,不曾利用手中越发集中的皇权做出什么让大臣们集体反对的事情来,但象崔与之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心中还是有些担忧。当今天子开了这般一个先例,后代天子贤明仁德不如今上者,会不会也借着这集中的皇权为非作歹?
不过这是远忧,只能先放下来,待以后再解决了。
很快,这份名为《钦定教化律令》的诏书便通过报纸和各级政府公文的形式诏布天下,对于在波澜壮阔的革新之中的大宋而言,这只是天子众多革新中的一项,它的影响力,在三五年内还看不到,要等到十年乃至百年之后,才会让人意识到,这份诏书在赵与莒颁布的所有诏书中的重要性至少可以排进前五。
载有这份诏书全文的报纸,在一个半月之后,也呈放在拖雷的案前。
拖雷好学,现在能识得一些汉字,但用来看大宋诏书还是弱了些。故此,是李锐为他读的——就象赵与莒设博雅楼学士一般,拖雷也设黄龙阁学士,第一位便是这个李锐。李锐目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拖雷的信任,虽然还没有兵权或实际上的行政权力,但已能跟在拖雷身边,就大宋和流求情形备他顾问了。
“这个诏书,与卿向朕的建议不谋而合啊。”拖雷听李锐念完之后笑道。
“大宋天子所见之远,非臣所能及,陛下,这是千秋万代的功绩,比起征服一国一地,要强得多。”李锐毫不吝啬自己对赵与莒的赞美,即使是在拖雷面前,他也不掩饰自己对赵与莒的敬佩。
他这种态度没有引起拖雷的反感,却让拖雷觉得欢喜:这个人直率有才,能公正地看待自己的敌人。
“卿又是在劝朕了……”拖雷甚是聪明,比起铁木真只知打仗,他精通汉人的政治权谋,故此听出了李锐言下之意。
上次李锐进言请求拖雷在所辖范围内推广汉化,拖雷虽然非常赞赏这个建议,但在实际推行中却因为蒙胡贵族的阻挠而有些迟疑。他担心的并不是自己帐下的贵族勇士,而是担心自己的几个兄长,虽然四兄弟达成了平分铁木真遗产的共识,并且宣称谁能替铁木真复仇谁便可以去大翰尔多继承汗位,可是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小手段从未间断。那些哥哥对他手中的四万精锐垂涎三尺,明里暗里没少派人来拉拢,若是强行推广汉化,肯定会被那些哥哥们所利用。
所以拖雷一直在等待机会,现在听得李锐催促之意,他有些烦躁地站了起来,背着手在宫殿中走了走:“李锐,朕担心的是朕的哥哥们,朕在此推行汉化,朕那些哥哥们必然会拉拢朕帐下的贵戚王公,分化朕手中的部族,那当如何是好?”
拖雷的这个问题让李锐眼前一亮,这是他的机会了,若能帮助拖雷解决这个疑问,他在拖雷心中的地位必然会上升。
为此,他凝神低头,绞尽脑汁苦苦思索。
拖雷也不催促他,在拖雷想来,自己苦思数月都找不到办法,这个李锐哪里能在片刻中想出来!
“陛下,臣有一策……”良久之后,李锐终于抬头道。
拖雷异常惊讶,不禁盯着李锐,盯了好一会儿后问道:“你且说来听听。”
“臣有幸来到陛下身边也有数月了,拖陛下之福,臣与国族贵戚有些来往,颇结交了一些青年才俊之士。”
李锐这数月间,虽然没有什么实权,甚至连驻军之地都被李全禁止接近,但是他为人英武,见闻在蒙胡当中算是广博的,而且为人豪爽大方,又有单人杀虎的勇名,故此在蒙胡年轻贵戚中颇结交了不少好友。这些人家世显赫,都是拖雷帐下领兵打仗的实力派。拖雷对此事也是有所耳闻,因此听得他这般说,便点了点头:“那又如何?”
“臣发觉一点,这些青年才俊无一不仰慕宋人器物之美。”李锐继续说道:“听闻他们父祖辈,亦是如此。”
“以臣想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旁人要拉拢陛下手中的大将,所与者无非是财与权罢了,陛下控辽东富庶之地,若经营得当,旁人所供之财货,岂有陛下多?陛下东征高丽,南抵宋金,北伏诸戎,论及权势,陛下能赐的又如何会少?”
“故此,陛下安定群臣收伏人心的关键,就在于能给他们足够的恩赏。”
拖雷听得叹了口气,李锐说得很有道理,但也只是很有道理,因为这些道理他自己也明白,可是他到哪儿去弄足够的财货来填饱手下蒙族王公贵戚们永不满足的贪欲呢。
现在他能够支掺,靠的是李锐叔父李全在辽阳的屯田。
“陛下若是想积攒更多财货,唯有二途,一是掠掳,可如今能掠掳的唯有高丽罢了。另一则是……”
李锐说到这里,却住口不语了。
拖雷一手拉着他的胳膊,眼睛紧紧盯着他:“说,快说!”
“此话是臣说出的话便是有罪了,陛下……陛下可去问一人,他说出之后,不但无罪,而且国族王公贵戚处,更易被接受些。”李锐微微笑道。
“谁?”
“孛鲁大王。”
对于孛鲁这个人,李锐非常熟悉,在流求的时候,就曾不只一次听人谈起,象耶律楚材,象孟希声,都曾说起这个木华黎之子。
他不仅继承了木华黎的王爵,也继承了木华黎在蒙胡中的声望,拖雷能够在惨败之后仍然掌握四万蒙胡精锐,孛鲁功不可没。但同样是因为孛鲁的声望与影响力,让拖雷对他有几分忌惮。
在拖雷学来的汉人权谋中,有不少都是功高震主的事情。拖雷心胸虽是开阔,可是这种忌惮是随着他的权位而必然产生的。故此,孛鲁很长时间内并不在他身边,而是被他遣去开拓北方,前几日才获胜回来。
“孛鲁?”他微一沉吟,心中顿时一亮。
当初铁木真西征时,令孛鲁经营燕云,结果孛鲁诸部之富庶,便是西征得抢得满嘴是油的那些贵族们也嫉妒得紧,不只一次去铁木真处告状,说是他们抢来的东西还不如孛鲁通过贸易得的多。现在那些善于理财的畏兀儿人都随了几位兄长,自己手中能够敛财的,就只有孛鲁和李全二人了。
“来人,去请孛鲁大王……不了,朕亲自去。”拖雷大声道,走了两步,回头看了看李锐,见李锐留在原地不动,他有些不满地道:“李卿,你还在那呆着做什么,随朕一起去吧。”
孛鲁颇有乃父木华黎之风,加上他久镇汉地,在所有蒙胡权贵之中,他是接受汉化最快的一个,甚至比起拖雷还要快。铁木真在世时对他这一点相当不喜,拖雷登基后又将他打发到北地去征讨山林蛮族,他却毫无怨言。这次拖雷带着李锐来访,他也不觉得惊讶。
当听得拖雷的来意之后,他飞快地看了李锐一眼。
“欲聚财,便先得放下仇恨,与宋人贸易。”他是个有问必答的性子,而且这两年来他也思忖了许多东西,他的经历见闻让他意识到,蒙胡若还是按着几百年不变的放牧生涯下去,用不着多久就会在与宋国的消耗中灭亡。他细细思忖了会儿后道:“陛下,这三年来,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毛皮,宋人需要这些毛皮,我们可以通过高丽为中转,把这些毛皮卖与宋人,从宋人处换来草原上稀罕的器物,再用这些器物去窝阔台汗、术赤汗他们那里换取更多的毛皮,我们居中获利,用这获利积累的财富招徕草原诸部,陛下何愁他们不遵守陛下的制度?我这有一样东西,陛下看了就知道这贸易能获取多大的利益。”
当看到他所说的东西时,拖雷哈哈大笑起来,他拿出来的,正是拖雷刚才放下的那份报纸。
大宋金手指 第二五九章 铤而走险奋一击
第二五九章 铤而走险奋一击
同样的一份报纸也呈放在金国皇帝完颜守绪的案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完颜守绪养成了看报纸的习惯,金国自己也办了报,只是那上面干巴巴的歌功颂德文章,在新鲜劲完后,完颜守绪自家也看得无趣。
最初完颜守绪学宋国革新之策,开放报禁,允许汴梁等地兴办报纸,但很快他发现不对之处,报纸之上尽是鼓吹宋国如何好的文章,特别是将金国与宋国两国国策对比,更有激进者甚至以“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讥讽金国天子。为此,完颜守绪又仿宋国的新闻出版司,在金国礼部增设管理报刊之部门,为便于行事,这部门官吏都着绿色官袍,很快便将报纸上的反对之声扫荡一空。
这些绿袍小吏称那些称赞大宋的都是领了大宋金元券者,他们私下谈话中讽之为金元党,而汴梁百姓士子失去了报纸的热闹,剩余几家都是睁眼说瞎话的主儿,便借着他们官袍颜色将这些主管的小官称为绿八官,即绿色王八之意,也有人说他们是绿霸——绿色恶霸也。
总之他们有办法让在大宋风声水起生气勃勃的报业,变得粘粘搭搭死水一潭,这两个月来,就连完颜守绪也懒得看金国自己的报纸,而通过轮船招商局的蒸汽轮准时送来的宋国报纸,只要到了便少不得往他这送上一份。
象他桌上的这张报纸,已经送来了一个月,因为被他反复揉搓又摊开再看的缘故,这报纸都已经不成样子了。幸好宋人报纸的纸张质量非常出色,这样反复蹂躏之下,竟然还未撕破。
“一千五百万贯推广义务教育……”
看着这标题,完颜守绪便觉得心中憋闷,气血不住翻滚,仿佛随时都会破体而出一般。
金国便是未曾失去半壁江山之时,每年收入也远不如僻居江南的宋国,现在更是失去了半壁江山,虽略有恢复,精华部位的关中、河南尚在,但去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可怜巴巴的一千五百万贯,这还是托了宋国的福,宋国大量需要煤,而金国境内恰好有煤,故此在去年八月之后,孟希声走通了关节,直接自金国运煤沿黄河而下,向宋国卖煤成了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内容。
饶是如此,完颜守绪还是觉得捉襟见肘,那些女真权贵们发觉卖煤可以获取暴利,满足他们对大宋数目众多的奢侈品需求之后,毫不客气地将自己的爪子伸向这块肥肉,吵吵嚷嚷闹得完颜守绪心神不宁,而金国户部也立刻向他报告,这种滥采使得户部的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影响。
一千五百万贯……
完颜守绪目光又盯在那串数字上,然后痛哭起来。
他自认为是一代英主,且不说勤于政务,就是奢侈享受比起先帝也要差上许多。自登基以来,殚精竭虑为的便是把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带上正途,为此甚至不顾臣民嘲讽,去学习宋国的革新。可他得到的是什么,失望还是失望,前方宋国的背影越来越远,完颜守绪心中明白,自己根本不可能再追上赵与莒了。
金国如今对宋国的依赖,远远超过此前任何时候,不靠与宋国的贸易,他连百官军士的俸禄粮饷都无法发出。
大殿中只有完颜守绪一个人的哭声,早在他痛哭之前,那些内侍宫女,就被他赶走了。他不能容忍自己在外人面前显示出软弱的一面,特别是宫内的这些小人,若被他们传播出去,还不知道外头会如何嘲笑于他。
许久之后,他的情绪才平静下来,他抹掉自己的泪,背着手来回踱步,然后出殿下令道:“来人,召完颜合达平章来。”
完颜合达是他手中最重要的大臣了,别的臣子或者贪婪或者愚蠢,完颜守绪根本信不过他们。
在等待完颜合达的过程中,完颜守绪显得极为烦躁不安,他时而回到御座之上,时而背手来回踱步,只不过是半个钟点的时间罢了,他却觉得仿佛等了五六个时辰。
“合达平章,朕召你来,是想问问大元之事。”见得完颜合达,不待他行礼,完颜守绪便批头盖脑地说道。
完颜合达是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这位皇帝一向厌恶蒙胡,称他们不是胡虏便是蒙鞑,以“大元”这个国号称之,分明是皇帝陛下动了别的心思。他吸了口气,好半晌后道:“陛下,此事须得从长计议!”
“朕知道,朕知道,但是朕不能等了。”完颜守绪叹了口气,将案上的报纸指给完颜合达看:“这期报纸,一个月前的了,卿知道此事吧?”
完颜合达扫了报纸一眼,然后点头:“陛下,臣知道此事。”
“你看,一千五百万贯,朕在宋国的那位皇兄,漫不经心地便花去这么多钱来!爱卿,去年咱们大宋岁入,也只有这一千五百万贯罢了!”
“朕这些年来励精图治,不耻下问,甚至于放下身段,向那南朝的乳臭皇帝学他革新之策。朕只想让我大金有重振之日,但是……朕发现,这般下去,我大金与宋国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完颜守绪说得激动,禁不住以手拍案:“朕岂是亡国之君乎?自古以来,亡国之君中,勤政如朕者有乎?节俭如朕者有乎?好学如朕者有乎?纳谏如朕者有乎?朕绝非亡国之君,爱卿也非亡国之臣,可我大金却至如此窘境,朕除去痛恨于先帝之外,尚能何为?”
听得完颜守绪一连串的质问,完颜合达只能苦笑。
完颜守绪身躯肥胖,若是不了解他的,只怕真以为他是享乐淫逸的天子,但完颜合达却是清楚,金国一连四位天子之中,只怕要算这位最为勤奋了。耐何他生不逢时,先是要收拢被蒙胡残破了的烂摊子,接着又要面对宋国那位千古未尝一有的奇才天子,时也命也,非他之过。
“朕不想做亡国之君,但如今大势所趋——平章不必用虚言安慰朕,朕瞧得清清楚楚,最多再过两三年时间,宋国便养精蓄锐已毕,那时他大军北进,朕只怕连一日粮饷也支侍不出。如今在朝中那些吹捧朕吹得最凶的,到时便是将朕缚着送往南朝最勤的!”
“朕不愿坐以待毙,便唯有铤而走险!”
完颜守绪在汴梁慷慨激昂地对着重臣宣告自己即将采取的政策时,李邺行在临安的大街上,他左边是孟珙,右边是扈世达,扈世达神情有些发呆,李邺与孟珙却都是一脸暧昧。
“李参领,今日兴尽否?”孟珙嘿嘿笑着对李邺道。
“自然,自然,今日让你破费了。”李邺拍了拍孟珙肩膀,也是笑道。
若论年纪,孟珙要比他大上一轮,但论及军功与如今在朝野中的声望,孟珙拍马也赶不上李邺了。去年孟、扈二人初至临安时,为了与天子爱将结好,没少往李邺与李一挝处跑,各种礼物也送了不少。不过对二人的态度,李邺是来者不拒,李一挝却是什么都不收,特别是李一挝家中娘子管束极紧,到外头喝花酒逛勾栏之类的事情,李一挝根本不敢做,颇有前时名将韩世忠惧内之风。
李邺则不然,李邺心中有自己的算盘,他知道自己犯些小错,天子不但不会怪罪,反而对时不时地拿这些小错敲打他乐此不疲。在文官的心中,他算不得什么好人,越是如此,他便越安全。但他又不想从此就纵情酒色虚度一生,他还想立下更大功劳,特别是开疆拓土扬威远国,要这样,他就必须与孟珙、扈世达这种宿将子弟。
“据说今日这胡姬坊的胡姬,都是那位大食商人自各国收罗而来的,李参领大展神威,当真是扬威异国了。”孟珙又嘿嘿笑了声。
“你也是龙马精神,我看着你带了三个入内。”李邺当然也不忘记回捧一下孟珙,然后二人齐齐看向扈世达,扈世达面色微红,男人在别的地方可以退缩,在这种情形下是绝不能退缩的,他伸出一只手,手上伸直了三根手指,却是一语不发。
风月之色谈完之后,孟珙又笑嘻嘻地道:“李参领,我与世达来此都快有一年了,听闻最近要安排我们入军中带兵,不知是真是假?”
“此事原非机密,故此无须瞒你,是真,这一年来,你二人学业甚佳,步炮协同战术演练考绩也都是优,我和李大爆仗都以为你们可以去带兵了。”李邺瞄了他一眼:“不过莫想走我的门路,平常时候收你们的礼物没关系,这时若是收,天子便是不踢我屁股,李云睿那厮便先要来找我麻烦了。”
提起李云睿,孟珙和扈世达都觉得背脊一冷,忍不住向四周看了看,李邺哈哈笑道:“瞧你二人那熊样,今日咱们便服入城,李景文那厮管不着!”
“谁说我管不着?”
他的话音尚未落下,李云睿懒洋洋的声音响了起来,激得李邺浑身一抖,然后破口大骂道:“你这贼厮如何与鬼一般,说曹操曹操到,真是他奶奶的!”
“为人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门,你李汉藩若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为何会说我象鬼一般。”李云睿嘿嘿冷笑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