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铁血少帅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铁帅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七十二章:可怜的娃
“报告!”“进!”
“是!少帅!福州方面转来了一封电文,是德国威廉二世亲自发给您的,上面就一句话,失败亦可谓下次成功的奠基。”
“哦!”冯庸久久未曾言语,尽管他知道德国最终的结局,可心里还是不愿意就这么看着它失败。
尽管德国是欧洲抵制中华的发起者,德皇威廉二世的《黄祸论》导致欧美联合封杀中华,但是改变不了德国以及德皇给予他的帮助。
就价值而言,借款两亿马克需要还,但是东欧那些工业设备以及德国国内先进技术,通通都是无私的馈赠,冯庸明白,他的一句话或者说承诺在其它人那里等同于垃圾。
如果不是德皇威廉二世的高瞻远瞩,恐怕根本就不会同意南华一些荒谬的请求,尽管东欧那些工业设备他们也不需要,可总归是些有价值的东西,更别提世界先进的光学仪器技术、大口径重炮制造技术,特种钢锻造技术,甚至连专家都派到了南华。
这些都是恩哪!冯庸不是一个忘本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性的人。
他甚至下了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命令,“命令特统德国分部,驻柏林站,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威廉二世与其家人的安全,如有必要,可相机知会巢穴,将他们一家接到福州来。”
“是!”
早在十月,冯庸就已经命令特统德国分布倾斜力量,将重心放在德国上,果然,历史的车轮依旧那样有条不紊的转动,基尔水兵起义也爆发了。
从10月29日到11月3日,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起义力量迅速积攒,四万名海员和他们的船只拒绝出港支援作战,这只是开胃菜,动乱迅速蔓延。
简直无法想象,等到11月8日,起义力量控制了德国西部广大地区,并且张罗起”议会共和”。
毋庸置疑,这后面绝对是英法美的纵容与支持,西部地区背靠法国,要是协约国想的话,在这种时候,绝对能够轻而易举反攻,甚至打得德国丢盔弃甲。
西线德军早在十月初,就已经大举崩溃了,协约国军队甚至没有丝毫动手的欲望,坐视不管,可想而知,这是放任德国士兵回国动乱哪!进一步增强起义派的实力,使得德国国内矛盾爆发的更加猛烈。
就算沙俄十月革命的影响深远,但是也绝不可能造成这么大的反应,难道德国西线上百万大军里面没有一个明事理的将军?这不可能,唯一的解释就是起义部队有自己的力量,丝毫不惧那丁点镇压。
事实就是这样,十月底的基尔动乱,被海军镇压了下来,抓捕了很多闹事的水兵。
就是这样,使得矛盾彻底爆发,基尔舰队的水兵不甘心,汇合了当地数万船工,不再是虚头八脑的游行示威,因为他们发现那没用,在相关人士组织下,基尔成了德国第一个在明面上组建的苏维埃势力。
原本就是当地水兵,可以说,基尔苏维埃队伍的实力并不逊色于已经溃败的德国主力部队,相继击溃了来援的几支德军,他们在战争中越来越壮大,吸收了为数不少的一批德军士兵,正式组建了反抗军。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基尔彻底成了苏维埃大本营,并且据此,起义军四处出击,没有丝毫的蹉跎,强大的鼓舞能力,当地民众的配合,德国西部烽火遍地。
大城市是红色力量最强的地方,要知道工业就是滋生苏维埃的温床,当地工人力量也是最雄伟的,于是汉堡、不来梅、莱比锡、慕尼黑等德国大城市也爆发了起义。
甚至比基尔还要迅速,苏维埃势力相继冒头,控制了城市政权,红色部队清扫了大批原德国官员。
根本无法想象,十天不到,诺大一个德国依然是烽烟遍地,沙俄的爆发至少还有前期‘二月革命’的积淀,可德国呢?战争压力虽然比沙俄来得重,但也不可能这种燃点吧!
毋庸置疑,协约国在德国埋下的棋子发挥了他们的作用,用金钱、武器将这场盛宴变成高潮,死道友不死贫道,千古而来的道理,德国成了第二个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当然,英美绝不会坐视德国成为第二个苏俄的,要知道,在他们的计划里,德国会成为抑制苏俄发展的一只强有力的拳头。
毕竟英法美德还算是一家货色,而苏俄那就是绝对的异种,所以,在德国,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苏维埃都是死样,现在暂时得瑟一阵,等后面,它就会发现,一切都是给别人做嫁衣。
随着这场红色浪潮的越发涌动,德国已经不是单纯的小层面阶级矛盾了,而更多的是底层对高层的大范围阶级矛盾。
工人与士兵站在同一阵线,抵制上层军官,也就是所谓的容克贵族,他们不会忘了自己曾经的苦难,当自己在前线拼杀的时候,家人却在后方吃土,战争福利全都被那些容克老爷、资本家享受了,就好比克虏伯公司,从开战以来,盈利超过十亿马克。
这样怎么能公平?怎么能被允许?柏林身为德国首都,也是工人、士兵最大聚集地之一,恰恰是因为这里的贵族特别多,所以这些底层人士接受的苦难也更加直观。
或许它们并没有那么早爆发起义,但那绝不是容忍,而是积淀,等到力量足够的时候,这场狂潮会震惊全国乃至世界。
果然,11月9日,也就是冯庸忙着游历北方国土的时候,德国首都柏林爆发了一场举世罕见的武装起义,并不逊色于沙俄莫斯科起义。
一天之内,京畿要地,重重保护的柏林,却从内而外的被击破了,士兵联合工人组成了起义军,不到一天,横扫了整座城市,最先占领的就是政府机关。
而他们打着的旗号也不像以往那些地区苏维埃,而是史无前例的提出‘推翻霍亨索伦家族统治’,毫无疑问,人家现在要彻底像沙俄一样更新换代,封建君主制已经被摈弃了。
幸好,德皇威廉二世在起义军占领火车站之前,乘坐军列逃往荷兰,不然恐怕他也会成为苏维埃胜利的祭品,就像沙皇一家。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七十三章:风云变幻
当然,首恶已经不在,这些苏维埃人不可能再拿皇帝家族出气,要知道德国国内还有上百万军人,这些人可不是他们轻而易举能够劝说的,掌控在上层将领手中的军队只是坐山观虎斗。
他们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够堂而皇之收拾残局的机会,不破不立,但是他们绝不允许所谓的反叛者伤害德皇一家,这是最后的警告,也是遮羞布。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斯巴达克派迫不及待宣布新德国的成立,卡尔·李卜克内西在全德群众大会上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事实上,德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在它们的掌控之中,不单单是社会民主党,就连斯巴达克派暂时加入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也不同意这个什么鬼政府。
老大都还没说话,什么时候轮到小弟说话了?还懂不懂规矩了,其实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斯巴达克派的目的,借鸡生蛋,经过这一番整合,斯巴达克派的力量显然得到了强大的增幅,成为德国第三股政治势力。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民主党与独立社会民主党暂时联合执政,而斯巴达克派尚未脱离独立社会民主党,所以这个政府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玛共和国的开端。
而英法美协约国苦苦等待的结果也随之到来,德国政府正式知会协约国,宣布战败,并在十一月十一日,德国代表埃尔茨贝格尔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会面。
这是一场记入史册的会面,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也成为一个与世著名的地点,因为德国在这里签署了停战协定,宣布投降。
毫无疑问,欧战或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而这恰恰就是冯庸等待了一年多的结局,并为此准备了种种,即将实施,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小蝴蝶也即将要煽动翅膀。
当然,不单单是英法美德等国家百姓欢欣雀跃,中华民国也宣布了这个消息,身为战胜国人民的中华民国百姓,郑重将那块记载了屈辱和懦弱的克林德碑,改名成”公理战胜”。
与此同时,中华民国京城总统府内,也召开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会议,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冯庸双方会谈,代表了中华民国最强大的两方势力。
为了保证此次会面的和谐,徐世昌也没有按照惯例使用方桌,反而弄出了一张圆桌,意喻和平团圆,这无疑是开了个好头。
一番寒暄之后,这次会议也正式进入了主题,主墙上挂着的地图也放了下来,地图上面清清楚楚的划着各大势力区域,同时将日本占据的胶州湾、青岛、朝鲜半岛、英国占据的香港、葡萄牙占据的澳门以及法国占据的印度支那都清晰的标记出来了。
徐世昌当即说道:“欧战已然结束,德国不用意料战败了,我们做为战胜国,也应该得到一点东西,例如原本就该还给我们的山东青岛等地区,同时,庚子赔款等不平等条约也该废除。”
“是该这样做!”冯国璋、段祺瑞表示赞同,就算徐世昌不说,他们也会提出这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段祺瑞一直赞成对德宣战的原因。
他的政治目光远比黎元洪来得高超,支持德国顶多能够得到青岛以及那微乎其微的援助,但是日本等国绝对会成为中华民国的敌人,这不是目前的最好选择。
但是对德宣战,不但能够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就连日本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动手,他也得乖乖给东西,就比如《西园借款》。
不过没想到的是日本居然耗费那么大的功夫,去攻打德国占据的青岛,由此也让他们发现了日本的狼子野心。
最重要的是,段祺瑞看见了战后瓜分会议,中华民国可以凭借战胜国这三个大字收回属于我们的地方、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真正站起来。
要知道这三个大字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中华民国数十万民工在欧洲浴血奋战换来的,英法美就算想泯灭,也泯灭不了。
“不!”冯庸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当然,我不是说不要提,要提,而且要提得光明正大,我们不单单要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土地,更要从德国身上分一杯羹。”
这下把其余三人都吓到了,奶奶的,都知道南方军胃口大,以前只是听说,可现在是亲眼所见。
段祺瑞无奈的说道:“汉卿,我知道你心中的想法,我们跟你一样,无时无刻不想让国家强大起来,但是这事急不得,一口气吃不成一个大胖子。”
“我赞同冯小子的意见,是该要点东西,我们牺牲了这么多。”冯国璋冷不丁的说道。
这倒是稀奇,段祺瑞、徐世昌都看着他,要知道三人里面最保守的除了徐世昌就是他了,可没想到他居然也这么大胃口了。
“诸位,暂且不论什么该不该,就单论国力,我中华民国经过整合之后,至少两百万陆军,纵观世界,除了苏俄之外,还有谁能够媲美?
这就是我们的底气,英法美需要我们制衡苏俄,不然光靠他们那点联合干涉军,呵呵!那就是个菜,英法绝不可能亲自出兵,因为他们收拾自己都来不及呢!
要知道欧战损伤了法国大部分力量,且看越南那边就明白了,要是有力量,他们早就放出来了,还会让陆荣廷吃掉了大半个地方?
至于英国佬,尽管这一仗让他们的地盘扩大了,没错,接收了奥匈帝国以及德国原本的殖民地,兴许还有一些是荷兰、西班牙这些小国的。
但是他们的实力已然受损,别的不说,光说这一仗连点东西都掏不出来,要不是美国支撑,它就是个菜鸡。
而美国的宗旨就是能用钱解决的,绝不自己动手,既然有人替他们出手,又不用花自己的钱,何乐而不为?”
冯庸这一番解说算是摸准了英法美的脉,可以说德国这杯羹,中华民国分定了。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七十四章:提前准备
可段祺瑞、徐世昌还有一些不明白,我们究竟要什么呢?如果说高端的武器技术,也消化不了呀!拿来岂不是浪费表情,再说了英法美会就这么让给你?
冯庸看出了他们的顾虑,继续说道:“工业设备,我们当然是不可能拿到的,因为这些东西德国也不会给,技术类资料当然,暂时对我们来说也没用,就算有155mm榴弹炮乃至更大口径重炮资料,国内那些兵工厂能消化的了?”
没错!历史上,一战结束后,英法美日并没有得到德国的兵工厂,因为条约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赔款,但是并没有掠夺一切的账单,如果它们真那样做了,恐怕德国会瞬间掀起二次大战,这次可不会提前结束,因为德国百姓不会坐视别人挖他命根子。
这点在二战也体现的一清二楚,德国的基本工业体系等于分毫未损,所以才能那么快崛起。
但是光那些赔款和限制军备的约束以及割让的地区,就已经让德国百姓不满了,这份条约空前苛刻,也奠定了二战的矛盾基础。
但是英法日美得到的也不少,例如他们得到了卡尔蔡司公司世界最强的光学仪器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后面美国能从一个二流军事国家跃居到一流军事强国的原因。
日本也一样,德国的火炮技术以及轻武器制作技术让它们那低劣的军事工业呈现飞跃的状态,原本在沙俄时期,半斤八两的实力一下子就变成了一斤甚至一斤半。
其实英法的话,根本就没什么需要,因为技术层面上,它们并不逊色于德国,甚至在一些领域上,英法超过德国一大截,例如法国速射炮、英国坦克。
所以,他们就更注重军事赔款与资源,于是就出现了2260亿马克约合113亿英镑)这种超过人类想象的字眼,法国甚至控制了德国主要煤矿区。
但是冯庸的话并没有打消段祺瑞等人的想象力,自从刚刚那番描述开始,两人的立场已经转变,他们也希望从德国得到一些东西,就算是一点暂时用不上的也好呀!
“汉卿,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北洋用不上那些技术资料,但是不代表你们用不上。”段祺瑞提出了一个新论点。
冯国璋、徐世昌二人眼前一亮,是呀!既然大家都准备统一了,那还分什么南方北洋,只要能强国就好了。
冯庸无奈的点了点,本来不想说的,可现在这群老狐狸都掏老底了,他只好说道:“其实德国那些军事技术资料,我早就有了,而且绝对会比英美得到的更先进,至于光学仪器、火炮这些,我想你们也应该听说过了吧!
我南方军狙击步枪上面用的六倍镜就是自己生产的,福建火炮厂能够成产350mm火炮,只不过因为暂时没需要,所以我军重炮师装备的还是210mm榴弹炮,但是军舰上确确实实用上了。”
“啊!”徐世昌等人这才明白为什么他一副不关心的样子了,因为该有的,不该有的,南方军全有。
难怪人家的军队能够百战百胜,有这么强的制造能力,还有什么不能装备呢?生产一些陆军武器还不是小意思!
冯国璋嘴张了张,似乎想要说什么,但是冯庸先他一步说出来,“至于为什么我南方有这些东西,这个原因我暂时不能说出来,不是说不信任各位,而是知晓了对我国没有什么好处。”
他这才没有问,徐世昌倒是老油条,笑着打圆场,“嘿嘿!不管怎么样,南方越强大,对我国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这些知不知道也没什么?”
段祺瑞倒是沉思着,他似乎明白了,眼神不确定的瞄了瞄冯庸,心中那个惊骇的念头一直没有熄灭过,但是却让他严守口风,因为他知道,这个东西一旦说出来,恐怕中华民国都会被世界各国集体针对。
“那汉卿以为我国应该要什么?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冯庸看了看地图,然后意味深长的说道:“诸位可能误会了,我并没有说德国就是我国这次所能得到最好的东西,要知道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好东西,只需要将这个东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德国就是我们将光芒彻底放射出来的媒介。”
说着说着他端起了杯子,抿了一口茶,说起来,北洋准备的这茶点都不错,茶是上好的铁观音,估计是以前皇家贡品,那叫一个滋味,以往喝惯了武夷山大红袍的冯庸,突然尝尝这铁观音,那也是一个不一样的享受。
可徐世昌三人却在为他的话苦苦思索,什么东西是他们已经有的,而且还是一个威力巨大的好东西。
“哈哈!汉卿果然非一般人哪!看来我们都被远处的利益迷住了双眼,竟然连自己的东西都忘了。”段祺瑞高声大笑,显得很是开心。
冯国璋也他的笑声中明白了,嘴角略带一些苦涩,这‘东西’应该说这些人,居然被他们忘了,何其悲哀。
没错,他们说得就是中华民国自一九一五年,陆陆续续派遣到欧洲支援协约国的民工,据不完全统计,英法招募的华工数量达到了十四万人,而现在,这些华工还剩下大约十二万。
为什么冯国璋会觉得苦涩,是因为这批人被北洋政府当做牺牲品,从而换来了一些微乎其微的补偿款。
自1915年,北洋政府主张参战之后,英法等协约国强烈要求中华民国派遣参战军,因为他们知道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并不缺兵源。
但是北洋政府不愿意他们辛辛苦苦培养的百战强兵就这么走出国门,当做炮灰,并且他们没有日本人的远见,要知道欧战也是一个练兵的好地方。
至少日本三十万参战军,带回国内的时候,是前所未有的精兵,而这批人也成为他们侵华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欧战,日本军队不可能蜕变这么快。
当然,他们也学到了欧战先进的战术,比如堑壕、铁丝网、碉堡一体防御作战,坦克、飞机的战争先进性等等,这些都成为日军成长的养料。
民国之铁血少帅 第四百七十五章:华工
北洋既不舍得将自己的军队送上去参战,又不愿意白白放过英法的那些许诺。
于是,他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更加缺德的主意,我大中华最不缺的就是人,那就送工人上去帮忙喽!这不是一样的吗?
英法仔细想了想,有总比没有好吧!要知道战争比拼的是国力,而早在大战开始前,法国就已经处在人员匮乏的状态,索姆河战役彻底告诉了协约国一个道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绝无仅有。
在1916年的时候,一战已然进行了两年,协约国后方出现了问题,根本没有人愿意来做后勤工作,当然也不排除本国劳动力的匮乏,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从外部寻找解决的办法。
英国甚至调集了印度那群懒鬼过来,而法国也召集了东南亚土著、非洲土著,但是一上战场,人家全跑了,管你三七二十一,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当北洋提出来‘华工’这个选择的时候,他们举双手欢迎,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提过,法国公使康悌早年提出要招募华工到法做工的时候,被当时的北洋政府拒绝了。
北洋当时还是袁大头在位,为了不放弃掉英法的许诺,他的幕僚也就是秘书长梁世诒提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明守中立,暗示参加,以工代兵”。
好咧!反正招人不要钱,中华民国遍地是吃不饱饭的百姓,于是他就答应了,但是英法不是傻子,他们要求身体素质过硬的青壮年男子才能成为华工。
北洋政府想了想,那三只脚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还不好早呀!索性就挑了挑,还真就得到了大批百姓的响应,当时,正好是处在荒年,山东、河南到处是灾民,一听说,好,这里能吃饱饭还能给钱,于是纷纷愿意。
他们才不管那些大道理呢!什么扬我国威,那都是狗屁,谁他妈不是奔着吃饱饭来得呀!
结果就很简单的招了数万人上船,运送到欧洲当工人,英法当然是非常开心了。
虽然他们表面说,呦呦呦!我给你的人怎么着怎么的好待遇,全都从事一些工厂工作,绝不送上前线。
可事实上呢!大部分在欧洲的华工都被分配到最危险的一线工作当中去,什么铁路、公路、船坞、兵工厂、军火库、草料厂,全都是跟军事相关,敌国间谍天天来搞事,炸你没商量。
更过分的还有呢!华工取代了原本的印度、越南工人,他们成为了战争前线的专门人士,危险程度仅次于士兵,挖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信、掘埋尸体、装卸给养都是属于他们的。
几乎所有跟战争有关的事情,都有他们的身影,狗日的英法,他们招募华工的最大原因就是为前线提供战略物资,因为没人愿意送东西上前线。
北洋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干一些缺德事,足够让自己断子绝孙的缺德事。
要知道华工在欧洲,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风俗各异,试问怎么能好好的生活下去,更重要的是,整个欧洲对黄种人都有一种歧视,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在英国的华工一旦与英国佬发生矛盾,结果就是大批的华工被枪毙。
但是中华民族历来就不怕苦难,大部分华工在危险里过活,于是他们磨练出了一手绝活,开枪什么的不在话下,甚至比法国正规军还要厉害。
这就是冯庸的用意,在欧洲华工至少十二万人,全都是青壮年男子,且大多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只要拿上枪,那就是妥妥的百战强兵,战斗力比起德军来,或许查了一些,但是相比英法老爷兵,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徐世昌被他们搞得有点懵逼了,毕竟他不是正儿八经的武夫,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军人一听见冯庸的话,那肯定是想到军队上去,但是政客一听,肯定不会想到军队上去。
猜你喜欢